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99698      Online Users : 4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203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2030


    Title: 白居易敘事詩與改編元雜劇研究
    Authors: 陳映儒
    Chen, Ying Ju
    Contributors: 廖棟樑
    陳映儒
    Chen, Ying Ju
    Keywords: 元雜劇
    白居易
    敘事詩
    改編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12-02 17:52:49 (UTC+8)
    Abstract: 偏好採用既已流傳的舊故事加以改編,為中國古典戲曲取材上的特色,這使得戲曲文學與大量先行作品間存在著「本事因繼」的關係;而,戲曲「舊故事」的題材來源,絕大多數都來自於敘事性較顯著的史傳、小說,甚少從相對而言抒情意味濃厚的詩歌中挖掘,但唐代詩人白居易,卻可說是難得一見的例外──同時有三篇詩作獲得後世劇作家青睞而受到改編,遂引發筆者強烈興趣而展開研究。本文主要關注議題有二:

    其一,詩歌與戲曲同為韻文,在「以韻文敘述故事」的大方向下,觀察相似的故事題材,如何與「詩歌」、「戲曲」這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製相適應?「詩歌」與「戲曲」各自的文體結構,又將如何造就其敘事表現、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其二,舊故事往往負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與許多人類共同的情感或想望,當它進入了後代接受者的視域中,一方面將與個人的境遇、理想產生共鳴,另一方面,也會與新的時代精神產生碰撞。因此,改編劇作與詩歌原作在故事題材上固然具有從出關係,但若細究其情節安排,以及由此顯豁之主題意識,將發現它們實際上是相互鏡映而又各具脈絡的。

    本論文的研究便是基於以上兩條軸線上而展開,首先分析文學體製結構對敘事表現的影響,說明相同故事題材經過不同藝術形式處理所具有的創新價值;其次則從透過情節內容的仔細對讀,抽繹出白居易敘事詩與改編雜劇之間情節安排上的差異,由此探入主題意蘊的精神內裡,說明不同時空情境下不同作者因「期待視野」差異而對故事作出不盡相同的詮釋。結合以上各層面,探討元雜劇對白居易敘事詩的改編情形。
    Reference: 【說明】:
    1.本書目為於正文、附註中徵引、述及者。
    2.古典文獻依編、著者之時代、生年之先後順序排列。
    3.近人專著、論文集論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皆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壹、古典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漢﹞班固著:《白虎通德論》,《四部文明‧秦漢文明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1970年。
    ﹝唐﹞長孫無忌等著:《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唐﹞崔令欽:《教坊記》,《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詩集校注》,鄭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張籍著,李建崑校注:《張籍詩集校注》,臺北:華泰出版社,2001年。
    ﹝唐﹞劉禹錫著、陶敏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元稹著、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詩歌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唐﹞元稹著、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散文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李肇著:《唐國史補》,《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段安節著:《樂府雜錄》,《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五代﹞王仁裕著:《開元天寶遺事》,《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著:《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王灼著:《碧雞漫志》,《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洪邁著:《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戴復古著、金芝山點校:《戴復古詩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趙與時著、傅成校點:《賓退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謝枋得著:《謝疊山集》,《叢書集成簡編》第一二二冊,臺北:﹝元﹞白樸著,徐凌雲校注:《天籟集編年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商務出版社,1966年。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四二,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楊慎著,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年。
    ﹝明﹞何良俊著:《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年。
    ﹝明﹞郭勛輯:《雍熙樂府》,《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胡應麟著:《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夫之著:《古詩評選》,《船山遺書全集》,臺北:中國船山學會,1972年。
    ﹝清﹞錢謙益著:《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臺北:里仁,2008年。
    ﹝清﹞清聖主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紀昀著:《紀文達公遺集》,《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
    ﹝清﹞趙翼著,霍松林點校:《甌北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民國﹞隋樹森編:《全元散曲》,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貳、近人專著
    ﹝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日﹞靜永健著:《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法﹞亨利‧柏格森著:《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法﹞熱奈爾‧熱奈特著,史忠義譯:《熱奈特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阿特金斯(G.Douglas Atkins)、莫洛(Laura Morrow)主編,張雙英、黃景進等譯:《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合森文化,1991年。
    ﹝德﹞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出版社,1987年。
    么書儀著:《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國維著、曾永義導讀:《宋元戲曲史》,台北:五南,2012年。
    申丹、王麗亞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朱立元著:《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吳梅著:《顧曲塵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呂榮華著:《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杜貴晨著:《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沈惠如著:《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周貽白著:《中國戲劇發展史》,臺北:學藝出版社,1980年。
    金健仁著:《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祕》,臺北:開明書局,1973年。
    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柯慶明著:《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1983年。
    胡亞敏著:《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唐曉敏著:《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馬可波羅著,陳開俊、劉貞瓊譯:《馬可波羅遊記》,福建: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高辛勇著:《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康正果著《風騷與豔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張中宇:《白居易「長恨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廷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1989年。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年。
    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莊蕙綺:《中唐詩歌的美學意涵》,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
    許子漢著:《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臺北:商務1992年。
    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1987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曾永義:《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12月。
    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葉長海:《中國藝術虛實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靳極蒼:《長恨歌及同題材詩詳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齊華森、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劉月珠:《唐人音樂詩研究──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主》,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7年。
    歐麗娟著:《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2008年。
    鄭傳寅著:《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昌:武漢大學,1993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魯迅:《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薛天緯:《唐代歌行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臺北:華正出版社,1984年。
    羅錦堂:《元雜劇本事考》,臺北:順先出版公司,1976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參、論文集論文
    ﹝日﹞入谷仙介:〈關於〈琵琶行〉的創作──重點研究與杜甫的關係〉,《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日﹞妹尾達彥氏著:〈九世紀的轉型──以白居易為例〉,《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淑苓著:〈楊妃故事及其形象的再探討〉,《知性與感性的交會──唐宋元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康韻梅:〈唐代傳奇與歌行並作初探〉,《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里仁,2004年)。
    曾永義:〈楊妃故事的發展及與之有關之文學〉,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出版社,1983年。
    黃景進:〈中國敘事詩的發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華文物供應社,1985年)。
    廉生:〈元雜劇四大佳人戀愛心理比較〉,嚴蘭紳等編:《元曲論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蔡英俊:〈「詩史」概念再界定──兼論中國古典詩中「敘事」的問題〉,《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2007年)。
    鄭振鐸:〈論元人所寫商人、士子、妓女間的三角戀愛劇〉,《中國文學研究新編》(臺北:文光出版社,1973年)。

    肆、期刊論文
    曾永義:〈元雜劇體製規律的淵源與形成〉,《臺大中文學報》1989年12月,203-252頁。
    么書儀:〈元劇與唐傳奇中的愛情作品特徵比較〉,《文學評論》1984年3期,頁113-143。
    王夢鷗:〈「長恨歌」的結構與主題補說〉,《聯合文學》1986年4月,頁205-208。
    王劍:〈上巳節的民俗審美內涵與生命美學〉,《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期,頁157-162。
    任曉勇:〈雅志難違還是君命難違──說唐玄宗「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書屋》2006年4期,頁38-41。
    呂正惠:〈元白諷諭詩的理論與創作態度〉,《幼獅月刊》1974年5月,頁40-44。
    李世萍:〈「傷春」詞章之祖──「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歧義解說〉,《名作欣賞》2008年2期,頁3-5。
    李宗為:〈論楊貴妃的傳說以及「長恨歌」之恨──與周煦良、俞平伯兩位先生商榷〉,《晉陽學刊》1982年2期,頁100-104。
    李昭鴻:〈白居易詩與〈霓裳羽衣曲〉之關係試探〉,《新生學報》2007年7月,頁107-128。
    李時銘:〈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表現〉,《中華學苑》1999年8月,頁33-54。
    李時銘:〈說「促柱」與「促弦」〉,《逢甲中文學報》,1996年9月,頁135-159。
    李惠綿:〈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閱讀「長恨歌」系列文本〉,《聯合文學》2007年10月,頁59-64。
    尚緒芝:〈中國古代社會「一夫一妻制、納妾制」並行原因探析〉,《中州學刊》,2007年5期,頁176-178。
    徐妍:〈蕭紅小說中的女兒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4期,頁226-242。
    董乃斌:〈戲劇性:觀照唐代小說詩歌與戲曲關係的一個視角〉,《文藝研究》,2001年1期,頁56-61。
    葛曉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發展──兼論歌行的形成及其與七古的分野〉,《文學遺産》,1997年5期,頁47-61。
    劉蓮英:〈宋元女性話本中女性形象分析〉,《燕山大學學報》2004年8期,頁70-74。

    伍、學位論文
    呂璨君:《「朱買臣休妻」戲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2學年度碩士論文。
    李孟君:《楊家將戲曲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4學年度博士論文。
    沈薇玉:《陳妙常與潘必正──話本〈張于湖傳〉、雜劇《女貞觀》與傳奇《玉簪記》》,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5學年度碩士論文。
    林欣予:《楊玉環與李隆基之愛情故事書寫研究──以〈長恨歌〉、《梧桐雨》、《長生殿》為例》,佛光大學文學系99學年度碩士論文。
    洪珠瑛:《相如文君戲曲之研究:以明清雜劇傳奇為範疇》,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5學年度碩士論文。
    張銀京:《「相如文君」劇作藝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學年度碩士論文。
    蒲麗惠:《秋胡戲妻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6學年度碩士論文。
    劉惠萍:《桃花女鬥周公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0學年度碩士論文。
    龍潔玉:《元雜劇包公戲與明包公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9學年度碩士論文。
    鍾素梅:《詩歌與戲曲之間的文體類型比較研究──以元雜劇改編白居易的詩歌為例》,四川大學中文系,2006年碩士論文。
    韓昌:《嬌紅故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5學年度碩士論文。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04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401.pdf2014KbAdobe PDF2186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