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466069      Online Users : 10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184


    Title: 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研究
    Non-war military action research
    Authors: 華志豪
    Contributors: 鄧中堅
    華志豪
    Keywords: 非戰爭性軍事行動
    低強度衝突
    國家戰略
    災害防救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4-01-02 13:31:49 (UTC+8)
    Abstract: 非戰爭性行動理論係於冷戰結束後開始提出討論。相關論述首次提出並進行建構約為1990年代初期。但美軍在2006年出版的《聯合作戰要綱》卻聲明「不再使用非戰爭性軍事行動」此一軍事術語。中國大陸對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理論的建構始於近5、6年之間。我國則是最近2年才開始著手相關之研究。但無論是美國、中共或者是我國,有關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相關之研究大多由軍事部門主導。相關論述也多出於軍人或具軍人背景的學者之手。直到今天,非戰爭性軍事行動仍是各國軍事部門熱烈研究的議題。
    Reference: 一、 官方出版品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國防部,民98年3月。
    陸軍總司令部。《國軍九二一震災救援紀實》。陸軍總司令部,民89年3月。

    二、 中文專書
    B.H.Liddell-Hart著,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6月1日。
    Bonn, K. E.,Baker,A著,楊宇杰、龐旭、朱帥飛譯。《美國非戰爭軍事行動指南》。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1年5月。
    Carl Von Clausewitz著,張蕾芳譯。《戰爭論》。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4月。
    Deborah Goodwin著,莫大華等譯。《軍隊與談判:軍人外交官的角色》。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民99年9月。
    Eric L. Haney、Brian M.Thomsen編,國防部譯。《論21世紀戰爭:超越震撼與威懾》。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9年3月。
    Hans Binnendijk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美國軍事轉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3年9月。
    Joshua S.Goldstein、Jon C.Pevehouse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2007年9月。
    Lynn E. Davis、Jeremy Shapiro著,國防部譯。《美國陸軍與新國家安全戰略》。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95年9月。
    Michele A. flournoy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1年2月。
    Michael Pillsbury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0年1月。
    Philip D. Zelikow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美國的軍事戰略:致美國總統的備忘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2年9月。
    Richard O. Hundley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軍事事務革命與美軍轉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0年1月。
    Seyom Brown著,國防部譯。《掌控的迷思─美國21世紀的軍力與外交政策》。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95年12月。
    Stephen J. Cimbala著,國防部譯。《衝突。預防、管理、終止》。台北:國防部,民96年9月。
    Stephen J.Flanagan、Michael E.Marti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人民解放軍與變動中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4年1月。
    Steven Metz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美國戰略: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的議題與方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1年4月。
    Theo Farrell、Terry Terriff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軍事變革之根源:文化、政治與科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4年11月。
    于巧華。《軍事危機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9/2010》。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3月。
    中國國際戰略學會軍控與裁軍中心。《當代國際維和》北京:軍誼出版社,2006年。
    王明武。《非戰爭軍事行動》。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王國強。《美國有限戰爭理論與實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
    北竿鄉公所。《北竿鄉誌》,連江縣,2006年1月。

    江澤民。《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肖天亮。《軍事力量的非戰爭運用》。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9年。
    肖天亮、李國亭。《非戰爭軍事行動知識問答》。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
    肖裕聲主編。《21世紀初大國軍事理論發展新動向》。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8月。
    宋國才、石利民、楊樹。《非戰爭軍事行動實例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
    李春立。《非戰爭軍事行動基礎理論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
    李陸平主編。《軍隊與非傳統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10月。
    阿什利‧泰利斯、喬納斯‧比亞利着,門洪華、黃福武譯。《國家實力評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
    周建明主編。《美國的國防轉型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門洪華。《中國:軟實力方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陸訓、莫大華編。《廿一世紀西方的政治作戰思維與運用:第四代戰爭與戰略溝通》。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民99年9月。
    洪陸訓、詹哲裕編。《新世紀的政治作戰》。台北:國防部總政戰局心戰處,民96年。
    約瑟夫‧奈伊。《軟力量:世界政權成功之道》,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5月。
    約瑟夫‧奈伊。《硬權利與軟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姜思毅。《軍隊政治工作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美軍作戰手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美國國防部出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1年1月。
    馬振坤。《解放軍新聞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院,2009年。
    宮力、劉德喜、劉建飛、王紅續。《和平為上─中國對外戰略的歷史與現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4月。
    涂炳林、張雲勝。《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工作概論》。北京:藍天出版社,2009。
    郭炎、楊軍。《美軍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年。
    國防部。《軍制學》。台北:國防部。民80年6月。
    國防部譯。《2006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民96年5月。
    國防部譯印。《2010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9年11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三軍聯合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譯。《軍事轉型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95年12月。
    國防部編,《越戰憶往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編印,民97年4月。
    國防大學譯。《美陸軍作戰要綱(草案)》。桃園:國防大學,民83年4月。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解放軍研究所。《2009「中共軍力現代化」國際研討會學術論文集》。國防大學政戰學院,2009年11月。
    國軍政工史稿編委會。《國軍政工史稿》。台北:國防部總政戰局,民49年。
    曹雄源、廖舜右譯。《美國國防暨軍事戰略》。桃園:國防大學,民97年8月。
    陳喬冬。《軍事文化軟實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晉甫等箸。《我國國軍投入災害救援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編印。民99年12月。
    陳祖耀。《西貢往事知多少─揭櫫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的秘辛》。台北:黎明出版社,2000年4月。
    陳良翰。《世界各國憲兵制度之研究》。桃園:憲兵學校。民94年8月。
    鈕先鍾。《戰略研究與軍事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論與政策應用》。台北:結構群文化,2009年。
    張煒。《美軍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的興起和「中止」》北京:中國軍事科學院,2008年3月。
    張曉軍、閆曉燁。《非戰爭軍事行動論綱》。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
    張愛華。《非戰爭行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湯瑪斯‧巴尼特。《五角大樓的新地圖:21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4月。
    裘兆琳主編。《後冷戰時期美國海外出兵案例研究》。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90年12月。
    楊進、徐鋒、徐立生。《非戰爭軍事行動概論》。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8年。
    壽曉松、徐經年。《軍隊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
    鄧修倫。《女性與聯合國》。台北:楊智出版社,2003年4月。
    劉小力。《軍隊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危機─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強。《國際軍事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10月。
    劉源主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政治工作》。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鍾源華譯。《美軍聯戰準則3─07 非戰爭行為之軍事行動》。台北:國防部聯合作戰演訓中心,民94年11月16日。
    韓為工、邱世鑫。《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法律運用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
    蔣中正。《政治作戰的要領》,領袖訓詞輯要,台北:國防部編,1967。

    三、 中文期刊
    丁少武。《努力提高預備役部隊和民兵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能力》。國防,第9期,2008年。
    尤光緒,《非戰爭軍事行動中政治工作應注意把握的幾個問題》,北京:政工學刊,2008。
    尹樹松等。《努力提高部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國防2008年第11期,2008年11月。
    文可芝。《著力提高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特點及其啟示》。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年第2期,2010年。
    石寶江、劉四海。《美國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國際展望,總第436-437期,2002年2月。
    朱之江。《論非戰爭軍事行動》。北京:軍事理論第19卷,2003年。
    朱之江、王笠銘。《人民軍對非戰爭軍事行動論述》。北京:軍事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
    朱運偉。《21世紀軍隊的重要職能─非戰爭軍事行動》。北京:國防科技,2002年12月,P63。
    呂文邦。《解放軍對非戰爭軍事行動功能之定位》。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碩士論文,民98年。
    李承禹。《美軍境外「穩定行動」概念探析:非戰爭軍事行動(MOOTW)觀點》。高雄:黃埔學報,民98年10月。
    李承禹。《後「911」時期美國境外軍事行動概念之轉變:穩定與支援行動的形成》。高雄:黄埔學報第56期,民98年。
    周楠、趙桂民。《非戰爭軍事行動與戰時簡論》。北京:法制與經濟,221期。2009年11月。
    易巧平,《汶川抗震救災對我軍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的啟示》,北京:國防,2008。
    郭真。《試論美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特點及其啟示》。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第7卷第2期,2010年6月。
    陳津萍。《共軍「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工作」析論》。台北:復興綱學報,97期,民99年。
    陳偉。《美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法律保障》。軍隊政工理論研究,第10卷第3期,2009年6月。
    陳媚娜。《近年來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研究綜述》。南京: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144期,2009年。
    黃秋龍。《非戰爭性軍事行動對制度創新之啟發》。台北:國防雜誌第25卷第2期,民99年4月。
    張大強。《國軍「災害救援」之政策分析─以「八八水災」為例》,桃園:國防大學,民99年11月。
    齊敬岩,《對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北京:領導科學,2008。
    趙忠傑、管怡聲。《非戰爭軍事行動初探》。台北:憲兵半年刊第64期,
    2007年3月。
    趙忠傑。《美軍聯戰準則的內涵與發展─發展「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時
    代意義》。台北:軍事社會科學專刊第7卷,民98.06。
    劉向陽、徐升、熊開平、張春雨,《非戰爭軍事行動探要》,北京:中國軍
    事科學,2008。
    謝丹。《“非戰爭軍事行動”法律問題的初步研究》。西安: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1卷第3期,2008年6月。
    薛安傑。《中共非戰爭性軍事行動對國家利益之影響─以維和行動為例》。
    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碩士論文,民98年。

    四、 報紙
    中央社,《海盜猖狂,台灣漁船近年遇劫多》。中央通訊社,2012年7月
    18日。
    中央社,《菲律賓第一先生,又捲入貪污傳聞》。中央通訊社,2009年2月
    4日。
    中央社,《中共成立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中心》。中央通訊社,2011年12
    月12日。
    中央社,《台送愛到湄南:救急重建2階段》,林憬屏。2011年11月14日。
    中央社,《總統:C130馳援海地 與美完美合作》,李淑華。2010年01月
    28日。
    中央社,《完成海地救災 國防部製紀念章》,李淑華。2010年04月08日。
    王崑義。《非戰爭軍事行動》。台北:自由時報,民93年8月17日。
    呂烱昌。《墨灣漏油 考驗美非戰爭性軍事行動》。台北:青年日報,民99
    年6月17日,第7版。
    李永正。《國府專案組辦災後疫情防護講座》,曼谷:泰國世界日報。2011
    年12月14日。
    許紹軒。《司令部裁撤,憲兵系統反撲》,自由時報,2009*年3月15日。
    程嘉文,《巴紐異域,國軍荒塚千古枯》,聯合報,2008年12月22日。
    程嘉文,《援海地/我軍機停美四基地 軍方默認》,台北:聯合報,2010
    年8月1日。
    張海明。《淺析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緣起》。北京:中國國防報,2006年3月
    第003版。
    葉永騫,《雇武裝保全,台灣漁船海外自保》。自由時報,2012年7月8日。
    彭顯鈞、羅添斌,《登太平島歸來,學生獲馬接見》,自由時報。2011年7月19日。
    解正軒。《把忠誠使命鐫刻在抗震救災戰場上》。北京:人民日報,2008年
    7月3日。
    潘杏惠。《災防法翻修,國軍將主動救災》,台北:中國時報,民98年9
    月22日, A11版。
    謝龍田、雷光涵,《百萬美金付索馬利亞海盜26船員獲釋》。聯合報,2012
    年7月19日。
    羅援。《羅援少將:應盡快制定涉外非戰爭軍事行動法》。北京:中國青年
    報,2010年4月2日。

    網路資料
    總統府網站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4328&rmid=514&word1=%E5%9C%8B%E8%BB%8D&word2=And&word3=%E5%B0%87%E9%A0%98&sd=2008/06/01&ed=2010/01/01
    總統府網站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4579&rmid=514&word1=%E5%9C%8B%E8%BB%8D&word2=And&word3=%E5%B0%87%E9%A0%98&sd=2008/06/01&ed=2010/01/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090024
    新竹市消防局網站 http://www.hcfd.gov.tw/about2.asp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5/30/content_13588056.htm
    中國日報 http://www.gcpnews.com/zh-tw/articles/2007-06-08/C1038_11386.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8922006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22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601.pdf1712KbAdobe PDF2508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