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99171      Online Users : 8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363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634


    Title: 台灣推動第四代行動通訊WiMAX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An Actor-Network Analysis of the promotion of semi-4G WiMAX in Taiwan
    Authors: 邱鈞彥
    Theodre, Chiu
    Contributors: 方念萱
    Leticia, Fang
    邱鈞彥
    Theodre, Chiu
    Keywords: 行動者網絡理論
    技術政治性
    WiMAX
    4G
    Actor Network Theory
    Politics of Technology
    WiMAX
    4G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2-10 14:46:07 (UTC+8)
    Abstract: 摘要
    台灣產官學研自2005年起推動被稱為準4G(第四代行動通訊)的WiMAX技術,然而今日WiMAX不但未成為國際通用的4G技術,在台灣市場也無法做大。本文以「行動者網絡理論」作為主要分析工具,輔以「後進技術框架」為鉅觀視野,還原台灣推動WiMAX的行動歷程。透過檢閱期刊文獻、官方資料、媒體報導,以及訪談科技法人、營運商、官員、技術專家、使用者、環運人士,研究結果如下:
    2005年在代工困境及PC產業成長趨緩的背景下,台灣產官學研持續尋求解套辦法。產官人士發現,技術專利有助於刺激產業升級,而通訊技術則能帶動硬體裝置銷售成長,市場潛力大。當時恰逢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正在研發WiMAX,有許多技術專利可供搶佔,加上IEEE對外較開放,因此轉譯了台灣產官人士的興趣,促使WiMAX技術網絡在台灣萌生。
    然而受到傳統電信商不支持、執照分區及載具限制等因素影響,WiMAX在台灣的用戶數始終停滯不前。為了解決市場限制,營運商透過命名、訊號轉換及體驗行銷等方式,力圖擴大市場。本研究也發現,WiMAX在使用者與訊號轉換器的共同運作之下,多被用成解決Wi-Fi覆蓋死角的網路技術,而未被當成行動網路來使用。傳統電信業者所慣用的綁約機制,則是影響使用者選擇進用WiMAX的關鍵因素。
    承接前述脈絡,本文發現台灣推動WiMAX乃後進技術國家追尋現代性的顯著案例,我國治理組織推動WiMAX的主要目的並非佈局4G,而是為了取得專利、帶動產業升級、刺激產業典範轉移。在WiMAX網絡的萌生過程中,南韓則因為擁有成功的CDMA經驗,取代了歐美先進技術國家,成為台灣苦苦追趕的對象。
    Abstract
    From 2005, the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started to promote WiMAX, as the so called semi-4G, in Taiwan. However, WiMAX didn’t become the globally used standard, nor developed very well in Taiwan. The analytical frame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ctor-network-theory(ANT), while applying the post technological frame.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Journal articles, formal informations, media reports and 8 acto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er:
    The dilemma that OEMs are facing and the down of PC market shake off economics downturn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continued to find the solution to change the manufacturing paradigm. Around 2005 they found out the IPR and wireless broadband are having much market potential. At that time the IEEE was developing WiMAX standard. WiMAX and its IPR translate the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s interests.
    Due to the lack of telecom operator’s support, license arrangement, and limitations of device capabilities the subscribers of WiMAX didn’t grow massively. For expanding the market, operators used naming, signal device, and experiential marketing to promote WiMAX. However, WiMAX was used as a Wi-fi not a Mobile broadband by the users and signal devices. The contract tied with 3G and Wi-fi impacted the subscribing of WiMAX.
    The promotion of WiMAX in Taiwan was a significant case of post technological country. The aim of promoting WiMAX was not for 4G, but for the paradigm shifting. In the promoting process, South-Kore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s advanced technological country for Taiwan to chase up.
    Reference: 中文論文:
    吳嘉苓(2002)。〈台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臺灣社會研究》。45:1-67。
    呂文源(2005)。《WiMAX與3G的競爭合作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珠(2004)。〈台灣有線電視採用者及採用過程之研究:檢視有線電視早期傳佈及晚期傳佈之差異〉。《新聞學研究》,78:71-106。
    李承嘉(2005)。〈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鄉村發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發展為例〉。《地理學報》,39:1-30。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4:65-108。
    林文源(2010)。〈由非現代政治的難題到在地策略:評《我們未曾現代過》〉。《台灣社會研究》,80:393-416。
    洪一峰(2000)。《無線通信產業標準形成與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榮志、蔡志豪(2011)。〈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看文創商品的展演:以安平劍獅的在的轉譯為例〉。《創業管理研究》,6(4):105-122。
    徐秀琴、陳維新(2006)。〈「代工」困境:台灣產業轉型的迷思〉。2006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論文:1-34。
    涂旭志(2007)。《3G的技術標準及專利聯盟》。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司翰(2008)。《IEEE802.16 WiMAX中頻寬資源架構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宏、王蒞君、陳春秀、佘蘭妮(2011)。〈大放異彩的台灣資通訊產業〉。《科學發展》。457:61-66。
    陳柏佑(2009)。《台灣WiMAX營運業者競爭優勢之研究─以遠傳電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曾思瑜(2003)。〈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理念變遷與發展過程〉。《設計學報》,8:57-76。
    楊弘任(2012)。〈行動中的川流發電:小水力綠能技術創新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台灣社會學》。23:51-99。
    葉至齡(2012)。《孕婦「電磁波防護衣」的母職技術史--一個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祥麟(2002)。〈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STS [科技與社會研究] 的挑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5:123-171。
    劉紹華、林文玲(2013)。〈科技與文化的現代性交會/引言〉。《臺灣人類學刊》。11(1):5-7。
    中文專書
    Castells, M.著、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出版社。(原書:Castells, M. [1996].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atour, B.著、雷祥麟譯(2003)。〈直線前進或交引纏繞〉。《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社。
    Rogers, E.M.著、唐錦超譯(2006)。《創新的擴散─為什麼有些好觀念、好產品會一炮而紅,有些卻流行不起來?》。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丁錫鏞(2003)。《台灣的科學與技術政策(2003年版)》,台北:嵐德出版社。
    吳立仁、文仲瑄、劉曉甄、高顯瑩(2012)。《M-TAIWAN:不容錯過的趨勢,值得紀錄的進步》,台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洪文堅(2006)。〈WiMAX技術總論〉,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編),《WiMAX─都會寬頻無線之星》,頁:6-9。台北:資訊尖兵雜誌。
    張進福(2012)。〈序言〉,吳立仁、文仲瑄、劉曉甄、高顯瑩(編著)《M-TAIWAN:不容錯過的趨勢,值得紀錄的進步》,頁:4-7。台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陳瑞麟(2010)。《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陳裕賢(2013)。《無線網路與行動運算》,新北市:全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楊弘任(2012)。〈關鍵字:技術政治性〉,王秀雲、林文源、林宜平、邱大昕、陳信行、陳政宏、陳曉齡、郭文華、曾凡慈、楊弘任、鄭斐文、戴東源、羅士翔(著)《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頁:220-228。台北市:行人出版社。
    簡報、計畫資料:
    林志宏(2000.08.07)。〈從2000年第二季全球個人電腦銷售趨緩談我國個人電腦製造商生存之道〉,MIC產業情報研究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1)〈寬頻上網帳號數(100年)〉上網日期:2011年,取自:http://www.ncc.gov.tw/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2)〈寬頻上網帳號數(101年)〉上網日期:2012年,取自:http://www.ncc.gov.tw/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寬頻上網帳號數(102年)〉上網日期:2013年,取自:http://www.ncc.gov.tw/
    經濟部(2009)。〈行動台灣應用推動計畫簡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上網日期:2009年7月2號,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6091
    經濟部工業局(2010)。〈推動重點服務業─WiMAX產業發展行動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上網日期2010年7月21號,取自: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9121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8)〈WiMAX產業分析及投資機會〉,《產業分析與投資機會》。
    鄭仁傑(2004.08.27)。〈議題一:行動生活產業科技發展策略,提綱二:產業推動策略。子題一:行動生活應用服務推動策略〉,行政院2004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
    新聞報導
    Rishi Raj(2010.06.03)。〈RIL to offer 3G, WiMAX devices in mega splash〉,《Indian Express》。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2008.06.03)。〈2008台灣環境日─拒絕輻射天空 勿以錯誤WiMAX政策拿台灣人民作白老鼠〉,《苦勞網》。
    朱詠薇、鄭光達(2006.03.31)。〈台灣基地台之島 北市密度最高〉,《TVBS新聞台》。
    江明晏(2013.05.25)。〈基地台抗爭 台灣通訊發展阻礙〉,《中央社商情網》。
    何英煒(2005.08.11)。〈推動WiMAX 政府增列3億經費〉,《中國時報》。
    吳玉雯(2009.10.15)。〈政府推國際標準參與 民間嘆力有未逮〉,《RUN!PC》。
    吳筱雯(2013.05.31)。〈台灣通訊產值 今年僅增4%〉,《工商時報》。
    宋健生(2009.04.24)。〈Barry West:台灣WiMAX 會贏南韓〉,《經濟日報》。
    李明賢(2013.07.02)。〈投入WiMAX押錯寶 張善政:5G才是主流〉,《中國時報》。
    李盛雯(2012.09.21)。〈WiMAX業者就地都更 學者批荒謬〉,《中國時報》。
    林宏文、李書齊(2007.08.01)。〈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技巧性」落榜 電信二軍輕取WiMAX〉,《今周刊》:544期。
    林宏達(2007.08.06)。〈大廠不捧場 4G釋照價值大縮水〉,《商業週刊》:1028期。
    林宏達(2010.11.01)。〈忘了跳票痛 政府熱臉貼英特爾 WiMAX鴨子飛了,雲端商機還是給它〉,《商業週刊》:1197期。
    林建山(2012.12.06)。〈創新立國 拚知識經濟〉,《中國時報》。
    侯俊宇(2007.12)。〈趨勢眺望:捨手機就可攜式裝置 WiMAX終端應用大轉彎〉,《新通訊元件雜誌》:82期。
    施振榮(2005.02.21)。〈施振榮專欄:英特爾的變革 台灣的機會〉,《商業週刊》:900期。
    孫文秀(2008.02.28)。〈孔祥重談WiMAX 「台灣將掌握下一代無線通訊趨勢〉,《Intelligent Times》。
    孫麗菁(2007.07.18)。〈田秋堇籲暫緩發照〉,《台灣時報》。
    徐玉英(2007.07.18)。〈田秋堇反對NCC發照給WiMAX〉,《民眾日報》。
    馬瓊雯(2003.03.13)。〈專欄:Intel砸重金力推Centrino無線新技術〉,《CTIMES》。
    高聖凱(2002.01.01)。〈歐洲3G路遙遠〉,《遠見雜誌》:187期。
    張倩瑋(2005.03.10)。〈國科會裁併 產學都喊剎車〉,《新台灣新聞週刊》:468期。
    張雋亞(2010.07.07)。〈英特爾解散WiMAX辦公室 台灣次世代寬頻夭折?〉,《理財周刊》:515期。
    陳怡如(2006.08.19)。〈電信產業協會批 基地台抗爭損失逾30億〉,《聯合報》。
    陳慧玲(2007.08.02)。〈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讓台灣成為WiMAX的聖島〉,《電子時報/DIGITIMES》。
    陳彥廷(2008.04.21)。〈資策會:802.16j標準草案8月中出爐,台灣取得有利位置〉,《電子時報/DIGITIMES》。
    曾仁凱、黃晶琳(2010.07.16)。〈英特爾淡出WiMAX 王振堂發火〉,《經濟日報》。
    游玉琦(2011.07.18)。〈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WiMAX要走單頻雙軌發展4G不待此時更待何時〉,《電子時報/DIGITIMES》。
    游玉琦(2012.10.19)。〈威達雲端電訊盼轉LTE 手握60MHz為籌碼〉,《電子時報/DIGITIMES》。
    黃名璽(2007.06.21)。〈台立委憂WiMAX電磁波能量強 官員:言之過早〉,《中央社》。
    黃建智(2008.04.21)。〈建構無所不在社會 台灣全力推動WiMAX〉,《電子時報/DIGITIMES》。
    黃振邦(2006)。〈趨勢眺望:南韓悄悄布局WiBro 將成全球第一個商用WiMAX系統〉,《新通訊元件雜誌》:59期。
    黃國樑(2009.06.06)。〈WiMAX 新兆元產業〉,《聯合報》。
    黃晶琳(2008.06.04)。〈WiMAX高電磁波? NCC:標準值內〉,《經濟日報》。
    黃鎮江(2012.12.18)。〈時論-iPhone5大賣 考驗4G決策〉,《中國時報》。
    新通訊元件雜誌(2004.12)。〈封面故事:與敵共枕齊拓商機 整合3G、WiMAX、WiFi為新趨勢?〉,《新通訊元件雜誌》:46期。
    楊智強(2013.07.16)。〈政府WiMAX押錯寶 專家:未必〉,《台灣醒報》。
    葉代芝(2012.09.24)。〈WiMAX爛攤子沒收 空喊4G上路政府押錯寶,iPhone5無緣飆速上網〉,《商業週刊》:1296期。
    劉易青、孫允玉(2012.11.16)。〈合法基地台北拆 十年一千五百座〉,《中天新聞台》。
    蕭文康(2013.08.17)。〈通訊業今年產值1.34兆估小增 ITIS:行動上網最具成長空間 〉,《蘋果日報》。
    鍾麗華、陳成良(2007.04.23)。〈政院推行WiMAX 電磁波疑慮再起〉,《自由時報》。
    嚴文廷(2007.06.21)。〈質疑WiMAX基地台致癌 立委不放行〉,《台灣立報》。
    蘇文斌(2013.08.13)。〈Google:台灣智慧手機普及率已達51%〉,《IThome online》。
    線上資料
    Mobile01網站(2011)〈台灣LTE落後6~7年,韓國將於2012年4月實現LTE全域覆蓋,2013年啟動LTE-Advanced〉上網日期:2011年11月30號,取自: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07&t=2429250&last.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2003)〈產業機會探究-市場機會分析與探索:由下游電子應用產品發展分析電阻器之市場機會〉。產業情報知識網上網日期:2003年11月,取自:http://eip.acbel.com.tw/Finance/download2/upload/%A5%D1%A4U%B4%E5%B9q%A4l%C0%B3%A5%CE%B2%A3%AB~%B5o%AEi%A4%C0%AAR%B9q%AA%FD%BE%B9%A4%A7%A5%AB%B3%F5%BE%F7%B7%7C%5B1%5D.pdf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2005年第四季台灣網際網路連線頻寬〉。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電子報,上網日期:2006年2月,取自:http://www.myhome.net.tw/2006_02/twnic_news/main8.htm
    呆子天勻(2010)。〈全球一動4G試用〉: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6日,取自《天勻日記》:http://blog.xuite.net/e613011/book/38914179
    林榮松(2010)。〈台灣走在WiMAX風尖浪頭的一千八百天〉,上網日期:2010年7月29號:取自今周刊顧問林宏文之部落格:http://owenlin.pixnet.net/blog/post/31706990-%E5%8F%B0%E7%81%A3wimax%E7%94%A2%E6%A5%AD%E6%9C%89%E5%89%8D%E6%99%AF%E5%97%8E%3F%E5%89%8D%E8%8B%B1%E7%89%B9%E7%88%BE%E8%80%81%E5%B0%87%E6%9E%97%E6%A6%AE%E6%9D%BE%E7%9A%84
    英特爾新聞室(2008)。〈新聞稿:經濟部與英特爾簽約 合作推展 WiMAX 帶動台灣產業成長〉上網日期:2008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intel.com/cd/corporate/pressroom/apac/zht/date/2008/390162.htm
    富士通微電子(2009)〈富士通微電子率領專案團隊協助Smile Communications針對開發中國家推出WiMAX VoIP裝置〉上網日期:2009年06月03號,取自:http://www.fujitsu.com/cn/fsp/tw/news/archives/2009/0603.html
    曾保彰(2010)〈無線網路將取代有線網路-802.11n簡介〉上網日期:2010年6月20號,取自:http://www.cc.ntu.edu.tw/chinese/epaper/0013/20100620_1308.htm
    楊朝祥(2007)。〈高科技產業與人才創新:台灣模式與經驗〉。《國政研究報告》上網日期:2007年3月29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1732
    資策會(2001)〈台灣桌上型個人電腦市場發展現況分析〉。資策會MIC,上網日期:2001年3月,取自:http://www2.lib.cycu.edu.tw/itdb/eBookShow.asp?sno=961
    資策會Find網站(2013)〈2012年我國4季行動上網觀測〉上網日期:2013年7月17號,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55
    蔡志宏(2009)〈基地臺管制與電磁波的迷思〉上網日期:2009年5月5號,取自基地台電磁波知識服務網:http://www.emfsite.org.tw/news_detial.php?level1_id=6&bbsId=136
    謝明瑞(2004)。〈再談新十大建設〉上網日期:2004年1月7日,取自《國政評論》: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3/FM-C-093-013.htm

    西文文獻
    Akrich, M.(1994). “The De-Scription of Technical Objets”. in Sh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 edited by Wiebe E. Bijker and John Law. Cambridge:MIT Press:pp 205-224.
    Arunabha, G., David, R.W., Jeffery, G. A., and Runhua Chen(2005)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with WiMax/802.16:Current Performance Benchmarks and Future Potential.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43(2):129-136.
    Bijker, Wiebe.E(1997). 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Toward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Cambridge, MA:MIT Press.
    Bo Li, Yang Qin, Chor Ping Low, and Choon Lim Gwee(2007)A Survey on Mobile WiMAX.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45(12):70-75.
    Callon, Michel.(1986).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J. Law,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86, pp.196-223.
    Collins, H.M. and S. Yearly (1992). “Epistemological Chincken,”in A. Pickering ed.,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301-326.
    David, P. A.(2003). 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Economics,163, 607-612.
    Gomart, Emilie and Antoine Hennion (1999). “A Sociology of Attachment: Music Amateurs, Drug Users”. In Law, John & John Hassard ,eds.,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pp.220-247.
    Guizani, M.、Hamdi, M.、Lorenz, P. and Maode Ma(2007).Wireless Broadband Access:WiMAX and Beyond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45(12):60-61.
    Latour, B.(1983)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in Science Observed, edited by K. Knorr Cetina and M. J. Mulkay. London: Sage, pp. 141-70.
    Latour, B.(1987)Science in Action:How to Follow Scientist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Cambridge, Ma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
    Law, J.(1992). 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actor-network: Ordering, strategies and heterogeneity. System Practice, 5(4), 379-393.
    Law, J.(1999)“After ANT: Complexity, Naming, and Topology”, in Law, J. andHassard, J.(eds.)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UK: Blackwell/The Sociological Review, pp1-14.
    Lee Ki Tae(2007)Technology Leaders Forum─Create the future with Mobile WiMAX.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45(5):10-14.
    LEE,William, C.Y.(1996)Future vis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33(23):1-4.
    Lee, N. and S. Brown (1994) Otherness and the Actor Network: the Undiscovered. Continent. America Behavioural Scientist 36: 772-90.
    McLuhan, M.(1964).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London: Routledge.
    Mumford, L.(1967).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Niyato, D.and Hossain, E.(2007)Wireless Broadband Access:WiMAX and Beyond─Intergration of WiMAX and Wi-Fi:Optimal Pricing for Bandwidth Sharing.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45(5):140-146.
    Panken, F., Hoekstra, G., Barankanira, D., Francis, C., Schwendener, R., Grondalen, O., and Jaatun, M.G.(2007)Extending 3G/WiMAX Networks and Services through Residential Access Capacity.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45(12):62-69.
    Pinch, Trevor J. and Wiebe E. Bijker .(198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i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 In Bijker, Wiebe E. ,Thomas P. Hughes and Trevor J. Pinch, ed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The MIT Press, pp 17-50.
    Rosenberg, N. (1982). 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Cambridge [Cambridgesh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aghol, P., Salkintzis,A.K., and Iyer, J(2008)Seamless Integration of Mobile WiMAX in 3GPP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46(10):74-85.
    Winner, L.(1986). 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 a search for limits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19-3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9451004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4510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4101.pdf2925KbAdobe PDF211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