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198/141123 (78%)
Visitors : 46868413      Online Users : 10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433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4333


    Title: 勞動‧老化‧殘缺──九○年代以降華文女性小說中的身體
    Laboring ,Aging and Disability ── the bodies depicted in Chinese Women`s fictions in the 1990s.
    Authors: 林欣儀
    Contributors: 范銘如
    林欣儀
    Keywords: 女性小說
    女性身體
    勞動
    老化
    殘缺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3-03 15:32:44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旨在補綴九○年代以降華文女性小說中的「身體」於「情欲」、「國族」、「家族」或「性別越界」之外的大小縫隙。另從「勞動」、「老化」與「殘缺」三個微觀層面著手觀察,從邊緣暗角中搜尋尚被隱匿或塗抹的女性身音與光影。在第一章搭建起九○年代以降兩岸三地女性小說共同關注「身體」的背景後,正文依序討論「底層勞動女性身體」、「中老年女性身體」和「殘缺女性身體」,將文本中的女性身體放置文學脈絡和社會文化脈絡中考察,揭示歷史、文化等話語對女性身體的規訓與塑造,收編或排拒;同時關注女性身體的物質基礎、感官知覺、心靈體驗與生命細節。
    本論文藉此重新思索女性身體的多樣性與多元處境;另尋女性認識自我身體和性別特徵的途徑,在情欲探索之外,還包括身體飢餓、身體痛楚、老化經驗或殘疾創傷等;以動態、微觀的視角呈現女性身體的差異性、私密性和創造性,探究女性身體話語如何製造新的權力效果和主體力量;以及女作家書寫身體,如何折射出時代環境、社會文化與女性生命經驗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層層挖掘九○年代以降華文女性小說中身體的多元內涵和價值。
    Reference: 一、作家文本
    王安憶,《長恨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95。
    平路,《何日君再來》,台北:印刻文學,2002。
    平路,《凝脂溫泉》,台北:聯合文學,2000。
    平路,《讀心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04。
    平路,《浪漫不浪漫》,台北:聯合文學,2007。
    西西,《白髮阿娥及其他》,台北:洪範書店,2006。
    西西,《哀悼乳房》,台北:洪範書店,1992。
    李昂,《自傳の小說》,台北:皇冠出版社,1999。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林白,《婦女閑聊錄》,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林白,《萬物花開》,雲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林白,《說吧,房間》,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文化,2001。
    張潔,《方舟》,台北:新地文學,1990。
    畢淑敏,《女工》,福州:海峽文藝出版,2004。
    畢淑敏,《拯救乳房》,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陳染,《私人生活》,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陳燁,《半臉女兒》,台北:平安文化,2001。
    黃春明,《放生》,台北:聯合文學,1999。
    黃碧雲,《十二女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黃碧雲,《血卡門》,台北:大田出版社,2002。
    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台北:大田出版社,2004。
    黃碧雲,《後殖民誌》,台北:大田出版社,2003。
    黃碧雲,《烈女圖》,台北:大田出版社,1999。
    黃碧雲,《媚行者》,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
    黃碧雲,《無愛紀》,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
    楊青矗,《工廠女兒圈》,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
    諶容,《人到中年》,廣東:花城出版社,2009。
    鐵凝,《玫瑰門》,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

    二、中文專書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199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1999。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
    王德威,《王德威精選集》,台北:九歌,2007。
    王潤華編譯,《比較文學理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
    王艷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台湾女性史入門編纂委員会編,《台湾女性史入門》,日本京都:人文書院,2008。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
    安,2006。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北:女書文化,2000。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2004。
    李蓉,《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
    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3。
    汪民安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沈紅芳,《女性敘事的共性與個性——王安憶、鐵凝小說創作比較談》,河南:河
    南大學出版社,2005。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2007。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1995。
    林宋瑜,《文學與婦女:角色與聲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台北:九歌,2005。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商務,2006。
    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4。
    邱天助,《社會老年學——年齡・世代與生命風格的探究》,高雄:基礎文化創意
    出版,2007。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1997。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施哲雄編,《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文化,2003。
    柯倩婷,《身體、創傷與性別——中國新時期小說的身體書寫》,廣州:廣東人民
    出版社,2009。
    洛楓,《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1995。
    范銘如,《衆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
    徐霞,《文學・女性・知識——西西《哀悼乳房》及其創作譜系研究》,香港:天
    地圖書,2008。
    徐艷蕊,《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二十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1999。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2。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2002。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盛英,《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人民,1995。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
    陳明莉,《身體再思考——女人與老化》,高雄:巨流,2010。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陳順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4。
    陳碧月,《20世紀90年代大陸女性小說的思想藝術風貌》,台北:文史哲,2007。
    陶東風,《文學理論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2008。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
    曾嘉燕、吳俊雄,《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香港:新婦女協進會,1998。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台北:聯經,2000。
    黃舒屏,《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卡蘿》,台北:藝術家出版,2002。
    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6。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2000。
    黃慧鳳,《台灣勞工文學》,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7。
    楊奇主編,《香港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1991。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
    台北:時報,1993。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2004c
    葛紅兵、宋耕,《身體政治》,上海:三聯書局,2005。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批評與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12。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
    劉旭,《底層敘述:現代性話語的裂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2001。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劉蜀永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2004。
    劉蜀永編,《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2009。
    潘毅著、任焰譯,《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香港:明報,2007)
    蔡禾、周林剛,《關注弱勢——城市殘疾人群體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8。
    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7。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台魂淚(一)》,台北:楊翠華,2004
    韓桂玲,《吉爾‧德勒茲身體創造學研究》,江蘇:南京師範大學,2011。
    羅貴祥著,《德勒茲》,台北:東大,1997。
    羅綱、劉象愚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羅曉南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文化,
    1997。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
    台北:女書,1999。
    龔卓軍,《身體部署》,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編著,《台灣身心障礙年鑑1990-2010》,台北:社團
    法人中華民國殘障聯盟,2011。

    三、西文譯著
    Beauvoir, Simone de (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
    台北市:志文,1992。
    Bell, Daniel(貝爾)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台北:桂冠,1989。
    Berger, John (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10。
    Best, Steven、Kellner, Douglas著;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
    北:巨流,1994。
    Brand, Paul (保羅・班德),Yancey, Philip (楊腓力)原著;江智惠、陳怡如譯,
    《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台北:智庫文化,1995。
    Broyard, Anatole (卜若雅)著;尹萍譯,《病人狂想曲》,台北:天下遠見,1999。
    Butle, Judith(巴特勒)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台北:
    桂冠,2008。
    Davis, Kathy (戴維斯)著;張君玫譯,《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市:
    巨流,1997。
    Deleuze, Gilles (德勒兹)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2008。
    Drugker, Malka著;黃秀慧譯,《女畫家卡蘿傳奇》,台北:方智,1998。
    Erikson, Erik H. (瑞克.艾瑞克森) Erikson, Joan M(瓊.艾瑞克森) Kivnick, Helen Q.
    (海倫.克夫尼克)著;周怜利譯,《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2000。
    Fishman, Ted C. (泰德・費雪曼)著;黃煜文譯,《當世界又老又窮 : 全球人口老
    化大衝擊》,台北:天下文化,2011。
    Foucault, Michel (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顛與文明》,台北:桂冠,1992。
    Foucault, Michel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Foucault, Michel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09。
    Friedan, Betty (傅瑞丹)著;李錄後、陳秀娟譯,《美好的銀髮歲月:生命之泉》,
    台北:新自然主義,2000。
    Goffman, Erving (高夫曼)著,曾凡慈譯,《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
    群學,2010。
    Grealy, Lucy (格里利)著,羅若蘋譯,《臉的歲月》,台北:允晨文化,1998。
    Grogan, Sarah (葛羅根)作,黎士鳴譯,《身體意象》,台北市:弘智文化,2001。
    Herrera, Hayden (賀蕾拉)著;蔡佩君譯,《揮灑烈愛:女畫家芙烈達的藝術與愛情》,
    台北:時報文化,2003。
    Irigaray, Luce (伊瑞葛來)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2005。
    Jameson, Fredric(詹明信)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台北:時報出版,1998。
    John, Darley著;楊語芸譯,《心理學》,台北市:桂冠,1994。
    Lewis, Jeff (路易斯)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文
    化,2005。
    Miles, Rosalind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
    2006。
    Marx, Karl(馬克思)、Engels, Friedrich(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
    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Rey, Roselyne (雷伊)著;孫暢譯,《疼痛的歷史》,北京:中信,2005。
    Shilling, Chris (謝林)著;謝明珊、杜欣欣譯,《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
    會》,台北:韋伯,2009。
    Shilling, Chris著;李康譯,《身體與社會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Smart, Barry著;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1998。
    Sontag, Susan (蘇珊・宋塔克)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2008。
    Turner, Bryan S.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台北縣:韋伯文化,2010)
    Weedon, Chris(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
    桂冠,1994。
    Wolf, Naomi (諾米・沃爾夫)著;何修譯,《美貌的神話》,台北市:自立晚報,
    1992。
    Woodward, Kathryn (伍德華)編著;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
    2006。
    Woolf, Virginia (吳爾芙);王葳真譯,《三枚金幣》,台北:天培文化,2001。
    Young, Iris Marion (艾莉斯‧馬利雍‧楊)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
    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2005。

    四、單篇論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王文初,〈新世紀底層寫作的三種人文觀照〉,《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1期。
    王志弘,〈人人需要「補缺式移動」:身障者經驗的啟示〉,《文化研究》第10期
    (2010年6月) 。
    王國羽,〈殘障的定義系統與社會福利政策的運用〉,《公共衛生》第22卷1期(1995
    年4月)。
    王琳,〈女性經驗與女性敘事——解讀《長恨歌》、《游行》、《守望空心歲月》〉,《當
    代文壇》1996年03期。
    王艷文,〈語言.結構.底層——論《婦女閑聊錄》的文體及其意味〉,《湖北社
    會科學》2008年第2期。
    古添洪,〈中西比較文學:範疇、方法、精神的初探〉,《中外文學》第7卷第11
    期(1979年4月)。
    白蘭,〈畢淑敏談新作《女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七版文藝副刊,2004年
    09月27日。
    朱虹,〈當代小說中的病婦形象〉,收入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性別與中
    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朱楚珠、李樹茁,〈計劃生育對中國婦女的雙面影響研究〉,《人口與經濟》1997
    年第4期。
    何思慎,〈改革開放與中共意識形態〉,《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1期,1993。
    吳達芸、李昂主講,王鈺婷文字整理,〈李昂與謝雪紅——兩個女人誰是誰〉,《印
    刻生活文學誌》第9期(2004年5月) 。
    吳潛誠,〈八○年代台灣文學批評的衍變趨勢〉,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
    航》,台北:時報,1990年。
    宋鎮照,〈從大陸社會變遷看跨世紀兩岸關係發展〉,《東亞季刊》第28卷第4
    期(1997年10月)。
    李宇宙,〈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第31卷12期(2003年5月)。
    李祖德,〈勞動、性別、身體與文化政治——論「十七年」文學的「勞動」敘述
    及其情感與形式〉,《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辛金順,〈女子絮語——論平路《凝脂溫泉》的閨閣敘述〉,《書評》第63期(2003
    年4月) 。
    孟繁華,〈女性的故事——林白的女性小說寫作〉,《作家》1997年第3期。
    邱大昕,〈為什麼需要女性主義身心障礙研究?〉,《婦研縱橫》第96期(2012年
    4月) 。
    邱貴芬,〈書寫女性的黑暗大陸——試論平路的〈婚期〉〉,《中外文學》第25卷
    第11期(1997年4月)。
    洪英雪,〈從性政治突圍而出——論謝雪紅書寫以及李昂《自傳の小說》〉,《台灣
    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2008年10月)。
    紀大偉,〈污名身體——現代主義,身心障礙,鄭清文小說〉,《臺灣文學研究學
    報》第16期(2013年4月) 。
    紀大偉,〈情感的輔具:弱勢,勵志,身心障礙敘事〉,《文化研究》第15期(2013
    年3月) 。
    范情,〈生命如何測量?是身體數據,還是心裡是否甦醒的光〉,《婦研縱橫——
    身心障礙中的性別觀點》第96期(2012年4月) 。
    唐毓麗,〈「新感官小說」的美學與政治:九○年代情色小說的文學觀察〉,《當代》
    復刊第64期(2002年10月)。
    孫小玉,〈女性失能者的解放典範——梅爾斯與梅塞的日常書寫〉,《英美文學評
    論》第18期(2011年6月) 。
    孫小玉,〈卡蘿的疾病誌:失能主體的思辨〉,《文化研究》第15期(2013年3月) 。
    祝平一,〈塑身美容、廣告與台灣九○年代的身體文化〉,收入盧建榮主編:《文
    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年。
    荒林,〈作為女性主義符號的另類場景——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蘇珊.
    桑塔格的中國閱讀〉,《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5期。
    荒林,〈林白小說——女性欲望的敘事〉,《漳州師範學報》1996年第3期。
    康曉光,〈9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研究〉,《二十一世紀》第7卷第2期(2002
    年8月)。
    庾晉,〈性感:純文學的乳汁?〉,《華人時刊》2003年11期。
    張悅,〈華麗的轉身:從「巫女」到「民女」——試論林白近期小說創作轉型〉,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S1期。
    張淑英,〈最後的「自畫像」:愛欲、身體、國族——芙莉達‧卡蘿的《日記》
    呈現的心靈徵狀〉,收入簡瑛瑛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
    書寫》,台北:女書文化,2003年。
    張瑞芬,〈遷徙到他方——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張墀言《窄門之外》、林玉玲《月白的臉》三書評論〉,《明道文藝》第308期(2001年11月) 。
    張慶輝,〈時代的細部——讀虹影《飢餓的女兒》〉,《讀書》第9期,2001。
    張靜茹,〈重繪心靈地圖——陳燁《半臉女兒》的生命史書寫〉,收入陳明柔主編,
    《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台北:女書,2010年。
    畢淑敏,〈妥協不是為金錢〉,《新聞晨報》2003年6月16日。
    盛英,〈畢淑敏小說與生命文化〉,《小說評論》1998年05期。
    陳光興,〈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文化研究月報》第2期。
    陳明莉,〈老年、性別與敘事:老年生命脈絡的性別建構〉,《應用心理研究》第
    44期(2009年12月) 。
    陳柳妃,〈論黃碧雲〈無愛記〉之情慾主體建構與母職解構〉,《東華中國文學研
    究》第9期(2011年6月) 。
    陳香君,〈吳瑪悧——我的皮膚就是我的家/國〉,《典藏今藝術》第119期(2002
    年) 。
    陳儒修、高玉芳,〈我美故我在——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傳播
    文化》第3期(1994年12月)。
    黃千芬,〈女性跨時空對話——賞析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婦研縱橫》
    第91期(2009年10月) 。
    黃長玲,〈舊議題與新趨勢:全球化下的女性勞動者〉,《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22期(2003年3月)。
    黃盈盈、鮑雨,〈經歷乳腺癌:從「疾病」到「殘缺」的女性身體〉,《社會》
    2013年02期。
    黃暉,〈瘋癲的沉默與理性的獨白——解讀福柯的《瘋癲與文明》〉,《法國研究》
    第一期(2010年) 。
    楊匡漢,〈學術語境中的香港文學研究〉,收於黃維樑主編,《活潑繽紛的香港文
    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2000年。
    楊莉馨,〈身體敘事的歷史文化語境與美學特徵——林白、埃萊娜.西蘇的對讀
    及其它〉,《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第1期。
    楊翠,〈「妖精」的自傳,「女人」的小說——論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性記憶
    文本〉,《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年6月) 。
    董曉瑞、張雲芳,〈毛澤東的婦女觀〉,《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8卷第2
    期。
    廖仲毛,〈該拯救的豈止是乳房〉,《文化時空》2003年08期。
    廖炳惠,〈後現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詹明信〉,《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
    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
    廖淑芳,〈通過鬼魅與自我相遇——論平路〈微雨魂魄〉中的公寓身體及其鬼魅
    敘事的「文類」特質〉,《文學新鑰》第8期(2008年12月)。
    臺美光,〈女人與中年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第24期(2004年) 。
    潘秀宜,〈迷路的導遊——論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中國女性文學研究
    室學刊》第6期(2003年5月) 。
    蔡世連,〈女權、軀體寫作與私人空間——女性寫作的旨趣悖謬〉,《山東師大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8。
    蔡秀枝,〈克麗絲特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第21
    卷第9期(1993年)。
    蔣華,〈畢淑敏小說研究述評〉,《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鄭慧如,〈一九九○年代台灣身體詩的空間層次〉,收入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
    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下冊)》,台北:中央研究
    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
    年4月)。
    賴佩暄,〈揮之不去的媚/魅影——論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城市與懷舊書寫〉,
    《中國文學研究》第28期(2009年6月) 。
    戴錦華,〈文化轉型與九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中國研究》第5期,1999年。
    羅正仁,〈綜論台灣保健食品產業發展現況與方向〉,《食品工業》第40卷10期
    (2008年10月) 。
    羅秀美,〈在離散漂泊的藝術行旅中招魂——談施叔青的遊記/小說《兩個芙烈
    達.卡蘿》的身分認同〉,收入蔡振念主編;楊雅惠,張錦忠編輯,《台灣
    近五十年現代小說論文集》,高雄市:中山大學文學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2007年。
    蘇紅軍,〈雙織化纖三件套服裝、藍色牛仔褲和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結構〉,收入金
    一虹、劉伯紅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文化與
    健康》,南京:南京大學,1998年。
    Jillian R. Tunaley, Susan Walsh, and Paula Nicolson著;張約翰
    譯,〈「我在我這年紀還算不壞」:身材與飲食在老年女人生活中的意
    義〉,《文化研究月報》第78期(2008年3月) 。

    五、學位論文
    王冬梅:《疾病隱喻與女性書寫》,山東:曲阜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7。
    王秀紅,《鐵凝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
    文,2008。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の小說》為考
    察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王璸雅,《黃碧雲小說主題與敘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
    文,2009。
    李思潔,《中年女性微整型身體實踐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台北:世新
    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許夢芸,《從失落的身體中重新拾起:賽伯人論述之建構》,台北:輔仁大學大眾
    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徐惠娟,《論鐵凝小說女性意識的書寫》,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碩士
    論文,2008。
    曾凡慈,《看見/看不見:視障學生的生活實體建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丰慈,《摩登長廊裡的傳奇——論西西的香港都市書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系碩士論文,2010。
    張芙蓉,《論鐵凝小說的超性別視角敘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碩
    士論文,2007。
    張靜怡,《反抗之自由——黃碧雲《媚行者》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淑娟,《邊緣論述•身體書寫:第三世界/亞裔女性文學與藝術再現》,台北: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陳惠萍,《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碩士論文,2003。
    陳筱茵,《《島嶼邊緣》:一九八、九○年代之交台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新竹: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楊淳淳,《黃碧雲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2010。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劉芝吟,《重省女性主義對梅洛龐蒂的批判:以楊〈像女孩那樣丟球〉為例》,台
    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7。
    劉乃慈,《奢華美學與臺灣當代小說生產(1987-2005)》,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台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台中: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
    蔡佳憓,《健康身體想像的論述形成與權力效果——解析保健食品的社會建構歷
    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佩君,《九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政大
    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邱綉雯,《「在說中沉默,在沉默中說」——林白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六、報紙、影音與網路資料
    平路,〈在父權的邊緣翻轉——《行道天涯》裡的女性角色〉,《中國時報》人間
    副刊,1995年3月17日。
    廖偉棠,〈自由在路途上發生——讀黃碧雲《媚行者》〉,《明報週刊》,2000年5
    月5日。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15903/ (瀏覽日
    期:2013年9月26日)
    柯妧青導演,《她們的故事》,高雄市:高雄市人民團體聘僱人員職業工會,
    2010。
    林白,〈《婦女閒聊錄》是一個探索性的文本〉,「關注中國農村婦女問題暨《婦
    女閑聊錄》座談會」(瀏覽日期:2011年4月17日)
    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5-07-
    21/2033187141.shtml
    荒林,〈以一種溫和的方式見證歷史的流動〉,「關注中國農村婦女問題暨《婦女
    閑聊錄》座談會」(瀏覽日期:2011年4月17日)
    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5-07-
    21/2033187134.shtml
    丁楊,〈林白:我的寫作聽從內心的召喚〉,《中華讀書報》
    http://big5.dushu.com/news/2008/04-25/28211.html (瀏
    覽日期:2011年4月17日)
    林白,〈我的寫作有內在的邏輯線〉,《南方都市報》,2005年4月9日。
    http://culture.163.com/editor/news/050409/050409_140837.html (瀏覽日期:2011年4月17日)
    羅展鳳、黃碧雲訪談,〈晚蛾——關於生命的種種消逝與衰敗痕跡〉,《明報周刊》
    2009年10月3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339660/ (瀏覽日
    期:2013年9月28日)
    陳瑞文,〈德勒茲的「皺褶」理論〉,收錄於世安文教基金會美學文庫網站資料。
    http://www.sancf.org.tw/SANCF/forum_detail.php?
    typeid=16&fid=46 (瀏覽日期:2012年7月8日)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網站簡介:
    http://www.tapwr.org.tw/about_01.asp (瀏覽日期:2011年4
    月29日)
    韓明安,《新詞語大詞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引用自 CNKI 系
    列數據庫——工具書錦集在線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11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101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1101.pdf12188KbAdobe PDF2231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