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189/141115 (78%)
Visitors : 46800048      Online Users : 6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649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6494


    Title: 「二拍」勸懲書寫研究
    The Study of the Moral Narrations of Erpai
    Authors: 黃至渝
    Contributors: 胡衍南
    黃至渝
    Keywords: 二拍
    勸懲
    凌濛初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4-06-04 14:44:46 (UTC+8)
    Abstract: 「三言」、「二拍」經常並稱,被共同標舉為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之作。然而統計現今的研究成果,將會發現「二拍」的專書研究相對於「三言」仍顯匱乏。我認為這是受限於過去對「二拍」藝術價值之貶低,致使相關研究至今仍多停留在人物類型的整理、故事種類的分析等基本的層面。

    這樣的研究方式固然有其貢獻和價值,但是當我們欲進一步追索「二拍」在擬話本小說發展上的作用和存在意義,這些研究成果恐怕就無法提供完整的線索。肇因於此,「二拍」的研究仍屬必要。
    從過去對「二拍」的相關評論,以及個人閱讀感受,都可以證明「二拍」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它的勸懲文字。關於這一點,許多明清小說的研究者都已經針對此提出各自的觀察,然而這些研究的呈現仍停留在單篇期刊論文、或者整本論文的其中一個小章節,至今尚欠缺一個較為整體、詳細的觀察整理。

    期望能藉由「二拍」勸懲書寫的研究,補充「二拍」專書討論之匱乏。除此之外,個人也抱持更大的企圖,我在閱讀「三言」、「二拍」時,發現兩者在敘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別。這些差別在過往的研究中極少被關注、討論,希望能夠藉這個機會將「三言」、「二拍」的敘事差異講得更為明白,同時藉此了解擬話本小說的發展歷史。

    本文採用敘事學的概念,關注敘事者話語之呈顯和故事情節之安排。通過比較、統計、整理、分析,找出文本和文本間的差異。以此歸納出擬話本小說的歷史衍變。「二拍」的勸懲內容有一個完整的框架、模式,最大的限制即「命定」的觀念。作者確立了「巧合」和「因果」共構的敘事模式,意圖兼顧「勸善」、「娛心」之兩面。據此闡述「安時處順」的道理。強調個人可以在自己合理的範圍內多行善事、具體實踐倫理道德,如此一來,或許會因此而有翻轉命運的機會。

    「二拍」的勸懲書寫與過去的文本所呈顯之現象有密切關連性,凌濛初從傳統取材,轉出新的作法,因而導致擬話本小說充滿勸誡話語的特色。而從《六十家小說》、「三言」、「二拍」的生產原因和各自的差異,可以窺見通俗短篇小說如何通過模擬繼承之前作品的特色,又如何因為編創者想法之差異,而產生新的特徵。「二拍」對忠孝節義等傳統倫理之論述,有別於傳統文人之想法,而更貼近市井百姓之理解,是以論及「孝悌」、「貞節」之話語最多。尤其是對「義」的理解,與《水滸傳》稱頌梁山好漢的評論十分接近,所體現出的是對通俗受眾的迎合心理。

    相信通過這些分析,足以理解「二拍」充斥勸懲書寫卻能夠暢銷的原因,並且知曉其在擬話本小說發展過程如何發揮承先啟後的作用。隨著明清小說之發展,這樣的過程也重複出現在後來的文本。例如晚於「二拍」出版的擬話本小說《型世言》,在出版形式就延續了「三言」、「二拍」的作法,並在主題上有所延伸和創新。礙於篇幅,本論文未能再對晚出之文本進行考察,釐清勸懲書寫在後來的作品有什麼樣的變化。期待本論文能對擬話本小說之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更能作為未來研究之基石。
    Reference: 一、古籍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據尚友堂本影印。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收錄於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1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據尚友堂本影印。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據天許齋本影印。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據兼善堂本影印。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據葉敬池本影印。
    〔明〕洪梗輯,程毅中校注:《清平山堂話本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王平主編:《明清小說傳播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王璦玲、胡曉眞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宋若雲:《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硏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朱傳譽主編:《淩濛初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1。
    余英時:《中國近世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硏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林崗:《口述與案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胡萬川:《眞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收錄於《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寶良、王熹:《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遊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常金蓮:《《六十家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程毅中輯注:《宋元小說家話本集》,濟南:齊魯書社,2000。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黃秀愛:《《兩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馮保善:《淩濛初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鄧紹秋、陳立人、史鐵良撰:《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明代文學硏究》,北京 : 北京出版社,2001。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2006。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
    趙興勤:《理學思潮與世情小說》,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緒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劉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2008。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蔣玉斌:《明代中晚期小說與士人心態》,成都:巴蜀書社,2010。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版。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臺北:里仁書局,1981。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美〕韓南(Patrick D. Hanan)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二)單篇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卷4期(1993年12月),頁141-175。
    王德威:〈「說話」與中國白話小說敘事模式的關係〉,收錄於《從劉鶚到王禎和》,臺北:時報文化,1986,頁24-54。
    王毅:〈明代擬話本小說之文化理念與歷史哲學的發生──擬話本作為平民社會倫理小說的成因〉,《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頁46-62。
    王昕:〈論擬話本平庸品格的成型──從「二拍」看文人敘事方式對擬話本的影響〉,《文藝研究》2002年6月,頁69 -77。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卷3期(2000年9月),頁1-48。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期(2005年12月),頁1-54。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17卷4期(2006年12月),頁73-143。
    王鴻泰:〈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24卷3期(2007年3月),頁1-44。
    王鴻泰:〈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眾生活〉,《明代研究》第10期(2008年2月),頁71-100。
    王鴻泰:〈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12期(2009年6月),頁41-92。
    李孝悌:〈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兼論中國史在這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 (1989年9月),頁95-104。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卷4期(1993年12月),頁97-139。
    宋若雲:〈擬話本研究:回顧與評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卷3期,總號47(2002年9月),頁201-223。
    宋若雲:〈解構與建構:試論擬話本小說體制的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卷2期,總號62(2006年6月),頁53-73。
    林麗月:〈宋元明的科舉制度〉,《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4期,總號88期(1990年7月),頁23-33。
    林麗月:〈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5卷1期(1992年3月),頁131-153。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 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歷史學報》20期(1992年6月),頁43-73。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資料與研究》27期(1997年5月),頁27-38。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通訊》4期(2001年12月),頁9-19。
    林麗月:〈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臺大歷史學報》33期(2004年6月),頁133-160。
    周怡:〈擬話本小說夭折探源〉,《東嶽論叢》第21卷3期(2000年5月),頁125-128。
    吳建國:〈明清擬話本小說創作與時代文化精神〉,《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52-58。
    紀德君:〈民間說書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傳播〉,《學術研究》2007年第7期,頁132-136。
    紀德君:〈民間說書與通俗小說文體相容之關係初探〉,《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4期,頁116-121。
    紀德君:〈從案頭走向書場——明清時期說書對小說的改編及其意義〉,《文藝研究》2008年第10期,頁45-51。
    胡衍南:〈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發展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7期(2003年12月),頁1-17。
    胡蓮玉:〈晚明擬話本小說創作的思想文化背景考論——以《型世言》為中心〉《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期,頁57-62。
    胡蓮玉:〈《型世言》與《三言》、《二拍》創作思想差異探源〉,《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3期,總第89期,頁229-239。
    孫楷第:〈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發展與藝術上的特點〉,收錄於《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頁1-13。
    徐志平:〈敘事者干預在早期話本中的表現〉,《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3卷總第101期,頁151-165。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化文化選擇〉,《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49-73。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25卷1期(2007年6月),頁283-312。
    陳美林、李忠明:〈中國古代小說的教化意識〉,《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3期,頁50-60。
    康國章:〈小說勸懲論與明末擬話本小說〉,《殷都學刊》2007年第4期,頁107-111。
    郭璉謙:〈試論「醒心覺世」影響話本小說衰落夭折說〉,《東華人文學報》第16期(2010年1月),頁37-66。
    傅承洲:〈文人創作與明代話本的文人化〉,《求是學刊》2001年第5期,頁80-86。
    程毅中:〈明代的擬話本小說〉,《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2期,頁4-14。
    黃麗月:〈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266期(2002年5月),頁94-119。
    黃冬柏:〈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熊龍峰四種小說》考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 年第一期(總第十七期)(2011年6月),頁213-228。
    楊國樞:〈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收錄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88,頁123-154。
    歐陽代發:〈《型世言》與明末擬話本的走向〉,《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4期,頁115-121。
    蔡惠琴:〈明代中晚期「嘉靖--萬曆」士人科舉心態之探討--就「明代登科錄」的吏治觀論之〉,《輔仁歷史學報》第9期(1998年6月),頁109-135。
    劉勇強:〈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型態〉,《文學遺產》2007年第一期,頁118-129。
    鄭振鐸:〈明清二代的平話集〉,氏作:《中國文學研究》,見劉英民、李豔明編:《鄭振鐸全集》第四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頁337-454。
    〔日〕小川陽一:〈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第6卷1期(1988年6月),頁331-340。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排列)
    張宏庸:《兩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咸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硏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哲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89。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汪蕙如:《<<二拍>>敘事技巧之硏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5。
    馮翠珍:《《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農雪玲:《晚明白話短篇小說集的「人情」與「天理」》,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3。
    周昌憲:《從唐傳奇與擬話本之比較看雅俗兩端之文學交涉現象》,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6。
    阮 寧:《明清新倫理論述的建構──以「三言」等小說文本為場域的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曹 月:《明代話本小說的教化功能》,陝西: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
    黃郁茜:《《二拍》果報故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王子華:《《二拍》果報故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盧韻如:《晚明話本小說專集中之商人形象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許雪珠:《《三言》中儒釋道思想與庶民文化試探》,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舒涵:《晚明時人之金錢觀》,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王芊月:《三言果報觀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頴吉:《明代小說中「儒商」之研究—以《三言》《二拍》為依據》,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林漢彬:《「三言」福禍始微觀念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林 欣:《俗文學傳播空間之研究——以會書、書會、書林為探討範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葉佳琪:《明代公案小說中的官吏形象與官場現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毛金素:《傳承與嬗變─從「三言」探析儒家榮辱道德觀》,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丁瑞英:《《二拍》諷刺故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蔡鄢如:《《二拍》道德與性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吳珮嫣:《《三言》人物形象研究——以違反道德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8151021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101.pdf6585KbAdobe PDF214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