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6 (78%)
Visitors : 47602588      Online Users : 10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715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151


    Title: 戰後臺灣政治犯救援之研究
    Rescue of Political Prisoners in Postwar Taiwan
    Authors: 林冠瑜
    Contributors: 陳翠蓮
    林冠瑜
    Keywords: 白色恐怖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留學生遣返
    台獨運動
    台灣青年
    黃啟明
    劉佳欽
    顏尹謨
    陳玉璽
    彭明敏
    謝聰敏
    陳明忠
    陳菊
    司馬晉
    梅心怡
    艾琳達
    唐培禮
    三宅清子
    宗像隆幸
    陳鼓應
    國際特赦組織
    台灣政治犯救援會
    美麗島事件
    中國人權協會
    關懷雜誌
    台灣人權促進會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4-07-01 12:13:36 (UTC+8)
    Abstract:   1950年,蔣介石為集中領導,貫徹強人意志,開始進行黨的「改造」,同時整頓情治組織,將之置於長子蔣經國的掌握。此時台灣社會在「反攻大陸」的意識形態主導下,大規模監視與逮捕不見容於當局的異議分子。由於情治人員為獎金及權力的競逐,無辜受羅織、誣陷因而身陷囹圄者不在少數,造成大量冤、錯、假案的發生。
      1960年代所爆發如雷震、蘇東啟案等政治案件,在在突顯國民黨政府對民主訴求的鎮壓。1964年,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案的發生,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師生與其他外籍人士開啟了政治犯救援的契機。此時島外一連串留學生遣返事件及海外台獨運動的萌芽,皆有助於台灣政治犯救援網絡的形成。
    1970年代初期,在跨國救援者的加入之下,政治犯救援行動規模日益茁壯,並且在70年代中期,隨著島內民主化的浪潮,救援與黨外運動的合流,日本與美國反國民黨政權勢力的裡應外合,使政治犯救援的能量日漸積累。
      1980年代,在救援行動與黨外運動的合流下,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成立親官方的人權組織─中國人權協會,來緩解困窘的國際情勢與島內民主聲浪;而民間,也以黨外人士為中心,成立政治犯關懷組織。1984年,台灣第一個民間人權組織誕生─台灣人權促進會,更是引介更多國際人權知識入台,深化台灣的人權認識。此時期政治犯救援的工作,以海外為主或是島內外串連的模式,正式進入以國內為主體的救援行動。
      本文希望透過史料爬梳,能夠建構台灣政治犯救援的初步圖像,並以官方檔案來看國民黨政府的因應策略,藉此了解救援的成效與侷限,並能以更廣闊的視角,考察台灣政治犯救援的時代變化,一方面定位救援工作在整體台灣戰後人權史上不同階段的意義,另一方面則向這些不畏風險、不計代價,執意捍衛人權的工作者致敬,並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
    Reference: 一、 中日文資料
    (一) 檔案
    (1)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
    1. 「陳玉璽」,檔號:007.1/89001。
    2. 「顏尹謨、劉佳欽」,檔號:007.1/89010。
    3. 「日人小林正成叛亂案」,檔號:012.8/0001。
    4. 「台獨辜寬敏;台獨歐炯雄;台獨林榮勳;加拿大台獨運動;台獨柳文卿」,檔號:406/0032。
    5. 「台獨盧主義;台獨黃啟明;台獨姜渭均與龔聯禛」,檔號:406/0033。
    6. 「陳玉璽叛亂案」,檔號:706.1/0023。
    (2) 檔案管理局藏外交部檔案
    1. 「台灣獨立運動(十一)」,檔號:0049/006.3/012。
    2. 「人權情況報告」,檔號:0066/400.3/0001。
    3. 「台獨及左派藉口戴華光案及中壢事件誣我之謬論案」,檔號:0066/406/0010。
    4. 「陳明忠」,檔號:0066/406/0091。
    5. 「司馬晉案」,檔號:0073/823.25/89002。
    (3) 檔案管理局藏高雄市政府警察局檔案
    1. 「柯旗化」,檔號:0074/222/004。
    2. 「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檔號:0075/215/073。
    (4) 檔案管理局藏法務部調查局檔案
    1. 「一二一○專案(陳菊)」,檔號:0067/301/8711。
    2. 「一二一○專案(蘇慶黎供述)」,檔號:0068/3/44611。
    (5) 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軍法局檔案
    1. 「台南、新店兩監增建特區案」,檔號:0069/00H00-1537/34。
    2. 「戴華光、劉國基等叛亂案」,檔號:0067/1571/334。
    (6) 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
    1. 「林中禮、顏尹謨等案」,檔號:0064/1571/2。

    (二) 報章雜誌
    1. 《Taiwan:台湾の政治犯を救う会ニュース》
    2. 《人權會訊》
    3. 《中央日報》

    4.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訊》
    5. 《台灣人權雜誌》
    6. 《台灣青年》
    7. 《海峽評論》
    8. 《當代》
    9. 《關懷雜誌》


    (三) 回憶錄、口述訪談
    1. 川田泰代,《良心の囚人:陳玉璽小伝》,東京:亞紀書房,1972。
    2. 王南傑口述、薛化元、林果顯、呂智惠訪錄,《王南傑牧師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口述歷史》,台北: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11。
    3. 王能祥口述、張文隆整理記錄,《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 王能祥八十回憶暨台灣前途文集》,台北:遠景,2012。
    4. 池田維著,楊明珠、黃菁菁譯,《台灣出使記──日本‧台灣‧中國 挑戰建立新關係》,台北:允晨文化,2011。
    5. 艾琳達口述,林佳瑩著,《美麗的探險:艾琳達的一生》,新北市:遠景,2011。
    6. 宋重陽,《台灣獨立運動私記:三十五年之夢》,台北:前衛,1996。
    7. 李界木,《一粒麥仔落土──台灣人權協會與我》,台北:前衛,2009。
    8. 宗像隆幸著、楊鴻儒譯,《台灣建國──和台灣人共同走過的四十七年》,台灣:前衛出版社,2008。
    9. 林樹枝,《白色恐怖X檔案》,台北:前衛,1997。
    10. 邱萬興,《與我同行:周清玉的政治路》,彰化:關懷文教基金會,2007。
    11. 柯旗化,《臺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2002。
    12. 唐培禮著,賴秀如譯,《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台北:允晨文化,2011。
    13.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1995。
    14. 張炎憲、陳美蓉、尤美琪採訪記錄,《台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8。
    15. 張炎憲、陳美蓉主編,《許世楷與台灣認同外交》,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16. 張炎憲、陳朝海編著,《美麗島事件30週年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17.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訪問,《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18. 許文堂訪問,鍾玉霞等人記錄,《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19. 許世楷、盧千惠著,邱慎、陳靜慧譯,《台灣 新生的國家》,台北:玉山社,2011。
    20. 郭惠娜、許芳庭編,《郭雨新先生照片暨史料集》,台北:國史館,2008。
    21. 陳菊,《黑牢嫁妝:一個台灣女子的愛與戰鬥》,台北:月旦,1993。
    22. 陳儀深訪問,簡佳慧等紀錄,《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
    23. 陳麗珠口述,施珮君整理,《台灣查某人的純情曲:陳麗珠回憶錄》,台北:陳麗珠,2008。
    24. 彭明敏,《逃亡》,台北:玉山社,2009。
    25. 曾品滄、許瑞浩訪問,《一九六〇年代的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4。
    26. 黃昭堂口述,張炎憲、陳美蓉採訪整理,《建國舵手黃昭堂》,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27. 黃龍興策畫編輯,《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口述歷史 第一輯》,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1。
    28.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珍藏美麗島──台灣民主歷程真紀錄 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99。
    29.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2005。
    30. 謝漢儒,《台灣早期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台北:桂冠圖書,2002。
    31. 鍾興福口述,曹欽榮採訪整理,《無奈的山頂人》,台北:書林,2010。
    32. 鍾謙順,《煉獄餘生錄──台獨大前輩坐獄二十七年回憶錄》,台北:前衛,1999。

    (四) 專書
    1. 王良卿,《改造的誕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
    2. 王曾才,《世界現代史(下)》,台北:三民書局,2004。
    3. 呂芳上總纂,《中華民國近六十年發展史(上)》,台北:國史館,2012。
    4. 施明德,《叛亂˙遺囑》,台北:財團法人施明德講座基金會,2010。
    5.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
    6. 張炎憲、沈亮主編,《梅心怡人權相關書信集(1)台灣民主運動人士篇》,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8。
    7. 張炎憲、沈亮主編,《梅心怡人權相關書信集(2)跨國人權救援的開端(1968-1974)》,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8. 張炎憲、沈亮主編,《梅心怡人權相關書信集(3)國際救援力量的成長(1975-1978)》,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9.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
    10. 陳世宏等編,《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台北:國史館,2002。
    11.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
    12.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
    13. 陳銘城、施正鋒主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2000。
    14.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台北:漢世紀數位,2014。
    15. 馮琳,《中國國民黨在台改造研究(1950-1952)》,南京:鳳凰,2013。
    16.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17.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著,《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史館,2003。
    18. 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1993。
    19. 魏廷朝,《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6)》,台北:文英堂,1997。
    20. 柏楊、許素朱主編,《孫觀漢書信集》,台北:九歌,2001。


    (五) 會議、期刊、專書論文
    1.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犯的遭遇與處境:政治受難者的經驗見證〉,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383-423。
    2. 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收入薛月順執行編輯,《臺灣1950~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7,頁177-219。
    3. 陳翠蓮,〈戒嚴時期臺灣的情治機關: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收入胡建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頁146-176。
    4. 陳儀深,〈彭明敏與海外臺獨運動 (1964-1972)─從外交部檔案看到的面向〉,《國史館學術集刊》,10(2006),頁189-219。
    5. 陳儀深,〈臺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一九六一年蘇東啟政治案件研究〉,《台灣史研究》,10:1(2003),頁141-172。
    6. 曾咨翔,〈中華民國外交檔案中對「雷震案」報導〉,《台史珠璣》2(2009.12),頁59-86。
    7. 鄭鴻生,〈解嚴之前的海外台灣左派初探〉,《人間思想》1(2012夏季號),頁8-48。
    8. 薛化元,〈威權體制的建立〉,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15-42。
    9. 薛化元、徐佑驊、林冠瑜,〈台灣《人權雜誌》系列內容引介及其在戰後台灣人權發展的意義(上)〉,《臺灣風物》62:2(2012.6),頁129-174。
    10. 薛化元、徐佑驊、林冠瑜,〈台灣《人權雜誌》系列內容引介及其在戰後台灣人權發展的意義(下)〉,《臺灣風物》62:3(2012.9),頁153-183。
    11. 蘇瑞鏘,〈從雷震案論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國史館學術集刊》,15(2008),頁113-158。
    12. 嚴婉玲、陳翠蓮,〈1960年代政治反對人士強制遣返政策初探:以柳文卿案為中心〉,收入黃翔瑜執行編輯,《戰後檔案與歷史硏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8,頁873-906。

    (六) 學位論文
    1. 王一民,〈外籍人士旅台從事民主人權發展史蹟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2. 王漢威,〈戰後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1946-1950)〉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
    3. 吳丞祐,〈余登發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4. 沈亮,〈梅心怡(Lynn Miles)與台灣政治犯救援運動(1971-1984)〉,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 沈超群,〈柏楊與柏楊案─從新聞評議到白色恐怖的探討〉,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6. 林世華,〈一九六○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之研究──以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案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7. 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8. 梁正杰,〈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相關政治案件之研究(1946-196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9. 郭松穎,〈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人權運動的發展與轉型-以「台灣人權促進會」為分析焦點〉,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5。
    10. 陳昱齊,〈國民黨政府對美國台灣獨立運動之因應(1961-197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1. 曾培強,〈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件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2. 董羚瑩,〈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人權保護功能上之研究─以國際特赦組織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3. 裘佩恩,〈戰後臺灣政治犯的法律處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1995。
    14.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1991。
    15. 蔡西濱,〈中共地下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 」(1946~1950)—以臺北市地區為研究中心〉,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6. 蔡佳真,〈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 1947-1970〉,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17. 蘇瑞鏘,〈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七) 網路資料
    1. 受託單位: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研究主持人:吳樹民,研究助理:沈亮、施妙旻,〈從梅心怡(Lynn Miles)往來書信看1970年代人權救援與台灣民主化〉。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download/%E6%A2%85%E5%BF%83%E6%80%A1%E7%A0%94%E7%A9%B6%E6%A1%8820080716LynnMiles.pdf。檢視日期:2012.4.2。
    2. 〈臺灣發布戒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監察院提調查報告〉(2010.8.11)「監察院人權保障主題網」。http://humanrights.cy.gov.tw/sp.asp?xdUrl=./di/message/message_1.pda.asp&msg_id=3108。檢視時間:2013.6.10。
    3. 林庭瑤報導,〈要不回父親冤死檔案 鋼琴家控檔案局掩滅真相〉,《時報周刊(電子版)》1758(2011.11.4),頁3。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0787&page=1。檢視時間:2013.6.10。
    4. 國際特赦組織:http://www.amnesty.org/en


    二、 英文資料
    1. Arrigo, Linda Gail and Miles, Lynn (eds.), A Borrowed Voice: Taiwan Human Righ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Networks, 1960-1980, Taiwan: the Social Empowerment Alliance, 2008.
    2. Pocke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9 ed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8158005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800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5101.pdf1749KbAdobe PDF2189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