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34/141854 (78%)
造訪人次 : 47814715      線上人數 : 89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172


    題名: 社會變遷與在地認同的多樣性—以青海東部的花兒會為例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Change and Local Identification: Take Hua`er Festival in Qinghai East Area for Example
    作者: 徐立真
    Hsu, Li Chen
    貢獻者: 張中復
    Zhang, Zhong Fu
    徐立真
    Hsu, Li Chen
    關鍵詞: 花兒會
    花兒
    變遷
    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014-07-01 12:18:23 (UTC+8)
    摘要: 花兒會為中國西北地區獨有的民間歌唱集會,內容包羅萬象,包含宗教信仰、族群文化、產業活動、商品經濟以及歌曲藝術,是反映該地區歷史脈絡與地方人文的媒介。數百年來,9個生活於中國西北的民族,以當地的漢語方言,搭配自身民族語言,糅和各種民族與民間音樂,唱出西北特有的歌曲類型:「花兒」。人們在農閒期間,透過參與各種集會活動,並在期間唱出一首首「花兒」,以滿足交友、求偶、抒壓、野遊等生活需求,以花兒為名的「花兒會」應運而生。因此,探討花兒會,也等於探討了在地人群的生活形態,更是理解當地人群的在地認同與社會變遷的途徑。

    中國西北的河湟地區,是以農為主,以牧為輔的生產環境,不僅是孕育花兒的養分,也是花兒文化的核心,當地各個族群文化與宗教信仰,則是催生花兒會的條件。因此隨著時間、空間不同,花兒會的內涵與樣貌也會隨之不同,花兒會會場反映出在地的歷史脈絡與人群文化,花兒展演方式也依時代變遷而不斷改變。本研究以青海東部農業區的花兒會為研究對象,聚焦於當地的:1.具悠久歷史並沿襲至今的花兒會場,2.近代新興的表演空間「花兒茶社」,3.都市公園中自發演唱的花兒聚會,以及4.由政府主導具有當代意義的花兒會場,作為研究對象。

    透過上述4者,以理解「花兒會」作為一種文化整體,體現出哪些共同樣貌?作為一種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文化項目,各個案例分別呈現哪些獨特性?並以此為基礎,深究當地人群面對八〇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政策、社會結構急遽變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觀念⋯⋯等現代化衝擊,採取的適應途徑,尋求歸屬感以及形塑在地認同的脈絡及現象。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宋)李遠,《青唐錄》,收入青海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青海地方舊志五種》,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唐)姚思廉撰,《梁書(新校本廿五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新校後漢書注(四)》,臺北:世界書局,1972。
    (清)康敷鎔纂,《青海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梁份著,趙盛世等校注,《秦邊紀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元)脫脫、阿魯圖修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十八)》,臺北:鼎文書局,1978。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1977。
    (清)楊治平編纂,《丹噶爾廳志》,收入青海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青海地方舊志五種》,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清)楊應琚撰,《西寧府新志》,臺北:文海出版社印,1966。
    (清)劉運新修,廖徯蘇等纂,《大通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三)》,臺北:老古文化,1981。
    (清)龔景瀚編,李本源纂修,《循化廳志(清道光二十四年抄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二、專書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概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編,《青海土族社會歷史調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編,《青海土族社會歷史調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互助土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互助土族自治縣概況(修訂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互助土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互助土族自治縣概況》,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民族知識手冊》編寫組,《民族知識手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丁燕,《王洛賓音樂地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少年」(花兒)論集》,西寧: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1982。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青海民族民間文學資料—西寧風俗紀略 土鄉風情記》,1983。
    中國音樂家協會青海分會,《青海花兒曲集》,西寧:1962。
    互助土族自治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互助民間故事(第一集)》,1990。
    王志強、李朝、顏宗成,《移民視野下的河湟戲曲文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王沛主編,《中國花兒曲令全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臺北:中央研究院,2009。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王昱、李慶濤編《青海風土概況調查集》,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司馬俊蓮,《少數民族文化權利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田聯韜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田艷,《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法律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法學博士論文,2007。
    吉狄馬加,《青海花兒大典》,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朱祥貴,《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基礎理論研究—生態法範式的視角》,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博士論文,2006。
    何華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文學與傳媒博士論文,2010。
    呂卓民,《明代西北農牧業地理》,臺北:洪葉文化,2000。
    呂霞,《西陲驛韵》,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
    李世偉,《中共與民間文化(1935-1948)》,臺北:知書房,1996。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李言統、陳榮、王國林,《河湟花兒與花兒會》,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李雄飛,《河州「花兒」與「陝北」信天游文化內涵的比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杜亞雄,《探索的腳步—中國民族音樂學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周星,《鄉土生活的邏輯:人類學視野中的民俗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周偉洲,《吐谷渾史》,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祁進玉,《族群身份與多元認同:基於三個土族社區的人類學對比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芮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夏建中譯,《社會人類學方法》(Method in Social Anthropology),臺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聯合出版,1991。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1998。
    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青海民歌音樂論文集》,1987。
    青海省代表團編印,《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餘藝術觀摩演出會 青海省代表團節目資料》,1964。
    青海省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青海地方舊志五種》,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青海省民間文學研究會編印,《青海民族民間文學資料(第十七集)花兒資料專集》,西寧:1961。
    青海省民間文學研究會編印,《青海民族民間文學資料˙「花兒」評介、討論、研究專集(第二十集)》,西寧,1961。
    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青海歷史紀要》,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勉衛忠,《近代青海民間商貿與社會經濟擴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胡小鵬,《西北民族文獻與歷史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胡麗霞,《現代傳媒與花兒變遷》,蘭州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08。
    迪克˙赫布迪齊(Dick Hebdige),張儒林譯,《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
    秦永章,《甘青寧地區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馬莉,《當代人類學視野下的「花兒」及其研究—以甘肅和政縣花兒為個案》,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碩士論文,2009。
    馬進虎,《兩河之聚:文明激盪的河湟回民社會交往》,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
    馬順天,《大通昨日故事》,西寧:海寧電腦公司,2009。
    張羽新、張雙志編纂,《民國藏事史料彙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張明星,《河湟春節民間文藝》,香港:香港銀河出版社,2001。
    張耕,《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博士論文,2007。
    曹婭麗主編,《土族文化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許憲隆,《諸馬軍閥集團與西北穆斯林社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
    郭正清,《河州花兒》,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喇秉德、馬文慧、馬小琴,《青海回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黃萬綸、李文潮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
    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楊效平主編,《青海經濟發展50年》,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廖敏文,《《聯合國土著民族權利宣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法學博士論文,2009。
    翟東堂,《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權利法律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法學博士論文,2007。
    蒲文成,《河湟佛道文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趙宗福,《花兒通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劉凱,《花兒散論(未出版樣本)》,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劉凱,《青海民歌探寶》,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7。
    劉燕,《媒介認同論:傳播科技與社會影響互動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劉鑒、祝方太主編,《青海文化史料(第一輯)》,海南:青海海南印刷廠印,1991。
    滕曉天,《青海花兒唱青海》,香港:香港銀河出版社,2009。
    滕曉天、井石、顏宗成主編,《花兒春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蔡志純、范玉梅撰,《蒙古、東鄉、土、保安、達斡爾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陳思仁譯,《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臺北:貓頭鷹,2002。
    默利爾˙亨斯博格(Merrill Ruth Hunsberger),崔永紅譯,《馬步芳在青海1931—1949》,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謝佐,《青海民族關係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謝承華,《青海民間文化風情》,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顏宗成,《青海花兒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魏明章,《青海紀略》,收入張羽新、張雙志編纂,《民國藏事史料彙編》,頁355-362。
    羅伯特˙F.墨菲(Robert F. Murphy),王卓君譯,《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Cultural and Social Anthropology),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Harker Richard, Cheleen Mahar and Chris Wik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The Practice of Theo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90.
    Tim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Wei, Xiaoshi. The disappearing hua`er tradition: a case study of electronic media in the chinese rural vilage, lianlu. University of Central Missouri, Warrensburg, 2007.

    三、期刊論文
    Yang, Mu. ” On the hua`er Songs of North-Western China”, Yearbook for Tradition Music, Vol. 26 (1994), pp. 100-116.
    Yang, Mu.” Erotic musical activity in multiethnic China”, Ethnomusicology, Vol. 42, No. 2 (Spring - Summer, 1998), pp. 199-264.
    王浩,〈關於召開「花兒」討論會及成立「花兒」研究會的建議〉,收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少年」(花兒)論集》,頁373-374。
    王國利,〈大「文化空間」的構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設想-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六月六」會為調查個案〉,《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期,頁73-76。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2009,11卷3期,頁1-47。
    王雙成,〈也談藏族文化對花兒的影響〉,《中國藏學》,2000,3期,頁105-108。
    白曉霞,〈淺析「花兒會」對土族女性的心理影響〉,《青海民族研究》,2002,1期,頁43-45。
    吒培虹、馬占山,〈土族情歌與「少年」音樂風格比較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期,頁101-103。
    朱仲錄、劉凱,〈有關「花兒」的幾個問題〉,《中國音樂》,1983,3期,頁47-48。
    朱仲錄、劉凱,〈疑義相與析《「花兒」的藝術特徵及演唱風格》讀後〉,收入《花兒論爭集》,頁131-132。
    朱杰,〈論西北「花兒」的傳播模式〉,《當代傳播》,2009,4期,頁43-45。
    朱東生、朱師臣,〈試論花兒文化的歷史定位與現代變遷問題〉,《中國音樂》,2006,4期,頁149-151、168。
    西寧市文化產業協會,〈「西北花兒王」索南孫斌〉,西寧市文化產業協會,《創藝新視(綜合雙月刊)》,2011,4期,頁46-47。
    呂霞,〈土族花兒的文化特徵〉,《西北民族研究》,2004,3期,頁159-166。
    李文實,〈「花兒」與《詩經‧國風》〉,《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0,4期,頁59-71。
    李言統,〈「在場」視閾下花兒的創作和表演當議〉,《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卷2期,頁86-90。
    李新貴、王亞勇,〈論明清時期民族政策的變化對湟水流域市場格局的影響〉,《青海民族研究》,2011,22卷2期,頁84-88。
    李養峰、張瑛華,〈賽馬˙「花兒」會散記〉,收入《青海民族民間文學資料˙「花兒」評介、討論、研究專集(第二十集)》,頁286-289。
    杜亞雄,〈「少年」與「花兒」辨析〉,《中國音樂》,1983,2期,頁72-74。
    周亮,〈河湟民族地區花兒現狀與傳承途徑研究〉,《科學˙經濟˙社會》,2010,3期,頁172-177、181。
    周亮,〈花兒的保護傳承策略研究〉,《中國音樂》,2009,2期,頁123-125。
    周娟姑,〈「花兒」音樂的民族和地區特點〉,收入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青海民歌音樂論文集》,頁28-55。
    屈文焜,〈「花兒」的空間系統〉,《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期,頁55-62。
    長弓,〈青海的「花兒」〉,摘錄自《西北日報》,1942年10月4日、5日。
    阿忠榮,〈試論「花兒」的文化內涵〉,《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期,頁48-53。
    阿進錄,〈論「花兒會」的狂歡色彩〉,《青海民族研究》,2009,20卷2期,頁119-123。
    柯楊,〈「花兒」溯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2期,頁60-68。
    柯楊,〈花兒會-甘肅民間詩與歌的狂歡節〉,《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3期,頁63-68。
    紀舜,〈「花兒」會巡禮〉,收入《青海民族民間文學資料˙「花兒」評介、討論、研究專集(第二十集)》,頁68-77。
    范長風,〈花兒功能的意義體系及其思考與表述〉,《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3,17卷4期,頁27-33。
    師守成,〈推動花兒文化的產業化進程〉,收入顏宗成主編,《青海花兒論集》,頁175-179。
    徐世棟,〈青海瞿曇寺區域政教合一制度的確立與發展〉,《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期,頁57-61。
    徐世棟、徐世梁,〈瞿曇寺衰落原因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10,21卷2期,頁164-168。
    徐世棟、蘇雪芹、喬秀花,〈從土族宗教信仰看其文化的多元性〉,《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0,36卷1期,頁34-37、41。
    徐全利、張世均,〈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的價值及其策略-以中國西北之魂-「花兒」為例〉,《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1期,頁62-65。
    徐富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及實踐中的誤區探微-以花兒和花兒會為例〉,《大舞台》,2010,9期,頁162-163。
    桑吉頓珠,〈青海藏族民間歌曲「勒」的藝術形式〉,《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期,頁115-117。
    郗慧民,〈「花兒」研究與「花兒學」〉,《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期,頁11-13,65。
    馬甘,〈「花兒」的地方和民族的特色〉,收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少年」(花兒)論集》,頁498-501。
    馬光星,〈經濟轉形期花兒功能的變化與開放空間〉,收入顏宗成主編,《青海花兒論集》,頁156-159。
    馬偉華,〈從「花兒」看青海地區農業生產民俗及其變遷〉,《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期,頁129-134。
    馬雪蓮,〈花兒會:二元結構下的特定時空──試作花兒會上回族群眾的角色轉換的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4,1期,頁60-63。
    高建斌,〈大通,花兒的故鄉〉,《雪蓮》,2007,6期,頁98-101。
    張巨斌、許吉芬,〈簡論西北「花兒」的社會功能〉,《甘肅社會科學》,2006,3期,頁31-33。
    張君仁,〈「花兒」之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蘊〉,《民族藝術》,2000,2期,頁147-158。
    張君仁,〈1949年以前的花兒與花兒研究──《花兒學術史》研究之一〉,《中國音樂學》,2011,2期,頁60-71。
    張志娟,〈花兒緣起之民俗學、人類學解析-以河洲花兒為例〉,《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09,20卷3期,頁124-127。
    張連葵,〈「花兒」的令名及其藝術特色〉,《中國音樂》,2005,3期,頁47-52、60。
    張靜軒,〈撒拉族民歌及其音樂特徵述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2期,頁56-58。
    曹起華,〈試談「花兒」與宗教、廟會的關係〉,收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少年」(花兒)論集》,頁492-498。
    曹強,〈基於問題意識的「花兒」語言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10,21卷2期,頁85-88。
    畢艷君,〈淺論花兒會的變異〉,《青海民族研究》,2002,4期,頁30-32。
    畢艷君,〈論「花兒」的超斷代發展〉,《青海社會科學》,2000,6期,頁79-83。
    閆國芳,〈「花兒」研究概述及學術思考〉,《昌吉學院學報》,2005,4期,頁51-54。
    陳新海,〈河湟文化的歷史地理特徵〉,《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2,28卷2期,頁29-33。
    陳新海,〈清代河湟地區的土地墾殖與環境變遷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5,16卷1期,頁73-78。
    陶柯,〈論藏族文化對花兒的影響〉,《中國藏學》,1997,3期,頁125-132。
    喬建中,〈「花兒」曲令的民族屬性及其他〉,《中國音樂》,1986,2期,頁59-63。
    黃金鈺,〈花兒與民俗文化〉,《民間文學論壇》,1995,4期,頁24、69-73。
    楊沐文、欣芝節譯,〈中國西北地區民族「花兒」研究〉,《內蒙古藝術》,2000,2期,頁71-75。
    楊淼林、楊慰,〈建文帝圓寂青海樂都瞿曇寺考〉,《青海社會科學》,2010,5期,頁197-202。
    蒲天彪,〈《耕餘鎖錄》與瞿曇寺史料補遺〉,《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卷5期,頁30-34。
    趙存祿,〈花兒的來龍去脈再探〉,收入《花兒論爭集》,頁169-183。
    趙宗福,〈西北花兒的文化形態與文化傳承-以青海花兒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1,1期,頁117-127。
    趙宗福,〈西北花兒的研究保護與學界的學術責任〉,收入《青海花兒大典》,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頁583-594。
    趙維峰,〈回、土、撒拉三族「花兒」的風格比較及溯源〉,《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5,4期,頁41-43。
    趙毅,〈論西北「花兒」的現狀與未來〉,《歌海》,2011,1期,頁31-33。
    劉永慶,〈花兒會的社會功能探析〉,《文學教育(中)》,2011,3期,頁110。
    劉永慶,〈花兒會現狀研究〉,《知識經濟》,2011,4期,頁102。
    劉尚仁、莊壯,〈讓「花兒」早日搬上舞台—贊李季同志的倡議〉,刊於《甘肅日報》,1959年2月25日,收入青海省文化局編印,《花兒研究資料匯編(第一輯)》,1960,頁5。
    劉忠、薛松海,〈花兒族屬考辨〉,《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期,頁29-32。
    劉許瑞,〈淺論花兒文化及其保護與傳承〉,《絲綢之路》,2010卷22期,頁54-55。
    劉凱,〈「花兒」曲調稱謂的演變及某些曲調形成、發展軌跡的探索〉,收入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青海民歌音樂論文集》,頁151-172。
    劉凱,〈「踩青」與「花兒」會〉,收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少年」(花兒)論集》,頁229-230。
    劉凱,〈西部「花兒」中的藏族文化基因〉,《西藏藝術研究》,1999,3期,頁80-86。
    滕曉天,〈市場呼喚「花兒」產業〉,《中國土族》,2004,4期,頁29-30。
    滕曉天,〈花兒品牌初探:與時俱進綻新顏〉,收入顏宗成主編,《青海花兒論集》,頁68-81。
    滕曉天,〈青海花兒品牌該怎麼打造(上)〉,《柴達木開發研究》,2004,5期,頁57-58。
    滕曉天,〈青海花兒品牌該怎麼打造(下)〉,《柴達木開發研究》,2004,6期,頁53-55。
    黎薔,〈「花兒」曲令溯源-兼論元曲與花兒的傳承關係〉,《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1996,3期,頁48-52。
    謝佐,〈青海樂都瞿曇寺考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79,Z1期,頁20-33。
    謝承華,〈「花兒」會的傳說〉,收入劉鑒、祝方太主編,《青海文化史料(第一輯)》,頁173-176。
    魏明章,〈半世紀以來的「花兒」研究〉,收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少年」(花兒)論集》,頁375-382。

    四、網路資料
    Croquant(2007年9月2日),Location of Xining Prefecture within Qinghai (China). png〈維基共享資源〉,2012年10月3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Location_of_Xining_Prefecture_within_Qinghai_(China).png。
    UNESCO Culture Sector,Intangible Heritage〈Hua’er〉,2013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lg=en&pg=00011&RL=00211。
    人民網(2012年6月19日),青海省大通縣被評為2012年度中國十佳「城市慢遊地」〈青海頻道〉,2012年12月12日,取自http://qh.people.com.cn/n/2012/0619/c181467-17158948.html。
    大通縣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2011年5月4日,〈西寧市大通老爺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揭牌儀式暨旅遊推介在老爺山景區廣場舉行〉,《大通縣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2013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datong.gov.cn/html/2250/208283.html。
    大通縣委宣傳部,2012年7月16日,〈第三屆老爺山花兒會〉,《新華網青海頻道》,2012年10月15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qh.xinhuanet.com/2012-07/16/content_25495887.htm。
    互助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2011年4月25日),走進互助〈人口資源〉,2013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huzhu.gov.cn/Huaihi_ReadNews.asp?NewsID=130。
    互助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2012年2月21日),鄉鎮概況〈丹麻鎮基本情況簡介〉,2013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huzhu.gov.cn/Huaihi_ReadNews.asp?NewsID=1626。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2006),花兒〈國家名錄〉,2012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nry.jsp?gjml_id=05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2006),藏族拉伊〈國家名錄〉,2014年1月27日,取自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nry.jsp?gjml_id=051。
    中國網路電視台,鄉村大世界〈《鄉村大世界》欄目簡介〉,2013年4月1日,取自http://sannong.cntv.cn/program/xiangcundashijie/20110801/109884.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地方人口普查公報〈青海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13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stats.gov.cn:82/tjgb/rkpcgb/dfrkpcgb/t20120228_402804335.htm。
    中華文化遺產傳承網,節慶中華〈2011青海第二屆老爺山花兒會〉,2013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zhyc.org/article.asp?id=139。
    朵海平,2012年6月4日,〈首屆「魅力循化」西北五省(區)花兒會即將開唱〉,《青海新聞網》,2012年8月3日取自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2/06/04/010788363.shtml。
    西部礦業,2012年7月6日,〈西北五省(區)「西部礦業之夏」花兒演唱會新聞發布會召開〉,2013年5月1日取自http://www.westmining.com/xwgg/qyxw/201207/t20120706_5365.htm。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2007),大美青海〈區劃〉,2012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qh.gov.cn/dmqh/qh/。
    青海統計信息網(2012年5月24日),統計分析〈人口普查資料分析第16期〉,2012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qhtjj.gov.cn/tjfx/201205/t20120524_46790.asp。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2007),大美青海〈旅遊篇〉,2013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qh.gov.cn/dmqh/lyp/index.html。
    徐焱,2010年7月6日,〈2010中國青海首屆老爺山花兒會將於7月13日開幕〉,《人民網》,2012年10月15日,取自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2068006.html。
    賈曉云,2012年7月21日,〈2012中國˙青海第三屆老爺山花兒會隆重開幕〉,《人民網》,2013年3月15日,取自http://qh.people.com.cn/n/2012/0721/c181467-17266703-1.html。
    蘇建平、包正禮,2010年7月14日,〈2010中國˙青海首屆老爺山花兒會隆重開幕〉,《新華網青海頻道》,2012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qh.xinhuanet.com/2010-07/14/content_20328736.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9259009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5900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0901.pdf83496KbAdobe PDF240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