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1321/142230 (78%)
造訪人次 : 48399820      線上人數 : 9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320


    題名: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
    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Confucius
    作者: 徐美雯
    Hsu, Mei Wen
    貢獻者: 劉又銘
    Liu, Yu Ming
    徐美雯
    Hsu, Mei Wen
    關鍵詞: 林語堂
    孔子
    近情
    幽默
    宗教
    荀學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07-07 11:11:21 (UTC+8)
    摘要: 林語堂(西元1895~1976年)的一生豐富多采,不論在作家、學者、編輯、翻譯或是官員、委員、會長……等種種身分或職務上,都有卓越與獨特的表現。不過,一般對於林語堂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他是「幽默大師」、「小品文大師」的印象上。學界對他的研究也多偏重在他的文學表現層面,較少注意他在思想方面其實亦有很豐富並且相當與眾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林語堂在當代儒學圈並沒有明確的定位,甚至仍處在一個被忽視與邊緣化的困境裡。
    林語堂曾說過:「我的天性近乎道家,多過由信仰而成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已透過佛教徒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為什麼我不可以透過道家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又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交替的情調:當人成功時是一個好儒家,失敗困頓時則是一個道家。」從這些話,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林語堂筆下的孔子,會有怎樣的風格。除此之外,先從一個基督徒成為異教徒──孔子人文主義信仰者,然後到晚年又回到基督的懷抱,這樣一個有別於大部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命經歷,也在林語堂的思想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綜上所述,本文擬以林語堂特殊的生命情懷為主軸,林語堂所描述關於孔子或儒學的相關文章為橫幅,希望能梳理出「林語堂筆下的孔子」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另外,從林語堂文章中一些關鍵辭彙如「奪朱回孔」、「原良心」、「禮的宗教」、「君子的宗教」等;從他對「仁」概念的英譯(“a real man”、“a real person”或 true manhood);從他對辜鴻銘關於人性概念的英譯(the law of our human nature)的採用;以及從他對戴震所謂的「順民之情,遂民之慾」的肯定;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林語堂眼中的儒學有著「近情」的風貌,同時也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雖然林語堂自認從小喜愛孟子,但他對於儒學的詮釋,其實有著荀學的色彩。也就是說,林語堂是當代早期一個不自覺的荀學例子。
    林語堂在八十歲時曾說自己是「一捆矛盾,也喜歡矛盾」,這句話一方面呼應了他的思想裡,有某部分的「不自覺性」,同時也是筆者在撰寫論文時覺得最富挑戰性也最有趣之處。期待透過本文的分析、整理與歸納、評述,使得孔子在林語堂的筆下以不同的風貌重現。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會合三家注:《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附錄《中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崔適著,張列點校:《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孔子家語》,台北:三民出版社,2011年。
    《聖經(和合本)》,台北:聖經資源中心出版。
    《聖經──中英對照(新普及譯本.NLT)》,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2012年。

    二、林語堂著作
    (一)林語堂本人著作
    林語堂:《八十自序》,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林語堂:《信仰之旅》,台北:道聲出版社,2008年。
    林語堂:《無所不談》,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無所不談合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林語堂:《閑情偶寄》,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語堂:《孔子的智慧》,台北:正中書局,2009年。
    《孔子的智慧》,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
    林語堂:《林語堂自傳》,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
    林語堂:《吾土與吾民》,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

    (二)他人編選著作
    林太乙編:《論幽默──語堂幽默文選(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清算月亮──語堂幽默文選(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鎖橋編選:《林語堂雙語文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專書(同一作者的書集中排列,再依作者第一部書的年代排序)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施建偉:《林語堂──走向世界的幽默大師》,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馬鏡泉、樓達人、馬仲嗣、丁敬涵、虞萬里校點:《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選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施 萍:《林語堂:文化轉型的人格符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段懷清:《白璧德與中國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太乙:《林家次女》,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楊劍龍:《論語派的文化情致與小品文創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羅新璋、陳應年編:《翻譯論集》(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傅佩榮:《孔門十弟子》,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英〕包斯威爾(James Boswell)著,羅珞珈、莫洛夫譯:《約翰生傳》,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德〕卡爾•雅士培(Karl Jaspers)著,傅佩榮譯:《四大聖哲》,台北:名田文化出版社,2004年。
    〔美〕郝大維(David L. Hall)、安樂哲(Roger T. Ames)著,何金俐譯:《通過孔子而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著,常暄譯,《中國思想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四、論文集暨論文集論文
    龔鵬程、陳信元主編:《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頁337~366。
    周質平:〈大關懷與小情趣──林語堂的思想與風格〉,張堂錡主編:《2005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演講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頁13~52。
    陳怡燕、林世玲編:《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言就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語堂故居出版,2007年。
    陳煜斕主編:《走近幽默大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157~181。


    五、期刊論文(同一作者的論文集中排列,再依作者第一篇論文的年代排序)
    韋政通:〈儒家人文主義的安心立命問題──讀林語堂「從人文主義回到基督教信仰」一文後的感想〉,《民主評論》第十一卷第四期(1960年2月),頁86~88,封底。
    張晶晶:〈戴震《中庸補註》的詮釋理路及基本思想試析〉,《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七期(2005年7月),頁165~181。
    王 輝:〈辜鴻銘英譯儒經的文化用心――兼評王國維〈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外國語言學刊》2006年第3期,頁186~192。
    劉又銘:〈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4卷第2期(2007年12月),頁107~147。
    :〈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7月),頁1~36。
    :〈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國學學刊》2012年第3期(總第十五期),頁79~88。
    吳宗德:〈《中庸》思想淵源及其儒學發展的內在關係――兼論《中庸》在先秦儒學思想史中的地位〉,《文學前瞻》第8期(2008年8月),頁1~22。
    伍振勳:〈聖人敘事與神聖典範:《史記•孔子世家》析論〉,《清華學報》新3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228~231。
    錢桂容、鍾克萬:〈辜鴻銘英譯儒經研究: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3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774~778。
    郭寶文:〈戴震《中庸補注》反朱熹之道論探微――兼論其與《原善》成書先後問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0期(2011年9月),頁129~148。
    黃信二:〈論儒學之宗教性:以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為例的思考〉,《哲學與文化》第卅六卷第八期(2009年8月),頁119~144。
    周質平:〈林語堂的抗爭精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2年2月號(總第一二九期),頁103~116。

    六、學位論文
    洪俊彥:《近鄉與近情――論林語堂在台灣的啟蒙之道》,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21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2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2101.pdf2183KbAdobe PDF2197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