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934
|
Title: | 冷戰後中共海權發展對東亞安全影響之研究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fter the cold war study on influence of sea-power development on East Asian security |
Authors: | 周晨晰 Chou, Chen Hsia |
Contributors: | 朱新民 Chu, Shin Min 周晨晰 Chou, Chen Hsia |
Keywords: | 核心利益 海權 海洋資源 海洋戰略 重返亞洲 core interests Sea power marine resources marine strategy Back to Asia |
Date: | 2013 |
Issue Date: | 2014-07-29 16:17:58 (UTC+8) |
Abstract: | 近十年來,中共海軍力量的發展如同其經濟成長情形一樣快速起飛,很自然成為西方矚目焦點,特別是建立遠洋艦隊的企圖,更引起外界高度關注。依中共海軍規劃,希望在2050年具備並達到遂行遠洋作戰的能力和目標。 冷戰結束後,中共被視為崛起的新興區域強權。「中國威脅論」也一度甚囂塵上。雖然中共極力反駁,但是一個經濟高度發展、致力於富國強兵的中共,不可避免的為亞太地區的安全帶來極大的陰影。中共對於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除了經濟因素外,終究還是以軍事力量最為明顯,使得對中共軍事力量備感壓力的亞太各國,對中共以國防現代化來突顯國力,更加的敏感。在經濟建設成果日盛的情況下,中共為擴大其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及符合大國身份所推動國防現代化,都將影響亞太地區的安全。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共以更具實力與自信處理有關核心利益的爭端。面對中共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崛起,身為全球霸權的美國謀求確保東亞區域秩序的穩定。但儘管美國在2009年7月宣布重返亞洲,中共和鄰國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依舊衝突不斷。 中共之擴張已使東亞國家充滿不安全感,亞太國家仍陷入一場軍備競賽之中,並進一步鼓勵同盟體之出現及刺激日本加強軍備以求自保。不管亞太地區是進入軍備競賽之權力平衡體系,或是其他國家聯合對抗中共之態勢,對亞太地區建構中之多邊安全體系都是一種打擊。 In the past decade, the development of PRC’s navy power has grown as fast as its economical trowth. Naturally, such rapid growth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PRC’s attempt to build a far sea fleet is especially highly concerned b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ccording to PRC’s own plan, it hopes to achieve the previous goals in 2050. After cold war, China has been determined a newly-rising-power country, and has started trying to conquer all the power left in the Asia Pacific area after the seperation of USSR, and along with their motivation, the rumar of the “China Threaten Theory” has once spreaded out in the world. Thought China has rejected this kind of rumar, but it is still a well-known economic and army developed country and unavoidably, affects the Pan Asia area. Generaly, economics of China is the influence to the Pan Asia area, but actually, the quick army-building is the main effect; as a matter of fact, this influence (modernized China military) has become a big pressure to Pan Asia countries. In order to follow the quick progression of economics in China, it is also trying to build the coastal area and modernize its national defense. This motivation will badly affect the safty of Pan Asia countries. As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rises with it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t becomes more capable of protecting its core interests. As a global hegemon, the U.S. strives to wecure regional stability in East Asia. Although the U.S. proposed “the U.S. Retrun to Asia” strategy in July 2009, confront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laimants still continue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U.S. return to Asia on China’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East Asia counties are new feel not safe at all due to China’s military development,and the Pan Asia countries are still playing in a game of purchasing military equipments, and moreover, China even tell Janpan to purchase more gears for their own good. It doesn’t matter what kind of system that Pan Asia countries are in , either the military competition, or united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fight China, it all will become an impact to the vivid safty system that Pan Asia countries have built. |
Reference: | 一、中文文獻 (一)中文專書 中共國家海洋局編,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北京:海洋,1996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戰略資源調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王生榮主編,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2001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1999年)。 王曙光,論中共海洋管理(北京:海洋,2004年)。 石家鑄,海權與中國(上海:三聯,2008年)。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勢(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臺灣海洋(台北: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10年)。 艾力宏,中共海軍透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9年10月)。 艾宏仁編著,中國海軍透視─邁向海洋的挑戰(北京:洞察出版社, 1988年)。 曲令泉,衛強海軍(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1月)。 杜浩,冷戰後中日安全關係(台北:世界知識,2004年)。 沈大偉,現代化中共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宋鎮照、宋興洲、邱昭憲、洪敬富,許菁芸、郭武平、陳牧民等合著,當代中國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台北:五南,2011年) 吳定,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2003年)。 吳東林,中國海權與航空母艦(台北:時英,2010年)。 林宗達,中共海軍現代化(新北市:晶采文化,2013年9月)。 林宗達,龍騰四海:中共航空母艦發展之評析(新北市:晶采文化,2013年11月)。 林穎佑,海疆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略(台北:時英,2008年)。 倪健中,海洋中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1997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10年)。 高子川,藍色警示--21世紀初的海洋爭奪與展望(北京:海潮,2004年)。 袁偉,毛澤東軍事活動紀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美國與崛起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小組,中華民國8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民文化出版,1996年)。 翁明賢、吳建德、王瑋琦、張蜀誠主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頁296。 崔民選,2008中共能源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年)。 張煒主編,國家海上安全(北京:海朝出版社,2008年)。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3月)。 張世鵬,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年)。 張世平,中國海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台北:黎明文化,2003年)。 張建邦總策劃、林中斌審校,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2002 年)。 張登義,從戰略高度善待海洋(北京:中國軟科學,2000年)。 張國城,東亞海權論(新北市:遠足文化發行,2013年7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張德方著,台海戰略安全研析(台北:國防大學編印,2005年)。 張駁濤,新中共軍事大事紀要(北京:軍事科學,1998年)。 張曙光、周建明,實力與威脅:美國國防戰略界評估中國(北京:中國財政經濟,2004年)。 曹雄源主編,全球戰略觀察(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8年)。 郭壽航,鄧小平國防現代化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1989年)。 陳鴻瑜、黃奎博、林若雩、陳佩修著,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路(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年10月)。 章示平,中國海權(北京:人民日報,2003年)。 傅崐成主編,海洋的能源通道安全與中國(台北:問津堂,2009 年)。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1994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規律試論(北京: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 楊文鶴、陳伯鏞、王輝編著,二十世紀中共海洋要事(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 楊永明,國際關係(台北:前程文化,2010年6月)。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9年9月)。 潘彥豪,中共海洋武力的發展與影響(台北:粵儒文化,2012年)。 廖文中,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2001年)。 蒲宇,地緣戰略與中共安全環境的塑造(北京:時事,2009年)。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2004年)。 劉濤,頭等強國︰中國的夢想、現實與戰略(北京:中國友誼,2009年)。 劉中民,世界海洋政治與中國海洋發展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2002年)。 翟文中,臺灣生存與海權發展(台北市:麥田出版,1999年)。 蔣磊,藍色回歸-21世紀初的人類與海洋(北京:海潮,2004年)。 蔡東杰,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文化事業,2013年4月)。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台北:鼎茂圖書,2005年)。 韓文甫,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82年)。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1999年)。 戴萬欽主編,亞太和平與安全之現況與展望(台北:時英,2008年)。 鞠海龍,亞洲海權-地緣格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 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理論與實踐(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8月)。 (二)中文譯作 卜睿哲、歐漢龍(Richard C. Bush;Michael E. O‘Hanlon)著,林宗憲譯,不一樣的戰爭:臺灣的選擇 中國的焦慮 美國的挑戰(臺北:博雅書屋,2010年)。 卜睿哲(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臺灣的未來: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臺北:遠流,2010年)。 卜睿哲(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臺北:遠流,2012年)。 卜睿哲(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臺北:遠流,2013年)。 大衛‧穆勒(David Muller)著;李長浩譯,中共之海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 年)。 木津徹編;黃偉傑譯,中國/臺灣海軍軍力手冊(台北:星光出版社,2005年)。 Michael E.Brown, Owen R.Cote, Jr,Sean M.Lynn-Jones, and Steven E.Miller著,李育慈、黃俊彥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0月)。 平松茂雄原著;楊鴻儒編譯,中國的軍事力(台北:凱侖出版社,1999年)。 金德基(Duk-Ki Kim)著;吳奇達、張台航譯,東北亞海軍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高希可夫(Gorshkov, S.G.)著,濟司、二部譯,國家的海上威力(北京:三聯,1977年)。 高希可夫(Gorshkov, S.G.)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4年)。 Dr. Bernard D. Cole,翟文中、羅倩宜譯,海上長城─走向廿一世紀的中國海軍(台北:老戰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2月)。 Joshua S. Goldstein,Jon C. Pevehouse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臺北:雙葉,2012年9月)。 Robert Jackson著,雷利源譯,戰艦:海上長城的過去與未來(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6年7月)。 馬漢(Aled Thayer Mahan)著,范利鴻譯,海權論(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Wayne Bert,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孰者勝出: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三)中文期刊 丁永康,「21世紀初東北亞國際政治新秩序:持續與變遷」,收錄於朱松柏主編、蔡增家副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6月),頁38。 「臺灣:亞洲的阿奇里斯之腱」,Taiwan News 總合周刊,2002年第24期,頁36。 Bernard D. Cole,「中共海軍戰略」,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2月),頁364-377。 Col in S. Gray,吳明遠譯,「海權的影響(The Leverage of Sea Power)」,海軍學術月刊,1991年,頁4。 丁宗裕,「論中共與南海周邊國家領土的紛爭」,共黨問題研究,2000年4月第21卷4期,頁25-35。 于有慧,「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年8月,頁47。 孔小惠,「中國作為陸海複合國家的地緣戰略選擇」,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8年2月第2期,頁12-16。 「中共對外政策與活動」,1999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7月),頁3。 牛寶成、史鴻軒,「人類四次分割海洋」,決策與訊息,2004年第9期,頁14。 王高成,「美中的戰略互動與台海安全」,收錄於巨克毅主編,東亞戰略格局與台海安全(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頁81。 王志鵬,「中國大陸海軍穿越『第一島鏈』的戰略意涵」,中共研究,第47卷第3期(2013年),頁93-106。 王強、商思林,「中共海權覺醒」,商務周刊,2005年9月,頁28。 王海斌,「未來中國:石油安全及戰略走向」,中學地理教學參考,(浙江:2004年7-8月),頁112。 王詩成,「中國21世紀海洋管理戰略研究-加強海洋法制建設走向依法興海之路」,海洋論壇,2001年1月第2 期,頁5-11。 王曆榮、陳湘舸,「中國和平發展的海洋戰略構想」,求索,2007年7月,頁33-36。 王麗華,「淺析冷戰後印度實施東向政策的原因」,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5月第15卷第3期,頁5。 尤本立,「戰略環境變遷下 美中台三邊關係的競爭與合作」,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4期,2007年4月,頁56。 方曉志,「美澳擴大軍事合作:亞太安全格局新變量」,當代世界,2013年第11期,頁71-75。 平可夫,「中共海軍戰略的演變」,尖端科技,第109期(1993年),頁71。 平可夫,「中國海軍出口近海巡邏艦」,漢和防務評論(台北:大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年8 月),頁24。 付翠蓮,「關於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思考」,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年第11期,頁3-7。 平松茂雄,「活潑化中國東海資源探查」,東亞(1996年7月),頁20。 史春林,「1990年以來中國近代海權問題研究述評」,史學月刊,2009年第1期,頁131-135。 印鐵林,「中國要不要發展海權,建立強大的海軍?」,海峽評論,2009年2月第218期,頁24-26。 安德魯‧史考貝爾(Andrew Scobell),「中共的南海戰略」,國防政策評論,2002年第2卷2期,頁70。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之探討」,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1999年12月),頁3-9。 初國華,「美國的中國觀點及其對台政策:從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育達科大學報,第33期(2012年12月),頁74。 伍大明,「戰略國境─中共擴張政策的意圖」,國防譯粹,20卷2期(台北:2003年),頁42。 江淮,「中國的海洋權益和海軍」,世界知識,2009年1月第1期,頁16-25。 吳讓明、楊潤華、劉長青,「胡錦濤國防經濟思想探討」,軍事經濟研究,2007年第5期,頁8-10。 吳東林,「韓國國防武力與東北亞安全」,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4期(2010年/冬季號),頁117-118。 李晨,「中國大陸航空母艦計畫揭密」,尖端科技,第307期,2010年3月,頁60-63。 李大光,「中國周邊為何軍演頻繁」,世界知識,2004年第6期,頁54。 李小軍,「論海權對中國石油安全的影響」,國際論壇,2004年7月第6卷第4期,頁16-20。 李文志,「中國威脅與美國的對策:介入?圍堵?」,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29期(1996年),頁13。 李世勤,「從海洋戰略觀點論中共潛艦部隊之發展」,海軍學術月刊,42卷02期,2008年,頁36 。 李世勤,「中共水下兵力發展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海軍學術月刊,42卷02期,2008年,頁33。 李金明,「美國重返亞洲與南海問題複雜化」,新東方,第189期,2012年,頁4。 李國選,「中國和平發展的海洋戰略構想」,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第3期,頁24。 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三十九期,2012年,頁87-103。 杜向輝,「海權與中國國際戰略」,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12月第24卷第6期,頁71-73。 Dr. Lyle Goldstein著,杜映譯,「中共海權崛起」,國防譯粹,第32卷第3期,2005年3月,頁92。 岳德明,「中國南海政策爭議」,戰略與管理,2002年3月,頁55。 周煦,「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1996年3月,頁5-39。 周忠海,「海洋法與國家海洋安全」,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61-67。 周洪波、寧培著,「大國因素下的南中國海問題與我國的安全環境」,菏澤學院學報,2007年12月第29卷第6期,頁17。 林文程,「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2011),頁19-42。 林利民,「對中國亞太地緣戰略的幾點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5期,頁26。 林國炯,「論核時代與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海權」,海峽評論,2009年8月第224期,頁18-24。 林宗達,「21世紀初共軍新型護衛艦發展述評」,中共研究,第47卷第1期,2013年1月,頁105-121。 林東煥,「中共海權發展與亞太安全」,海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36-37。 邵永靈、時殷弘,「近代歐洲陸海複合國家的命運與當代中國的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0年2月第10期,頁47-52。 孫璐,「中國海權內涵探討」,太平洋學報,2005年10月,頁81-89。 孫寶珊,「海洋與近代以來的國際政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頁68-73。 施子中,「中共海軍新世紀建設與發展戰略」,收錄於林中斌主編,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2月),頁354-355。 徐子軒,「中共軍事政策的形成機制:以解放軍海軍之航母計畫為例」,展望與探索,2010年1月第8卷第10期,頁91。 徐起,「21世紀初海上地緣戰略與中國海軍的發展」,中國軍事科學,2004年8月第17卷第4期,頁75。 高佩珊,「從重返亞洲至再平衡論美國亞太政策」,中國行政評論,第19卷第2 期(2013年7月),頁164。 高少凡,「中國崛起對東亞國際體系結構轉變之研究」,林正義、歐錫富主編2009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123。 袁鵬,「中國地緣戰略應思考的幾對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5月第5期,頁24。 倪樂雄,「從陸權到海權的歷史必然-兼與葉自成教授商榷」,世界經濟與政治,第 11 期(2007年),頁22-32。 連弘宜、王志鵬,「中國海權崛起背景下亞太周邊國家潛艦戰力之研究」,東亞區域軍備競賽發展研討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07年),頁8。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北京:2003年10月),頁8-14。 張文木,「海權:中美戰略利益矛盾的焦點」,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04年),頁24。 張文木,「中國的海權觀」,當代軍事文摘,2007年4月,頁57-58。 張國華,「海軍艦隊防空作戰能力探討」,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0卷第4期,2006年,頁48。 張雅君,「中共與美、日的亞太海權競爭:潛在衝突與制度性競爭機制」,中國大陸研究,41卷5期(1998年),頁9。 黃介正,「美國台海安全戰略:政治與軍事分析」,收錄於裘兆琳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研院歐美所,2002年),頁123。 陳永康、翟文中,「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7期(1999年7月),頁18。 陳文賢,「印度東望政策的回顧與挑戰」,林正義、歐錫富主編2009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285-304。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3期,1997年冬季號,頁12~13。 崔新健,「中國石油安全的戰略抉擇分析」,財金研究,第30卷第5期(台北:2004年5月),頁135。 葉自成、慕新海,「對中國海權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2005年),頁5-17。 葉自成,「中共海軍戰略演變的研究」,中華戰略學刊春季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6年),頁34。 廖文中,「中共廿一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2001年1月1版,頁94。 廖文中,「中共空軍攻防兼備型戰略強調攻勢防空作戰」,尖端科技,第204 期(台北: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2001 年8 月),頁50。 蔡翼,「共軍主要海軍主戰裝備便覽」,收錄於蔡翼、蘭寧利等著,崛起東亞:聚焦新世代共軍,(台北:勒巴可顧問公司,2009年),頁241-253。 趙國材,「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24。 Edward B.Atkeson著,蔡國堂譯,「赤龍翻騰」,國防譯粹,第35卷第5期,2008年5月,頁30。 翟文中,「從海軍專業評析發展航母的軌跡於得失」,尖端科技,第282期,2008年2月,頁18-21。 Corazon Sandoval Foley,歐冠宇譯,「東南亞及美國對中共崛起之觀感」,收錄於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譯印,2006年11月),頁180。 蔣復華,「中共海軍潛艦部隊現況與發展之探索」,海軍學術月刊,41卷05期,2007年,頁56。 劉中民、王曉娟,「澄清中國海權發展戰略的三大思想分歧」,學習月刊,第9期(2005年),頁32-33、50。 劉中民,「理性處裡中國海權問題(上)」,海洋世界,第7期(2007年),頁34。 劉陽,「蘇聯的馬漢─高希可夫」,當代海軍,11卷6期(2004年),頁56。 劉興華,「地緣戰略下的中國海權」,現代軍事,第9期(北京: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2009年9月),頁78-81。 劉新華,「試論中國發展海權的戰略」,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1年),頁69。 劉復國,「東南亞安全合作機制發展之研究」,林正義、歐錫富主編2009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232。 劉德海,「2007年以來的南太平洋國際環境」,林正義、歐錫富主編2009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348。 應紹基,「中共海軍的傳統動力潛艦與發展展望」,海軍學術月刊,40卷05期,2006年,頁27。 謝書旻,「中共與周邊國家海洋主權紛爭走勢」,中共研究,第47卷第3期(2013年),頁89-90。 賴榮偉,「霸權穩定論與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7卷第2期(2013年6月),頁102。 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1年6月),頁201-222。 蘭寧利,「檢視共軍航空母艦的戰略思維」,亞太防務,第36期,2011年7月,頁78-79。 鐘堅,「突圍:中共建購航艦的研析」,尖端科技,第227期,2003年7月,頁8。 (四)學位論文 艾約銘,「21世紀中共海權的發展與影響(~202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頁153。 張國城,「後冷戰時期中共擴張海權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2月),頁69。 彭建雯,「美國外交政策之分析:從圍堵到新圍堵」(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6月),頁53。 陳麒旭,「聚焦亞太:歐巴馬政府新『國防戰略綱領』與美、中南海競合」(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頁108。 莊捷撰,「21世紀美國介入南海爭端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頁156。 (五)中文網路資料 「日本砸22億元應對釣魚島局勢將建專屬部隊」,北京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1225/11437603.html>(2013年12月25日)。 「三大現實挑戰要求中國從海洋大國成為海洋強國」,華夏時報,<http://news.tom.com.>(2013年12月25日)。 「立委:2020中共可能有2~3艘航艦」,聯合新聞網,2011年7月12日,〈http://udn.com /NEWS/NATIONAL/BREAKINGNEWS1/6453542.shtml〉。(2013年12月2日)。 「日本新國防計畫把大陸當假想敵」,聯合報,2013.12.12,http://udn.com/NEWS/ WORLD/WOR3 /8355159.shtml(2013年12月25日)。 「外媒:日本擴軍或使和平主義走向崩潰 中日關係更加艱難」,新華國際,2013年12月19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 2013-12/19/c_118615432.htm >(2013年12月25日)。 「外媒:中國軍力急速增長韓國苦心應對」,和訊網(2012-1-3),http://wwwy1.blog. hexun.com/ 71921804_d.html(2014年6月10日)。 「外媒:中國與馬來西亞擬建兩軍熱線維護南海和平」,新浪新聞(2014年6月3日),< http://mil. news.sina.com.cn/2014-06-03/1053782544.html >(2014年6月10日) 「美提交中國軍力報告關注海軍與戰略導彈」,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hk/news /20140606/-32-3280454/1.html>(2014年6月10日)。 「美軍六成空軍海外軍力部署亞太」,星島日報,<http://www.singtao.com/ breakingnews/ 20130602b110208.asp>(2013年12月16日)。 「漢和稱整個太平洋都是中國東海,已無所謂島鏈」,熱血軍事網(2013-09-30)< http://www.rexuemil.com/junqingjujiao/zhongguojunshi//2013/0930/4069.html> (2014年6月10日) 安勇炫,「中國海軍突破第一島鏈引美日緊張」,朝鮮日報中文網(2014.02.14),<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4/02/14/20140214000007.html> (2014年6月10日) 胡光曲,「十八大解讀:維護海洋權益構建和諧海洋」,華夏經緯網(2012年11月16日),<http:// big5 .huaxia.com/hxhy/hyqy/2012/11/3086774.html>(2014年6月10日)。 胡志勇,「社評:中國積極構建“藍色海洋戰略”」,中國評論新聞網(2013年8月6日),<http://hk.crnt t.com/doc/1026/6/2/8/102662888_3.html?coluid=35& kindid=605&docid=102662888&mdate=0806000047>( 2013年12月2日)。 「胡錦濤強調鍛造適應歷史使命要求的強大人民海軍」,新華社,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guanet.com/politics/2006-12/27/ content_5539079.htm(2014年5月24日)。 「胡錦濤:推動海軍建設又好又快發展」,中國軍網,http://www.chinamil.com. cn/site1/xwpdxw/2008-04/11/content_1200526.htm (2014年5月23日)。 「菲律賓南海新動作:升級海軍基地」,文匯網(2014-03-07),http://news.wenweipo.com(2014年6月10日)。 .「越南6艘基洛級潛艦2016年前交貨威脅大陸航母」,今日新聞網(2013年4月8日),<http:// www .nownews.com/n/2013/04/08/289159/2>(2014年6月10日) 「馬來西亞總理:須以非常理性方式處理南海分歧」,新浪新聞(2014年6月2日),<http://news.sina. com.tw/article/20140602/12580421.html>(2014年6月10日) 「狂買軍火印尼誓言成為東南亞軍事大國」,今日新聞(2013年9月6日),< http://www.nownews. com/n/2013/09/06/786674>(2013年12月13日)。 「新加坡警告中國:得到南海會輸掉世界地位」,互聯網(2013年5月27日),http://www.millike.com /2013/0527/85335.html(2014年6月10日) 「美國將暫停對泰國經濟援助眼鏡蛇軍演或將取消」,鳳凰網(2014年6月25日),http://news.ifeng. com/a/20140625/40885673_0.shtml(2014年6月25日)。 「澳智庫:需要美軍抗衡中國軍事崛起」,人人智庫比利時新聞網(2014年3月22日),<http:// www.ping24.be/uncategorized/>(2014年6月10日)。 「社評-東亞權力平衡 中美俄各有所圖」,旺報2013年08月06日,http://www.chinatimes.com/ newspapers/20130806001107-260310(2014年6月10日) 宋鎮照,「南海爭端風雲詭譎:中美區域平衡博奕的傑作」,海峽評論,第261期( 2012年9月), <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61-8544.html>(2013年12月25日)。 李宣良,「中國今年國防支出將升至8082.3億元增長12.2%」,騰訊新聞(2014年3月5日),<http://news.qq.com/a/20140305/006497.htm>(2014年6月11日)。 施子中,「中共海軍跨世紀建設與發展戰略之研究」,http://www.dsis.org.tw /pubs/reports/rp_ mp0001001.htm(2014年5月25日)。 軍事觀察,「中共軍力報告第六章」,http://www.warii.net/mil/info/2004/baogao/i103- 6-3.htm(2014年5月25日)。 鄭海麟,「安倍重溫昔日大和夢評日本的包圍中國策略」,海峽評論266期(2013年2月),< http://www.haixiainfo.com.tw/266-8659.html>(2014年6月10日)。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4年6月10日)。 (六)報紙 中國時報 中央日報 青年日報 聯合報 二、英文文獻 (一)英文專書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A Report form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Cambridge: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Johe F. Ke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1996 ). Acharya, Amitav. 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Asi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 ( London:Routledge Curzon, 2001). ASEAN Strdies Center, Energy and Geo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 for ASEAN and Its Dialogue Partner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rdies, 2009), p.50. Ahamd, Zakaria Haji. The Structure of Decision-making ( The ASEAN Reader, Singapore, 1992). Ken Booth, Navies and Foreign Policy (London: Croom Helm,1977). Christensen, Thomas.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9). Cole, Bernard D. Sea lanes and pipelines : energy security in Asia (Conn. :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8). Cole, Bernard D.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2001) . Collins, Gabriel B. China`s energy strategy : the impact on Beijing`s maritime policies(Annapolis, Md. :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8). Ezrati Milton, Kawari-How Japan’s Economic and Cultural Tuansformation Will Alter the Balance of Power among Nations (New York: Perseus Books Goup, 2000). 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U.S.:US Naval lnstitution Press,1990). Howarth Peter, China’s Rising Sea Power: The PLA Navy’s Submarine Challenge (New York: Frank Press,2006). You Ji,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Maritime Combat Doctrines and Models:1949-2001(Singapore :Institute of Defense and Strategic Studies,2002). Keohane Robert &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Michigan: Little Brown,1977). Lewis John Wilson and Xue Litai, China Strategic Sea Pow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Lum Thomas and Bruce Vaughn, The Souhwest Pacific: U.S. Interests and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Washington D.C.: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2007). Lampton David,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La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Nye Josepf S., Understanding the l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lntroduction of Theory of History,(New York :Longman Publishers,2004).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China’s Navy 2007(Washington D.C.: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2007). A.T. Mahan, The l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U.S.: Dover Publications,lnc., 1987). Morgenthau Hans, Politics Among Nations,5 edition (New York: Alfred Knopf,1973). Mcdermott Jeanne, The killing Winds,the menace of Biological Warfare,(New York:Aberhouse,1987). Speed Elizabeth, Chinese Naval Power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Vancuver: Center of Internationl,1995). Sharma Shalendra, China and Indi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Till Geoffrey, Sea power: 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K.: Frank Cass,2004). Russett Bruce and John Onel, Triangulating Peace-Democracy,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2001). (二)英文期刊 Acharay, Amitav. “Seeking Security In The Dragon`s Shadow: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Emerging Asian Order. ” Institute of Defense and Strategic Studies (IDSS) Working Paper Series (Singapore), No.44. March 2003, p.1. Arasakumar C., “Maritime Cooperation—Mantra for Security of the Indian Ocean,” Journal of Indian Ocean Studies, Vol.14, No.1 (2006), pp.61-62. Byong-Mo Hwang, “Chang Military Doctrines of the PRC: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War and Technology, ”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11,no.1(1999): p.239. Bateman Sam and Chris Rahman, “The Rise of the PLAN and the lmplications for East Asian Security”, Taiwan Defense Affairs, Vol.2, No.2, (Winter 2001/02),p.45. Bosorth Stephen W.,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 Foreign Affairs, vol.71, no1,(Winter 1991-1992),p.116. Charney, Jonathan Central. ”East Asian Maritime and the Law of the Sea. ”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89, No. 4, 1989, p. 725. Cooper Alastair, “Future Sea Power”, in Australian Maritime lssues 2005, edited by Gergory P. Gilbert and Robert J. Davitt (Australia: Sea Power Centre-Australia, Department of Defence,2005),pp.24-25. Cole, Bernard D. “The PLA Navy and Active Defense,”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ed. Stephen J. Flanagan and Michael E. Marti(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2003),pp.129-139. Cole, Bernard D. “The PLA Navy’s Developing Strategy”, China Brief, Volume 6, October 25, 2006. Cole, Bernard 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eople’s Libaration Army Navy”,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Organization, ed. James C. Mulvenon, Andrew N. D. Yang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3):p.466. Cossa, Ralph and Guan Kwa Chong. “Promoting Regional Transparency: CSCAP CSBM Working Group Report.” CSCAP Newsletter, No.5, October 1996, p. 9. Clark Cal, “The U.S. Blancing Role in Cross-Strait Relation: The Irony of Muddling Through,” Isssue & Studies, vol.42, no.3(September 2006),p.133. Crowe William J. Jr. and Alan D. Romberg , “Rethinking Security in the Pacific, ”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2,(Spring 1991),p.124. Department of Defense(United State of American).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 p.64. Douglas-Westwood Ltd: Marine & Ocean Tec. Berlin, 27 April, 2004. ECAFE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sia Off-Shore Areas (CCOP ), Technical Bulletin, 1996, p2. Erlanger Steven, “Ambiguity on Taiwan? ” New York Times, March 12,1996, p.1. Friedberg Aaron L., “Ripe for Rivalry”: Prospects for Peace in Multipolar Asea”,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8,No.3(Winter 1993/94),. Garver, John W. ”Interaction of Bureaucratic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2, December 1992, pp.999-1028. Grieco Joseph M.,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42, lssue 3 (Summer 1988),p.492. Hoffman S., “Perception and China Policy in India,” in Francine Frankel and Harry Harding eds., The India-China Relationship: Rivalry and Engagement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51. Ji You, “China’s New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Nav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Taiwan Conflict”, The Stockholm Journal lf East Asian Studies, Volume 15,(2005),p.75. Mockli Daniel, “The Rise of China: Regional and Global power Shifts, ”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Analisys in Security Policy 2, no.8(2007):P.1. Lawrence W. and Prabhakar S., “China’s ‘Out of the Area’ Naval Deployment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di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China Studies Centre Article No.1 (July 28, 2011), p.1. Roy Denny, “Hegemon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No.1. (Summer 1994),p.150. Ross Robert, “The Problem With the Pivot Obama’s New Asia Policy Is Unnecessary and Counterproductive”,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2012. Ross Robert, “China’s Naval Nationalism: Sources, Prospects, and the U.S. Respon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4, No.2(2009),p.46. “Relations with China A Critical Challenge for the U.S.,” AIT, EPF 306, December 13,1995. p.34. Shinn James, “Clinton’s Gunboat Diplomacy, ” New York Times, March 24,1996, p.15. Sukma Rizal, “China’s Defence Policy and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vol.23, no.1, (First 1995),pp.85-87. Thomas Timothy L, “China’s Electronic Strategies”, Military Review, (May/June, 2001) . Vatikiotis Michael, “Taming the Drago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ugust 3 1995), p.21. Walsh James , “China: The World’s Next Superpower, ” Time,(Asia Edition),May 10 1993,pp15-39. (三)英文網路資料 Cliff Roger, “China’s challenge”,http://www.rand.org/commentary/2007/07/29/SDUT. html.(2013年12月27日)。 Clinton Hillary,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vember 2011,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10/11/americas_pacific_century?page=0,6>.(2013年12月25日)。 Clinton Hillary, “America`s Eng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8 October, 2010,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10/150141.htm>.(2013年12月25日)。 Clinton, Hillary,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in Foreign Policy: http://www. 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 10/11/americas_pacific_century.>(2013年12月10日)。 Chipman Donald, “Admiral Gorshkov and the Soviet Navy,” Air and Space Power Journal, cited from http://www.airpower.maxwell.of.mil/airmhronicles/aureview /1982/jul-aug/chipman.html(July-August,1982)(2014年5月26日)。 China’s Aircraft_Carrier_Ambition, 〈http://www.sinodefence.com/research/aircraft- carrier/China_ Aircraft_Carrier_Ambition.pdf〉。( 2013年12月2日)。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Country Analysis Brief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http://www.eia.doe.gov/emeu/cabs/China/ Bacdground.html>(2014年5月15日)。 Global Firepower <http://globalfirepower.com/countries-listing.asp>(2014年6月10日)。 Holmes James R. and Toshi Yoshihara, “The Influence of Mahan upon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Comparative Strategy, no.24(2005), p.29. <http://www. 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 01495930590929663#.U5c3rfm1akM>(2014年5月10日)。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 2012, “World Economic Outlook: Growth Resuming, Dangers Remain”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http://www. 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2/01/pdf/tables.pdf.> (2014年5月10日). John Tkacik, “America’s Stake in Taiwan, ” The Heritage Founkation, January 11, 2007, http://www. heritage.org/Research/Asiandthepacific/upload/bg_1996.pdf (2014年5月10日) Leon Panetta, “The US Rebalance Towards the Asia-Pacific,”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2 June, 2012, <http://www.iiss.org/conferences/ the-shangri-la-dialogue/ shangri-la-dialogue-2012/speeches/first-plenary-session /leon-panetta/>(2013年12月25日)。 Roger Cliff, “China’s challenge”, http://www.rand.org/commentary/2007/07/29/SDUT. html.(2013年12月27日)。 Tammen Ronald L. and Jacek Kuglgr, “Power Transition and China-US Conflict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06) 1(1), pp. 35-55.<http://cjip.oxford journals.org/content/1/1/35.full>(2014年5月10日)。 The Associated Press, “U.S. ‘is back’ is in Asia,”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Declares,” NYDailyNews.com, 21 June, 2009, <http://www.nydailynews.com /news/world/u-s-back-asia-secretary-state-hillary-clinton-declares-arti cle-1.429381>. (2013年12月25日)。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January 2012, <http://www. 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2013年12月25日) U.S.-Vietnam Political, Security, and Defense Dialogu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17, 2011, At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1/06/166479.htm (2014年6月10日)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981016 10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81016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101601.pdf | 4732Kb | Adobe PDF2 | 289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