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119/141062 (78%)
Visitors : 46484035      Online Users : 7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825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256


    Title: 唯心聖教的經典、教義與實踐-以《唯心聖教安心真經》為主
    Scriptures, Teachings and Practices of Weixin shengjiao: On the Perfect Scripture for Calming the Mind
    Authors: 張馨方
    Chang, Hsing Fang
    Contributors: 謝世維
    Hsieh, Shu Wei
    張馨方
    Chang, Hsing Fang
    Keywords: 新宗教
    易經風水
    三教合一
    王禪老祖
    混元禪師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8-06 11:44:57 (UTC+8)
    Abstract: 臺灣的唯心聖教是近年來甚為活躍且可見度相當高的新宗教教團,其教義融合三教傳統,並以運用卜筮易經與風水堪輿為外界所認知,尤其是創教者混元禪師獨特的chrisma特質,擅於融合三教傳統並進行轉化與重新詮釋,是促使該教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的要因。本文藉著研究唯心聖教對三教經典的運用與詮釋,分析其教義上的側重與偏向,並經由其主要經典《唯心聖教安心真經》內容的解析,探討其卜筮信仰的「宗教性」,並定位唯心聖教的宗教性質。
    「唯心三十經」是唯心聖教的主經系統,標示其法脈與道法來源以及教義內容,本文經由整理、分析「唯心三十經」之中的三教經典的運用方式與頻率,呈現其教義雖然多援用佛教義理,但都能在「道」與「易經」的主體之中進行重新詮釋;其次整理、分類與分析「唯心三十經」當中的教內天啟經典,綜合得出「用易」、安祖靈與渡怨靈、消災化劫與世界和平、禮拜與誦念經典、中華文化道統等是唯心聖教的核心精神與主要的宗教關懷。
    在「唯心三十經」之中,《唯心聖教安心真經》為創立獨立教派的代表性經典,較為具體地闡述以「易經」為主的修行觀點,強調「易經」的神聖性、萬法唯心、重新定義「山醫命卜相」等五術的宗教地位,以及確認了主祀神王禪老祖的神聖地位。由此定義了易經卜筮信仰的宗教性之後,唯心聖教的「用易」、風水堪輿、誦經、天啟法會儀式與祭祖大典等宗教實踐,都因架構在「易經」的神聖觀點與邏輯之中而成為唯心聖教的宗教特色。
    唯心聖教將漢人信仰中原本就存在的術數卜筮信仰與佛教義理、儒家人倫進行融合與重新詮釋,並朝向制度化宗教發展以構築一個全新的宗教型態,具有結合世間法與超世間法的、進行式中的特質。
    Reference: 一、中文書目
    1. 中村元,《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淑馨,1999。
    2. 白德滿,《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臺北:法鼓文化,2008。
    3.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文化,1996。
    4. 李豐楙,〈道經之河-從四個道教實例發現容納與流變、淘汰與自淨的現象〉,收錄於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5. 林本炫編譯,《宗教與社會變遷》,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6. 邱麗娟,《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醫療傳教活動之研究》,臺北:新文豐,2004,頁19-21。
    7.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龔書森等譯,《系統神學(第一卷)》,臺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臺灣分會,1993,頁4-6。
    8. 徐正光、宋文里,《解嚴前後臺灣新興宗教運動》,臺北:巨流,1989。
    9. 高師寧,《新興宗初探》,香港:道風書社,2001,頁53-59。
    10. 張家麟,〈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研究趨勢之分析〉,《當代臺灣宗教發展》,臺北:文景書局,2005。
    11. 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2001,頁3。
    12. 陳劍聰,《地學形勢摘要》,心一堂術數古籍珍本叢刊,2014。
    13. 喻松青,〈黃德輝《皇極金丹九蓮正信皈真還鄉寶卷》初探〉,《民間祕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1994,頁213-218。
    14. 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臺北:長青文化,1986。
    15. 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 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2007。
    16. 戴康生,《當代新興宗教》,北京:東方,1999。
    17. 謝世維,《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中的佛教》,臺北:商務,2013。
    18. 瞿海源,〈探索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氾濫與匱乏長篇》,臺北:允晨,1998。
    19. 瞿海源,《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臺北:桂冠,2006。

    二、中文期刊
    1. 王立文、孫長祥,〈祭祖儀式意涵之探索〉,《科學與佛學》,2005年,頁55。
    2. 史少博,〈《周易》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周易》研究(2010.10),湖北社會科學。
    3. 林本炫,〈「新興宗教運動」的意義及其社會學意涵〉,《世界宗教學刊》,3(臺北,2004),頁1-26。
    4. 宋光宇,〈試論新興宗教的起源〉,《歷史月刊》,no.114(臺北,1998),頁79-84。
    5. 宋光宇,〈為什麼會有新興宗教〉,《文化視窗》,2(臺北,2002),頁12-23。
    6. 李光來(韓),〈21世紀東亞價值觀──從比較思想的角度〉,《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卷4 期(2005.07),頁6-11。
    7. 李京源(韓),〈東亞新宗教的三教合一論之比較研究-以中華一貫道與韓國大巡真理會為研究中心〉,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新宗教國際研討會」,2014。
    8. 李豐楙,〈經脈與人脈:道教在教義與實踐中的宗教威信〉,《臺灣宗教研究》,4卷2期(2005),頁11-55。
    9. 吳寧遠,〈後現代化社會與宗教現象〉,《東方宗教研究》,5卷7期(臺北,1996),頁259-265。
    10. 車錫輪,〈明清民間教派寶卷的發展、形式和演唱型態〉,《中國寶卷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40-161。
    11. 邱麗娟,〈清代民間祕密宗教的誦經療法〉,《人文研究學報》40卷1期(2006),頁63-83。
    12. 張珣,〈民間寺廟的醫療儀式與象徵資源-以臺北市保安宮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 6卷1期 (2007.09), 頁1-27。
    13. 張發祥,〈陸九淵”六經皆我註腳”說詮釋〉,《撫州師專學報》2期(1999.06),頁65-67。
    14. 黃蘭翔,〈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理的影響〉,中研院臺灣史研究4卷2期(1997.12),頁57-88。
    15. 蔡彥仁,〈何謂聖典?一個比較的觀點〉,《新史學》8卷2期(1997.06),頁251-255。
    16. 蔡彥仁,〈口語宗教經典及其詮釋問題──以《六祖壇經》為例〉,《通識教育季刊》4卷3期(1997.09),頁55-69
    17. 蔡彥仁,〈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比較宗教的論述觀點〉,東亞文明研究中心通訊5(臺北:2003),頁17-28。
    18. 蔡彥仁,〈宗教融合的理論與實踐:以早期基督教為例〉,《臺灣宗教研究》,4:2(臺北:2005),頁159-203。
    19.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的定義問題〉,《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臺北:1999),頁10-11。
    20. 賴信川,〈天臺宗音聲修行法門初探〉,《人生雜誌》(2001.08)。
    21. 謝世維,〈崇道、修鍊與禮敬-道教的修鍊體系〉,發表於「修行與禮敬-當代宗教的傳統與對話」論壇,2014/05/17。
    22. 鍾雲鶯,〈清末民初民間教派「三教融合」經典詮釋策略與芻議〉,《臺灣宗教研究》9卷2期(2010.12),頁109。
    23. 鍾雲鶯,〈一貫道教義思想研究應有之基本素養──由本人之博碩士論文的撰述談起〉,發表於「問題與方法──一貫道博碩士論文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2013年3月。

    三、英文書目
    1. Beckford, James A., Cult controversies: Their Social Response to the NewReligious Movements. (London and New York: Tavistcok Publicationas,1985).
    2. Charles Bourne and Fraser Watts, “Conceptualization of spiritual healing: Christian and secular” CH.5 pp.78-81.
    3. Fraser Watts, “Conceptual issues in spiritual healing,” in Fraser Watts ed. Spiritual Healing :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ess, 2011, pp.1-16.
    4. Gerardus van der Leeuw," Religion in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tr. J. E. Turner (MA. Diss., Peter Smith, 1967).
    5. Hendrik Kraemer, "Syncretism", in the Christian Message in a Non-Christian World ed., Hendrik Kraemer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38).
    6. Judith A. Berline, The Syncretic Religion of Lin Cho-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7. Luther H. Martin, Syncretism, historicism, and cognition a response to Michael Pye. (Walter de gruyter & Co., 1996).
    8. Marilyn Schlitz, “Spirituality and health: assessing the evidence” in Fraser Watts, Spiritual Healing: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Perspectives, 2011. pp.140-152.
    9. Michael Pye, "Syncretism and Ambiguity," in Syncretism in Religion: A reader, ed. Anita M. Leopold and Jeppe S. Jensen(Brill, 2004), pp.59-61.
    10. Michael Pye, "Syncretism versus Synthesis," in Method &Theory in theStudy of Religion 6 (1994), pp.217-229.
    11. P&H Gilbert, Spiritual heal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human need for safeness, ”Spiritual Healing: Scientifice and Religious Perspectives.” Ed. Fraser Watts, Ch.7.
    12. Paul Gilbert and Hannah Gilbert, “Spiritual heal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human need for safeness, connectedness and warmth: a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Fraser Watts ed. Spiritual Healing: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ess,2011, pp.112-127.
    13. Robert D. Baird, "Syncretism and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in Essays in the Histor of Religions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e., 1991), pp.59-71.
    14. Saliba,John, Perspectives on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London: Geoffrey Chapman, 1995).
    15. Susan Naquin, 1985. “The Transmission of White Lotus Sectar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55-291.

    四、博碩士論文
    林本炫,《當代臺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五、唯心聖教資料
    (一)經典
    1. 《風水真經》
    2. 《唯心宗安心法偈》
    3.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列祖先賢聖靈歸黃陵淨土圓滿功德經》
    4. 《混元禪師修真寶照覺經》
    5. 《中華三祖唯心寶誥》
    6. 《鬼谷仙師天德經》
    7. 《混元禪師三十六天罡心法成就法儀》
    8. 《祈求世界和平奉請五百尊者加持共轉和平法輪偈文》
    9. 《稽首七十二天師加持世界和平共轉法輪寶誥》
    10. 《追根溯源中華軍魂收圓唯心寶誥》
    11. 《唯心用易歌訣》
    12. 《唯心聖教安心真經》
    13. 《中華民族列祖列宗萬靈歸心寶誥》
    14. 《鬼谷仙師中華三祖玄妙經》
    15. 《拜願》
    16. 《唯心聖教癸巳年九九法會因緣寶誥》
    17. 《稽首七十二天師八十八願寶誥》
    18. 《懺悔滅罪消災祈福懺文》

    (二)一般資料
    1. 混元禪師,《古智今用-混元禪師心法》,南投:禪機山仙佛寺,2014年,頁6。
    2. 混元禪師,《風水宇宙觀》,南投:臺灣禪機山仙佛寺叢書22,1995。
    3. 混元禪師,《唯心天下事》,臺中:唯心宗南天文化院,2010年11月。
    4. 混元禪師,《唯心天下事》,臺中:唯心宗南天文化院,2010年5月。
    5. 混元禪師,《唯心天下事》,臺中:唯心宗南天文化院,2012年7月。
    6. 混元禪師,風水宇宙觀,南投:禪機山仙佛寺,出版年不詳。
    7. 黃春枝,《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大熔爐》,南投:臺灣鬼谷子學術研究會,2004年,頁167-168。
    8. 黃春枝,《鬼谷文化追根溯源、發展與世界和平》,臺中:唯心宗南天文化院,2014,頁45。
    9. 黃春枝,《唯心宗弘揚中華文化人文精神對世界和平的貢獻》,臺中:唯心宗南天文化院,2012年,頁208-209。
    10. 混元禪師,易經心法講座DVD,1996年。

    六、網際網路
    1. 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 杜保瑞,〈易學傳統簡介〉,網際網路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5rso/materials/mt16.htm。檢視日期:2014/06/07。
    3. 唯心電視臺FB網頁,2014/01/18,第116周影音新聞。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10152384476019796&set=vb.259571294795&type=2&theater。檢視日期:2014/05/30。
    4. 唯心聖教唯心宗禪機山仙佛寺全球資訊網。http://www.cjs.org.tw/。檢視日期:2012/03/30-2014/06/30。
    5. 楊耀奎,〈蚩尤深受歷代帝王的景仰和人民崇敬〉。參見苗族文化網,http://www.chinamzw.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260。檢視日期:2014/05/3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6156006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6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0601.pdf2753KbAdobe PDF2551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