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71401      Online Users : 6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854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547


    Title: 北洋時期的道制研究
    Dao-Zi in the Bei-Yang Government of China, 1912-1928
    Authors: 謝志輝
    Hsieh, Chih Hui
    Contributors: 劉季倫
    謝志輝
    Hsieh, Chih Hui
    Keywords: 袁世凱
    北洋政府
    道制
    道尹
    觀察使
    存省分道
    Yaun ,shih-k`ai
    Bei-yang Government
    Dao-Zi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8-12 14:05:10 (UTC+8)
    Abstract: 1913年至1928年這段期間,共和體制的中華民國政府下達了「劃一道令」、「道官制」的命令,恢復了清代的「道區」與「道台」機關,從而打破了「民元體制」下的都督體制。目前的研究,對於北洋政府為何恢復業已廢止的「道」機關,多從「中央集權」、「帝制自為」的角度解釋,認為袁世凱意在封建復古,為其自為帝制之張本。
    然而,本文就北洋政府從內部對於「道制」的討論、形成、定案到實際統治情況等角度出發,發現撇開袁世凱的權力慾不論,北洋政府的「道制」在民初的確幫助中央政府起到了分化地方勢力,進而掌握不受控制的都督政府,建立其中央集權國家的意旨。在許多層面,甚至於民間之呼籲相吻合,難謂「道制」全然乃袁世凱之私心。
    惟1916年後,中央政府實力逐漸削弱,「道制」之運行逐漸偏離本意,許多事務,包括涉外問題,多交由地方自行決定,甚至在制度運作的後期,因中央政府崩解,道尹不免受省政府政治、財政力量之影響與指揮,原本重建中央集權的設計,終於落空;淪為省政府壟罩下之機關,不復有本初的意旨。
    This research was trying to find out why Bei-yang Government restored the administrate organization of “道” which just abolish in 1912. Because of President Yaun ,shih-k`ai was consider as a dictator, and seek to become an Emperor. “道” was assume as help a tyrant to victimize his subjects. In this essay, I ‘m trying to figure out the 道 as an organization to make the China govern more reasonable. 8th January 1913, Bei-yang Government published a series of act to restrain the power of local government. Most of research consider this as an dictatorship by Bei-yang Governments leader President Yaun ,shih-k`ai who was always trying to be. Somehow it w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volution, may ignored the history of China government which always being done.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behind the Bei-yang Government`s restor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道” ,which was discontinued in 1912. As President Yaun ,shih-k`ai was widely considered a dictator who sought to establish himself as Emperor, “道” was interpreted as a means for a tyrant to victimize his subjects. In this essay, I will argue that the "道" was designed to make governing in China more reasonable. On January 8th, 1913, Bei-yang Government published a series of acts to restrain the power of local governments. Most researchers consider this an dictatorship attempt by Bei-yang Government leader President Yaun ,shih-k`ai, who was aiming for the throne. This view was mostly based on Revolutionist perspective on history and may lead to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governing in history of China, which is the issue this research would try to address.
    Reference: 徵引書目
    一、史料
    1. 《大清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1959。
    2.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1962。
    3. 《袁世凱奏摺專輯》,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1970。
    4. 《袁世凱家書》,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5. 《清史稿》,合肥,黃山書局,2008。
    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黨政府政治制度檔案史料選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8. 李東陽編纂,《大明會典》,台北,文海出版社,未刊出版年。
    9. 張廷玉等編,《明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10. 張集馨撰,杜春和、張秀清點校,《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 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二、資料庫
    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資料庫,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npmsnc7/ttsweb?@0:0:1:npmsnc::/tts/npmmeta/DQ/DQ.html@@0.5817028568126261

    四、政府公報與報刊雜誌
    1. 《大公報》,1912-1928。
    2. 《民國日報》,1912-1928
    3. 《申報》,1912-1928
    4. 《東方雜誌》,1900-1928。
    5. 《政府公報》,1912-1928。
    6. 《國民政府公報》,1925-1928。
    7. 《國風報》,1910。
    8. 《臨時政府公報》,1912。
    五、專書、論文集
    1. 《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熊希齡集》,長沙 : 湖南出版社,1996。
    3. 于海,《西方社會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4. 孔復禮著,陳兼、劉昶譯,《叫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4。
    5. 孔復禮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等譯,《中華帝國後期的敵人》,台北:時英出版社,2004。
    6. 王國斌著,李伯重、連玲玲譯,《轉變中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侷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7.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革命與戰爭》,台北:時報出版,2001。
    8. 白綱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 石約翰著,王國良譯,《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1. 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社會與精神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12.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北京 : 三聯出版發行,2000。
    13. 吳蕙芳,《民初直魯豫盜匪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0。
    14.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 : 中研院近史所,1998。
    15. 李新、李宗一主編,《中華民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
    16. 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17. 杜贊奇著,王憲明、高繼美、李海燕、李點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8. 沃丘仲子編,《民國十年官僚腐敗史》,上海:中華圖書集成,1921。
    19. 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中國行政區劃沿革》,上海:上海書店,2009。
    20. 周振鶴主編,傅祥林、鄭寶恒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1.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台北:聯經事業出版社,2008。
    22.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2011。
    23. 近史所社會經濟史組編,《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24. 柯文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25. 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7。
    26. 紀登斯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建構》,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
    27.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8. 苟德儀,《川東道台與地方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11。
    29.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0. 唐文權等編,戴季陶著, 《戴季陶集(1909-1920)》,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31. 唐啟華,《被遮蔽的北洋修約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
    32. 唐德綱,《袁氏當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33.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2006。
    34. 徐有朋編,《袁大總統書牘彙編》,臺北:文星書店,1962。
    35. 徐國琦,《中國與大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36. 馬克思著,馮適譯,《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37. 張玉法、張瑞德主編,黃紹肱著,《五十回憶(中)》,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
    38. 張朋園,《梁啟超與民國政局》,臺北:聯經事業出版社,2007。
    39.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5。
    40. 張壽增,《黑河觀察使籌辦政務志略暨黑河道尹籌辦政務志略》,黑龍江:自印出版,1914-1915。
    41. 張謇,《張謇全集》,上海:上海辭書,2012。
    42. 梁啟超,《新民說》,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4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44. 郭劍林,《北洋政府簡史(上、下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45. 野川秀美著,林明德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出版社,1985。
    46. 陳去病,〈司道職名冊〉《筆記五編》,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6。
    47. 陳光興、孫歌、劉雅芳編,《重新思考中國革命》,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2010。
    48. 陳秋雲 等著,《美國憲法對中國近代憲政的影響及其評價》,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9. 陳恭祿,《中國近代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50.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11。
    51. 鹿諝慧主編,《中國歷代官制》,濟南:齊魯書社,1993。
    52. 彭慕蘭著, 邱澎生、呂紹理、巫仁恕、林美莉、張寧、連玲玲、陳巨擘、楊淑嬌、劉士永等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
    53. 萊斯利•格林著,毛興貴譯,《國家的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3。
    54. 費正清、杜希德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5. 費正清、杜希德編,楊品泉等譯,《劍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6. 費孝通,《鄉土中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57. 馮兆基著,劉悅斌、徐鍇譯,《尋求中國民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58.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專刊,2006。
    59.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05。
    60. 黃遠生,《黃遠生遺著》,第一冊、第二冊,臺北:文星出版社,1962。
    61. 楊念群,《「感覺主義」的譜系―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2.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3. 楚雙志,《變革中的危機:袁世凱集團與清末新政》,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64. 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臺北:文星出版社,1962。
    65. 葛兆光,《宅茲中國》,台北:聯經事業出版社,2011。
    66. 董霖編,《中國政府:政制概說暨法規選錄》,上海:世界書局,1941。
    67. 路樂康著,《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與政治權力(1861-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8. 廖敏叔,《清代中國的外政秩序》,北京: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
    69.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1。
    70. 劉廷珊,《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 。
    71. 劉紹唐,《民國大事日誌》,第一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
    72.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2006。
    73. 翦伯贊編《戊戌變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
    74. 鄭天挺,《清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75. 鄭彥棻,《省政五論》,南京:獨立出版社,1946。
    76. 蕭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77. 錢端升,《民國政制史(上、下)》,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
    78. 駱寶善主編,《袁世凱全集》,開封:河南大學,2013。
    79. 戴季陶,《戴天仇文集》,臺北:文星書店,1962。
    80.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譯,《清代的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1. 織田萬著,《清國行政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3。
    82. 魏光奇,《有法無法―清代的州縣制度及其運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3. 懷特著,劉世傳譯,《行政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84. 羅威廉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85. 關曉紅,《從幕府到職官:清季外官制的轉型與困擾》,北京:三聯書店,2014。
    86.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六、學位論文
    1. 孔祥來,《民國初年的省制改革及其爭議》,杭州:浙江大學行政管理學碩士論文,2006。
    2. 呂慎華,《清季袁世凱外交策略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8。
    3. 李愛華,《1912年關於省制改革的爭論》,南京:蘇州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0。
    4. 岳本勇,《清代地方道制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0。
    七、期刊與論文
    1. 山本進,〈明清時期的地方統治〉《清代社會經濟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64-80。
    2. 王仲,〈袁世凱統治時期的鹽務和「鹽務改革」〉《近代史研究》,第4期,北京:1987,95-121。
    3. 王奇生,〈國民黨最高權力機構的演變〉收入《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96-197。
    4. 王家儉,〈民初地方行政制度現代化的探討(1912-1915)〉《師大歷史學報》,第九期,臺北,1981.5,229-282。
    5. 王業鍵,〈第一章 清代的中國經濟與財政制度〉《清代田賦雛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2。
    6. 王鴻志,〈由「司」至「道」:清季勸業道之擬設〉《學術研究》,第11期,廣州:2010,117-126。
    7. 朱安東,〈關於清代的道和道員〉《近代史研究》,第四期,北京:1982。
    8. 朱宗震,〈袁世凱政府的幣制改革〉《近代史研究》,第2期,北京:1989年,262-277。
    9. 朱英,〈清末新政與清朝統治的滅亡〉《近代史研究》,第2期,北京:1995,76-94。
    10. 朱浤源,〈新四民與中國政治文化重建:廣西個案研究,1860-1937〉,《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32期,香港:1995年12月,50-62。
    11. 江大樹,〈均權主義的理念與實踐:府際關係百年歷史演變概述〉《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下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351-382。
    12. 何珍如,〈明代的道〉《中國歷史文物》,北京:1991。
    13. 吳啟訥,〈民族自治與中央集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5期,台北:2009.9, 81 - 137。
    14. 吳啟訥,〈從國中之國到省中之省〉,《兩岸發展史研究》,第4輯,中壢:2007年12月,217 - 275。
    15. 吳翎君,〈1923年北京政府廢除《中日民四條約》之法理訴求〉《新史學》,18:3,台北:2008.9,157-186。
    16. 呂芳上,〈對訓政時期江西縣長的一些觀察〉《民國史論》,中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1034-1101。
    17.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期,台北:1972.7,139-188。
    18. 李達嘉,〈民初聯省自治運動的發展及其侷限〉《食貨月刊》,14,台北:1985年3月,60-78。
    19. 沙培德 ,〈Reprint:「清末的國家觀:君權、民權與正當性」〉,許紀霖、宋宏編,《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頁367-388。
    20. 胡春惠、李道緝,〈袁世凱總統時代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臺北:1999.12,1-15。
    21. 胡婉玲,〈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臺北:2001年12月,86-95。
    22. 翁有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探悉〉《史學月刊》,第六期,河南:1997,26-31。
    23. 張振國,〈清代道、府、廳、州、縣等級制度的確定〉《明清論叢》(2011),
    24. 張學繼,〈民國時期的縮省運動〉《二十一世紀雙月周刊》,總25期,香港:1994.10,43-45。
    25.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與津海關道〉《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五期,台北:1996年6月,117-140。
    26. 陳之邁,〈研究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報告〉《行政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36年10月5日。
    27. 湯熙勇,〈清初道員的任用及其相關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六卷第一期,台北:1993,269-299。
    28. 湯熙勇,〈清初道員的任用及其相關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六卷第一期,台北:1993,269-299。
    29. 黃克武,〈「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歷史研究的本土反思〉,《當代》,第223期,臺北:2006.3,66-95。
    30. 黃克武,〈近代中國轉型時代的民主觀念〉,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出版社,2007,353-382
    31. 黃雪垠,〈民國時期省制改革過程及動因研究〉《學術探索》,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12年8月,80-84。
    32. 黃嘉謨,〈政府與政治〉收入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二編,民初時期(一),(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444-446。
    33. 蓋博堅,〈清朝是怎樣的政權〉《明清史研究通訊》,第二十九期,2012年4月15日。
    34. 趙希鼎,〈清代各省的政治制度〉《歷史研究》,第三期,北京,1980,153-164。
    35. 劉季倫,〈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與現代中國極權主義的誕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八期,台北,2001年,63-130。
    36. 劉錚雲撰:〈「衝、繁、疲、難」──清代道府廳州縣等級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64 卷第 1 期,南港:1993 年 3 月,175-204。
    37. 潘光哲,2005年3月,〈想像「現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解剖〉《新史學》,第16卷第1期,85-124。
    38. 潘光哲,2007年9月,〈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7期,頁1-55。
    39. 潘光哲,2011年9月,〈晚清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以蔣敦復與王韜為中心)〉,《新史學》,第22卷第3期,頁113-159)。
    40. 鄧春陽、金竹安、劉敬坤,〈北京政府時期全國政區沿革概況(一)〉《民國檔案》,第4期,北京:1990年,106-140。
    41. 鄭起東,〈北洋政權與通貨膨脹〉《近代史研究》,第1期,北京:1995年。227-239。
    42. 冀滿紅、張遠剛,〈民國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調整〉《歷史教學》,總623期,(2011),14-16。
    43. 關曉紅,〈辛亥革命時期的省制糾結〉《近代史研究》,第1期,北京:2012,29-49。
    44. 關曉紅,〈晚清局所與清末政體改革〉《近代史研究》,第5期,北京:2011,4-22。
    45. 關曉紅,〈速成新政與清朝覆滅〉《學術研究》,第11期,廣州:2012,96-103。

    八、西文專書
    1. Hsiao, Kung-chuan, ‘’Modern China and a new world:K’ang Yu-wei, Reformer and Utopian, 1858-1927”,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5.
    2. Kent Guy,” Qing governors and their provinces : 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644-1796” (Seattle, Wash.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0).
    3. Prasenjit Duara,”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tion: Question Narrative of Modern Chin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100153009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3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901.pdf2143KbAdobe PDF227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