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88107      Online Users : 6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1752


    Title: 數位時代多元愛情觀─從語藝觀點出發
    A Rhetorical Criticism of Being in Love in the Digital Age
    Authors: 吳志濱
    Wu, Zhi Bin
    Contributors: 黃葳威
    吳志濱
    Wu, Zhi Bin
    Keywords: 符號輻合理論
    幻想主題
    語藝視野
    愛情觀
    多元性別文化
    Symbolic Convergence
    Fantasy Theme
    Rhetorical Vision
    Love
    Sexual Multicultural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4-12-01 14:25:49 (UTC+8)
    Abstract: 在多元性別文化以及女性意識抬頭的後現代中,世俗的愛情故事以及愛情觀,也開始有更多元的樣貌出現,本研究將透過語藝理論批評方法中的符號輻合理論及幻想主題方法分析台大PTT站中〈boy-girl〉、〈gay〉、〈lesbian〉板中討論情愛的文章,目的在了解數位時代下的社群分別凝聚出何種共享的愛情觀,形塑出何種的語藝視野。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王家茗(2002)。《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之探索—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朱元鴻(1993)。〈正當的(只不過是)語藝:從前蘇格拉底到後尼采〉,《傳播文化》創刊號,頁81-102。
    朱偉誠(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頁35-62。
    余沛玲、林燕卿(2005)。〈性經驗與大學生親密關係相關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臺灣性學學刊》,第11卷2期,頁41-59。
    吳志濱(2011)。〈後現代思潮在PTT熱門看板上的實踐研究〉,「第一屆傳播與創意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台灣,台北。
    吳志濱(2013)。〈後現代的符號遊戲:以淡定紅茶為例〉,「2013傳播與科技研討會」論文。台灣,新竹。
    李威撰(2013.10.13)。〈追討情慾正義 性難民拒被看「賤」〉,《立報》
    汪耀進、劉俐合譯(2010)。《戀人絮語》。台北:商周〈原書:Roland Barthes[1977].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Paris: Èdition du Seuil.〉
    沈清松(1988)。〈情意發展與實踐智慧〉,《通識教育》,第5卷1期,頁65-84。
    卓紋君(2004)。〈臺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16期,頁71-117。
    周素鳳譯(2003)。《親密關係的轉變》。台北:巨流。(原書:Giddens[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周筱葳(2007)。《台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峻弘(2014)。《暢銷的愛戀》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1993)。〈民主自由與語藝生存空間〉,《傳播文化》第1期,頁69-70。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靜伶、陳煥芸(1997)。〈多層次傳銷論述建構之幻想主題與語藝視野〉,《傳播文化》,第5期,頁197-224。
    邱妙娟(2005)。《《紅樓夢》的愛情描寫及愛情觀》。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侯剛本(2013)。《語藝視野建立之後,啟動全新幻想之前:一些對於幻想主題分析的理論補遺與再思考》。「2013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台北。
    張歆祐(2005)。《男同志伴侶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銘峰(2002)。《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惠、王柏偉合譯(2011)。《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出版。〈原書:Niklas Luhmann[1982].Liebe als Passion zur Codierung von Intimitat〉
    莊佳穎(1999),《「扁帽一族」文化之幻想主題分析》,「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台北。
    莊景同 (2000)。〈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從「我和我朋友」的故事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應用心理研究》,第13期,頁109-146。
    許芷浩(2013)。《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戀愛?-探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在親密關係溝通中扮演之角色》。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4)。《女性的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婚姻觀與婚姻行為意向之關係》。政治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
    郭豐正(2010)。〈何不迎向陽光?-以同志現身經驗探討青少年同志性取向認同〉,《輔導與諮商》,第295期,頁29-34。
    陳佳靖(2002)。〈網路情色符號地景〉,《資訊社會研究》,第3期,頁25-62。
    陳佳靖(2004)。〈喃喃囈語話語藝:管它新瓶裝舊酒,不定生出新味道〉,《資訊社會研究》第6期,頁91-126。
    陳信言(2013)。《慈濟靜思語社會行銷策略之語藝觀點分析》南華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陳姝蓉、丁志音、蔡芸芳、熊秉荃(2004)。〈男同志感染者的親密關係一以情感層面為主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7卷4期,頁97-126。
    陳姿伶(2008)。《台灣年輕男性韓劇閱聽人的收視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秀雲、謝文宜、蕭英玲(2008)。〈從同志伴侶關係經營的衝突處理談權力關係〉,《東吳社會學報》,第23期,頁71-106。
    曾昭旭(2000)。〈誰來解這愛情隱衷:從《人間四月天》談起〉,《文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 173 期,頁18。
    程韻淳(2012)。《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及線上社會支持經驗分析:以PTT之CATCH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少華(2003)。〈論網路空間的社會特性〉,《網路通訊社會期刊》,第23期。
    黃葳威(2008)。《網路傳播與資訊文化》。台北:威士曼文化。
    黃葳威(2014)。〈2014台灣青少兒網路社群參與調查報告〉,「關懷白絲帶,心懷e世代記者會」論文。台灣,台北。
    趙芷瑩(2009)。《巧連智幼兒視聽教材建構的語藝視野》。南華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淑君(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第34卷2期,頁221-246。
    劉玉惠(1994)。《聖界與凡界:慈濟論述之幻想主題分析》。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
    蔡明璋譯(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台北:群學(原書Jamieson, L[1998]. Intimac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Societies.)
    蔡鴻濱(1999)。〈薪傳:雲門舞集論述建構之語藝視野〉,「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台北。
    蔡鴻濱(2003)。〈擇你所愛、愛你所擇:情愛bbs 站文本論述之語藝視野〉,「第一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論文」。台灣,嘉義。
    蔡鴻濱(2004)。〈語藝批評方法在網路文化研究之應用與探討〉,《資訊社會研究》,第6期,頁91-113。
    蔡鴻濱(2012)。〈幻想主題批評與符號輻合理論之實踐探討〉,「2012中華傳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台中。
    賴以婷(2006)。《媒體建構的台客幻想世界—以【兩代電力公司】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宜(2008) 。〈看不見的愛情:初探台灣女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的發展歷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 24期,頁181-214。
    謝涵如、徐振興(2012)。〈閱聽人對偶像劇文本接收詮釋及其療癒系功能之探討--以「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2012年中華傳播協會年會」論文。台灣,新竹。
    鍾仁惟(2013)。《青少年男同志向同儕出櫃對其性認同形成及面對歧視之敘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合譯 (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原書:Ulrich Beck,Elisabath Beck-Gernsheim[1990]. 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

    二、英文部分:
    Aleman, M. W. (2005). “Embracing and resisting romantic fantasies as the rhetorical vision on a SeniorNet discussion bo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5, 5–21
    Bales, Robert Freed(1970). Pers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augher, S. L.(2000).Same sex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92(3),38-39.
    Bormann, E. G. (1972). Fantasy and rhetorical vision: The rhetorical criticism of social rea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58(4),396-407.
    Bormann, E. G. (1983). “Symbolic convergence: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s: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99-122
    Bryant, D. C. (1973). Rhetorical Dimensions in Criticism. Baton, Rouge, LA:
    Cragon, J. F. & Shields, D. C. (1998).“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Theory,93-121.
    Donovan J. Ochs, Mohrmann G. P., Stewart Charles J.(1973) Explorations in rhetorical criticism,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Edwin Black(1978). Rhetorical Criticism:A Study in Method,6.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Unwin Hyman Ltd.
    Foresman and Company,261
    Foss, K. A., & Trapp, Robert. (1985).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Rhetoric. Waveland Press.
    Foss, S. K. (2009). Rhetorical Criticism: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2nd ed). Prospect
    Green, R.J. (2000). “Lesbian, gay men, and their parents: A critique of LaSala and the prevailing clinical wisdom”. Family Process, 39, 257-266.
    Hart Roderick.(2004).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3nd ed.).Glenview, ILL. Scott,
    Hatfield, E., & Rapson, R. L. (1996). Love and sex: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Havelock Ellis, The nationalization of health,
    London: T. Fisher Unwind Hook, M. K, Gerstein, L. H., Detterich, L.& Gridley, B.(2003). “How close are we? Measuring intimacy and examining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1, 462-472.
    McKerrow, Raymie E.(1989) . “Critical Rhetoric: Theory and Praxis.”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Vol.56 ,103-105.
    Rybacki, K. & Rybacki, D. (1991).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
    Shields, D. C. (1981). “A dramatic approach to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ory,method, and applications.”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A DramaticApproach,6-7.
    Sproull, L., & Kiesler, . (1986). “Reducing social context cues: Electronic mail i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11), 1492-1512.
    Sternberg & M. L. Barnes (Eds.), The Psychology of love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93-310.
    Lee, J.A. (1974). Styles of Loving. Psychology Today, 8, 44-51.
    Sternberg, R. J. (1986). “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93(2), 119.
    Tuckman, B. W., Jensen, M. A. C.(1977).Stages of small group development.Grou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4): 419 - 427.

    三、網站:
    PTT實業坊(無日期)。上網日期2014年1月28日取自http://www.ptt.cc
    PTT鄉民大百科(無日期)。上網日期2014年1月28日取自http://pttpedia.pixnet.net/blog/post/164272569
    台灣寬頻2013年網路使用調查〈2013〉。上網日期2014年3月9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30926c.pdf
    國際台灣生命線101年度求助個案主要問題比例(2013)。上網日期2014年2月28日取自http://goo.gl/mfy0TN
    國際台灣生命線台灣總會個案分析統計(2013)。上網日期2014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life1995.org.tw/download.asp?code_type=1
    甯應斌(1994)。〈性解放的政治〉。上網日期2014年7月27日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theory/t4.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101453005
    1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453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501.pdf2094KbAdobe PDF234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