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22578      Online Users : 10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28


    Title: 資訊展展場Showgirls形象再現與自我認知研究
    Studies on Representation and Self-Recognition of Showgirl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hibition Venue
    Authors: 許瀞文
    Hsu, Ching Wen
    Contributors: 陳儒修
    Chen, Ru Shou
    許瀞文
    Hsu, Ching Wen
    Keywords: Show Girl
    資訊展
    形象再現
    自我認知
    空間
    空間意識
    Show Girl
    IT exhibition
    representation
    self-recognition
    space
    sense of space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5-01-05 11:17:54 (UTC+8)
    Abstract: Show Girl 以「身體」作為展演工具與追求認同的利器,她們是臺灣資訊展展場文化的核心要角,亦是展場空間環境中的靈魂人物,其在資展空間環境中,身體是自我規訓、象徵符號與權力展現的場域,而非父權凝視下的被動客體。本文以 Show Girl 身處資訊展中的形象再現與自我認知為核心,將Paul Du Gay 等人提出的文化迴路概念作為研究架構,以探討 Show Girl 透過文化過程的接合概念,梳理出女性身體作為一個主體之自我養成、身體生產、形象塑造,與展場空間環境之互動所包含消費意義、自我認同和規範衝突。並以民族誌研究方式加入論述分析的資料,深入剖析 Show Girl 的勞動經驗與心路歷程;研究結果希望立體呈現 Show Girl 行業的主體多元性,並體現 Show Girl 是一個經濟體且也兼具社會文化意涵之身分,驗證文化的循環是以複雜的方式不斷互相重疊,並通過她們的生產與再現實踐,建立文化意義。
    “Show Girl” has become a widely accepted cultural phenomenon in most Taiwan IT exhibitions. While too many arguments about them are selling perfect body figures with sex appeals to attract audience and media, many young girls still join this business. The study applies the concept of the “circuit of culture” brought up by Paul du Gay(1997)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By using field observation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over how show girls look upon their bodies, how they build up of self-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ir impression management tactics and figure out how they interact with exhibition stakeholders(exhibitors, brokers, and consumers, medi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girls do not view themselves merely as sexy objects. They empower themselves with their bodies and winning sense of dominance during show time. By using the tactics they interact with stakeholders to build their self-confidence. They also change the consumptio tterns in tradeshow. By examining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circuit of
    culture —representation, identificatio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riegulation—this study proves that show gir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exhibirtion with their beauty economy.
    Reference: Dr.A(2010)。〈正妹代言值多少錢?〉,《商業週刊雜誌2005年7月號》。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王志弘譯(2002)。〈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19—30。台北︰明文。(原文Lefebvre,H. [1979]. 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 In J. W. Freiberg (ed.),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 (pp. 285—295). New York: Irvington.)

    王承平、陳立民(2010)。《凝視女體: 汽車平面廣告中女性的再現意義》。明道學術論壇6.2:131—153。

    王偉忠等。(2006/12/30)。〈人不可貌相:超人氣Show Girl專輯〉。綜藝/談會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國電視公司。

    王雅各(1999)。《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何春蕤(2003)。〈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臺灣性工作者的對話〉,收錄於何春蕤主編《性工作者研究》,1-58。

    吳永佳。〈正妹經濟學〉,CHEERS雜誌 2010 年 8 月號

    吳祉芸(2008)。《甄選面談中應徵者防禦型印象管理策略及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原著Berger J. [1972]. Ways of Seeing. Penguin Books,London.)

    吴飞(2009)。《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 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社会学研究,2:177-199。

    呂紹理(2005)。《 展示臺灣:權力, 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李宜玲(2001)。《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綺文(2007)。《美麗的鏡像身體或不健康的馴化身體?—Show girl身體價值觀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市:巨流。

    林芳玫(2006b)。《色情研究》。台北市:薪萬有文庫。

    林津如(2010a)。〈娶外配的男性都是大男人?以女性主義民族誌方法重新解讀男性陽剛特質〉,收錄於周平、林昱瑄主編,《質性/別研究》:148—179。臺北:巨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夏業良&魯煒(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城邦。(原書Pine,B. Joseph,& Gilmore,JH [2002]. The Experience Economy.)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頁31。

    張小虹(2006)。《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市:聯合文學。

    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台北:韋伯文化。(原書Flick, Uwe.[2007].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張玉佩、葉孟儒。〈美貌的詛咒:男性凝視在網路相簿的權力探索》,《資訊社會研究》,15:249—274。

    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 美容手術的兩難》。臺北:巨流。(原書Davis,K.[1995].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New York : Routledge.)

    張雅晴(2011)。《中高齡者在社交網絡平台上自我表演之初探》。中華傳播學會2011年會,新竹:交通大學。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

    畢恆達(1999)。〈性別與空間〉,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5-61。台北:心理。

    畢恆達(2006)。《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

    許綺玲譯(1995)。《明室:攝影札記》。台北:臺灣攝影季刊。(原書Barthes,R. [1980].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 on photography. London,UK: Vintage.)

    陳明珠(2002年6月)。〈媒體再現與認同政治〉。「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年會暨論文研討會」。台北縣深坑。

    陳品秀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原書Sturken, M. & Cartwright, L. [2000].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陳惠敏(2001)。《「瘋狂」的劇場:精神病人的互動與表演初探》,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陳聖光(2011)。《Show girl:正妹經濟的生產脈絡》。文化研究月報。第117期。

    陳聖光(2011)。《臺灣當代Show girl的商品身體與自我認同》,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黃愛華、馮鋼譯(2010)。《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頁12。浙江:浙江省人民出版社。(原書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台北:麥田。(原書:Sontag, Susan.[1997]. On photography. Macmillan.

    黃蘭瑛(2006年5月)。《Show girl的女體促銷世界》,「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心系學生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景美。

    楊進福(1999)。〈電視美容廣告~傳統電視與有線電視購物頻道的文本分析與比較〉,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 17—23。

    蔡博亞(2006)。《展場促銷小姐搭配溫和情色形式及產品類別之促銷效果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美(2004)。《中林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霍炜譯(2003)。《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原書Du Gay, Paul, et al.[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Sage)

    謝國雄等(主編)(2007)。《以身為度, 如是我做: 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謝強,馬月譯(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臺北市: 先覺。(原書Kaufmann, J. C. [1995]. Corps de femmes, regards d`hommes: sociologie des seins nus. Paris: Nathan.)

    羅世宏(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書 Barker,C.[2003].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London: Sage.)

    嚴祥鸞(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37。台北市:巨流。

    蘇碩斌(2000)。〈傅柯的空間化思維〉。《台大社會學刊》,28:155—187。

    〈臺灣「正妹」當道好吸睛!年商機上看800億!〉。《今日新聞網網站》上網日期2013 年 7月 18 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0/09/01/11490—2642286.htm

    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編輯小組/陳泰穎(2010)。黑白光影中,商展小姐【影音資料】。2013年9月18日取自: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3706&lid=411

    王志弘。〈媒體、影像與再現政治〉,載網站:http://cc.shu.edu.tw/~mcp/index/11.ppt

    黃海榮(2007)。「男性凝視」與色情。文化研究@嶺南,6。2013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ln.edu.hk/mcsln/key_concept_04.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1941008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41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801.pdf3638KbAdobe PDF28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