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35/141856 (78%)
造访人次 : 47750111      在线人数 : 107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304


    题名: 社會行銷與協力參與之研究:以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政策為例
    作者: 林子翔
    贡献者: 陳敦源
    林子翔
    关键词: 社會行銷
    健康傳播
    肥胖防治
    體重管理
    協力參與
    日期: 2014
    上传时间: 2015-02-03 10:27:28 (UTC+8)
    摘要: 因體重過重所導致的肥胖問題,在世界各經濟先進國家中逐漸成為重要的議題,其不僅關乎於因肥胖可能嚴重影響個人健康,亦包含整體國民健康素質下降及為了治療肥胖所引起的相關疾病,造成龐大的健康保險或是衛生資源等經費及預算的支出。鑑於我國國民肥胖比率的嚴重性,國民健康署推動肥胖防治政策,如相關體重管理與健康減重的活動。而本研究乃探討該肥胖防治政策的整體行銷架構及有何行銷阻力與問題,並檢視社會行銷理論與該政策實務之間有何差異,以及協力參與的機制在該政策的行銷過程如何建立及運作,並對於該政策的行銷推動有何影響與成效。

    研究發現在該政策的整體行銷模式中,透過「產品、通路、定價、促銷」行銷要素的界定以及「市場區隔、訂定目標、市場定位」的行銷策略的討論,構成其行銷推動的模式。惟該政策的行銷阻力在於如何能維持民眾持續參與的意願、衛教資訊能成功被參與者所吸收以及如何能營造出共識的氛圍,而不生競爭的心態。此外在關於肥胖歧視部分,則在推行中未有明顯的出現,且以健康概念為主要的論述,使人不至於產生負面或排斥的想法。而在討論城鄉之間在推動該政策上的差異,則因客觀環境與人口地域特質的不同,在行銷管道與途徑、行銷的重點及客觀環境條件與資源方面有所差異。檢視實務與理論不同之處,則該個案較值得與理論討論部分有以全民性為主、提供客觀的環境條件、涉及生活習慣與健康知識、協力參與的運用以及重視媒體運用,包裝與故事性的發揮。而檢視個案推動上的問題,則有生活習慣改變不易、手段與目的混淆、經費配置的問題、其他事項的連結以及未能解決真正問題的情形。再來協力參與的建構部分,透過「產、官、學、民、媒」各方互相合作,由官方單位居中協調,使各方共同為該政策的推動與行銷做出貢獻,而在學校或醫療院所等場域中,也可見各方合作的情形,而此一協力參與關係對於該政策在政治制定、執政執行及化解阻力方面,帶來了傳播效果的增加、政策的擬定與推行、傳遞健康知識、跨領域與跨單位的合作以及塑造氛圍的效果與影響。然而在此協力過程之中,仍有些問題尚須改進及加強,如參與動機不足、為了執行,忽略目標以及參與團體內部意識分歧的現象。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刁曉華譯,Susan Sontag著(2000)。疾病的隱喻。台北市:大田出版。
    戈依莉(2002)。應用社會行銷概念推廣母乳哺餵。護理雜誌,49(2),70-74。
    方瀅絜(2008)。健康傳播宣傳效果研究─以社區檳榔防制宣導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千文(2009)。應用德菲法建構理想的公私協力運作模式。政策研究學報,9, 83-146。
    王紹旬(2010)。政府政策行銷活動評估之研究-以台灣燈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毓莉(2005)。政府運用“置入性行銷”從事菸害防制工作之初探性研究。中華傳播學刊,8,115-159。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
    丘昌泰(2010)。公共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朱鎮明(2004)。政策行銷過程中政府與媒體互動之道。立法院院聞,32(10)
    ,49-58。
    自由時報(2013年10月1日)。公務會議 含糖飲料勿進。自由時報,A1版。
    自由時報(2013年12月9日)。國小胖子多 教部發函耶誕別發糖。自由時報,
    A1版。
    行政院衛生署(2011)。行政院衛生署中程施政計畫(102至105年度)。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學校健康體位教戰手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新北市立聯合醫院(2011)。健康生活動起來-醫院篇教戰手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健康生活動起來-企業篇教戰手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健康生活動起來-衛生局教戰手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健康生活動起來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行政院衛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肥胖防治網。網址:
    http://obesity.hpa.gov.tw/web/index.aspx
    何敬欽(2011)。政策行銷的運用與限制-以ECFA推動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定(2004),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2(3),1-14。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麗文。
    呂維胤(2006)。在地養老-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模式:一個政策行銷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 公共行政學報,12,41-77。
    李玟慧(2007)。台灣地區家庭計畫政策行銷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 公共行政學報,16,59-106。
    李家慶(2006)。從策略行銷規劃探討高雄縣高中職校青少年愛滋病防治宣導策略。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英弼(2011)。行?不行銷? 台灣醫療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孟繁宗(2011年8月)。從創新擴散理論談政策行銷。游於藝電子報,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發行,第121期。取自於:
    http//epaper.hrd.gov.tw/121/EDM121-0505.htm
    林如森,盧俊吉(2009),以社會行銷觀點探討民眾捐血意願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5,1-14。
    林東泰(1996)。社會行銷的理論與實務。社會教育學刊,25,49-75。
    林佳瑩、徐富珍校訂(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Earl Babbie)。台
    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林博文(2009)。公共部門運用行銷概念之研究:行銷概念的擴大化與轉化。行
    政暨政策學報,48,63-112。
    花蓮縣健康體重控制資訊網。網址:http://fithlshb.com.tw/
    邱伊翎(2006)。一個也不能少:台灣愛滋篩檢的風險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瓘琁(2013)。健康宣導訊息策略之溝通效果:以乳癌防治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姚黛瑞(2008)。公益廣告溝通效果對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愛滋病預防宣導對學子性行為觀念改變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子勻(2008)。我國長期照顧政策行銷方式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唐錦超譯,Rogers, E. M.著(2006)。創新的擴散,台北:遠流。
    孫本初、傅岳邦(2009)。行銷型政府的治理模式:政策行銷與政策網絡整合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1(4),25-55。
    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台北:華泰。
    偕淑惠(2011)。花蓮縣健康城市政策行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工作團隊(2011),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肥胖防治白皮書工作站(2012)。101年6月19日「肥胖防治白皮書」第二次委員會會議簡報檔。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康健雜誌(2011年9月)。打擊肥胖,哪個縣市最努力?。康健雜誌,154,52-66。
    康清雲 (2001)。運用社會行銷概念SWOT及4P`S進行青少年性教育,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1,55-61。
    張世賢、汪家源(2006)。公私合作提供可持續觀光服務之研究-2005年鶯歌陶瓷嘉年華個案探討。公共事務評論,7(1),100-115。
    張瑞泰、林健民(2007)。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預防。學校衛生,51, 89-102。
    楊朝陽、許士軍、黃俊英(1991)。行銷規劃與策略。台北:管拓文化。
    許秀卿、陳志道、蔡美華、蕭芝殷(2011)。青少年肥胖及其相關行為之探討,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21(2),57-66。
    許秀卿、蕭芝殷、陳志道(2008)。肥胖青少年之校園體重管理計畫之成效評估。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8(3),180-190。
    許嘉芳、丁志音、顏慕庸、莊苹、季瑋珠(2012)。年輕女性性工作者危險行為與工作內容及對性病與愛滋病防治政策之建議。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1(1),83-94。
    連心瑜、高碧霞、羅美芳(2012)。生態系統理論於兒童肥胖防治之應用,長庚護理,23(3),313-322。
    郭思妤譯,Philip Kotler、Nancy Lee著(2007)。科特勒談政府如何做行銷。台灣培生教育。
    陳永富(2003)。媒體有關登革熱衛教宣導對民眾行為的影響-以臺中市東區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俊瑋(2012)。公私協力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南投縣茶業文化節慶活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奕廷(2011)。胖瘦之爭,誰是贏家?青少年體型對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陳偉霖(2013)。男同志愛滋篩檢障礙之探討。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敦源(2008)。公共政策行銷。載於余致力(編),公共政策(259-291頁)。台北:智勝。
    陳敦源、魯炳炎(2008)。創造共識:民主政治中的政策行銷管理。研考雙月刊,
    32(2),3-15。
    陳敦源(2002)。公部門政策行銷五問。公訊報導,102,54-55。
    曾慧青(2013年4月2日)。打擊兒童肥胖 體重控制和飲食習慣雙管齊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取自於:
    http://www.npf.org.tw/post/1/12110
    黃俊英(2004)。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黃俊英(2009)。政府行銷的理念與實踐。文官制度季刊,1(4), 1-24。
    黃重豪(2010)。參與的理想或授能的幻想?從民主行政重構政府績效管理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嵩立、黃怡碧(2012)。吸菸、自由與社會正義。台灣人權學刊,1(2),45-57。
    黃榮護(2000)。公共管理。台北:商鼎。
    黃漢華(2012年2月)。《10大方法‧全台猛減1100噸》72萬人減重奇蹟。遠見雜誌,308,152-160。
    黃蓓馨(2011)。地方節慶活動行銷之策略研究─以苗栗桐花祭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瓊瑤(2012)。花蓮縣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政策行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淑真(2013)。台灣男性民眾愛滋烙印之變遷:2009-2012。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智家(2008)。社會行銷在公部門的應用與限制:以不燒紙錢宣導政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靖慧(2006)。臺灣愛滋病流行現況與防治政策。感染控制雜誌,16(1),17-23。
    臺北市健康體重管理專區。網址: https://101.health.gov.tw/
    劉影梅、陳美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洪永泰(2007)。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4(5),30-36。
    劉影梅老師個人網站。網址: http://www.ym.edu.tw/active/
    潘文涵、杜素豪(2008)。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04-2008。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蔡宜蓁、呂佩珍、梁蕙芳(2013)。愛滋病污名之概念分析。長庚護理,24(3),272-282。
    蔡學琳(2011)。健康認知及自我形象對體重控制意願及願付價值之影響。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鶯鶯、湯允一(1999)。健保資訊的接觸管道對全民健保預防保健服務利用之影響。新聞學研究,61,73-98。
    蔡鶯鶯(2000)。健康傳播之理論與實務──從公共衛生宣導與大眾傳播談起,中華傳播年會論文。
    魯炳炎(2007a)。政策行銷理論意涵之研究。中國行政,78,31-53。
    魯炳炎(2007b)。公共政策行銷理論之研究:應然面與實然面的對話。台北:韋
    伯。
    魯炳炎(2012)。公益的價格:非營利行銷的理論與案例。台北:韋伯。
    盧孳艷、阮月清(2003)。子宮頸抹片篩檢政策之身體政治。護理雜誌,50(5), 10-15。
    駱少康譯,Philip Kotler、Kevin Lane Keller著(2012)。行銷管理學,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謝明玲(2013年3月20日)。搶救胖小孩。天下雜誌,518,102-112。
    鍾昀芸(2006)。我國菸害防制政策行銷之研究-以國民健康局無菸餐廳計劃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魏米秀、黃松元(2004)。社會行銷應用於健康促進學校之探討。學校衛生,45, 73-89。

    英文文獻
    Adler, Nancy E., & Stewart, Judith. (2009). Reducing Obesity: Motivating Action while Not Blaming the Victim. The Milbank Quarterly, 87(1), 49-70.
    Alexandra, Brewis.(2011).Obesity:cultural and biocultural perspectives.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Andreasn, A.R. (1995). Marketing social change: Changing behavior to promote heal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Andreasen, A.R. (1997). Challenges for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Marvin E. Goldberg, Martin Fishbein, & Susan E. Middlestadt, (Eds.). Social market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Antronette K. Yancey, Joanne Leslie, & Emily K. Abel. (2006). Obesity at the Crossroads: Feminist and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s. Signs, 31(2), 425-443.
    Brinkerhoff, Jennifer M. (2002). Global Public Policy, Partnership, and the Case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3), 324-336.
    Bush, R.P., Ortinau, D.J., & Bush, A. P. (1994). Personal value structures and AIDS prevention. 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 14 (1, Spring), 12-20.
    Buurma, Hans (2001). “Public Policy Marketing Exchange in the Public Sector.”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35:1287-1300
    Carr, Deborah, & Friedman, Michael A. (2005). Is Obesity Stigmatizing? Body Weight,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6(3), 244-259.
    Cawley, John. (2006). Markets and Childhood Obesity Policy. The Future of Children, 16(1), 69-88.
    Daynard, Richard A. (2003). Commentary: Lessons Kean rom Tobacco Control for the Obesity Control Movement.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24(3/4), 291-295.
    Dietz, William H., Benken, Donald E., & Hunter, Alicia S. (2009). Public Health Law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besity. The Milbank Quarterly, 87(1), 215-227.
    Dodson, Elizabeth A. et al. (2009). Preventing Childhood Obesity through State Policy: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Enablers and Barriers.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30, S161-S176.
    Feimuth, V. et al. (1993). Talking with the public about cancer: The cancer information service. In Eileen Berlin Ray (Edt.). Case studies in health communi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New Jersey.
    Foster, G. D., T. A.Wadden,A.P. Makris et al. ( 2003).Primary care physicians’ attitudes about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Obesity Research II(10),1168-1177.
    Glanz, K. Lewis, F.M., & Rimer, B. K. (Eds.). (1990).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dge, Graeme A., & Greve, Carsten. (2007).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3), 545-558.
    Hornik,R. C. (1997).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policy instruments for bringing about changes in behavior.In M. E. Goldberg, M Fishbein & S. E. Middlestadt(Ed.),Social market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45-58.
    Iii, William Arp. (2004). HIV/AIDS and Nondecision in Louisiana: A Case Study of Prevention Strategy in Three Black Communities.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34(4), 548-561.
    Jacobs, Lawrence R. (1992).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Opinion in the U.S. and Britain. World Politics, 44(2), 179-209.
    Jones-Webb. et al. (1997). Content Analysis of Coverage of Alcohol Control Policy Issues in Black-Oriented and Mainstream Newspapers in the U.S.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18(1), 49-66.
    Kathryn M. Sharpe. et al. (2008). Using Extremeness Aversion to Fight Obesit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ontext Dependent Demand.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3), 406-422.
    Kersh, Rogan. (2009). The Politics of Obesity: A Current Assessment and Look Ahead. The Milbank Quarterly, 87(1), 295-316.
    Kotler, P., & Zaltman, G. (1971). Social marketing: 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Marketing,35,3-12.
    Kotler, P., & Roberto, E. L. (1989). Social marketing:Strategies for changing public behavior. New York: Free Press.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An Asian perspective.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Kotler, P. (2005). Social Market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New York: Harcount, Brace and Word. 俞玫玟(2005) (譯),社會行銷,台北市,五南。
    Kotler P., and G. Armstrong,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Prentice Hall, 2010.
    Lawrence, R. G. (2004).Framing obesity:The evolution of news discourse on a public health issue.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9(3):56-75.
    Leach, William D. (2006).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and Democracy: Evidence from Western Watershed Partnership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100-110.
    Lefebrve, R.C (1992). Sustainability of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s.health promotion interational,7,239-240.
    Mackey, Diane S., & Hine, R. Jean. (2006). Letter: Use the Law to Address Obesity?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27(4), 433-439.
    Maibach, E.M., Rothschild, M.L. & Novelli, W.D.(2002).Social marketing. In K. Glanz, B. K. Rimer &F.M. Lewis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3rd Ed,437-461).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Mason, Katherine. (2012). The Unequal Weight of Discrimination: Gender, Body Size, and Income Inequality. Social Problems, 59(3), 411-435.
    Mosher, James F. (1985). Alcohol Policy and the Nation`s Youth.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6(3), 295-299.
    Paisley, W. J. (1989).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R. E. Rice & C. K. Atkin (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15-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Quelch, John A. (1980). Marketing Principles and the Future of Preventive Health Care. 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Health and Society, 58(2), 310-347.
    Ratzan, S. C., Payne, J. G. & Bishop, C. (1996). "The Status and Scope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Vol. 1, pp25-41
    Rewoldt, S H.,Scott,J.D., & Warshaw, M.R. (1977).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management.Homewood Ill.: Richard D.Irwin.
    Rogers, E. M.(1996).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 An up-to date report.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7,15-23.
    Saguy, Abigail C., & Gruys, Kjerstin. (2010). Morality and Health: News Media Constructions of Overweight and Eating Disorders. Social Problems, 57(2), 231-250.
    Schafer, Markus H., & Ferraro, Kenneth F. (2011). The Stigma of Obesity: Does Perceived Weight Discrimination Affect Identity and Physical Health?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74(1), 76-97.
    Story, Mary, Nanney, Marilyn S., & Schwartz, Marlene B. (2009). Schools and Obesity Prevention: Creating School Environments and Policies to Promote Healthy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The Milbank Quarterly, 87(1), 71-100.
    Strasser, T., & Gallagher, J. (1994). The ethic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World Health Forum, 15, 175-177.
    Vigoda, Eran. (2002). From Responsiveness to Collaboration: Governance, Citizen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5), 527-540.
    Wallack, L., Dorfman, L., Jernifan, D., & Themba, M. (1993). Media Advocacy and Public Health: Power for Prevention. Sage Publications
    Yancey, Antronette K. et al. (2009). A Cross-Sectional Prevalence Study of Ethnically Targeted and General Audience Outdoor Obesity-Related Advertising. The Milbank Quarterly, 87(1), 155-18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101256027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602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602701.pdf2185KbAdobe PDF214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