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90584      Online Users : 13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568


    Title: 儒林外史禮俗與人物敘寫研究
    Etiquette and Research Scholars Narrations figures
    Authors: 劉育如
    Contributors: 楊明璋
    劉育如
    Keywords: 儒林外史
    吳敬梓
    禮俗
    婚喪祭禮
    儀式
    敘事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5-03-02 10:12:51 (UTC+8)
    Abstract: 《儒林外史》的敘事時間從元明之際直至萬曆中葉,宏大的時空表現了文本文化內涵的豐富性,而小說旨在諷刺功名富貴對人心的扭曲,也決定了敘述者視野的選擇:一個時代的橫切面,從社會各階層切入,著重表現汲汲功名富貴的社會風氣中人民的思想傾向,更甚者傳達出現實的腐敗與道德的落後,以及作者內心的社會理想。筆者從重要的儀式風俗描述中,發現《儒林外史》不僅藉之展現當時生活氣息的民風世情,更反映了「士」階層的沉淪,傳達了官場的腐敗與墮落、文人的命運與追求、市井小民的情操與人生價值,種種皆帶出明清時代的文化氣息與人生況味。夏志清曾說:「《儒林外史》最偉大的一個方面是其展現了中國十八世紀的風俗及深層文化。」作者的禮教思想藉由一整回祭泰伯祠此活動加以提出,表達儒家的政治教化理想,但此後文人四散遠去,祠堂最終蒙塵凋零,也表現出作者對現實命運的滄桑感悟,故本研究試圖探討《儒林外史》的人物與敘事技巧之安排,其中的作者觀照具有其多角度敘事策略及理想道統的鋪陳,喚起對《儒林外史》社會風俗描寫的整體關注。
    本研究欲敘述《儒林外史》的禮俗描寫內涵,從泰伯祭禮、婚禮以及喪禮敘述情節著手,其所占篇幅之大,足以顯現風俗禮儀如何貼近人民日常生活;其描寫內容之異,足以揭示風俗儀式如何反映世道人心,甚而藉著種種文化現象及意涵,表達作者如何重視「禮」的實踐。縱使作者時時扣緊「功名富貴」的準繩,藉他人聲口或自身行為的矛盾去衡量不同階層人物的臧否得失,但依舊可發現隱身在冷靜敘述背後的作者寄寓在泰伯祠的興起及荒廢的過程中,那對自我身世以及社會思想的熱切投注,後又因不受世俗認同而孤寂寥落。婚喪儀式敘事就夾敘在這條主線上,體現落實在生活中的儀式內涵多麼空洞不實,在一場場儀式鬧劇背後,不只是可笑的反諷,更是作者對社會現實的無聲控訴。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專著
    (一)古籍文獻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1976年5月6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宋】袁采撰,《袁氏世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家禮》(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線裝書,紫陽書院定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明】丘濬重編:《文公家禮儀節》,國家圖書館善本室,明萬曆戊申36年,常州府刊本。
    【清】)蔣良騏,《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卷13。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項東昇校注:《吳敬梓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匯校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年。
    【清】程晉芳撰:《勉行堂文集》,清代嘉慶二十五年冀蘭泰吳鳴捷刻本。


    (二)近人著作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現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2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儒林外史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二版。
    朱洪斌編著:《中國民間婚喪習俗》,北京 : 金盾出版社,2009年。
    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漢秋:《儒林外史縱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漢秋、張國風、周月亮:《儒林外史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武文:《文化學論綱》,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89年。
    杜希宙、黃濤編著;李無未、張黎明主編:《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8年。
    周蘇平:《中國古代喪葬習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二版。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5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二版。
    夏志清著,胡益民譯:《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市: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商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9月。
    陳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美林:《吳敬梓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寶良、王熹:《中國民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楊天宇撰,《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張國風:《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捷夫著,《中國喪葬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葛晨虹:《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事學導論》,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出版社,1992年。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關四平:《唐人小說與紅樓夢「制度異化」婚戀模式比較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鐘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英】浦安迪(Andrew H. Plaks)、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法】傑哈-簡奈特 (Gerard Genette)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III》(Figures III),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
    【荷】米克‧巴爾(BalMieke)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二版。
    二、 期刊論文
    王日根〈《儒林外史》與民族文化的歷史審視〉,《東南文化》1993年第4期。
    王士軍:〈《聊齋誌異》與《儒林外史》對納妾制度態度比較〉,《華章》2011年第2期。
    王平:〈《儒林外史》:文化反思與整合的藝術顯示〉,《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5期。
    王偉康:〈《儒林外史》三則精彩章節素材考探〉,《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 (2010年9月)
    王薇,〈試論《儒林外史》敘事的控制機制〉,《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王傳滿:〈婦女節烈旌表制度的建立與沿革及其影響〉,《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王紹欣:〈明清僧尼社會形象的文化透視〉,《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3期。
    王麗:〈《明史•列女傳》入傳人物分析〉,《學理論》第21期(2013年)。
    尹薇:〈《儒林外史》中的婚嫁禮俗〉,《才智人文論壇》2011年第29期。
    申丹:〈視角〉,《外國文學》,2004年5月第3期。
    李漢秋:〈《儒林外史》與傳統文化〉,《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
    李漢秋:〈《儒林外史》裡的儒道互補〉,《文學遺產》1998年第1期。
    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方法評述》,《文學遺產》1986年第1期。
    李正西:〈對吳敬梓、吳烺父子悲劇人生的文化考察〉,《柳州師專學報》第14卷第1期。
    李偉:〈論《儒林外史》中婚戀描寫與功名富貴的關係〉,《麗水學院學報》第32卷2010年第1期。
    吳組緗;周強;張國風:〈《儒林外史》與其時代〉,《文獻》1988年第4期。
    吳組緗《〈儒林外史〉的思想與藝術》》,《人民文學》1954年第8期。
    吳曉龍:〈《儒林外史》與吳越舊俗〉,《東南大學學報》第6卷2004年第5期。
    周興陸:〈江風吹倒前朝樹試論《儒林外史》的「明史觀」〉,《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4期。
    杜志軍;易名:〈史傳文學的影響與情節模式的突破——《儒林外史》的結構創新及其意義〉,《河北學刊》1993年第6期。
    杜貴晨:〈《儒林外史》的「天下」、「古今」與「山東」〉,《南都學壇》2007年第2期。
    杜貴晨:〈《儒林外史》假託明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周淑舫:〈破禮教世俗、求獨立平等──論《儒林外史》中的沈瓊枝〉,《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
    胡強:〈一字傳神寓褒貶──《儒林外史》人物「痰」症意蘊解讀〉,《名作欣賞》2010年第33期。
    耿春紅:〈從徽州禮俗文化解讀王玉輝父女形象〉,《衡水學院學報》第8卷2006年第4期。
    鈔曉鴻:〈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奢靡」之風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0期。
    徐又良:〈禮讚文壇奇人絕學──《儒林外史》文化意蘊新探〉,《江漢論壇》1997年第11期。
    孫遜、孫萌:〈從《儒林外史》中的文人聚會看明清江南城市的文化功能〉,《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陳美林:〈吳敬梓與江蘇〉,《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年1月第2期。
    陳美林:〈試論吳敬梓的生活環境與《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
    陳俊傑:〈明清士人階層女子守節現象〉,《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7期(1995年2月)。
    陳文麗〈論《儒林外史》中士人「惑於風水」之說〉,《青年文學家》第15期(2012年)。
    張錦池:〈論吳敬梓心目中的理想國-說《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質及其文化沿革〉,《北方論叢》1998年第4期。
    張錦池:〈論儒林外史的紀傳式結構〉,《文學遺產》1998年第五期。
    張宜平:〈由《儒林外史》中商賈形象看吳敬梓的價值取向〉,《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張曉蓓:《論清代婚姻制度的民族性》,《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11期。
    桑甜甜,〈論《儒林外史》在敘事時空上的巧妙構建〉,《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皋于厚:〈祭泰伯祠與《儒林外史》的文化意向〉,《南京師大學報》,1993年第2期。
    張莉珊:〈《儒林外史》──一部仕途經濟史〉,《貴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1期 (2010年11月)。
    梁振、宋斌:〈現實與虛構──論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中的鹽商〉,《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9期 (2011年9月)。
    喬光輝:〈《儒林外史》中王玉輝形象的生成和接受〉,《東南大學學報》第6卷第5期 (2004年9月)。
    黃萬竹,〈《儒林外史》入贅婚現象淺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鄧韶玉:〈吳敬梓思想總綱〉,《河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鄧林華、葉玉泉:〈孔子的喪葬祭祀觀略論〉,《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4期。
    鄭宇:〈從《儒林外史》看清初妾的社會與家庭地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8月第2期。
    鮑鵬山:〈《儒林外史》的「反體制」思想〉,《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 (2011年3月)。
    魏文靜:〈明清時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以蘇、常二府為中心的考察〉,《東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劉淑貞:〈《儒林外史》中婦女形象探析〉,《台中技術學院報》第3期(2002年)。
    劉曉軍:〈《儒林外史》的結構方式:「遞入」與「互見」〉,《新疆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劉曙光:〈喪葬禮俗起源初探〉,《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劉兵飛:〈《禮記》中喪服制度的意義〉,《神州》2013年第6期。
    關月:〈從《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看吳敬梓的社會理想〉,《北方文學》2011年8月。
    羅連祥、凌文青:〈喪葬禮儀的人文價值探尋〉,《文學界》2011年第3期。
    蘇美文:〈亂象中有新生:論明末清初比丘尼之形象與處境〉,《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27期(2003年)。
    【美】林順夫 (Lin Shuen-Fu)撰,希春譯:〈《儒林外史》的禮及其敘事體結構〉,《文獻》1982年第2期。
    三、 學位論文
    王智忠:《儒林外史之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史曉萍:《儒林外史敘事結構新論》,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池雪豐:《明代喪葬典禮考述》,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何家閩:《儒林外史承祧與創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李志宏:《儒林外史敍事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貴禛:《論《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塑造》,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源茂:《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與諷刺手法之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2年4月。
    邱琇環:《儒林外史的表現技巧與時代意義》,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許翠勛:《以《儒林外史》為觀察的明清「明體、達用、重情」理想人生觀》,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文婷:《中國古代喪葬文化及明清小說中的喪葬描寫》,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黃慧玲:《論儒林外史的敘事方式》,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康泰權:《儒林外史的藝術形象與主題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彭蘭紅:《喪葬禮俗的文化意蘊及文學功能》,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良芳:《儒林外史中的喪葬禮俗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趙愛華:《論吳敬梓的思想及其對《儒林外史》創作的影響》,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康泰權:《儒林外史的藝術形象與主題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劉小玲:《從《儒林外史》看吳敬梓對儒學現狀與命運的省思》,陜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譚家蕾:《清代丁憂制度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韓愛娜:《儒林外史禮俗描寫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簡春月:《儒林外史文人世界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9912017
    1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701.pdf3206KbAdobe PDF2161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