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359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36456      Online Users : 9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598


    Title: 大陸台商轉型升級的政治經濟分析 ─台商企業與地方政府的互動
    Authors: 許淑幸
    Contributors: 王信賢
    許淑幸
    Keywords: 台商
    轉型升級
    政企互動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5-03-02 10:18:20 (UTC+8)
    Abstract: 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大陸沿海區域多數從事以「加工貿易/出口導向」為主的勞力密集製造業,逐漸成為創造大陸的「出口奇蹟」,從而締造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要角。在這群企業當中,台商顯然是居於最中堅的族群。但在2000年代中期之後,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丕變,讓這些企業路面臨日益沉重的生存壓力。本文認為,擺在它們面前的主要有三條出路:轉型升級、區域遷移、不然就得走向倒閉。這些面臨轉型升級壓力下的企業將如何抉擇?產業轉型升級理論上是它們的優先選項,但為何多數企業都並未積極響應?它們又為何在經歷觀望之後,選擇內遷式的區域遷移?這是本研究希望探討的主題:企業將如何抉擇?影響企業選擇的因素有哪些?政府扮演的角色為何?政府又如何影響企業決策?

    在影響企業選擇動力方面,本文整理出三組動因,一是企業組織內部的變動,包括成本考量等,二是企業所處的技術環境,主要是外在市場、產業鏈等的因素,三則是企業所處的制度環境,主要是企業與當地政府的關係。從上述三組變動因素出發,本文將透過田野調查及問卷訪談等方式,以解析台商面臨升級轉型或區域移轉時的策略選擇,並進一步耙梳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別及不同企業規模的可能選擇。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Amsden, Alice H. & Wan-wen Chu,朱道凱譯,2003,《超越後進發展:臺灣的產業升級策略》,臺北:聯經。
    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台北:廣場出版,2012年)。
    Forbes, Naushad & John S. Henley,沈瑤、葉莉蓓等譯2003,《從追隨者到領先者:管理新興工業化經濟的技術與創新》,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Horn, Murray J. ,浩平等譯,2003,《公共行政之政治經濟學》,台北:商周。
    Lindblom, Charles E. and Edward J. Woodhouse,陳恆鈞等譯,1998,《政策制定的過程》,台北:韋伯。
    Lindblom, Charles E.,2002,《市場不只一隻手》,胡瑋珊譯,台北:新新聞。
    Michael Porter,周旭華譯,《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文化,2010)。
    Stopford, John M., Susan Strange, & John S. Henley, 2003,《競爭的國家,競爭的公司》,查立友、鄭惠群、李向紅譯,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Wolf, Martin著,2006,《新世界藍圖》,李璞良譯,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丁仁方、王慶輝,2001,《政府與企業》,台北:空中大學。
    卜國琴,2009,《全球生產網路與中國大陸產業升級研究》,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于宗先、王金利,2005,《一隻看得見的手》,台北:聯經。
    大陸新聞中心,〈上海市台辦舉行 在滬台籍青年企業家座談會〉,今日新聞網,2014年9月2日。www.nownews.com/n/2014/09/02/1394642。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
    中共東莞市委政策研究室編,2010,《東莞轉型》,北京:人民出版社。
    尹建華,2010,《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模組化製造網路研究》,北京:中國大陸經濟。
    毛蘊詩,2005,《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策略》,北京:中國大陸財政經濟出版社。
    毛蘊詩、吳瑤,2009,《中國大陸企業:轉型升級》,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王信賢,2000,〈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3(8):23-45。
    王信賢,2004,〈物以類聚:台灣IT產業大陸投資之群聚現象與理論辯析〉,《中國大陸研究》,47(3):85-109。
    王信賢,2008,〈誰統治?論中國政策過程中的官僚競爭〉,發表於「觀念、制度與中國政治發展(1978~2008)」學術討論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12月6日。
    王信賢、張弘遠,2010,〈中國地方政府創新與治理變遷:理論對話與實證檢視〉,發表於「中國地方治理:變遷、趨勢與挑戰」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3月20日。
    王振寰,2010,《追趕的極限:台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台北:巨流。
    王雲平,2010,《產業遷移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北京:中國大陸水利水電出版社。
    王傳寶,2010,《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地方產業集群升級機理研究:以浙江產業集群升級為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德祿、武文生、劉志光,2002,《區域的崛起:區域創新理論與案例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薇婷、張國益、林晉禾,2012,〈台商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分析:1998-2007〉,《中國大陸研究》,55(2):105-130。
    付保宗,2008,《中國大陸產業區域遷移機制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大陸市場出版社。
    台商雜誌,2014,〈大陸有多少台商協會〉,《台商雜誌》,121:14。
    伊藤信悟,2011,〈台日合資在中國:理論發展的貢獻與相關課題〉,徐斯勤、陳德昇編,《跨域投資與合作:台日商業策略聯盟理論與實務》,台北:印刻文學,頁31-56。
    全球紡織網,〈裕元鞋廠罷工擴大 江西2000名工人響應〉,《慧聰紡織網》,2014年4月25日,http://info.textile.hc360.com/2014/04/251828583999.shtml 。
    朱仁宏等,2010,《移植、升級與本土化發展:東莞石龍電子資訊產業集群成長模式研究》,廣州:廣東人民。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台北:智勝。
    江蕾,2009,《中國大陸勞動合同法與企業所得稅法對台商的衝擊與因應》,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大學經濟研究所。
    行政院研考會,1994,《促進中小企業產業升級之研究》,頁35。
    行政院新聞局編,2009年,《馬英九總統97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編,2010年,《馬英九總統98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何孟奎,2014,〈馬總統不知沒錢?下鄉又開支票〉,《風傳媒》,2014年3月16日,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c44d6e21-ad04-11e3-a2fb-ef2804cba5a1 。
    吳介民,2013,〈『中國模式』或多重複雜的制度形構?〉,《台灣社會學刊》,18:1-3。
    吳美慧,2014,〈台廠製造業大利空〉,《商業周刊》,2014年4月,頁86。
    吳敬璉,2004,《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上海遠東。
    吳敬璉,2008,《中國大陸增長模式決擇》,上海:上海遠東。
    吳銀澤、劉仁傑,2008,〈中國大陸台日企業的共創策略〉,《台灣産業研究Mook》,8:217-254。
    宋健生,2014,〈寶成東莞鞋廠 今全面復工〉,《經濟日報》,2014年4月28日,A10版。
    李勇,2010,《產業集群創新網路與升級戰略研究》,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李駿怡,2012,〈台商與中國地方政府的互動:在依賴與自治間擺盪〉。耿曙等編,《台商研究》,台北:五南。頁243-269。
    汪以洋編,2010,《廣東「雙遷移」戰略:廣東經濟轉型之路》,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邢幼田,1996,〈台商與中國大陸地方官僚聯盟:一個新的跨國投資模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159-181。
    周文良,2008,〈產業遷移中地方官員行為的博弈分析〉,《商場現代化》,547:297-298。
    周黎安,2004,〈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兼論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和重複建設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經濟研究》2004年第6期。
    周黎安,2007,〈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經濟研究》,2007年第7期,頁36-50。
    周黎安,2008,《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治理》,上海:格致出版社。
    東莞台商協會,2012,《東莞轉型升級3周年成果展》,頁41-47。
    林平,2010,〈我的美麗與哀愁:在中國大陸的單身臺灣女性〉,《人口學刊》,41期:111-151。
    林家煌、林芷榕、耿曙,2012,〈世界是平的?全球化、在地化與大陸台資企業台、陸幹關係〉,耿曙、舒耕德、林瑞華編,《台商研究》,台北:五南,頁301-339。
    林宸誼,2014,〈裕元珠海廠罷工結束 股價漲〉,《經濟日報》,2014年7月24日,A12版。
    林祖嘉,1991,〈工作搜尋模型與失業期間─臺灣地區大專畢業生之經驗〉 《經濟論文》,19(2):183-215。
    林祖嘉、陳德昇編,2011,《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台北:印刻文學。
    林瑞華、胡偉星、耿曙,2011,〈「階級差異」或「認同制約」?大陸臺灣人當地融入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 54(4):29-56。
    林毅夫,2008,《經濟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與自生能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濤,2010,《產業集群合作行動》,北京:科學出版社。
    林聰敏,2002,《產業技術升級與生產力、勞工工作動機之研究》,頁47。
    邵宗海,2013,〈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的探討:2008-2012〉。趙春山編,《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台北:三民,頁151-176。
    金寶瑜,2005,《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
    長三角聯合研究中心,2007,《長三角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俞國琴,2006,《中國大陸地區產業遷移》,北京:學林。
    洪肇君,2014,〈裕元鞋廠又罷工 珠海政府介入〉,《旺報》,2014年7月23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3000899-260309。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2007,《中國大陸增長極:高新區產業組織創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衛,2008,《自主創新的理論基礎與財政政策工具研究》,北京:經濟科學。
    徐明天,徐小妹,2010,《富士康真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徐斯勤、陳德昇編,2011,《跨域投資與合作:台日商業策略聯盟理論與實務》,台北:印刻文學。
    徐進鈺,1999,〈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75-118。
    殷醒民,2003,《中國大陸工業與技術發展》,上海:上海三聯/上海人民出版社。
    翁海穎、封小雲,2012,〈台商在金融海嘯後的發展動向及挑戰─廣東案例〉,「大陸台商轉型升級:策略、案例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辦,台北:2012年10月5日。
    耿曙,2011,〈招商之手:逆向尋租與過度招商〉,審查中論文。
    耿曙、林家煌,2008,〈登堂未入室:信任結構、協力網絡與臺商產業群聚的模式〉,《社會科學論叢》,2(1):91-126。
    耿曙、林瑞華,2008,〈解讀珠三角台商逃亡潮〉,發表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台商經濟發展與台商未來」研討會,國策研究院等主辦,台北:4月24日。
    耿曙、林瑞華,2007,〈制度環境與協會效能:大陸台商協會的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11(2):93-171。
    耿曙、林瑞華、許淑幸,2013,〈地方政府驅動的轉型升級:以富士康為例的台商考察〉,《大陸台商轉型升級:策略、案例與前瞻》,台北:印刻。
    馬子紅,2009,《中國大陸區際產業遷移與地方政府的政策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抗等,2010,《經濟轉型升級與地方治理模式創新:基於浙江長興縣的個案研究》,北京:學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課題組,2010,《中國大陸產業振興與轉型升級》,北京:中國大陸發展。
    高長,2002,〈臺灣電子產業兩岸分工與全球佈局策略〉,《經濟前瞻》,2002(9):74-81。
    高長,2008,《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台北:五南。
    商業周刊,2011,〈「力」用大陸人才 該用胡蘿蔔或鞭子?〉,《商業周刊》,2011年9月5日,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Article.aspx?id=44382 。
    康信鴻、廖婉孜,2006,〈影響台商赴大陸投資額與投資區位因素之實證研究〉,《交大管理學報》,26(1):15-38。
    張弘遠,2000,〈中國大陸經濟轉型中後發展地區的政府角色與企業行為〉,《東亞季刊》, 31(1)。
    張弘遠,2000,《中國大陸經濟轉型中政府角色與企業行為》,博士論文。
    張軍、周黎安編,2007,《為增長而競爭:中國增長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苙雲、譚康榮,1999,〈形構產品網絡〉,張苙雲編,《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頁17-64。
    張家銘,2006,《台商在蘇州: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考察》,新店:桂冠。
    張家銘、江聖哲,2007,〈蘇州台商的政企關係:制度鑲嵌與比較觀點的考察〉。《政治學報》,44:25-65。
    張維安編,2001,《臺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臺北:聯經。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台北:韋伯。
    梁文光,2010,〈雁行模式在廣東欠發達地區“雙遷移”戰略中的運用〉,《南方農村》,1:32-35。
    梅麗霞,2010,《全球化、集群轉型與創新型企業:以自行車產業為例》,北京:科學出版社。
    理財週刊,2012,〈馬凱:鮭魚返鄉的兩大死穴〉,《理財週刊》,2012(12):58。
    盛九元,2009,〈昆山模式與區域經濟聯動研究〉。陳德昇編,《昆山與東莞台商投資:經驗、治理與轉型》。台北:印刻文化。頁197-222。
    許正中,2009,《跨越:中國大陸經濟戰略轉型》,北京:中國大陸財政經濟。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出版。
    陳明祺,2013,〈從「實驗田」到「遍地開花」:中國開發區制度傳散的社會學新制度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56(4):1-36。
    陳建軍,2009,《要素流動、產業遷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陳美菊,2008,〈全球金融危機之成因、影響及因應〉,《經濟研究月刊》,9:261。
    陳剛、劉珊珊,2006,〈產業遷移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當代財經(北京)》,263:91-96。
    陳悅琴,2010,〈企業主策略意圖對企業轉型歷程之分析:以歐都納公司為例〉,《創業管理研究》,五(四):3-4。
    陳德昇, 2004,〈大陸市場轉型期長三角府際關係:競合取向〉,《政治學報》,38:59-100。
    陳德昇,2004,〈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 策略與佈局〉,發表於 「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研討會,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主辦,台北:2004年4月
    陳德昇,2005,〈企業型政府典範: 蘇州地方治理與台商經驗檢視〉,「中國經濟轉型、地方治理與台商投資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所主辦,台北:2005年4月
    陳德昇,2005,《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 策略, 佈局與比較》,台北,晶典文化出版社.
    陳德昇,2006,〈東莞與昆山地方治理策略、績效與轉型挑戰之比較〉,「台商大陸投資東莞與昆山經驗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所主辦,台北:2006年11月
    陳德昇,2009,〈全球在地化:蘇州、東莞台商經驗與效應〉。陳德昇編,《昆山與東莞台商投資:經濟、治理與轉型》。台北:印刻文學。頁109-141。
    陳德昇、黃健群,2013,〈大陸台商轉型升級:政經背景與產官學互動〉。童振源、曹小衡編,《兩岸經貿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新銳文創,頁73-95。
    彭文賢,1996,《組織原理》,台北:三民,頁1-4。
    曾志超,2009,〈台商應積極拓展中國大陸內需〉,《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2/5731
    曾智華,2011,《解讀『中國奇蹟」:經濟特區與產業及群的成功與挑戰》,北京:中信出版。
    湯明根,2010,《引擎中國大陸開發區的時代使命》,北京:中國大陸經濟出版社。
    童振源、洪家科,2011,〈台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貢獻:1988~2008年〉。徐斯勤、陳德昇編,《台商大陸投資二十年:經驗、發展與前瞻》。台北:印刻。頁139-177。
    童振源、蔡增家,〈從雁行發展到經濟分工:從台日經濟合作看東亞經濟分工模式的轉變〉,《國際關係學報》,24:87-114。
    黃智聰、高安邦、余姿瑩,2004,〈外來投資在中國大陸各地區分佈不均度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7(2):33-55。
    楊世偉,2009,《國際產業遷移與新型工業化道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經濟日報,2011,台幹忠誠度高 台商最愛〉,《經濟日報》,2011年10月16日,A10版。
    經濟部,2014,〈經濟部103年度兩岸產業搭橋專案場次表〉,2014年2月19日,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2&menu_id=41&news_id=35575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13,《委託研究計畫報告:2013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報告》,http://www.moeaic.gov.tw/system_external/ctlr?PRO=DownloadFile&t=4&id=540。
    董禮潔,2009,《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權》,北京:法律出版社。
    趙民、洪軍、張駿陽,2010,《招商三十六計:招商引資困局應對良策與細節》,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趙振華等,2010,《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十講》,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劉仁傑,2011,〈後ECFA時代台日商策略聯盟〉,林祖嘉、陳德昇主編,《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台北:印刻文學,頁29-50。
    劉仁傑,2008,《共創:建構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新模式》,台北:遠流。
    劉代洋、黃丙喜編,2005,《企業、政府與社會》,台北:雙葉。
    劉玉照、王平、應可為,2012,〈大陸台企中的組織「斷裂」與「台灣人」群體的社會融合〉,耿曙、舒耕德、林瑞華編,《台商研究》,台北:五南,頁273-300。
    劉志彪,2003,《經濟結構優化論》,北京:人民大學。
    劉志彪,2006,《長三角托起的中國大陸製造》,北京:中國大陸人民大學。
    劉志彪,2009,《長三角製造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路徑與與機制》,北京:經濟科學。
    劉志彪、張傑等,2009,《全球化中中國大陸東部外向型經濟發展:理論分享和戰略調整》,北京:中國大陸財政經濟。
    劉志彪、鄭江淮,2010,《衝突與和諧:長三角經濟發展經驗》,北京:中國大陸人民大學。
    劉春生,2008,《全球生產網路的構建與中國大陸的戰略選擇》,北京:中國大陸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媛媛,劉斌,2014,〈勞動保護、成本粘性與企業應對〉,《經濟研究(北京)》,2014(5):63-76。
    劉震濤等,2006,《招商引資:對台經濟合作方法和策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蔡乙萱,2013,〈吳惠然︰鮭魚返鄉只是口號〉,《自由時報》,2013年9月23日,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16174 。
    蔡沐學、張國益,2013,〈臺商對外投資在勞動成本及市場區位選擇的比較—臺灣主要製造業之驗證〉,《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3(2):83-122。
    蔡昌言,2009,〈中國大陸勞動合同法對企業影響之研究:以廈門台商為例〉,《中國大陸研究》, 52(4):57-94。
    蔡昉、王德文、曲玥,2009,〈中國大陸產業升級的大國雁陣模型分析〉,《經濟研究》, 9:4-14。
    蔡昉、王德文、曲玥,2010,〈中國大陸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區域延續〉,載郜若素、宋立剛、胡永泰編,《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大陸:經濟、地緣政治和環境的視角》,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頁173-189。
    蔡敏姿,2014,〈林中森訪粵 提台商四難題〉,《經濟日報》,2014年8月29日,A12版。
    鄭伯壎、劉怡君,〈義利之辨與企業間的交易歷程:台灣組織間網絡的個案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4(2):41。
    鄭志鵬,2008,〈市場政治:中國出口導向製鞋產業的歷史形構與轉變〉,《台灣社會學》,15:109-162。
    鄭志鵬,2014,〈差序壓制型勞動體制:中國兩次勞動法在台資企業治理結果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灣社會學刊》,54:75-129。
    鄭政秉、邱永和、林明錦,2006,〈中國大陸各省市招商引資之績效評估-資料包絡法之應用〉,《中國大陸研究》,49(1):53-74。
    鄭陸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1-46。
    賴錦宏,2014,〈台商:社保應不溯即往〉,《經濟日報》,2014年5月12日,A10版。
    賴錦宏,2014,〈裕元鞋廠雖復工 仍有零星抗爭〉,《聯合報》,2014年4月29日,A12版。
    遲宇宙,2005,《聯想局:一家領袖企業的中國大陸智慧》,北京:中國大陸廣播電視出版社。
    聯合晚報,2012,〈江丙坤卸任:要當好爺爺〉,《聯合晚報》,2012年9月27日,A4版。
    薛湧,2006,《中國大陸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昆明:雲南人民。
    薛選登,2012,〈中國利用外資的戰略調整構想〉。《經濟研究參考(北京)》,48:27。
    謝碧枝,2001,〈企業轉型中的多角化策略選擇-以食品業為例〉碩士論文,頁6。
    韓小明、周業安、蔣東生,2009,《創新型國家與政府行為》,北京:中國大陸人民大學出版社。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臺灣經濟》,臺北:唐山。
    瞿宛文、安士敦,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出版,2003。
    顏吉利,1994,〈促進中小企業產業升級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頁35。
    魏后凱、白玫等,2009,《企業遷移的視角》,北京:經濟管理。
    魏昕,2010,《富士康內幕》,重慶:重慶出版社。
    魏後凱、白玫、王業強等,2010,《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的微觀透視:企業遷移得視角》,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譚大純、張秋仁、黃小娟,2005,〈台灣與大陸廠商互動模式變化之實證研究〉,《亞太經濟管理評論》,8(2):77-104。
    蘋果日報,2010,〈近日中國台資企業罷工事件〉,《蘋果日報》,2010年6月11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00611/32578807 。
    龔宜君,2005,《出路:台商在東南亞的社會形構》,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龔宜君,2005,〈半邊陲之台灣企業在世界體系的鑲嵌〉,《台灣東南亞學刊》,2(1):61-82。
    龔雪,2009,《產業遷移的動力機制與福利效應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喆儒,2006,《產業升級:開放條件下中國大陸的政策選擇》,北京:中國大陸經濟。

    二、英文部分
    , Tilman Altenburg,2011, Industrial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verview and Lessons from Seven Country Cases,Bonn: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Entwicklungspolitik.
    Barry R Weingast,1997,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1, No.2, pp.245-263.
    Boutellier, Roman, Oliver Gassmann & Maximilian von Zedtwitz, 2008, Managing Global Innovation 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Future Competitiveness, Berlin &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3rd. ed.
    Breznitz, Dan, 2007, Innovation and the State: Political Choice and Strategies for Growth in Israel, Taiwan, and Irelan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attaneo, Olivier, Gary Gereffi, and Cornelia Staritz eds., 2010, 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Post-Crisis World: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David Zweig,1995, "”Developmental Communities" on China`s Coast: The Impact of Trade, Investment, and Transnational Alliance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7. No.3 , pp.253-274.
    Enright, Michael J., Edith E. Scott, and Ka-mun Chang,2005,. Regional powerhouse: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rise of China. Chichester: Wiley.
    Fu, Xiaolan & Luc Soete eds., 2010, The Rise of Technological Power in the South, Basingstoke, Hampshire, UK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Gabriel R.G. Benito and Rajneesh Narula eds., 2007, Multinationals on the Periphery, Basingstoke, Hampshire, UK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Gary Hamilton & Nicole W. Biggart,1988, “Market, Culture and Author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Far Eas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4, pp.52-94.
    Gary Hamilton and Cheng-shu Kao,1990,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Business: The Family Firm in Taiwan.” 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Vol.12, pp. 138-148.
    Gary Redding,1990, The Sprint of Chinese Capitalism (NY: Walter de Gruyter).
    Geenhuizen, Marina van et al. eds., 2009,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ross Nations: Applied Studies of Co-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Berlin &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Hamilton, Gary G., ed.,1996, Asian business networks. Vol. 64. Walter de Gruyter.
    Huang, Yasheng, 2005, Selling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 D Thompson,1967,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67).
    Jakobson, Linda ed., 2007,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gh-Tech Research in China, UK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James Coleman,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Belknap.
    Jean Oi,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 pp.99-126.
    Kaname Akamatsu,1935, "Waga kuni yomo kogyohin no susei," Shogyo Keizai Ronso, Vol.13, pp. 129-212.
    Karlson ‘Charlie’ Hargroves & Michael H. Smith eds., 2005, The Natural Advantage of Nation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 Sterling, VA: Earthscan.
    Keane, Michael, 2007, Created in China: The Great New Leap Forward, Abingdon, Oxon, UK & New York: Routledge.
    Keller, William W., and Richard J. Samuels,2003, "Innovation and the Asian economies." Crisis and innovation in Asian technology, 2003, pp.1-22.
    Kenney, Martin, with Richard Florida eds., 2004, Locating Global Advantage Industry Dynam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ojima, Kiyoshi, 1979,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London : Croom Helm.
    Kojima, Kiyoshi,1978,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Kuchiki, Akifumi & Masatsugu Tsuji eds., 2010, From Agglomeration to Innovation Upgrad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 Emerging Economies, UK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i, H. and L. Zhou, 2005.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 1743-1762.
    Liu Ren-Jye,2003, “An Empirical Study of 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Taiwanese and Japanese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 vol.19 no.3, pp.71-94.
    Lu, Yongxiang et al., 2010, Science & Technology in China: A Roadmap to 2050, Strategic General Repor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Science Press.
    Lundvall, Bengt-Åke, Patarapong Intarakumnerd & Jan Vang, 2006, Asia’s Innovation Systems in Transition, Cheltenham, UK &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Luo, Qi, and Howe, Christopher., 1993,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the case of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Xiamen." The China Quarterly 136: 746-769.
    Mancur, Olsen, 1993, “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7: 3 (Sep.), pp. 567-576.
    Marc Blecher & Vivienne Shue. "Into leather: state-led develop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Xinji."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66(2001), pp.368-393.
    Mark Granovetter,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1, No.3, pp.481-510.
    Mathews, John A. & Dong-Sung Cho eds., 2000, Tiger Technology: The Creation of a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East Asia,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Namara, Dennis, 2009, Business Innovation in Asia: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Networks from Japa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Nelson, Richard R. ed., 1993,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ECD, 2008, 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 China, available at http://www.oecd.org/document/44/0,3746,en_2649_34273_41204780_1_1_1_1,00.html.
    Okimoto, Daniel I. 1989, Between MITI and the Market,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Oliveira, Jose Antonio Puppim de, ed. 2008, Upgrading Clusters and Small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Labor,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 Surrey, UK & Farnham Burlington, VT: Ashgate.
    Oyelaran-Oyeyinka, Banji & Rajah Rasiah, 2009, Uneven Paths of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in Asia and Africa, Cheltenham, UK &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Pan, Shan-Ling ed., 2006,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Asia: A Casebook,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eters, Stuart, 2006,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Creating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UK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R. Vernon,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0, pp.190-207.
    Rajneesh Narula & Sanjaya Lall eds., 2005, Understanding FDI-Assis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Rondinelli, Dennis A. & G. Shabbir Cheema ed. 2003. Reinventing Governme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te Capacity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 Bloomfield, CT: Kumarian.
    S. S Andaleeb, 1992, “The Trust Concept: Research Issues for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Research in Marketing, Vol11, pp.1-34.
    Schmitz, Hubert ed., 2004,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Cheltenham, UK &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Sigurdson, Jon, 2005, Technological Superpower China, Cheltenham, UK • &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Simon, Denis Fred & Cong Cao, 2009, China’s Emerging Technological Edge: Assessing the Role of High-End Talent,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art, Alan & Josephine Smart eds., 2005, Petty Capitalists and Globalization: Flexi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tiglitz, Joseph E. 2010. Freefall: 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Susan Whiting, Power and Wealth in Rural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UN ESCAP, 2007,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Sub-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Sub-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Capacity-Building Policies, New York: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n and the Pacific.
    Watanabe, Chihiro, 2009, Managing Innovation in Japan: The Role Institutions Play in Helping or Hindering how Companies Develop Technology, Berlin &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Wu, Rong-I & Yun-Peng Chu. eds. 1998. Business, Markets and Government in the Asia Pacific: Competition Policy, Convergence and Plur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Yue-man Yeung ,Joanna Lee ,Gordon Keel, 2009,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t 30,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50(2),222-240
    Zhang, Chunlin et al. eds., 2009, Promoting Enterprise-Led Innovation in China,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Zhang, Ming ed., 2010, Competitiveness and Growth in Brazilian Cities Local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Innovation,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Zweig, David, 2002, Internationalizing China: Domestic Interests and Global Linkag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7260503
    1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05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50301.pdf1942KbAdobe PDF26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