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97583      Online Users : 13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542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5424


    Title: 李商隱愛情詩之空間感與抒情性
    The Sense of Space and Lyricism in Love Poetry of Li-Shang-Yin
    Authors: 沈鈺寧
    Contributors: 廖棟樑
    沈鈺寧
    Keywords: 李商隱
    空間
    抒情
    感知
    家屋
    聲情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5-06-01 11:03:24 (UTC+8)
    Abstract:   本文以李商隱愛情詩為對象,觀察詩人對於自我空間的省察與情感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李商隱詩歌中,「愛情」佔據了極大的主題,本文即針對此,研究李商隱如何以其詩歌空間的建構,為散佚漂流、追尋不果的愛情創作空間來加以安棲,進而讓情感寧定而安頓自我。
      是以,本文第二章「靈光氣氛──李商隱愛情詩的感知表現」將先觀察李商隱從身體延伸而出的空間認知,探討詩人對於自我身處空間的理解詮釋,在此將以身體論的嗅、聽、觸、視覺等感知,為李商隱梳理詩歌中埋藏的時空線索,並了解詩人主要將愛情歸屬於何種時空順序中的經驗。其次,再由第三章「棲止地標──李商隱愛情詩的空間創設」來探索李商隱以文學之用,透過詩歌來將愛情經驗重新建構有意義的「地方」而回歸「家屋」,由封閉的室內而到高遠的室外、由現實的空間投射而到抽象的空間向度的象徵落實,在文字中為愛情築居,重構在每一段愛情經驗中的自我影像。最後,則回到詩歌形式的探究,直接從聲音上的示意,掌握聽覺空間的廣狹遠近,並探討就中寄存的愛情經驗與藝術匠心。
      以「空間」來討論李商隱詩歌,除了出於李商隱詩歌興向朦朧、語意晦澀,就文字符號的凝定不足與詩人生平、時代、經歷直接關聯,而是意圖引人全神貫注於詩人提供的嶄新形象,而李商隱對於愛情的珍視持存、以詩歌「美」來救贖愛情破滅之必然,李商隱的詩歌創作肯認「抒情空間化」的可能,無論是形式上的聲音空間或是意義上的心靈空間,以其身體展開的意象弧統覺聲、意的藝術嘗試,可以視為總結了唐代詩藝中聲律、詞采並陳的美學典範,這也是李商隱以其空間書寫在詩歌史上所佔有的獨特時代位置。
    Reference: 一、古典文獻(按年代排序)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民80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清】朱鶴齡箋注、沈厚塽集評:《李義山詩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清】沈德潛著:《說詩晬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台北:啟明書局,1961年)。
    【清】董文渙:《聲調四譜》,(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中華書局,1948)。
    二、近代專書(按作者筆劃排序)
    丁邦新:《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台北:天宮書局,民73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力:《劉賾小學著作二種》,(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
    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王夢鷗:《文藝美學》,(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古田敬一:《中國對句藝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朱光潛:《詩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余恕誠:《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世昌:《羅音室學術論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4年)。
    吳潔敏、朱宏達:《漢語節律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李幼蒸:《欲望倫理學:佛洛德和拉康》,(嘉義:南華管理理學院圖書館,1998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沈懷興:《聯綿字理論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林美清:《想像的邊疆──論李商隱詩中的否定詞》,(台北:文史哲,1997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90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
    唐鉞:《國故新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徐復觀:《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民74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浦安迪:《蒲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局,2007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陳世驤著:《陳世驤文存》,(台灣:志文出版社,1972年)。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
    陳啟佑:《分析文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70年)。
    陳新雄:《聲韻學》(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96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71年)。
    黃侃:《黃侃國學講義錄》,(新竹:花神出版社,2002年)。
    黃冠閔:《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2月)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葉嘉瑩:《迷人的詩謎:李商隱詩》(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04月)。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的劄記》,(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趙亮:《空間詞彙系統的認知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齊瀘揚:《現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研究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歐麗娟:《李商隱詩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書局,2005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民87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2005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9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錢鍾書:《管錐編》,(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蘇雪林:《玉谿詩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1年)。
    裴學海:《古書虛詞集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32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三、翻譯著作(按作者筆劃排序)
    【日】吉川幸次郎著:〈杜甫的詩論與詩歌──在京都大學文學部的最後一刻〉,《唐代文學論叢》總第七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日】松浦友久著,石觀海等譯:《節奏的美學──日中詩歌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
    【日】冢本由晴著、黃碧君譯:《窗,光與風與人的對話》,(台北:臉譜出版社,2011年)。
    【日】淺見洋二:〈閨房中的山水以及瀟湘〉,收入《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法】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5月)。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法】莫理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r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12年)。
    【法】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杜小真譯:《聲音與現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俄】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民83年),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錢彥譯:《晚唐》,(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著,胡秋蕾、王宇根、田曉菲等譯:《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6月)
    【美】米爾希‧埃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宋立道、魯奇譯:《神祕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喬治‧桑塔耶那(George Santayana)著、杜若洲譯:《美感》,(臺北:晨鍾出版社,民69年)。
    【美】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藤守堯:《視覺思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
    【美】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Aontag)著、陳重亨譯:《正如身體駕馭意識》,(台北:麥田出版)。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英】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荷蘭】派特‧瓦潤(Piet Vron)、安東‧范岸姆洛金(Anton van Amerongen)、【美】漢斯‧迪佛里斯(Hans de Vries)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欲望的語言》,(臺北:商周出版,2001年)。
    【德】卡西勒‧恩斯特(Ernst Cassier)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0)。
    【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德】伯梅(Gernot Bo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合譯:〈氣氛作為詩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188期,(2003年4月)。
    【德】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德】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
    【德】海德格(M.Heidegger)著,成窮、余虹、作虹等譯:《海德格爾詩學文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德】漢斯‧耀斯(Hass Robert Jausss)著、顧建光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臺北:編譯館,民87年)。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波蘭】羅曼‧殷格頓(Roman Ingarden)著、廖炳惠譯:〈現象學美學:試界定其範圍〉,收入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0年)。
    【美】梅維恆(Victor H. Mair)、梅祖麟著,王繼紅譯:《近體詩律的梵文來源》(上),張西平主編:《國際漢學》第16輯,(北京:大象出版社,2007年)。
    丁邦新:〈平仄新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5年12月)。
    中島敏夫:〈對李白詩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3月1版)。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收入《空間‧地域與文化專輯》(上),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三期,(2000年9月)。
    方瑜:〈李商隱七律艷體的結構與感覺性〉,收入柯慶明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年選》,(台北:巨人出版社,1976年)
    何騏竹:〈希望在絕望中燃燒──論李商隱「無題」詩中的「詭論」〉,《文學前瞻》卷1,(民89年)
    余恕誠:〈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對心靈世界的表現──兼談李詩研究的方法問題〉,《文學遺產》第2期(1997年)。
    余德慧、李維倫、林蒔慧、99頌缽團等著:〈頌缽者療遇初探(一):頌缽之音與心靈冥視關聯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第54期,(2012年)。
    吳榮富:〈李商隱與女道士糾葛辯誣──從史實及用典兩方面的考察〉,收入《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民93年6月)。
    吳榮富:〈李商隱艷情與愛情詩的象徵〉,《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民93年)。
    李章斌:〈有名無實的「音步」與並非格律的韻律──新詩韻律理論的重審與再出發〉,《清華學報》新42卷第2期(民國101年6月)。
    汪碧芬、何明泉:《建構空間中神聖場域設計之基礎模式》,《設計學報》第17卷第4期,(2012年12月)。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三十九期,(1962年8月)。
    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意象〉,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宮書局,民 73 年)。
    胡萬川:〈失樂園:中國樂園神話探討之一〉,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徐復觀:〈環繞李義山「錦瑟」詩的諸問題〉,《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74年)。
    高友工、梅祖麟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文學》,(民 64 年 12 月)。
    高莉芬:〈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收入《政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06年12月)。
    張仁青:〈李商隱的感情世界〉,《中華詩學》19卷3期,(民91年)。
    陶文鵬:〈論李商隱詩的幻象與幻境〉,《中國詩學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曾永義:〈影響詩詞曲節奏的要素〉,《中外文學》第四卷第八期,(民65年1月)。
    曾昱夫:〈論中古佛經「已」字語法功能之發展與演變〉,《中山人文學報》第27期,(2009年9月)。
    湯延池:〈漢語的「字」、「詞」、「語」與「語素」〉,《漢語詞法句法三集》,(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黃冠閔:〈觸覺中的身體主體性──梅洛龐蒂與昂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期,(2009年11月)。
    楊建章:〈感官史、力、音樂──從身體與靈魂的關係論赫德聽覺理論與音樂美學〉,《新史學》十八卷三期,(2007年9月)。
    葉嘉瑩:〈舊詩新演──李義山《燕臺》四首〉,《迦陵論詩叢稿》,(台北:網路與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聞一多:〈律詩底研究〉,收入季鎮淮編,《聞一多研究四十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收入《中國書目期刊》第21卷第3期,(民76年12月)。
    蔡瑜:〈王昌齡的「身境」論──《詩》格析義〉,收入《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民99年6月)。
    鄭金川:〈身體與思想專輯: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收入《當代》,第三十五期(1989年3月)。
    鄭毓瑜:〈聲音與意義──「自然音節」與現代漢詩學〉,清華學報新44卷第1期(民103年3月)。
    簡錦松:〈杜甫、李商隱七律的根本差異示例─從吟詠聲情考察〉《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性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方蓮華:《李商隱「不圓滿」情境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榮富:《李商隱詩用典析疑》,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李之君:《花神的饗宴:李商隱詠花詩探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以「女性敘述者」為主的考察》,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沛勤:《遣悲舒懷:李商隱的創傷與療癒書寫——以大中年間詩為主要觀察對象》,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六、網路資源
    方瑜:《李商隱詩歌的美麗、銳感與深情》系列講座,(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 MsWfL0xhAlI)。
    葛曉音:〈古典詩詞創作的「奇思」〉,(北大講座網http://lecture.pku.edu.c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013
    1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3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