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37661      Online Users : 9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899


    Title: 東方朔傳說研究
    Research on the Folktales of Donfang-Shuo
    Authors: 陳佳璟
    Chen, Chia Ching
    Contributors: 楊明璋
    陳佳璟
    Chen, Chia Ching
    Keywords: 東方朔
    民間傳說
    人物形象
    故事類型
    敘事
    民俗
    Donfang-Shuo
    folktales
    the image of figure
    story types
    narrations
    folk customs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7-27 11:27:43 (UTC+8)
    Abstract: 東方朔為西漢時期漢武帝人臣,因其博聞閎覽、言詞敏捷、機智聰穎又性格滑稽,而於史籍留名。自漢魏六朝小說文人藝術加工後,其形象漸趨轉變而為天上仙人。今民間傳說中,除了既有的形象延續外,還增添了民俗的色彩,而與民間信仰及節日風俗產生聯繫,豐富了東方朔的傳說體系。據東方朔的形象特質,可將相關傳說分作「機智型」、「博物型」、「神仙型」三類;以故事類型分類,則有「不死酒型」、「推遲死期型」、「神奇受孕型」、「見屈原型」、「老頭子型」、「石子變銀子型」等六類。
    結合了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的東方朔傳說,其敘事型態具有穩定模式。各類型傳說的角色多具備「給主人公出難題」、「難題被解答」的角色功能,而情節皆以「起因──過程──結果」的序列,依時間先後排列,形成單線式、對立式等情節類型。而透過傳說中的環境特質,可反映出求仙風氣鼎盛、迷信讖緯流行、佛教道教大興等社會的時代與風俗背景。
    此外,東方朔傳說還照應了民間信仰與節日風俗,如歲星、太白星等星辰的崇拜,算卦、盲藝人、相聲界等行業祖師的信奉,又與元宵節的由來有所依附,則東方朔傳說實豐厚了中國文化特質與民俗風貌。
    Donfang-Shuo, a Western Han Dynasty scholar-official in Emperor Wu period, left a glorious reputation in history for his erudite knowledge, glib tongue, many smart conversations and humorous words and deeds.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the image of Donfang-Shuo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Daoist immortal in Chinese mythology by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he became an immortal legend who had miraculous birth and supernatural powers.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Donfang-Shuo’s existing image, these folktales have been added more connections with folk customs. The connections with folk beliefs, customs and festivals enriched the integrity of the folktales system of Donfang-Shuo. Folktales about Donfang-Shuo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six types, including the types of ‘the immortal wine’, ‘changing other’s destiny ’, ‘the unusual phenomenon of birth’, ‘meeting Qu-Yuan’, ‘elders’, and ‘the Midas touch ’.

    Combining intellectual narration and folk narration, the narrative pattern of the folktales of Donfang-Shuo had certain modes and features. First, most characters in the six types of folktales above had common functions in the plot, including giving tough questions or solving the questions. Seco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ot, the stories basically developed by the timeline, following the order of ‘cause-process-consequence’ and then forming the plot of one-way type or confronting positions.

    Through examining the background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se folktales, the author found the folktales of Dongang-Shuo could reflect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custom backgroun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ge, the age which was filled with superstitious beliefs, folk customs and the Chinese mythology about Buddhism and Daoism. In addition, Dongfang-Shuo legends also ha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folk customs and some festivals. For instance, the belief of his embodiment of ‘Sui’(歲,or Jupiter) and ‘Taibai’(太白,or Venus) led to the worship of the stars, even Donfang-Shuo himeslf was worshiped by lots of fortune tellers and wa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earliest ancestors of Daoism. His humorous and wise legends were highly praised by many Chinese story tellers and who worked in Chinese comic dialogues as well. Moreover, Donfang-Shuo had deep relation with the origin of Lantern Festival. To conclude, the folktales system of Donfang-Shuo truly nourished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enriched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folk customs.
    Reference: 一、古代典籍(中文古籍)
    (春秋)佚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詩經》,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春秋)晏嬰撰;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
    (春秋)左丘明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著;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6年
    (漢)許慎:《説文解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劉安編著;劉文典撰:《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八卷本,臺北市:新興書局,1963影印王文濡編《說庫》本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市 : 鼎文書局,1980年
    (晉)葛洪:《神仙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梁)劉勰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文心雕龍》,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7月
    (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李冗:《獨異志》,明稗海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四部叢刊景明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徐堅:《初學記》,清光緒孔氏三十三萬卷堂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6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
    (元)羅貫中編著;毛宗崗批評;饒彬校訂:《三國演義》,臺北市:三民書局,1989年
    (明)吳承恩著:《西遊記》,臺北市:桂冠,1983年
    (明)張溥編;(清)吳汝綸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長春 : 吉林人民,1998(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臺北市:華正書局,1979年
    (清)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民國師石山房叢書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昭槤:《嘯亭雜録》,清鈔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清)瞿灝著;陳志明編校:《通俗編》,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北京市: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12月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二、現代專著(中文專書)
    《中國曲藝志‧山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山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2年8月
    《中國曲藝志‧河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河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2年8月
    《中國曲藝志‧黑龍江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黑龍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2年8月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山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山東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2007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安徽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安徽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2008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陝西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陝西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96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北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99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黑龍江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黑龍江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2005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98年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决、汪景壽、(日)藤田香著:《中國相聲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7月
    王娟:《民俗學概論》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9月
    白庚勝總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山東‧膝州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1年8月
    白庚勝總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南召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1年8月
    吳直雄:《中國謎語概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11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
    呂書寶:《民俗信仰與雙向認知:兼論古代文學典籍的定向解讀》,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
    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年
    李喬:《行業神崇拜:中國民眾造神運動研究》,北京:中國文聯,2000年
    李福清:《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1991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孟昭連、寧宗一:《中國小說藝術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
    孟樣才:《滑稽大師淳于髡與東方朔》,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河南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汝南縣卷下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8年5月
    祁連休、馮志華編著:《中外機智人物故事大鑑》,北京:知識出版社,1993年3月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 : 先秦至隋唐五代篇》,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祁連休:《智謀與妙趣──中國機智人物故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縣: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2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胡萬川:《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市:里仁,2008年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馬新、賈艷紅、李浩:《中國古代民間信仰:遠古─隋唐五代》,上海:上海人民, 2010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歲時節慶親子共學知節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
    張亮采編:《中國風俗史》,臺北:臺灣商務,1993年
    張寅德:《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市:南天書局,1995年
    張紫晨主編:《中外民俗學辭典》,杭州:淅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六冊)》,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4年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四十八冊)》,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4年
    畢樳:《民間文學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陳映婕:《民間文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10月
    陳慶浩、王秋桂所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陵縣民間文學三集成辦公室編(劉鳳海、盧振中主編):《桃仙子的傳說》,山東:濟南出版社,1989年3月
    雪犁主編:《中華民俗源流集成(節日歲時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傅春明:《東方朔作品輯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逯欽立:《逯欽立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黃濤編著:《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年3月
    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萬建中:《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萬建中主編:《新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5月
    農學冠主編:《民間文學導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12月
    趙志偉:《幽默的中國人》,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齊濤主編;張勃、榮新著:《中國民俗通志(節日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4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劉守華:《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劉守華自選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劉守華:《故事學綱要》2版(修訂本),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鳳海:《滑稽大師‧東方朔》,臺北縣: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8月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93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銀川市 : 寧夏人民出版,1994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臺北縣:谷風出版社,199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魯德才:《中國古代白話小說藝術形態學導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鍾敬文:《民間文藝談藪》,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鍾敬文:《鍾敬文民俗學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0月
    鍾敬文主編;郭必恒等著:《中國民俗史(漢魏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魏裕銘:《中國古代幽默文學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魏鴻雁:《漢代小說文獻與漢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譚達人:《幽默與言語幽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8月
    譚達先:《中國民間謎語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先秦兩漢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
    顧頡剛撰;王煦華導讀:《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
    (外國譯著)
    (日)井波律子著;李慶、張榮湄譯:《中國人的機智──以《世說新語》為中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俄)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高爾基;孟昌等譯:《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美)西摩‧查特曼(Seymour Chatman)著;徐強譯:《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美)阿爾伯特‧貝茨‧洛德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發行,1995年11月
    (美)傑拉德‧普林斯著(Gerald Prince);徐強譯:《敘事學 : 敘事的形式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英)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8年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的理性》,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德)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三、單篇論文(期刊論文)
    《現代農村科技》編輯部:〈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現代農村科技》2014年第2期,頁77
    《優秀作文選評》編輯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優秀作文選評》2012年Z1期,頁69-71
    丁毅華:〈漢代民間故事與傳說的流播〉,《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55-59
    方介:〈東方朔與揚雄──傳統知識分子「朝隱」的兩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2007年12月第27期,頁33-70
    王立:〈出處之念的起因及主要意旨──「朝隱」與中國古代出處文學主題〉,《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頁21-28
    王秋桂:〈元宵節補考〉,《民俗曲藝》1990年5月第65期,頁5-39
    王娟:〈斷尾龍故事類型的心理分析研究──兼談民俗學的研究方法〉,《民間文學論壇》1994年第3期,頁30-34+80
    王莉:〈漢魏小說中東方朔故事的演變軌跡〉,《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4月第2期,頁92-95
    王繼坤、欒文通:〈東方朔故里考辨〉,《文史哲》1990年第5期,頁34-37
    王繼訓:〈一個不應該被忽視的儒者──東方朔〉,《齊魯學刊》2002年第3期,頁103-105
    王繼訓:〈也談「朝隱」與東方朔〉,《濟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頁46-47
    王耀可:〈論《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人物形象〉,《劍南文學》2013年第9期,頁81
    田海花:〈論《漢武故事》中漢武帝形象的奇幻色彩〉,《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11年第 10期,頁38-39
    仵亞寧:〈釋「滑稽」〉,《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10月第5期,頁143-145
    伏俊璉、楊曉華:〈故事流變的特點和研究方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頁157-160
    伏俊璉:〈由《漢書‧東方朔傳》談史家據本人文章改寫本傳〉,《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1年第4期,頁29-31
    何元智、白雪飛,靳海林、白雪飛譯:〈中國傳統節日及傳說──元宵節(上)〉,《道教月刊》2008年第27期,頁54-55
    何元智、白雪飛,靳海林、白雪飛譯:〈中國傳統節日及傳說──元宵節(下)〉,《道教月刊》2008年第28期,頁54-55
    吳昀徽:〈試論元宵猜燈謎的由來與發展〉,《中國語文》2012年3月第657期,頁60-68
    吳從祥:〈論緯書的小說特性及其對漢代小說的影響〉,《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頁96-101
    吳從祥:〈讖緯與漢代神仙術的演變〉,《殷都學刊》2014年第1期,頁29-33
    吳曉青:〈〈進學解〉與解嘲文學〉,《臺北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3月第32之1期,頁583-610
    呈眾:〈東方朔及其作品〉,《昌濰師專學報》1981年第2期、1982年第1-2期
    李江峰:〈東方朔研究述評〉,《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7月第3期,頁44-49
    李江峰:〈偷桃故事源流〉,《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頁170-176
    李江峰:〈從滑稽之雄到偷桃大仙:古典小說戲曲中的東方朔〉,《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9年4月第2期,頁14-17
    李芙蓉:〈《西遊記》裡的太白金星和觀音菩薩〉,《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頁73-77
    李秋香:〈近30年來的漢代民間信仰研究〉,《史學月刊》2010年第3期,頁114-123
    李銘:〈漢武帝的求仙動機與張騫通西域〉,《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14期,頁23+29
    李豔潔:〈漢代神話仙話化傾向的時代特徵──漢代神話流變研究之一〉,《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 8期,頁7-10+2
    杜文平:〈東方朔偷桃故事的演變及其文化闡釋〉,《天中學刊》2013年2月第1期,頁26-30
    沈剛:〈漢代民間信仰層級性特征述論〉,《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23-26
    肖菲:〈漢魏六朝求仙故事的演變及成因探析〉,《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頁40-41
    邢培順:〈還原一個完整的東方朔──《史記》《漢書》之〈東方朔傳〉合讀〉,《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2月第1期,頁93-97
    邢莉:〈騎虎仙人──東方朔〉,《中國道教》2005年第5期,頁47-48
    周宏:〈元宵節何來〉,《新湘評論》2012年第2期,頁12-13
    周福岩:〈民間故事研究的方法論〉,《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3期,頁158-163
    孟樣才:〈東方朔簡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頁448-452
    孟艷霞:〈關於元宵節的傳說〉,《絲綢之路》2012年第3期,頁42-44
    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東方朔姓金氏〉,《大陸雜誌》1968年第5期,頁29
    施健:〈東方朔故事與文人詩詞──透視文人的「東方朔」情結〉,《懷化學院學報》2013年4月第4期,頁67-69
    昝風華:〈風俗文化與漢代小說〉,《東方叢刊》2009年第3期,頁230-244
    胡春潤:〈東方朔研究綜述〉,《名作欣賞》2006年第18期,頁95-98
    胡義成:〈東方朔形象的多重寓義──《西遊記》「鎮元子故事」再解讀〉,《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頁71
    孫東臨、楊三秋:〈東方朔年譜簡表〉,《求索》2007年第4期,頁167-170
    孫英娜:〈《東方朔別傳》與《漢書‧東方朔傳》之關係重證〉,《大家》2010年第24期,頁96
    徐宗文:〈東方朔作品小考〉,《汕頭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頁22-25
    徐宗文:〈滑稽之雄,辭賦之傑──東方朔其人其文〉,《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第5期,頁22-25
    徐善思:〈東方朔的滑稽、朝隱及文學成就〉,《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專刊,頁162-163
    徐陽:〈剪紙──元宵節的傳說〉,《民俗曲藝》1990年5月第65期,頁34-39
    張發穎:〈古厭次及東方朔籍里考〉,《東岳論叢》1994年第2期,頁99-102
    習道菊:〈春節之後話元宵〉,《語文天地》2010年第2期,頁31-32
    陳火生:〈讀漢書「東方朔傳」談東方朔〉,《東方雜誌》1983年8月第2期,頁74-75
    陳弘志:〈東方朔評傳〉,《國文學報》1977年6月第6期,頁119-128
    陳林:〈淺析《西遊記》中太白金星的形象原型〉,《中學時代》2012年第22期,頁194
    陳祥謙:〈《東方朔集》考辨〉,《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第15期,頁136-139
    陳運通:〈元宵節的由來〉,《六堆雜誌》2003年2月第95期,頁27
    陳蘭村、張根明:〈論東方朔的「滑稽」、「朝隱」及文學創作〉,《貴州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頁63-67
    費振剛:〈可悲的地位,可貴的人格──漫談東方朔〉,《文史知識》1986年第1期
    黃景春:〈漢武帝:從歷史人物到小說形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7月第4期,頁53-70
    楊明璋:〈敦煌本《前漢劉家太子傳》考論〉,《敦煌學》2010年3月第28輯,頁91-110
    楊芮芳:〈東方朔之人格與作品風格蠡探〉,《東方人文學誌》2007年12月第4期,頁61-78
    楊真真:〈桃花意象及其對林黛玉形象的觀照〉,《紅樓夢學刊》2009年第2期,頁197-222
    萬建中、李琼:〈中國現代故事學的濫觴──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故事學成就評述〉,《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頁131-139
    萬映秋、唐泉:〈中國古代五星異名考〉,《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頁86-90
    雷航:〈太白金星形象演變及文化意蘊〉,《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39-44
    靳美艷:〈探析《史記》中的中下層人物〉,《社科縱橫》2013年9月,頁218-219
    熊明:〈《東方朔傳》考論〉,《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12-15
    熊明:〈論漢武三傳及其傳人策略的典型意義〉,《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頁153-159
    趙文敏:〈孫悟空形象來源考〉,《商界論壇》2013年第 14期,頁352
    趙雷:〈張騫通西域與漢武帝的求仙動機〉,《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頁66-69+78
    趙蓉濤:〈漢魏六朝小說中的漢武帝形象〉,《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19-22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的方法論探索〉,《思想戰線》2003年第5期,頁119-123。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引言〉,《民間文學論壇》1994年第2期,頁20-23
    劉守華:〈民間文學研究方法泛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頁1-7
    劉守華:〈談比較故事學的方法〉,《民族文學研究》1995年第3期,頁3-7
    劉守華:〈論比較故事學〉,《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6月第2期,頁50-55
    劉守華:〈關於民間故事類型學的一些思考〉,《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頁24-29
    劉雪梅:〈論陶詩中「松」、「菊」、「桃源」意象的道教神話原型〉,《理論與創作》1999年第3期,頁38-40
    劉韶:〈從葛洪《神仙傳》看漢魏晉神仙小說盛行的原因〉,《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年第 12期,頁174
    劉錫誠:〈民間故事的文化人類學考察〉,《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頁80-84
    潘小翠:〈論六朝詩歌中的桃意象〉,《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頁36-38+54
    潘莉:〈古籍中的桃意象〉,《文史雜志》2000年第4期,頁38-40
    諸葛志:〈釋「滑稽」〉,《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頁1-5
    鄭凱:〈幽默大師東方朔〉,《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頁75-81
    謝劍鳴:〈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建構〉,《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33-38
    鍾敬文:〈我在民俗學研究上的指導思想及方法論〉,《民間文學論壇》1994年第1期,頁2-5+52
    韓梅:〈元宵節起源新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頁96-105
    聶濟冬:〈文人‧名士‧神仙——漢晉東方朔形象演變與定型〉,《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頁78-84
    龔克昌:〈東方朔評傳〉,《漢賦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頁168

    四、學位論文
    王莉:《東方朔──從歷史到小說》,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李江峰:《東方朔簡論》,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林政言:《先秦兩漢星辰信仰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胡春潤:《東方朔研究》,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徐彩琪:《東方朔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師婧昭:《漢武故事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張蓓:《論東方朔傳說叢的建構、傳承及呈現方式》,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陳加怡:《元宵節慶的文化意涵與文創發展》,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陶波:《趙顏求壽故事研究》,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991202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2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2401.pdf3465KbAdobe PDF220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