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723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44/141864 (78%)
造訪人次 : 48068973      線上人數 : 7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233


    題名: 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1960-1980)
    作者: 張珈菂
    貢獻者: 范銘如
    張珈菂
    關鍵詞: 都市
    女性小說
    空間理論
    女性主義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015-08-03 13:28:56 (UTC+8)
    摘要: 戰後台灣由農業社會逐步轉型為工業化社會,因應龐大的就業需求促成居住人口的遷徙與移動,進一步形成自六○年代起,台灣社會都市化加速發展的現象。傳統都市書寫多將都市視為台灣本土的他者、外來者,以負面形象在文本中現身,本研究以「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為題,欲探討台灣社會都市化快速發展的六、七○年代,女性作家如何書寫都市。除了宏觀地看見從政經權力、外資美援等外在勢力影響都市的面貌之外,能不能由女性都市書寫的小說文本中看見更微觀的內在力量?本論文以繁露、孟瑤、郭良蕙、童真、蕭颯五位女作家書寫都市經驗,或以都市為背景描繪人與城市之間關係的小說作品為文本,藉由空間理論的閱讀方法作為文本分析的取徑,並以女性主義者如吳爾芙、西蒙.波娃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及基進派女性主義為切入觀點,對上述女作家的小說進行文本分析,欲挖掘出六、七○年代女性書寫都市的多種樣貌。期能呈現出台灣都市發展中,女性小說中空間意義和書寫意義的興起與轉型,進而探討女作家筆下都市對女性社會及角色形象的衝突,以及都市興起帶來的經濟繁榮與城市地景變化,對文本的氛圍和小說的形式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文本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
    孟瑤,《危樓》(台北:文壇社,1962)。
    孟瑤,《滿城風絮》(台北:純文學,1977)。
    孟瑤,《磨劍》(台北:皇冠,1969)。
    孟瑤,《驚蟄》(台北:時報文化,1976)。
    季季,《蝶舞》(台北:皇冠,1976)。
    季季,《拾玉鐲》(台北:皇冠,1976)。
    郭良蕙,《心鎖》(台北:九歌,2002)。(1962初版)。
    郭良蕙,《台北一九六○》(台北:時報文化,1991)。寫作於一九六三年,原名《樓上樓下》(高雄:長城,1964)。
    郭良蕙,《四月的旋律》(台北:時報文化,1991)。(1963台北長城初版)。
    郭良蕙,《記憶的深處》(台北:時報文化,1988)。
    郭良蕙,《黃昏來臨時》(台北:時報文化,1987)。(1965初版)。
    陳映真,《將軍族》(台北:遠景,1975)。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人間,1988)。
    童真,《童真自選集之五:寂寞街頭》(台北:文史哲,2005)。(1969台北立志初版)。
    童真,《童真自選集之四:車轔轔》(台北:文史哲,2005)。(1967年初版)。
    童真,《樓外樓》(台北:華欣文化,1974)。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皇冠,2000)。
    蕭颯,《二度蜜月》(台北:聯經,1978)。
    蕭颯,《日光夜景》(台北:聯經,1977)。
    蕭颯,《我兒漢生》(台北:九歌,1981)。
    蕭颯,《唯良的愛》(台北:九歌,1986)。
    繁露,《這一層樓》(台北:皇冠,1978)。
    羅門,《隱形的椅子》(台北,藍星詩社,1974)。

    二、專書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王麗容,《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1995)。
    古繼堂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瓦爾德(Graham Ward)主編,林心如譯,《塞杜文選(一)──他種時間/城市/民族》(苗栗:桂冠圖書,2008)。
    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 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05)。
    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國民住宅資料》(台北:編者,1970)。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第二性》(第二卷:處境),楊美惠譯,(台北:志文,1992)。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台北:新自然主義,1995)。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明田,1991)。
    林燿德編,《浪跡都市──台灣都市散文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09)。
    洪德俊編,《北投地方史溫泉篇》(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2002)。
    約瑟夫.弗蘭克(Joseph Frank)等著,秦林芳編譯,《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05)。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08)。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07)。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08)。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台北:臉譜,2010)。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09)。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陳建亨著,《好宅:集合住宅設計與品質》(台北:詹氏書局,2006)。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2000)。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
    劉曜華,《台灣都市發展史》(台灣省政府委託,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執行,2004)。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2006)。
    蔡勇美、章英華,《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
    羅秀美,《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3.08)。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6)。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三、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王鈺婷,〈「摩登女郎」的展演空間:談《海燕集》(1953)中女作家現身與新女性塑造〉,《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二期(2011.04),163-186。
    林瑞明,〈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5卷(1999.12),頁321-337。
    林燿德,〈文學變遷的新座標-都市文學總論〉,《自由青年》721期(1989.09)。
    范銘如,〈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三期(2013.12),1-28。
    廖素琴,〈黃春明七○年代城市小說之語言與文化探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七卷第一期(2009.06),131-160。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論台灣女作家的小說〉,《聯合文學》,1卷5期(1985.03)。
    應鳳凰,〈解讀1962年台灣文壇禁書事件──從《心鎖》探討文學史敘事模式〉,《文史台灣學報》2期(2010.12),45-63。

    (二) 學位論文
    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姿瑾《女/城:論90年代以後台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映瑾《超越戰後台灣的保守文化──郭良蕙的文學現代性與作家定位》(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碩士論文,2011)。
    陳盈妃《台灣女性歷史小說中的空間敘事》(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瑩真《從台北異鄉人到台北新故鄉──戰後文學中的台北印象》(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黃怡婷,《八○年代以降台灣公寓書寫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瑞真《五○年代的孟瑤》(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台北/人」》(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明《情色與亂倫的禁忌──論郭良蕙《心鎖》的遭禁》(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詹馨怡,《童真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佩詩,《「家庭版」沿革及女性角色轉變—以《中國時報》為例(1959-2004)》(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劉欣蓉,《公寓的誕生》(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
    鍾欣怡,《郭良蕙婚戀小說》(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8)。

    四、報紙
    王鼎鈞,〈霓虹燈下的讀者──六○年代台灣文學一隅〉,《聯合報》,2008.05.04-06,E3版。
    張系國,〈少年漢生的煩惱──〈我兒漢生〉讀後〉,《聯合報》,1979.09.21,8版。
    劉紹銘,〈時代的抽樣──論蕭颯的小說〉,原載《中國時報》,1983.02.10,8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8159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9010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1001.pdf2884KbAdobe PDF2157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