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545054      Online Users : 9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786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864


    Title: 呂夷簡與慶曆前期的政治衝突
    Lu I-chien and Early Ch`ing-Li Polictical Conflict
    Authors: 蔡宗穎
    Tsai, Tzung-Ying
    Contributors: 劉祥光
    Liu, Hsiang Kwang
    蔡宗穎
    Tsai, Tzung-Ying
    Keywords: 呂夷簡
    朋黨
    呂范之爭
    仁宗
    三次入相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24 09:54:4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主要以宋代宰相呂夷簡(979-1044,1000進士)作為課題,主要是欲考察以呂夷簡在宋代的政治衝突,並以呂夷簡為中心分析呂夷簡當政時期的政治事件。慶曆3年(1043)呂夷簡是仁宗倚重的宰相,因病下台後,不久上台的是范仲淹。呂氏家族是北宋新興的大族,家族源流至早可追溯至唐末。宋初呂氏曾三代皆任宰執。呂夷簡年少任官有為、直言敢諫、勇於任事,不畏大臣,並對制度改革多有著墨。但是自從呂夷簡當上宰相之後,評價與前期反差極大。所以這篇研究主要是重新討論呂夷簡在北宋的政治過程,研究中我主要從宋真宗末年的政治動盪開始敘述,主要是想撰寫出呂夷簡當政前的政治情況。
    其次,我也極力撰寫真宗晚期的鬥爭,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仁宗即位之初。從中我主要想強調這個時期宋代除了太祖、太宗出身軍伍之外,真宗、仁宗都是透過制度的繼體守文的君主,真宗、仁宗在繼位上隱含著些許的不穩定。特別是在仁宗時期繼位之際,宋代除了面對第一次女主劉太后的垂簾聽政,當時的朝中大臣丁謂也透過先帝對他的喜愛,在真宗末年壟斷朝廷權力。在這汲汲可危之際,能夠行將救禦、防患於未然的大臣除了王曾外,那就是呂夷簡。
    劉后掌權時王曾對劉后多所裁抑,很快就被貶出權力的中樞。呂夷簡曾協助王曾扳倒丁謂,在王曾離開朝廷之後,真宗末年留下來的老臣除了垂垂老矣的張士遜便是呂夷簡。因此,在本篇論文中我會特別討論呂夷簡的政治過程,也會將呂、范之間的爭論再度放在我的論文篇章中一併討論。
    Reference: 一、史料

    丁傳靖 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丁謂,《丁晉公談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1編,第4冊。
    文瑩,鄭世剛、楊立揚 點校,《湘山野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
    王禹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
    王闢之,呂友仁 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 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田況,《儒林公議》,收入朱易安、朱傅璇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1編,第5冊。
    朱熹,黎靖德編,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五朝名臣言行錄》,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 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12冊。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卲伯溫,李劍雄、劉德權 點校,《邵氏聞見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呂祖謙,齊治平點校,《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
    ───,黄靈庚、吴戰壘 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5,第1冊,《東萊呂太史文集》。
    ───,黄靈庚、吴戰壘 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第13冊。
    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 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杜佑,王文錦等 點校,《通典.禮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范仲淹,范能濬 編集,薛政興 點校,《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孫升,《孫公談圃》,收入朱易安、傅璇琮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2編。
    徐自明,王瑞來 校補,《宋宰輔編年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張方平,《樂全集》,收入鄭涵 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脫脫等,楊家駱 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景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弘治乙丑刊本。
    富弼,〈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杜大珪 編,《名臣碑傳琬琰之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仲良,李之亮 點校,《皇宋通鑑長編記事本末》,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06,第1冊。
    歐陽修,楊家駱 主編,《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李偉國 點校,《歸田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之亮 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第6冊。
    薛居正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蘇軾,俞宗憲 點校,《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文獻

    小島毅,〈宋代天譴的政治理念〉,收入溝口雄三,《中國的思維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4,281-339。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1卷通論,10-18。
    ───,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323-482。
    方震華,〈傳統領域如何發展?──對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幾點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48期(2011),165-184。
    毛漢光,〈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391-445。
    ───,〈魏博二百年史論〉,《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323-390。
    王志雙,〈呂夷簡與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出版,1995。
    王曾瑜,〈宋史的研究與展望〉,《歷史研究》第4期(1997),146-160。
    王瑞來,〈論宋代相權〉,《歷史研究》第2期(1985),106-120。
    ───,〈論宋代皇權〉,《歷史研究》第1期(1989),144-160。
    ───,〈范呂解仇公案再探討〉,《歷史研究》第1期(2013),54-67。
    王德毅,〈呂夷簡與范仲淹〉,收入《宋史研究論集》,臺北:鼎文出版社,1972,第1輯,119-185。
    包偉民,〈視角、史料與方法:關於宋代中研究的問題〉,《歷史研究》第6期(2009),18-24。
    ───,〈理論與方法:近三十年的宋史理論及反思〉,《史學月刊》第5期(2012),20-29。
    包弼德,〈美國宋代研究的近況〉,《新史學》第6卷3期(1995),185-205。
    ───,〈政府、社會與國家──關於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治觀點〉,收於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111-183。
    平田茂樹,〈日本宋代政治史研究述評〉,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0-63。
    弗雷澤(Frazer),趙陽譯,《金枝》,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王位的重負〉,217-229。
    田浩(Hoyt C. Tillman),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伊佩霞(Patricia Ebrey)),范兆飛 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5章,〈唐代作為舊族的崔氏〉,112-152。
    何炳棣,葛劍雄譯,〈宋、金時人口總數的估計〉,收於《明初以降人口及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356-375。
    何冠環,《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3年進士》,北京:中華書局,1994。
    吳天墀,《西夏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宋彥陞,〈關於宋代「重文輕武」的幾點反思〉,《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2013),341-367。
    李華瑞,〈改革開放以來宋史研究若干熱點問題評述〉,《史學月刊》,第3期(2010),5-27。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第2章,〈政治型態的演變〉,21-78;第5章,〈社會形態的轉變〉,171-202。
    姚政志,〈比較內藤湖南、宮崎市定與郝若貝的「唐宋時代觀」〉,《政大史粹》第22期(2012),81-118。
    姚紅,《宋代東萊呂氏家族及其文獻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0。
    柯文(Paul A. Cohen),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之際社會轉變研究之一〉,《唐宋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71-351。
    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收入劉俊文 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通論,153-242。
    郝若貝,〈750─1500年間中國的人口、政治及社會轉型〉,收於《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中古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5-246。
    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2章,〈宋代后妃與政治〉,135-199。
    ───,〈論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4),60-68。
    張其凡、趙冉,〈二十世紀以來晚宋史研究與展望〉,《中國史研究動態》第4期(2012),28-35。
    張瑾,〈北宋呂氏官僚家族問題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蔭麟,〈北宋的外患與變法〉,收入查時傑 編,《中國通史集論》,臺北:世華出版社,1980,340-351。
    梁建國,〈2011宋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6期(2012),13-25。
    陳峰,〈試論呂夷簡的政治「操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95-108。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北宋韓琦的家族〉,《中國近世社會文化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89-103。
    ───,〈士人的起家〉,《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1-26。
    ───,〈北宋士人的起家及其家族的維持〉,《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239-268。
    ───,〈范仲淹與宋對遼夏外交〉,《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201-214。
    麥克尼爾(Willian H. McNeill),楊玉齡譯,《瘟疫與人》,臺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
    童永昌,〈「新政治史研究的展望」研討會紀要〉,《古今論衡》第21期(2010),166-171。
    斯通(Deborah Stone),《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臺北:群學出版社,2007。
    黃寬重,〈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展與轉變〉,《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233-251。
    ───,〈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收入《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1-14。
    楊念群,〈為什麼要研究政治史〉,《歷史研究》第3期(2004),10-13。
    溝口雄三,〈中國式近代的淵源〉,《中國前近代的曲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1,46-103。
    詹森(David Johnson)、耿立群 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231-339。
    雷池月,〈封建政治家的宿命──從呂夷簡看官僚的「內耗」〉,《書屋》第1期(2008),64-69。
    趙翼,《廿二十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包容政治的特點〉,《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41-78。
    ───,〈梅堯臣「碧云騢」與慶曆政爭中的士風〉,《兩宋史研究彙編》,103-116。
    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收於《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硏究所史學系出版,1988,579-606。
    ───,《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19。
    ───,〈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窺——以中日韓學界對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為例〉,《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8),128-135。
    ───,〈宋代政治史研究「再出發」〉,《歷史研究》第6期(2009),4-10。
    鄭銘德,〈宋代臺諫與皇權、相權的關係──以呂夷簡、秦檜當國時期為例〉《史苑》第56期(1996),33-50。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1分(1993),1-37。
    錢穆,〈論宋代相權〉,《宋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58,第1輯,455-462。
    ───,〈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134-199。
    ───,《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下冊,第32章,〈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557-580。
    魏希德,劉成國、李梅譯,〈美國宋史研究的新趨向:地方宗教與政治文化〉,《中國史研究動態》第3期(2011),58-71。
    蘇洵,曾棗莊、金成禮 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卷14,〈譜例〉,371。

    (二)英文文獻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Hymes, Robert P. “ Song China, 960-1279.”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eds.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336-351. Armonk: M.E. Sharpe, 1997.
    ───.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Mcneil, William H. The Pe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se, and Society since A.D.100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24-62.
    Nap-yin, Lao, and Huang K`uan-ch`ung. “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tsu (960-976).”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eds. Denis Twitchett and Paul Jakov Smi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0153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3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1301.pdf5222KbAdobe PDF272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