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39576      Online Users : 10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118


    Title: 胡錦濤時期外交戰略理論與實踐-以中印關係為例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in Hu Jintao Era - An Example of Sino-Indian relations
    Authors: 張忠義
    Chang, Chung Yi
    Contributors: 姜家雄
    Chiang, Chia Hsiung
    張忠義
    Chang, Chung Yi
    Keywords: 和平崛起
    外交戰略
    中印關係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9-01 16:30:37 (UTC+8)
    Abstract: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成果舉世矚目,各種威脅論亦隨之在側。胡錦濤甫上任即昭告世界中國將和平的崛起,期以消弭不利中國發展的威脅輿論。國際社會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迷思,多偏向現實主義觀點,尤以中國的軍備發展對世界局勢影響為甚。本論文旨在研究胡錦濤時期中國崛起的內涵,及研究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態度,分析中國在各種不利發展輿論條件下,構建何種具中國特色的和平發展理論與外交戰略,期以達到和平的崛起,及與國際社會共創和諧世界,並藉中印雙邊關係發展來檢驗胡錦濤外交戰略成效。為聚焦研究範圍,研究重點以胡錦濤2003-2013年期間的外交戰略,廣蒐文獻以文獻分析法疏理、分析。研究發現胡錦濤的外交戰略為呼應中國發展需要、國際總體發展潮流、趨勢、以及應對國際社會反應所得,但經由中印關係發展檢證和平崛起實踐作為與成果,官方公開資料與民間問卷訪查結果迥異,官方囿於雙邊、多邊關係發展結果偏向樂觀、正向,較無法真實呈現;民間問卷訪查結果對中國的態度則趨於悲觀與厭惡,其關鍵在中國逐年加強軍備,恐破壞地區穩定與安全。因此,中國能否真的和平崛起,歸結在中國自身是否願意以和平的手段崛起,惟有中國願意,才能與國際社會和平的共創和諧世界。
    Reference: 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中國外交部編寫組。《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上海: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03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04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05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0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07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08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2011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
    戈雷(Jane Golley)、宋立剛主編。《崛起的中國︰全球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左學金、潘光、王德華。《龍象共舞-對中國和印度兩個復興大國的比較研究》。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吳兆禮。〈中國與印度:包容、關切與挑戰〉,收錄《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12)》,李向陽主編,頁218-2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呂蓬、劉大湧,〈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的外交新佈局〉,收錄《新世紀機遇期與中國國際戰略》,陳佩堯、夏立平主編,頁40-50。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年。
    李五一。《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玉、陸庭恩主編。《中國與周邊及911後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宏、呂航。〈和平發展與和諧外交實踐〉,收錄《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與實踐》,梁守德、李義虎主編,頁219-22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李明峻。〈印度的領土紛爭與其因應策略〉,收錄《當代印度民主政治》,施正鋒、謝若蘭主編,頁123-163。臺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7年。
    邵宗海。《中國和平崛起與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互動》。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長弓。《中國不折騰:中國的態度、全球角色及別折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侯思嘉、閻紀宇譯,章家敦(Gordon G. Chang)著。《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臺北:雅言文化,2002年。
    姜大為。〈構建持引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收錄《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梁守德、李義虎主編,頁27-3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胡鞍鋼。《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樹祥主編。《中國外交與國際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倪世雄。〈中國的和平崛起:特徵、含義及影響〉,收錄《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朱雲漢、賈慶國主編,頁119-134。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倪健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正源。《中國負責任大國角色的構建:角色理論視角下的實證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徐敦信。《世界大勢與中國和平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徐敦信。《世界大勢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馬加力。《關注印度-崛起中的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高全喜主編。《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
    常欣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和平發展新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張森林、吳紹禹。〈全球化趨勢與和諧世界的必然選擇〉,收錄《全球化與和諧世界》,梁守德、李義虎主編,頁188-19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曹永勝、羅健、王京地合著。《南亞大象:印度軍事戰略發展與現狀》。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梁守德。《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陳啟懋。〈國際體系和中國國際定位的歷史性變化〉,收錄《世界大勢與和諧世界》,徐敦信主編,頁64-74。北京:世界知識,2007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楊守明。《中國和平崛起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楊闖。〈論和諧世界理念的內涵與前景〉,收錄《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梁守德、李義虎主編,頁1-1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漆思。《中國共識:中華復興的和諧發展道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趙寶煦。〈構建和諧世界:中國傳統思想的淵源〉,收錄《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梁守德、李義虎主編,頁序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劉長敏。〈論和諧世界理念中的和平與發展觀〉,收錄《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梁守德、李義虎主編,頁49-5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劉思照。《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鄭必堅。《思考的歷程-關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由來、根據、內涵和前景》。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鄭永年。《大格局:中國崛起應該超越情感和意識形態》。上海:東方出版社,2014年。
    鄭永昌。《中國和平發展與西方的戰略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鄭宇碩。《印度:崛起中的亞洲巨象》。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鄭啟榮。《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1978-200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鄭雪飛。〈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外交戰略要點〉,收錄《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與實踐》,梁守德、李義虎主編,頁242-25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蕭美惠、林國賓譯,Aaron Chaze著,《印度:下一個經濟強權》(India : An Investor`s Guide to 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臺北:財訊出版社,2007年。
    賴昱安。〈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胡溫體制下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頁198-210。臺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閻學通。〈外國人看中國的崛起〉,收錄《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閻學通主編,頁38-39。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二、期刊論文
    于蕾。〈中印經貿關係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基於競合理論的分析〉。《社會科學》,第10期。2012年,頁44。
    仇發華。〈六方會談與中國外交能力評析〉。《韓國研究論叢》,第22輯。2010年,頁204-218。
    仇發華。〈多邊主義與雙邊主義的博弈-東北亞地區安全合作的探索〉。《東疆學刊》,第28卷第1期。2011年,頁95-99。
    王鴻喜、李海君、張戰。〈用政治手段解決國際衝突的有益探索〉。《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第8卷第3期。2008年,頁13-18。
    多米尼克赫勒(德)。〈東盟地區論壇對亞太地區安全的適用性〉。《南洋資料譯叢》,第2期。2006年,頁13-28。
    吳佩、李艷。〈從中國在朝核六方會談的作為看國際地位的變化〉。《湘潮》,第11期。2007年,頁19-20。
    吳非。〈中國在中亞的戰略利益〉。《商業現代化》,第S7期。2005年,頁14。
    吳鵬翼。〈東亞區域主義發展與中國的角色〉。《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33期。2013年,頁91-113。
    呂林巧、劉永紅。〈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和諧世界建構問題初探〉。《博士碩士論壇》。2008年,頁70-73。
    李雨寧。〈中國倡提「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國防雜誌》,第25卷第5期。2004年,頁39-48。
    李宥霖。〈從習近平訪印度觀察近期中、印關係動向〉。《中國研究》,第48卷第10期。2014年,頁78。
    李國環。〈中國和平崛起的機遇與挑戰〉。《安徽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5年,頁54-57。
    李敏。〈中印貿易摩擦及未來發展前景〉。《商場現代化》,第622期。2010年,頁4-5。
    李華、閻海東。〈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和平戰略-一種理論分析〉。《上海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07年,頁117-121。
    李榮。〈淺析中印交流中的文化安全與國家安全問題〉。《青海師範大學》,第32卷第4期。2010年,頁52-57。
    李德芳。〈體育外交的作用及其運用-以北京奧運會為例〉。《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8年,頁55-60。
    李興、王晨星。〈上海合作組織:發展與前景〉。《領導文萃》,第S11期。2012年,頁11-12。
    肖歡容、朱虹。〈參與、接受與建構-以1997-2005年中國參與東盟地區論壇的規範建構為例〉。《東南亞研究》,第4期。2009年,頁40-45。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外交學院學報》,第2期。1999年,頁34。
    昌灝。〈孔子學院的發展回顧與前瞻〉。《高教發展與評估》,第31卷第1期。2015年,頁23-44。
    邱丹陽。〈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中國和平崛起的地緣經濟思考〉。《當代亞太》,第1期。2005年,頁8-13。
    姜大為。〈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駁”中國威脅論”〉。《中州學刊》,第1期。2007年,頁1-9。
    帥傳敏、曹桂華。〈中國與聯合國WFP新一輪合作戰略研究〉。《中國軟科學》,第8期。2006年,頁79-88。
    胡敏遠。〈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戰略意涵--「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觀點〉。《國防雜誌》,第27卷第4期。2012年,頁3-16。
    唐永勝。〈中國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2年,頁39-44。
    孫壯志。〈中亞五國的地緣戰略〉。《東歐中亞研究》,第4期。2000年,頁61-68。
    婁偉。〈觀念認同與地區秩序建構-兼談中國新安全觀在建構東亞秩序中的作用〉。《東南亞研究》,第1期。2012年,頁53-57。
    常鋮。〈文明衝突之思-和諧世界下的多元文化〉。《文化論談》,第9期。2014年,頁303-304。
    張大為、王筱欣。〈中印邊界問題研究〉。《重慶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1994年,頁29-35。
    張宏峰。〈中印邊界問題的現實背景與研究意義〉。《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12年,頁121-123。
    曹雲華。〈睦鄰政策與中國〉。《當代亞太》,第2期。2004年,頁54。
    許曉。〈淺析中印關系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商品與質量》,第S8期。2012年,頁215。
    郭秀玲。〈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印巴衝突問題研究〉。《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134卷第10期。2014年,頁68-71。
    郭瑜。〈中印崛起與兩國經貿交流合作前景分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10年,頁1-6。
    陳歡雲、劉再起。〈論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國安全的戰略意義〉。《學術探索》,第S7期。2012年,頁39-43。
    彭俊。〈入世十年:開放沒有回頭路〉。《中國新聞週刊》,第45期。2011年,頁28-29。
    温顯娟。〈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徑:體育外交〉。《理論與現代化》,第1期。2015年,頁67-71。
    黃宇藍。〈淺談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中的中國國家利益〉。《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7年,頁51-52。
    楊文武、徐菲。〈後危機時代中印經貿合作研究現狀探析〉。《南亞研究季刊》,第4期。2012年,頁69-76。
    楊思靈。〈試析印度加強與亞太國家戰略合作及其影響〉。《南亞研究》,第1期。2012年,頁1-14。
    溫耀慶、戴錦賢。〈金磚五國合作機制下中印經貿合作〉。《國際貿易》,第8期。2012年,頁52-54。
    路宇立、宮占奎。〈中國參與APEC合作的經濟收益分析〉。《國際商務論壇》。2010年,頁27-29。
    管輝、雷娟利。〈對中印關係的熱期盼與冷思考〉。《保山學院學報》,第1期。2014年,頁68-72。
    趙國材。〈中印建交60年-應共建和平、穩定、健康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海峽評論》,第280期。2014年,頁27-33。
    趙萍。〈中國西藏的周邊形勢與戰略地位〉。《西藏研究》,第3期。2005年,頁6-9。
    劉貞曄。〈試論反恐議題中安全觀-後現代視角的觀察〉,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第七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暨實務研討會,2011年。
    劉漢銀。〈海外孔子學院發展探析〉。《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34卷第8期。2014年,頁254-255。
    蔡宏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分析〉。《進口救濟論叢》,第22期。2003年,頁185-197。
    衛絨娥。〈西藏問題與中印關係〉。《西藏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2008年,頁59-64。
    鄧紅英。〈中印建立信任措施的回顧與反思〉。《南亞研究季刊》,第3期。2011年,頁15-19。
    鄭紅英。〈略論後奧運時代的中國外交〉。《渤海大學學報》,第2期。2009年,頁149-154。
    戴慧。〈上海合作組織的由來與發展〉。《俄羅斯文化》,第S4期。2010年,頁21-22。
    羅會鈞、許淳凱。〈中印關係的回顧與思考〉。《雲夢學刊》,第31卷第6期。2010年,頁62-65。
    龐中英。〈全球化與和諧世界〉。《世界知識》,第1期。2006年,頁67。
    蘭舟達,曠毓君。〈地緣政治視角下的中巴軍事技術合作〉。《國防科技》,第35卷第5期。2014年,頁86-96。
    三、研討會論文
    房廣順、唐彥林、張濤。〈和諧世界理論的深刻內涵及其戰略意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沈產業結構優化」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沈陽市科學技術學會主辨,2008年,頁1266-1271。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建立中美俄東盟安全合作組織〉,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清華國際安全論壇研究報告第4期,2011年3月26日,頁1-35。
    楊魯慧。〈和諧世界:中國軟實力與和諧外交〉,「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主辨,2010年,頁137-138。
    劉建飛。〈和諧世界理念與中國和平外交〉,第六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辦,2008年,頁138。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
    吳俊德。〈論中國的「和平崛起」及其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偉倫。〈中國和平發展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林芷瑩。〈中國「和諧世界」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海。〈中國「和平崛起論」的源起與發展〉。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孫中運。〈中國「和諧世界」外交戰略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高琳恩。〈制衡「中國威脅論」--中國國際形象行銷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英語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8年。
    陳昌龍。〈中國推展「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與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006。
    戴國欽。〈中國參與國際反恐合作之研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顏志榮。〈中國和平發展下的中美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五、網路資料
    〈2010年歐洲孔子學院聯席會議在倫敦成功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國大使館教育處》。http://www.edu-chineseembassy-uk.org/publish/portal24/tab5260/info94500.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2011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簡明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107/20110707661512.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6日)。
    〈人民論壇發佈交大全球民意研究中心實證調研成果-印度民眾看中國崛起〉,《上海交通大學》。http://iah.sjtu.edu.cn/cn/home/highlights.asp?ID=349(檢索日期:2015年4月20日)。
    〈上合組織反恐軍演〉,《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4%B8%8A%E5%90%88%E7%BB%84%E7%BB%87%E5%8F%8D%E6%81%90%E5%86%9B%E6%BC%94(檢索日期:2015年6月1日)。
    〈中印將恢復聯合軍演近年來中印聯合軍演大盤點〉,《全球軍情》。http://big5.china.com.cn/military/2013-05/21/content_28884480.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29日)。
    〈中印簽署二十一世紀的共同展望文件〉,《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15/content_7422185.htm (檢索日期:2015年3月16日)。
    〈中俄國家年〉,《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06russia/index.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中俄聯合公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7/03/content_3169227.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21日)。
    〈中俄聯合聲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7/content_5899870.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21日)。
    〈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全文)〉,《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7/01/content_3164594.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中美日印四國軍力比較-中國國防總實力列第二位〉,《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01/13/content_1272546.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中國:經濟雖超越日本但壓力仍大〉,《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08/100817_china_economy.shtml (檢索日期:2015年1月10日)。
    〈中國加入核心國際人權條約情況一覽表〉,《聯合國人權網》。http://unhr.org/htm/ajax/Ax90.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中國-印度外交關係〉,《看見中國》。http://www.showchina.org/zwgxxl/zgyd/200706/t117104.htm (檢索日期:2015年3月16)。
    〈中國同印度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930/sbgx_604934/(檢索日期:2015年5月28日)。
    〈中國同印度雙方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930/sbgx_604934/(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中國西部大開發:印度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6/n77433.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6日)。
    〈中國和印度發表《聯合宣言》(全文)〉,《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1/21/content_5359594.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08年)〉,《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9-06/03/content_17877773_8.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室》。http://www.scio.gov.cn/zfbps/gqbps/2005/Document/308064/308064.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中國為巴基斯坦建5座核反應爐 投150億美元〉,《中國財經網》。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finance.china.com.cn/news/gjjj/20150422/3074048.shtml(檢索日期:2015年6月1日)。
    〈中國軍費歷年一覽〉,《網易》。http://news.163.com/special/junfei/(檢索日期:2015年4月20日)。
    〈中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大事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http://www.china-un.org/chn/zt/cnunweihe/t529988.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6日)。
    〈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進展情況報告〉,《聯合國》。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china08/8.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中國與APEC〉,《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g/200207/20020700033019.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中國與印度聯合聲明〉,《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t/tbgz/06-065/518014.html (檢索日期:2015年1月10日)。
    〈中國與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經貿合作日趨密切〉,《國際在線》。http://gb.cri.cn/8606/2006/11/15/1745@1304570.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2日)。
    〈中國與聯合國的關係〉,《中國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6/30/content_11226.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中國關於聯合國改革問題的立場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tytj/t199083.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聯合公報〉,《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92%8C%E5%8D%B0%E5%BA%A6%E5%85%B1%E5%92%8C%E5%9B%BD%E8%81%94%E5%90%88%E5%85%AC%E6%8A%A5(檢索日期:2015年4月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全文)〉,《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6/24/content_935350.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2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共和國大使館》。http://in.chineseembassy.org/chn/zygx/zywx/t752833.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協國家首腦會晤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1179_611310/t25638.s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孔子學院是俄州與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孔子學院》。http://cipsu.us.chinesecio.com/zh-hans/content/%E5%AD%94%E5%AD%90%E5%AD%A6%E9%99%A2%E6%98%AF%E4%BF%84%E5%B7%9E%E4%B8%8E%E4%B8%AD%E5%9B%BD%E6%96%87%E5%8C%96%E4%BA%A4%E6%B5%81%E7%9A%84%E9%87%8D%E8%A6%81%E6%A1%A5%E6%A2%81(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正式發佈〉,《北京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工作辦公室》。http://162.105.205.106/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7&id=41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全球逾1/3人口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6/7666527.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
    〈全球對華化工行業貿易救濟案件的特點與趨勢〉,《中華財經首頁》。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20513/718197.s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共和國的足跡——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9-10/10/content_1435051.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印度和中國之間的文化聯繫:一以貫之的傳統〉,《印度駐華大使館》。http://www.indianembassy.org.cn/Chinese/DynamicContentChinese.aspx?MenuId=4&SubMenuId=0(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印度將漢語列外語課程首期500所中學將開漢語課〉,《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2/08-25/4133094.s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回眸2008奧運文化活動 300萬觀眾共享藝術盛宴〉,《北京日報》。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7929388.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
    〈希望的議程:印駐華前外交官認為印度應放棄對中國的偏見〉,《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VOL/98454.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6日)。
    〈我國已接受糧食援助近10億美元明年將成援助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07/content_2799666.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2日)。
    〈李明博:“奧運外交”心願未了〉,《新浪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08-08-12/080816102660.s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
    〈亞洲力量:印度人眼中的中國〉,《BC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1/07/110705_indian_china(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09/content_1515866.htm (檢索日期:2015年3月16日)。
    〈和平使命2013聯合反恐軍演〉,《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t/js/07-058/543478.html(檢索日期:2015年6月1日)。
    〈奈及利亞納姆迪•阿齊克韋大學校刊對兩校共建孔子學院給予高度評價〉,《廈門大學》。http://ice.xmu.edu.cn/showconfucius.aspx?news_id=3263(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東協加一〉,《台灣東南亞協會研究中心》。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1.aspx(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東協國家〉,《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Mobile/PolicyReport_Content.aspx?s=D32605DEE23FC665(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東南亞國家協會〉,《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052449DD01A26E24&sms=DF52F83A5B7D2A47&s=D32605DEE23FC665。 (檢索日期:2015年5月22日)
    〈非戰公約〉,《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9%9D%9E%E6%88%98%E5%85%AC%E7%BA%A6%E3%80%8B(檢索日期:2015年5月26日)。
    〈前駐印度大使周剛:難忘中印崢嶸歲月〉,《瞭解新聞週刊》。http://www.outlookweekly.cn/htm/content_5063.htm (檢索日期:2015年3月16日)。
    〈南亞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http://sfl.pku.edu.cn/list.php?catid=102(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政治關係〉,《印度駐華大使舘》。http://www.indianembassy.org.cn/Chinese/DynamicContentChinese.aspx?MenuId=2&SubMenuId=0(檢索日期:2015年4月20日)。
    〈為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科學發展〉,《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5028557.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27日)。
    〈美國的機械工程師們都在談論我們什麼〉,《福建祥鑫股份》。http://www.fjxxal.com/newsdetail.asp?ID=61(檢索日期:2015年4月26日)。
    〈美國霸權主義還能走多遠?〉,《豫台視窗》。http://big5.huaxia.com/ytsc/tbxxg/wsjy/2011/10/2611159.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26日)。
    〈胡錦濤〉,《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8%83%A1%E9%94%A6%E6%B6%9B&prd=so_1_doc (檢索日期:2015年3月21日)。
    〈英媒:巴基斯坦將購買中國8艘潛艇〉,《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5/04/150402_press_pakistan_china_submarines(檢索日期:2015年6月1日)。
    〈倫敦商務孔院成功舉辦英國上議院春節招待會〉,《孔子學院總部》。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2-02/20/content_406468.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旅遊業的關鍵環節,印度和中國〉,《印度駐華大使館》。http://www.indianembassy.org.cn/chinese/DynamicContentChinese.aspx?MenuId=68&SubMenuId=73(檢索日期:2015年6月1日)。
    〈國際奧會主席羅格致辭〉,《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olympics/2008-08/24/content_9691589.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
    〈國際聯盟〉,《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25E5%259B%25BD%25E9%2599%2585%25E8%2581%2594%25E7%259B%259F&prd=so_1_doc(檢索日期:2015年5月26日)。
    〈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深圳大學》。http://www.szucis.com/index.aspx?english=no(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第68屆聯合國大會中方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http://www.china-un.org/chn/gdxw/t1078850.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mfa_chn/wjb_602314/zzjg_602420/yzs_602430/dqzz_602434/cxbdhwt_602548/(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奧運開幕式〉,《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sports/zhuanti/2008ay/node_7048641.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
    〈奧運會開幕至今,胡錦濤創四大歷史紀錄〉,《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7674140.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
    〈經貿關係〉,《印度駐華大使館》。http://www.indianembassy.org.cn/Chinese/DynamicContentChinese.aspx?MenuId=3&SubMenuId=0(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義大利2006年將在中國舉辦“義大利文化年”〉,《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3036471.html(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暨南大學中印比較研究所〉,《暨南大學》。http://zybj.jnu.edu.cn/(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構建和諧世界主張的基本內容〉,《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2/1028/c350806-19413176.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27日)。
    〈熊玉梅副局長在奧運會北京旅遊景點服務接待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http://www.cnta.gov.cn/html/2008-8/2008-8-26-10-3-76750.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
    〈論中印貿易發展的機遇與障礙〉,《全刊雜誌賞析網》。http://doc.qkzz.net/article/5b02a9ad-8d21-48af-89aa-675e8c186aed.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鄭必堅〉,《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9%83%91%E5%BF%85%E5%9D%9A&prd=so_1_doc (檢索日期:2015年3月21日)。
    〈澳新南威爾士大學孔子學院落成 讓世界瞭解中國〉,《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hr/hr-kzxy/news/2009/08-12/1814450.s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獨立自主和平發展—外交部長楊潔篪談新中國60年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博茨瓦納共和國大使館》,http://bw.chineseembassy.org/chn/xwdt/t580395.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16日)。
    〈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永放光芒—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黨90華誕〉,《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18/c_121681556.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hdqzz_609676/lhg_609678/t311662.s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7/content_709554.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聯合國會費〉,《台灣WiKi》。http://www.twwiki.com/wiki/%E8%81%AF%E5%90%88%E5%9C%8B%E6%9C%83%E8%B2%BB(檢索日期:2015年5月26日)。
    〈聯合國需要中國,中國需要聯合國〉,《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intl.cssn.cn/gj/gj_gjwtyj/gj_gjzz/201503/t20150305_1534460.s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2日)。
    〈韓媒稱中國30年內無法趕上美國 差距很難縮小〉,《新華網》。http://big5.home.news.cn/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12-01/07/c_122549516.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6/3965180.html (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1日)。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252/5303/5304/20010608/484740.html(檢索日期:2015年1月6日)。
    王芳、傅丁根。〈探訪四國孔子學院〉《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rmwz/html/2013-01/01/content_1188937.htm?div=-1。(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王毅。〈在中國與東協媒體合作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8847.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3日)。
    任理軒。〈理論創新:偉大的歷史性創造—寫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093/64094/8544901.html (檢索日期:2015年3月20日)。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5.html(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9)〉,《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16.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
    吳得源。〈中國大陸環境國際合作政策〉。 http://iiro.nccu.edu.tw/attachments/journal/add/5/2011-2-03.pdf(檢索日期:2015年4月26日)。
    吳凱琳。〈取代美國!2016年中國成第一大經濟體〉,《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986(檢索日期:2015年1月10日)。
    吳福成。〈亞洲的新震撼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7期。2002年,頁47~53。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國與中國之亞太發展策略〉,《海峽評論》。http://www.haixiainfo.com.tw/147-57.html(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李少軍。〈雙重身份與中國的機遇期〉,《國際經濟評論》。http://www.iwep.org.cn/upload/2014/07/d20140708135636406.pdf(檢索日期:2015年4月10日)。
    李肇星。〈紀念聯合國成立60周年:維護和平、推動發展〉,《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3/content_3481627.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22日)。
    李寶俊、王彬若。〈美國外交:從現實主義到進攻性現實主義的路徑〉,《教學與研究》。第12期。2006年,http://risechina.blogspot.tw/2006/12/blog-post.html(檢索日期:2015年5月26日)。
    奈伊(Joseph S. Nye,Jr.)。〈國家未來的實力(The Future of Power)〉,《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61&itemid=23033&rmid=2577(檢索日期:2015年5月6日)。
    金燦榮、戴衛來。〈變化的國際形勢下的大國外交政策調整〉,《人民網》。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4/149082/8968092.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16日)。
    門洪華。〈中國崛起的戰略應對之道〉,《百度》。http://tieba.baidu.com/p/88757195(檢索日期:2015年4月9日)。
    胡錦濤。〈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胡錦濤作重要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ldhd/2006-08/23/content_368731.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胡錦濤。〈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胡錦濤作重要講話〉,《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content_4999294.htm (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0日)。
    胡錦濤。〈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4/26/content_1439621.htm (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0日)。
    胡錦濤。〈和諧世界〉,《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8/24/content_5000866.htm (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1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講話(全文)〉,《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1/04/content_5289040.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北京奧運會歡迎宴會上的祝酒詞〉,《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8/08/content_9044567.htm(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亞非峰會上的講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123/wjdt/zyjh/t192875.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3/14286125.html (檢索日期:2015年1月1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665666.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越南國會的演講(全文)〉,《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819943.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6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墨西哥參議院發表演講〉,《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09/14/content_3487519.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聯合國大會第64屆會議一般性辯論上的發言〉,《聯合國新聞部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zh/focus/hujintao/ga.shtml (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0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領袖會議上的講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http://www.china-un.org/chn/zt/snh60/t212365.htm (檢索日期:2015年1月6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0.htm (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0日)。
    胡錦濤。〈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2.htm (檢索日期:2015年3月10日)。
    胡錦濤。〈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5年亞非峰會上的講話(全文)〉,《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nysg/845548.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11日)。
    張祝基。〈中法文化年前夕話經貿〉,《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076769.html(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張靜宇。〈人民觀察:印度憂慮中國軟件業崛起〉,《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4/20021114/866008.html(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郭洪濤。〈如何理解20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的三次演變〉,《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czls/xs/tbxx/dy/9x/201009/t20100916_900984.htm(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郭學堂。〈大國關系進入合作期〉,《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4/20020729/787029.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26日)。
    陳峰君、馬加力、孫士海。〈第三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第四場討論實錄〉,《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51206/18402177047.s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25日)。
    陳華昇。〈從大歷史的視野看中國建政與兩岸分立六十年〉,《國政研究報告》。http://www.npf.org.tw/post/2/6524(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陳錫蕃、謝志傳。〈國政分析-中國威脅論面面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11248 (檢索日期:2015年1月6日)。
    曾復生。〈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發展前景研析〉,《國政研究報告》。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12643(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溫家寶。〈全球化加深了各國相互依存,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自成為贏家〉,《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30/content_12564233.htm(檢索日期:2015年4月26日)。
    溫家寶。〈溫家寶總理出席東協商業與投資峰會並發表演講〉,《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1024/2121579.html(檢索日期:2015年3月6日)。
    維基百科。〈和諧世界〉,《維基媒體基金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2%8C%E8%B0%90%E4%B8%96%E7%95%8C (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3日)。
    嶽淼。〈頂級倖存術〉,《環企網》。http://www.gemag.com.cn/8/32516_1.html(檢索日期:2015年4月25日)。
    六、報章雜誌
    〈2017 年中國將成第一經濟強權〉。《中國時報》,2005 年 11 月 21 日。版 A7。
    〈2004:中國軍事外交更趨務實〉。《新華網》,2004年12月19日。
    英文部份
    一、專書
    Annual-Report-2003-2004.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05.
    Annual-Report-2004-2005.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06.
    Annual-Report-2005-2006.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07.
    Annual-Report-2006-2007.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08.
    Annual-Report-2007-2008.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09.
    Annual-Report-2008-2009.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10.
    Annual-Report-2009-2010.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11.
    Annual-Report-2010-2011.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12.
    Annual-Report-2011-2012.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13.
    Annual-Report-2012-2013.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14.
    Annual-Report-2013-2014. 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2015.
    Kurian, Nimmi. Emerging China and India`s Policy Options. india: Lancer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2012.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Arlington: Defense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1.9.31.
    二、期刊論文
    Abdollahian, Mark and Kang Kyungkook. "In Search of Structure: The Nonlinear Dynamics of Power Transitions."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34, no. 4 (2008): 333-357.
    Bisley, Nick. "China`s Rise and the Making of East Asia`s Security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1, no. 73 (2012): 19-34.
    Fravel, M. Tayl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China`s Rise: Assessing China`s Potential for Territorial Expans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12, no. 4 (2010): 505-532.
    Hu, Richard Wrixing. "India`s Nuclear Bombs and Sino - Indian Relation." East Asia 17, no. 1 (1999.3.1): 40-68.
    Jain, B. M. "India-China Relations: Issues and Emerging Trends." Round Table 93, no. 374 (2004): 253-269.
    Jianxue, Lan. "Sino-Indian Relations :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Rebalancing”."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3, (2013): 120-137.
    Malik, Mohan. "China and India Today." World Affairs 175, no. 2 (2012): 74-84.
    Noguchi, Kazuhiko. "Bringing Realism Back In: Explaining China`s Strategic Behavior in the Asia-Pacific." Asia-Pacific Review 18, no. 2 (2011): 60-85.
    Panda, Jagannath P. "Competing Realities in China–India Multilateral Discourse: Asia`s Enduring Power Rival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2, no. 82 (2013): 669-690.
    Ping, Jonathan H. "China`s Relations with India`s Neighbours: From Threat Avoidance to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1, no. 1 (2013): 21-40.
    Soni, Sharad K. and Reena Marwah. "Tibet as a Factor Impacting China Studies in India." Asian Ethnicity 12, no. 3 (2011): 285-299.
    Suettinger, Robert L. "The Rise and Descent of “Peaceful Rise”." Hoover Institution 12, (2004): 1-10.
    Zhao, Hong. "India and China: Rivals or Partners in Southeast Asi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 Strategic Affairs 29, no. 1 (2007): 121-142.
    三、網路資料
    Barnett, Robert, "Did Britain Just Sell Tibet?"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08/11/25/opinion/25barnett.html?_r=0 (2015.4.21).
    Gelb, Leslie H. "Foreign Affairs; Breaking China Apart."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1991/11/13/opinion/foreign-affairs-breaking-china-apart.html(2014.10.1).
    Krauthammer, Charles, "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Time,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83245,00.html (2014.10.1).
    Mearsheimer, John J. "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Pacifier." Foreign Affairs, (2001.10).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01-09-01/future-american-pacifier(2015.6.6.).
    Powell, Colin. "U.S. Look to Its Allies for Sta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Interm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1.7.27).http://www.nytimes.com/2001/01/27/opinion/27iht-edcolin.t.html(2015.6.6.).
    Wen, Jiabao. " China & India not rivals, says Jiabao In Delhi, Chinese Premier pitches for trade." The Tribune, http://www.tribuneindia.com/2010/20101216/main2.htm (2014.11.10).
    "India and the World."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global.org/2010/10/20/chapter-2-india-and-the-world/ (2015.4.18).
    "India and the World."Pew Research Center,http://www.pewglobal.org/2014/03/31/chapter-2-indians-view-the-world/ (2015.4.18).
    "China-India Border: Eastern Sector."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http://www.lib.utexas.edu/maps/middle_east_and_asia/china_india_e_border_88.jpg (2015.4.25).
    "China-India Border: Western Sector."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http://www.lib.utexas.edu/maps/middle_east_and_asia/china_indiaw_border_88.jpg (2015.4.25).
    "Troop And Police Contributors Archive (1990 - 2014). "United Nations, http://www.un.org/en/peacekeeping/resources/statistics/contributors_archive.shtml(2015.5.26)。
    "Un Peacekeeping Troop And Police Contributors." United Nations, http://www.un.org/zh/peacekeeping/resources/statistics/contributors.shtml(2015.710).
    "What Countries or Groups Pose the Greatest Threat to (Survey Country) in the Future?"Pew Research Center , http://www.pewglobal.org/question-search/?qid=1866&cntIDs=&stdIDs= (2015.4.1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102922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2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201.pdf3630KbAdobe PDF211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