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151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1300/142216 (78%)
造访人次 : 48330100      在线人数 : 9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151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516


    题名: 由理學到考據學--毛奇齡四書學的轉折
    From neo-confucianism to textlogy, the transitional function of Mao qi-ling`s Four Books learning
    作者: 王秋雯
    贡献者: 陳逢源教授
    王秋雯
    关键词: 清代學術
    考據
    義理
    四書學
    毛奇齡
    日期: 2016
    上传时间: 2016-03-01 10:37:55 (UTC+8)
    摘要:  本文以明清學術轉型為問題意識的導出。由「理學」到「考據學」的典範轉移如何發生,一直為學界的焦點議題。考察前人研究,對於此議題的解決方案,大概分為三種理論類型,即梁啟超的理學反動說、錢穆的每轉益進說、余英時的內在理路說。錢氏與余氏之說,實有繼承關係。余氏勾勒出「智識主義」於思想、學術史內部之發展脈絡,更成為本文思考此議題切入的主要觀察視角。
    自元代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科考定本,至明清兩代仍沿用不衰。清代以朱子學為官學,沿襲明代舊制,仍用八股文取士,命題範圍為四書三題、五經各四題。至康熙時朱子升祀配享孔廟,入十哲之列,朱子學成為官方獨尊的學說。加以明末以來由王返朱的學術風氣,清初學界可說是朱子學的天下。然而,清初王學陣營中卻有毛奇齡這樣一位不同於流俗,奮力批駁程朱學的人物,其四書學著作如《四書賸言》、《四書賸言補》、《論語稽求篇》,以及晚年時由門人纂輯的《四書改錯》,皆呈現以王學為主的學術根柢,以經解經的方法論,開展了由理學走向考據學的學術門徑。是以本文以毛奇齡的四書學為研究對象,以其集大成之作《四書改錯》為主要討論範圍,配合其他相關四書學文本,溝通其中義理與考據兩部分,捕捉其中「轉折」與「改易」的軌跡,形構一個動態的學術史側面,使毛奇齡四書學的真正價值,得以被抉發與定位。
      藉由時代風氣與毛奇齡生平的疏理,可知毛奇齡的王學立場並非刻意與朱學立異,而是出自個人學思的體會。其次,則進入毛奇齡四書學之文本,挖掘其義理、考據兩面向的特色與價值。在義理的部份,毛奇齡承襲王學,又開出新意,呈現清初形上玄遠之學風淡薄的特色。在考據的方法使用上,毛奇齡多針對名物訓詁、典章制度多有發揮,使用漢唐舊注,提出翔實的論據以批駁朱注之非,頗具時代性意義,為歷代考據學流衍至明代,所謂回歸原典運動的延續。
    總括而言,透過本文對於毛奇齡四書學的分疏,可得出義理、考據、經典觀三部分的轉折。其一,承繼王學「心」、「意」、「知」的架構,但其中「知」之本體義已然消褪,此為義理層面的轉折。其二,承繼明代所形成的回歸原典風氣,於考據方法上有所開展,提出「以經解經」、「以漢破宋」,成為後世學者的典範,此為考據方法的轉折;其三,基於對經典的尊奉意識,由《四書》、《六經》的義理、考據兩面向的一貫,發展出諸經一貫的經典觀,此為經典觀的轉折。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 毛奇齡相關著作
    [清]毛奇齡:《四書改錯》,嘉慶辛未學圃重刊本。
    〔清〕毛奇齡著,胡春麗點校:《四書改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年。
    [清]毛奇齡:《四書索解》,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四書賸言》,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四書賸言補》,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大學證文》,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大學問》,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大學知本圖說》,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聖門釋非錄》,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逸講箋》,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中庸說》,嘉慶元年《西河合集》本。
    [清]毛奇齡:《易小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清]毛奇齡撰,政協杭州市蕭山區文史工作委員會編:《毛奇齡合集》,杭州: 杭州出版社,2003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四書類著作

    [魏]何晏注,刑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5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清]李塨:《大學辨業》,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
    〔清〕戴大昌:《駁四書改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第 169 冊。
    [清]楊希閔:《四書改錯平》,清光緒 25 年(1899)福州刊本。

    3、 經學、目錄學著作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5 年。
    [明]朱彝尊撰,林慶彰等點校、新編:《經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 1993 年。
    魏小虎編:《四庫全書總目彙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4、 史部著作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 年。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清]馮辰、劉調贊撰,陳祖武點校:《李塨年譜》,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88 年。
    [清]趙爾巽等編:《清史稿校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
    〔清〕章梫:《康熙政要》,台北:華文書局,1969 年。
    [清]黃宗羲撰:《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年。
    〔清〕張穆:《閻潛邱先生年譜》,台北:廣文書局,1971 年。 徐世昌等編,沈芝瑩、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楊向奎撰:《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
    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5、 文集著作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 年。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等點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明〕王守仁撰,陳榮捷編:《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8 年。
    〔明〕王畿撰,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明〕王畿:《王龍溪語錄》,台北:廣文書局,1960 年。
    〔明〕孫慎行:《困思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四庫禁燬書叢刊》本。
    〔明〕顧憲成:《小心齋札記》,台北:廣文書局,1975 年。
    〔明〕楊慎:《升庵集》,《四庫全書》本。
    ﹝清﹞劉宗周撰、戴璉璋主編《劉宗周全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
    1996 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87 年。
    [清]全祖望撰,詹海雲校注:《鮚埼亭集校註》,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
    [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揚州:廣陵書社,2004 年。
    [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年。
    [清]焦循:《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1977 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清]戴震撰,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 年。
    〔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清]顏元、李塨:《顏李叢書》,台北:廣文書局,1989 年。
    [清]顧炎武撰,黃坤等編:《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清〕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清〕李光地:《榕村全集》(大西洋圖書公司,出版地、年不詳)
    〔清〕熊賜履:《閑道錄》,台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本。
    〔清〕陸隴其:《陸稼軒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四庫全書本。
    〔清〕張伯行:《正誼堂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清聖祖御製:《聖祖仁皇帝御製文第四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章太炎撰、朱維錚點校:《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
    〔清〕張烈撰,陸隴其敘評:《王學質疑》,台北:廣文書局,1982 年。


    (二)近人著作
    1、專書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86 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2003 年。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形成》,台北:聯經出版,2004
    年。 史革新:《清代以來的學術與思想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 史革新:《清代理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 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79 年。
    年。 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成都:巴蜀書社,2007 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年。
    何祐森:《清代學術思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1976 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台北:三民書局,1996 年。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偽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李暢然:《清代孟子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東方朔(林宏星):《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汪念群編:《清代學問的門徑》,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 周予同著,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論》,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年。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台北:萬卷樓圖書,2012 年。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文
    哲所,2003 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 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年。 姜廣輝:《義理與考據》,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高明:《高明經學論叢》,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年。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台北:里仁出版,2006 年。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1999 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74 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
    郭康松:《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1 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1 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陳居淵:《漢學更新運動研究──清代學術新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年。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年。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簡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年。 傅武光:《四書總義著述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 年。
    黃愛平、王俊義:《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北京:三聯書店,2010 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1994
    年。 楊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8 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年。
    葉國良編:《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
    究基金會,2003 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年。 雷平:《清前期「新義理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9 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 劉瑾輝:《清代《孟子》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 年。 劉墨:《乾嘉考據十論》,北京:新華書店,2006 年。
    鄭吉雄:《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 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東大出版社,2006 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台北:東大出版社,2006 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台北:東大,2006 年。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 鮑國順:《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 年。
    戴景賢:《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下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 年。 羅志田導讀,徐亮工編校,章太炎、劉師培等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導
    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日]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年。
    [美]本傑明‧艾爾曼(enjamin Elman)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年。
    〔日〕佐野公治:《四書學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8 年。
    〔日〕松川健二編:《論語の思想史》,東京:汲古書院,1994 年。

    2、期刊論文

    丁鼎:〈試論毛奇齡的經學思想和學術地位〉,《儒教文化研究》第 8 輯,2007 年
    8 月。 王汎森:〈「心即理」說之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第 65 本第 2 份,1994 年。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69 本第 3 份,1998 年 9 月。 史革新:〈清初學術思潮轉換芻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 3 期。 朱修春:〈論清初四書學中的經世思想〉,《清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 朱湘鈺:〈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中央大學
    人文學報》第 46 期,2011 年 4 月。 沈俊平:〈清代坊刻四書舉業用書的生產活動〉,《漢學研究》第 30 卷第 3 期,2012
    年 9 月。 林久貴:〈《四庫全書》收錄個人著述最多的人──毛奇齡〉,《文史知識》1997 年
    第 7 期。 林慶彰:〈毛奇齡、李塨與清初的群經辨偽活動〉,《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高
    雄: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2001 年。 段潤秀:〈毛奇齡與《明史》修纂新探〉,《紅河學院學報》第 7 卷第 1 期,2009
    年 2 月。 唐明貴:〈毛奇齡《論語稽求篇》研探〉,《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4 卷第 2 期,2006 年 6 月。 祝平次:〈王陽明的經典觀與理學的文本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
    年 9 月。 康義勇:〈毛奇齡對朱子《論語集注》的評價〉,《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2001 年。


    張永儁:〈清代朱子學的歷史處境及其發展〉,《哲學與文化》28 卷第 7 期 陳居淵:〈毛奇齡與乾嘉經學典範的重塑〉,《浙江學刊》2002 年第 3 期
    張賀:〈毛奇齡《大學知本圖說》探析〉,《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 24 卷第 4 期,
    2007 年 12 月。
    張賀:〈略論毛奇齡的史學精神與治史之風〉,《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0
    卷第 6 期,2007 年 11 月。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的歷史地位〉,《清史研究》,1991 年第 1 期。 陳逢源:〈毛奇齡《四書》學中的義理內涵〉,《中華學院》第五十五期,2001 年
    2 月。
    陳逢源:〈毛奇齡經學論著與學思歷程〉,《東吳中文學報》第 6 期,2000 年 5 月。 陳逢源、黃瀚儀:〈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徵引書目輯考〉,《政大中文學報》第 三期。
    陳德述:〈試論毛奇齡的反宋學思想〉,《社會科學輯刊》1987 年第 5 期。 陳德述:〈試論毛奇齡的經學思想〉,《社會科學研究》1987 年第 4 期。
    陳德述:〈論清初思想家對王陽明心學的改造〉,《社會科學研究》1988 年第 5 期。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台大
    歷史學報》第 24 期。 黃愛平:〈毛奇齡與明末清初的學術〉,《清史研究》,1996 年第 4 期。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
    2 卷 2 期。
    葛榮晉:〈東林學派和晚明朱學的復興〉,《書目季刊》第 22 卷第 4 期。 雷慶:〈清代著名學人毛奇齡〉,《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 年第
    3 期。
    鄭吉雄:〈全祖望論毛奇齡〉,《台大中文學報》第 7 期,1995 年 4 月。 鄭吉雄:〈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台大中文學報》第 15 期,2001
    年 12 月。

    3、學位論文

    周懷文:《毛奇齡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 年 5 月。 胡春麗:《毛奇齡與清初《四書》學》,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年 10 月。
    張珊珊:《論毛奇齡的《論語》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6
    月。 張賀:《毛奇齡學術簡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4
    月。 閆寶明:《毛奇齡與朱子學》,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
    5 月。 陳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1 年 6 月。 陳逢源:《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
    年 6 月。 趙冬婷:《《四書改錯》訓詁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5 月。 劉人鵬:《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台北 : 國立台
    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 年 6 月。 鄭伊廷:《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0 年 1 月。 賴芳暉:《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4 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1014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14101.pdf7539KbAdobe PDF235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