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44/141864 (78%)
造訪人次 : 48015909      線上人數 : 7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934


    題名: 民族主義抑實用主義 : 香港前途問題之探討
    作者: 譚志強
    貢獻者: 曹伯一
    東亞研究所
    日期: 1986
    上傳時間: 2016-03-07 16:41:48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
    「香港前途問題」,在過去兩年來,曾以「香港問題」或「九七問題」的字眼在許多報章雜誌上出現。
    就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偏好使用「香港前途問題」或更簡單的「九七問題」這兩個字詞,而排斥使用「香港問題」。因為,「香港問題」,在港人的用法上,是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人口……等等意涵的,而且,對初接觸這個字眼的人來談,也可能會不知所云。而且,實際上,這幾年來國際矚目的所謂「香港問題」,實質上只是指一個與「香港前途」有關的重大事件而已。這個事件包含兩個面相,即:
    1.狹義上,單指英國與「中共」,就一九九七年後香港的新界地區(後來更擴至全港)的主治權誰屬,所展開的悠長談判,及談判所產生的震盪。
    2.廣義上,指香港(包括港府與港人)在面對《新界租約》於一九七七年即將到期的事實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層面上,所引起的整體性變遷。
    因此,「香港前途問題」或「九七問題」,才是比較貼切一點的稱呼。
    「九七問題」自發生而來,一直是台灣新聞界所熱衷討論的對象。有些報導是各大報派駐香港的特派員寫的,有些評論是沒到過香港的主筆只憑資料而編寫的,有些是一些只在香港逗留了一兩週的專欄作家寫的,有些是根本連香港是什麼樣子都不太清楚而只憑自己的專業素養來猜度的中國專家寫的(包括中國人和非中國人),形形式式,不一而足,真可謂熱鬧非常。不過,這些文章大致上都有個特別關懷的重點,那就是「政治掛帥」──即使討論「經濟」時也只是為輔
    助說明「政治」,所以,外交談判也好,中共統戰也好,引入港資也好……形形式式的文章,都大部分以一個非香港人的心態出發的觀點,以外緣因素來解釋「九七問題」的。
    由於這類型的文章實在汗牛充棟,所以,我並不想再多加一份類似的報告,寧願以一個比較新的角度,亦即以一種emic而非etic的觀點(1),站在港人所抱持的意識型態和現實利益基礎上,透過港人在中共與英國的悠長談判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矛盾(特別是做「中國人」或「香港人」,取「民族主義」抑「實用主義」的徬徨),來剖析這個事件,以圖發掘出某些較深層的,對將來「中國統一」有所啟發的意義出來。
    茲將本論文提要如下:
    本論文共一冊,十萬字,九章廿四節。
    第一章:研究旨趣與研究方法。主要說明本論文是因何而寫的,並將個人之問題意識、個人偏好、研究取向作一說明。同時,在研究方法上,表達本人對「歷史途徑」與「價值祛除」的態度,並指出本文的研究架構。
    第二章:從南京條約到新界租約。簡述英國佔領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的經過。
    第三章:民國以來的中英交涉。敘述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五○年間,中華民國如何基於本身的立場,定出彈性的對港政策,與英國進行收回香港的國際交涉經過,並證明不是只有今天的中共要收回香港,國民政府早在此事上花過不少努力。
    第四章:一九五○年以來的中港開係。描述中共成立政權後,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關係如何演變,中共的對港政策為何,如何在一九七九年發生突變。
    第五章:中共與英國談判及聯合聲明。客觀深入地報導英國商人如何鼓動英國展開接觸,英國又如何對香港的未來預作種種佈署後,才與中共討價還價的過程。
    第六章:中共求取談判勝利的因素與作法。對中共如何取得談判勝利的靜態因素和動態過程作一簡要分析,並指出聯合聲明的背後,真正隱藏的意義,是香港中下階層的無奈。
    第七章:民族主義與中國意識。探討中國人抱持的民族主義,與西方人的民族主義在內涵上有何差異?與中國的特殊歷史經驗有何關連?現在一般的海外華人的民族主義,與鄉土情懷及愛國主義有何相關性?其特質為何?
    第八章:香港人的中國意識與香港意識。從兩廣地區與香港的開發經過,描繪出廣東地區與中原文化圈的互動歷程,進而探討出廣東人的地域主義,與香港人對自身的定位,及這種因分離傾向而引起的中國情結。
    第九章:簡介香港政府的結構,以及港府在「九七問題」壓力下所產生的政治變遷。
    第十章:香港前途展望。以「協議」簽訂後一年以來(1985~1986)的香港政經發展,對香港前途作出若干暫時性的結論。
    附註:
    註①:emic是指從被研究者立場出發的研究方法,etic是從研究者的文化囿限出發的研究方法: emic對研究者比較有用,因其不易陷入「自我中心主義」的偏見之中。見:李亦園,<人類學與史學>,收入《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牧童出版社,一九七五年),頁一○二。
    目錄
    論文提要………壹
    前言………伍
    第一章 研究旨趣與研究方法………1
    第一節 研究旨趣………1
    一、問題意識………1
    二、個人偏好………3
    三、研究取向………4
    第二節 研究方法………7
    一、歷史途徑………8
    二、價值祛除………10
    三、其他………11
    第二章 「九七問題」的條約背景………23
    第一節 南京條約與鴉片戰爭………23
    第二節 英法聯軍與北京條約………28
    第三節 新界租約與吉慶圍事件………31
    第三章 民國以來的中英交涉(1928~1950) ………43
    第一節 中華民國的基本立場與對港政策………43
    第二節 國民政府與英國的國際交涉(1943~ 1945) ………47
    第四章 中共與香港關係(1950~1982) ………59
    第一的「紫水晶號」事件與韓戰………59
    第二節 中共五○至七○年代的對港政策………61
    第三節 中共對港政策的突變………66
    第五章 中共與英國的「香港談判」及「聯合聲明」………73
    第一節 香港商人的苦悶………73
    第二節 英國人的潛心佈署………78
    第三節 中共與英國的「香港談判」………93
    一、尤德總督的聯想………93
    二、第一階段談判:戴卓爾夫人的訪問與「失足」………96
    三、第二階設談判:英國的抵制與軟化………97
    第四節 「聯合聲明」的分析………101
    一、「聯合聲明」要點………101
    二、「聯合聲明」內容分析………103
    第六章 中共的「談判作風」………110
    第一節 靜態因素的運用………110
    一、中共的實力後盾………110
    二、英國人現實主義外交定向………115
    三、香港人的愛國主義與實用主義………118
    第二節 動態過程探析………127
    一、中共統戰組織與統戰策略………127
    二、統戰工作的執行與效果………132
    第三節 「聯合聲明」所顯示的意義………141
    第七章 港人心態分析(一):民族主義與中國意識………151
    第一節 民族主義涵義………151
    第二節 華夏、天下與中國………152
    第三節 中國人的民族主義………155
    第四節 鄉土情懷與愛國主義………158
    第五節 小結………161
    第八章 港人心態分析(二):中國意識與香港意識………169
    第一節 兩廣地區與香港文化融合………169
    第二節 香港人對自身地位的定位………174
    第三節 香港人的中國情結………179
    一、「親娘」與「晚娘」的心理矛盾………182
    二、「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認同矛盾………183
    第九章 「九七問題」壓力下的香港政府與政治………193
    第一節 香港政府的結構………193
    第二節 香港政府的特色………197
    第三節 香港政制的優點與缺點………204
    第四節 政制改革與政治變遷………207
    第十章 香港前途展望………219
    參考書目………239
    關聯: 碩士
    畢業學年度:7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37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