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42166      Online Users : 9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306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066


    Title: 台灣書評發展史:1972-2000
    Authors: 巫維珍
    Wu, Wei Jen
    Contributors: 馮建三
    巫維珍
    Wu, Wei Jen
    Keywords: 書評
    書評史
    台灣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3-30 17:22:03 (UTC+8)
    Abstract:   台灣自1972年《書評書目》創刊以來,已有20種以上專門書評專欄或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訪談人名單(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金蓮小姐訪問(2001),2001年10月11日,中國時報。
    林黛嫚小姐訪問(2001),2001年10月19日,中央日報。
    周浩正先生訪問,2001年8月14日,新店市正中書局。
    封德屏小姐訪問,2001年9月4日,文訊雜誌社。
    蔡文甫先生訪問(2001),2001年9月18日,來稿。
    隱地先生訪問,2001年8月14日,爾雅出版社
    蘇偉貞小姐訪問(2001),2001年11月12日,聯合報附近的咖啡店。
    (二)中文書目
    文訊雜誌社(編)(1999)。《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編)(1995)。《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定本﹚。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1997﹚。《1997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1999﹚。《1998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0﹚。《1999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台北:文建會。
    天下文化﹙編﹚﹙1999﹚。《出版人的對話》。台北:天下遠見。
    〈台灣都會區閱讀習調查〉,《網路與書》,2001年7月,1:56-69,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全民讀書習慣調查〉。《中國時報》,1990年4月27日,27版。
    〈「電視讀書秀,秀什麼?」專輯〉。《自立早報》,1993年3月21日,10版。
    「電視媒體與書香社會」專輯。《文訊》,1994年10月,108:22-48。
    可凡(1981年10月16日)。〈《書評書目》停刊〉,《中華日報》,10版。
    甘陽(1997年1月)。〈從《紐約時報書評》一百年看英美三份書評刊物〉,《讀書人》,23:60-74。
    司徒衛(1979)。《五十年代文學論評》台北:成文。
    王瓊文(1995)。《台灣圖書出版業發展歷程與未來發展趨勢》。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向陽(1998)。〈台灣文學傳播現象觀察〉,文訊雜誌社(編),《1997台灣文學年鑑》,頁110-20。台北:文建會。
    向陽(1999)。〈台灣文學傳播現象觀察〉,文訊雜誌社(編),《1998台灣文學年鑑》頁105-11。台北:文建會。
    向陽(2000)。〈台灣文學傳播現象觀察〉,文訊雜誌社(編),《1999台灣文學年鑑》,頁118-123。台北:文建會。
    林依潔﹙1979年8月﹚。〈如何建立嚴肅的批評制度〉,《書評書目》,78:2-25。
    林俊平﹙1999﹚。《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平(2000a年7月)。〈聯合報讀書人周報書評選書觀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3-6。
    林俊平(2000b年10月)。〈中央日報「中央閱讀」精選書評之特色〉,《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3-6。
    林俊平(2000c年11月)。〈從1983到2000--看「文訊雜誌」書評的變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3:3-6。
    林俊平(2001年5月)。〈回顧與前瞻--看2000年「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書評專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9:12-18。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
    林景淵(2001年3月25日)。〈煙消雲散又奈何──記書訊、書評雜誌之消長〉,《自由時報》,35版。
    林燿德(1991年9月)。〈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83:10-19。
    林燿德(1994年12月)。〈期待《書評》繼續成長〉,《書評》,13:11。
    林淇瀁﹙1993﹚。《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係研究:以七零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李金蓮(1992年1月10日)。〈開卷十大好書三年側記〉,《中國時報》,38版。
    李金蓮(1995年7月)。〈可供參考的指標──《開卷》的好書評選〉,《出版流通》,42:11-12。
    李金蓮(1999)。〈是知心好友,還是討厭鬼?──傳播媒體與台灣出版事業的關係〉,天下文化﹙編﹚《出版人的對話》,頁101-114。台北:天下遠見。
    李德蘭(1992年1月)。〈在書與非書之間尋找最初的戀情──誠品書店〉,《出版人》,頁66-71。
    李明水(1991)。《世界新聞傳播發展史:分析,比較與評判》。台北:鴻儒堂。
    李牧(1994年4月18日)。〈餘音『鳥鳥』,書影『幢幢』──《談笑書聲》搞啥名堂?〉,《自立早報》,11版。
    李祖琛﹙1986﹚。《七十年代臺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傳播結構的觀察》。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李師鄭(1973年1月1日)。(〈談《書評書目》雙月刊〉,《大華晚報》,15版。
    李瑞騰(1982)。〈評論〉,柏楊、應鳳凰(編),《中華民國文學年鑑》,頁3-6。台北:時報。
    李瑞騰(1982):《寂寞之旅》,台北:時報。
    李瑞騰(1995)。《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新編》。台北:文建會。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
    何聖芬﹙1988年12月﹚。〈《文訊》書評之分析〉,《文訊》,39:85-89。
    辛廣偉﹙2000﹚。《台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程之行(1995)。《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
    郭明福(1985)。《琳瑯書滿目》。台北:爾雅。
    封德屏﹙編﹚﹙1996﹚。《臺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文建會。
    封德屏﹙編﹚﹙1996﹚。《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
    封德屏(1997)。〈《文訊》書評分析〉,《文學與出版觀察》,自印。
    封德屏(1998)〈美西華人學會學術研討會文學組〉講稿,1998年7月。
    沈謙﹙1979﹚。《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
    沈謙(1996)。〈台灣書評雜誌的發展──從《書評書目》談起〉,封德屏﹙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頁105-118。台北:文建會。
    南方朔(1996)。〈閱讀習慣和出版形態分析〉,中國出版公司(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出版年鑑》,頁2-1-2-9。台北:中國出版公司。
    南方朔﹙1998年4月16日﹚。〈啟動書評時代〉,《中國時報》,41、46版。
    邵萍、王岩﹙1992年4月﹚。〈西方的書評、書評刊物和書評索引〉,《世界圖書》,209:31-5。
    祝勤(1987年2月)。〈文學一九八六──台灣地區〉,《文訊》,28:160-166。
    夏羽清(1979年9月)。〈他們曾經編過這分刊物──訪《書評書目》社社長及六位編輯〉,《書評書目》,77:12-26。
    茂如(1989年5月)。〈發揮文學批評的積極功能〉,《文訊》,43:4-5。
    洪素貞(1978年9月)。〈臥遊書店〉,《書評書目》,65:16-18。
    莫昭平(1995年9月)。〈「開卷」在台灣──讀書刊物VS.讀者VS.出版社〉,《出版流通》,44:6-11。
    邱瑞鑾(1993年6月)。〈為書作媒〉,《誠品閱讀》,10:27-9。
    張玉佩﹙1992年12月﹚。〈讀書人開卷有益--兩大媒體圖書版面面觀〉,《出版人》,冬季號:60-5。
    胡蘊玉(1998)。《文化工業運作下的台灣文學研究──以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為例》。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莊麗玉(1995)。《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馬曉聲﹙1995年2月﹚。〈縱論書評〉,《津圖學刊》,46:31-6。
    徐召勛(編)﹙1994﹚:《書評學概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徐柏容﹙1993﹚。《書評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
    徐秋玲、林振春(1993年3月)。〈台灣地區文化工業的檢證──以文學部門為主的分析與解讀〉,《思與言》,31/1:185-240。
    思兼﹙1976﹚。《書評與文評》。台北:書評書目。
    陳三井﹙1979年7月﹚。〈書評與學術風氣〉,《書評書目》,75:106-9。
    陳力丹(1988)。《世界新聞史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文芬(1999年4月)。〈缺席的天使〉,《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1-3。
    陳明莉(1999)。《作家經紀人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幸蕙(1989年3月)。〈眾聲合唱--七十七年文學批評現象回顧〉,《文訊》,41:62-3。
    陳恆嘉(1984年8月)。〈應使文訊更文訊〉,《文訊》,13:25-27。
    陳素芳(1994年7月)。〈建立一種良性的溝通--談出版社的「書訊」〉,《文訊》,105期:38-40。
    陳銘磻(1987年10月)。〈四十年來台灣的出版史略上、下〉,《文訊》,32:259-268。
    陳銘磻(1987)。《掌燈人》。台北:文建會。
    陳國祥、祝萍﹙1987﹚。《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吳燕惠(2000)。《網路讀者書評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瑋哲(1988年8月)。〈為「暢銷排行榜」樹立公信力〉,《文訊》,37:47-8。
    齊邦媛(1974年9月)。〈生長〉,《書評書目》,17:6。
    孟昭晉﹙1994﹚。《書評概論》。南京:南京大學。
    楊照(1995年11月)。〈台灣戰後五十年文學批評小史(上)〉,《聯合文學》,133:173-81。
    楊照(1995年12月)。〈台灣戰後五十年文學批評小史(下)〉,《聯合文學》,134:98-107。
    楊照﹙1995﹚。《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
    楊錦郁(1993年5月20日)。〈點燃書香社區烽火〉,聯合報,38版。
    黃錦珠(1988年6月)。〈報紙文化版的功能和編法〉,《文訊》,36:35-54。
    黃美惠(1992年4月16日)。〈來自書海的新消息〉,聯合報,35版。
    董成瑜(1998年4月23日)。〈誰在九零年代綻光芒〉,中國時報,43版。
    黃盛雄(1993/12)。〈放眼天下,關懷鄉土──對《書評》的期許〉,《書評》,7:6。
    賴永祥(編訂)(1977)。《中國圖書分類法》。自行出版。
    賴永忠(1993)。《臺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時期到民國八十一年》。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趙莒玲(1994年10月)。〈電視媒體與書香社會〉,《文訊》,108期:34-38。
    張默、隱地﹙編﹚﹙1994﹚。《當代台灣作家編目》。台北,爾雅。
    許悔之(1993)。〈等待永不消失的小眾〉,隱地著《翻轉的年代》,頁173-177。台北:爾雅。
    廖炳惠(1994年10月31日)。〈重組知識權力的拚圖──解讀八零年代的台灣副刊〉,《自立早報》,10版。
    書評書目雜誌社編輯部(1974)。《書衣》。台北:書評書目雜誌社。
    簡志信(1998)。〈民國八十六年雜誌出版業概況〉,行政院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出版年鑑》,頁137-41。台北:新聞局。
    謝金菊﹙1993年8月﹚。〈書評索引發刊詞〉,《書評索引》,1:2。
    謝金蓉(2001年1、2月合刊)。〈期待更多的書評管道〉,《誠品好讀》,7:13-14。
    謝斐如(1995)。〈臺灣雜誌圖譜──概談現況與未來〉,《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出版年鑑》,中國出版公司(編),頁29-33。台北:中國出版公司。
    鄭林鐘(1996)。〈太陽明年會露臉嗎?──民國八十四、八十五年雜誌業概況〉,中國出版公司(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出版年鑑》,頁5-1-5-9。台北:中國出版公司。
    鄭喻如(1996年9月)。〈一個書香節目的停擺〉,《文訊》,131:5-6。
    盧郁佳(1997)。〈從《讀書》、「質的排行榜」到《讀書人》〉,亞弦(編)《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頁83-91。台北:聯經。
    畢佛﹙1993﹚。《讀書,這一行》。台北:月旦。
    隱地(1985年9月)。〈《作家與書的故事》後記〉,《新書月刊》,24:79。
    隱地(編)(1981)。《爾雅》。台北:爾雅。
    隱地(1993年7月)。〈十年文訊〉,《文訊》,93:27。
    隱地(1996)。《快樂的讀書人》,台北:爾雅。
    隱地(2000)。《漲潮日》。台北:爾雅。
    羅仁(1994年11月14日)。〈美國的出版界與書評業〉,《自立早報》,11版。
    羅梵、馮棠、孟華著﹙1998﹚。《法國文化史》。台北:亞太圖書。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1982﹚。《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風雲三十年》。台北,聯經。
    蕭乾﹙1990﹚。《書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孟樊(1997):〈文學傳播現象〉,文訊雜誌社(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頁35-42。台北:文建會。
    孟樊﹙1997﹚。《台灣出版文化讀本》。台北:唐山。
    應鳳凰、鐘麗慧著﹙1984﹚。《書香社會》。台北:文建會。
    鐘麗慧(1988年12月)。〈近四十年有關書評的專書、期刊與專書〉,《文訊》,39:77-84。
    蘇偉貞口述,黃思維整理(1994年9月)。〈孜孜耕耕的聯合報《讀書人》〉,《國文天地》,10/4:13-14。
    蘇偉貞(1995)。〈當男好書遇上女好書──《讀書人》的推薦精神〉,《出版流通》,42:8-9。
    蘇惠昭(1999):〈八十七年台灣圖書出版業概況〉,行政院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出版年鑑》,頁485-493。台北:新聞局。
    滕青芬(2000):〈回顧1999年台灣地區雜誌市場〉,行政院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出版年鑑》,頁74-79。台北:新聞局。
    Coser, Lewis著,郭方等譯(1992)。《理念的人》(Men of Ideas)。台北:桂冠。
    Drewry, J. E.著,徐進夫﹙譯﹚﹙1973﹚。《書評要門》。台北:幼獅。
    Habermas, J. 著,曹蘭東等譯(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
    Dianmond, E.著,林添貴譯(1995)。《紐約時報:從美國權威大報看新聞處理現場》。台北:智庫。
    Evans,M著,廖仁義譯﹙1990﹚。《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
    冠。
    McGrath, Charles編,朱孟勳等譯(2000)。《20世紀的書》。台北:聯經。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著,辛達謨譯﹙1995﹚。《歐洲文化史:自古代至今日》。台北:國立編譯館。
    (三)英文書目
    Herd, H. (1952). The march of journalism: 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press from 1622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 Allen Unwin.
    Mott, F. L. (1962). American journalism: a history, 1690-1960. New York : Macmillan.
    Albercht, M. C., Barnett, J. H., & Griff, M.(Eds.). (1970). The sociology of art and literature: a reader. New York : Praeger.
    Bennett, A. (1995). Readers and Reading.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Booth, W. C. (1982). Three Functions of Reviewing at the Present Time. In P. Hernadi, (Ed.), The Horizon of Literature(pp.261-281). Lincoli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Coser, L. A.(Ed.)(1982). Books: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Publishing. Chicago Press.1982.
    Davidson, C. N. (1989). Reading in America: Literature & Social 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ickstein, M. (1992). Double Agent: the Critic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Nuiversity Press.
    Donoghue, F. (1996). The Fame machine: Book Reviewing and Eighteenth- Century Literary career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Eagleton, T. (1996).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 London : Verso.
    Elliot, A. R. D.(1932). Reviews and Magaz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A.W. Ward,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ry(12: 140-16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oss, John. (1996, October 6). The `Littery Supplement` comes of Age: a History, of Sorts, of the Book Review.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Hauser, A. (1982). The Sociology of Art ( Kenneth J. Northcott, Tran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yden, J. O.(1968). The Romantic Reviews, 1802-1824.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Donald, P. D.(1997). British literary culture and publishing practice, 1880-19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yer, H. (1963). What Is Wrong with American Book-Reviewing? In Smith, Roger H. (Ed.), The American reading public: what it reads, why it reads; from inside education and publishing, view of present status, future trends; the Daedalus symposium, with rebuttals and other new material(pp.207-223). New York, R.R. Bowker.
    Roper, D.(1978). Reviewing before the Edinburgh. London: Methuen & Co Ltd.
    Walford, A.J. (Ed.). (1986). Reviews and Reviewing : A Guide. London: Mansell Publishing, Ltd.
    Woolf, V.(1939). Reviewing.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87451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004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4501.pdf6315KbAdobe PDF22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