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944/141864 (78%)
造访人次 : 47843222      在线人数 : 128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358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86


    题名: 唐詩演變之研究:唐詩近代化特質形成初探-
    作者: 高大鵬
    贡献者: 王夢鷗
    羅宗濤

    高大鵬
    日期: 1985
    上传时间: 2016-04-01 17:02:18 (UTC+8)
    摘要: 一、撰述之動機與全文之旨趣:
    唐代為吾國有數之盛世,亦世界文化之高峰,其聲教所被,遍及東亞,形成所謂「東亞文化圈」,為東亞各國共同之文化母體,並儼然與西方文化分庭搞禮、各領風騷。抑唐代不僅為東亞近代文化之母體,即以世界史觀而論,亦領先西方跨入近代數百年,厥為世界近代文化之先驅。蓋唐代文化多方具備近代之特質,亦且多方影響西方世界,助其擺落中古而入於近代。故不論由文化特質或中西交通以觀,唐代皆是近代文明之奪標者,其功不僅在中國、在東亞,更且深具國際性、世界性之意義。
    惟晚近西風東漸,斯文疲敝,國人震懾於聲光電化、船堅砲利,逐漸失其民族自信,中心無主,乃不免捨已徇人,事事隨西方為移轉,終至指鹿為馬,並本國歷史之真際亦不能得明確之認識矣。而西方挾其威勢之盛,更不免以「西方中心」看東方世界,動輒判中國為中古,非藉西方文化之外鑠不足以躋入近代世界之林。列強之凌人如彼,國人之自貶如此,風會所趨,莫之能禦,近百年來之中國研究,遂深陷於「西方中心」論之泥沼中,愈不能自拔矣。
    雖然,學術之真理終不可久掩於現實利害之下,西方青年一代學者由實事求是之深入研究中,久而發現「西方中心論」之偏頗,乃漸能跳出前輩「中國通」之窠臼,「以物觀物」、以中國論中國。八○年代以來,已漸能為持平之論,不復以中國為西方之回應而存在,不復以傳統與現代為互不相容之敵體,尤不敢再為帝國主義思想覓藉口,其卓然有識者,更進而試圖建立以中國為本位之中國歷史觀。其事雖在萌櫱,方興未艾,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世界學術脈動所趨,終將使中國歷史真相大白,而能為正確之斷代與平允之詮釋,此一代之盛事也,吾人拭目以待之可也。
    惟西方學者之中國研究,仍集中於現代史之範圍,對中國近代化之本源迄未有根本之認識。彼等雖能悟及中國自有其推陳出新之內在動力,然於此內在動力之來源並無深入之體認。惟此事或永不能期待於外國學者,而必須「反求諸已」,由垂直之歷史研究與水平之文化比較,乃能識其大體,明其會通,進而察知中國近代化之質性,有其普遍性亦有其特殊性,與西方近代化相比較,其利弊得失之間,可深思者多矣。
    二、內容提要
    本論文斷唐代為中國正式近代化之開始,由唐詩中具有近代文明精神之特質以證明之。其基本方法,在以史明詩,復以詩證史。兼具外緣研究與內緣研究,兩種途徑。第一章緒論,首斷唐代為吾國近世之開始,亦世界近世之先進。蓋西方之言近代化者,首推黑格爾、麥偉伯及索羅金等人。彼以客觀化、理性化、世俗化及實感化為近代文明之特質,而唐代文化實已充分顯示此等特質,較文藝復興更早約七、八百年邁入此等境界矣。唐代近代化之內容與西方不盡相同,乃就基本原則而論,實處處與之暗合。惟向來學者多由政治、經濟、社會、學術思想等方面以比較,然而中西雙方之歷史內容固不可能相同,執實以論,不免治絲益棼。而言為心聲、詩以言志,由詩文可以透視一時代文化精神意趣,而不為表面事項所拘。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中區玄覽,以應無窮。以史明詩、以詩證史、詩史互證,固當代觀念史之所擅勝場者也。本論文欲就唐史以明唐詩,復由唐詩以證唐代文化之歷史意義,蓋亦有得於觀念史之啟發者實多。
    第二章「集團文學之延續與突破」:李唐之建國,制度多取諸北朝而文華多承自江左。南朝風流允為太宗所好,故自其為秦王始,即大開館閣、廣招學士,文學集團之模式視南朝有加無已,而集團文學之特質亦相沿而勿替。故初唐詩文之風實為六朝之延續,所謂君主好文、佞人詞麗,翰林之作,典麗工巧,重形式、技巧而輕情志、內容,集團性高於個人性,要為一種客觀主義與形式主義。館閣之風影響科場,而科場乃成官場之反映。久而詩律普及,技巧精熟,民間文風大開、作者益眾,漸不復為形式所拘、技巧所縛,個性乃得解放、風格尤趨多元、情志愈見抒發,則六朝集團文學之模式終為所破,而唐人之新聲豁然以出。
    第三章「普遍人性之肯定與個人風格之發揚」:隋創進士科而不能得人,蓋以君主猜忌之意刻,而反智之情深,故隋之藝文無足稱者。唐初君臣以亡隨為鑒,反其道而行,力行仁信,其「人之概念」大幅提高,乃使科舉大見機用,其求才也殷,其得人也眾。進士科促進社會流動之活絡,使寒素上遂,人才競出,蓋亦有得於太宗之平民意識與才能主義。而太宗復銳意減除門第勢力,打破集團壟斷,獎進個人、抑制朋黨;集團勢力既遭忌,個人之才具乃見重,其消長之勢,實大有利於個人(文學)風格之發揚。個人性取代集團性、普遍性淹沒階層性,蓋亦政風影響文風之自然結果也。
    第四章「社會流動與文化流動」:唐初君臣相得,情同一體,君臣之際頗以真性情相接,貞觀朝風影響繼體之君,故唐世朝儀疏簡不隔。朝風疏簡有利於文風開放,而唐世君主尊重諍諫更促成言論自由及雅俗相化。蓋士人「以詩為諫」蔚為風尚,作民喉舌視為天職,故其詩歌,反映民俗。而仕子出身民間,藉科舉而上達,其身分介乎上下之間,見於詩文製作者,乃能同時兼及形式主義與平民精神,雅俗之界遂以突破、士庶之分遂以漸泯。初唐以降律體與樂府頗呈融合之勢,其文化流動蓋亦社會流動暢遂之直接反映也。
    第五章「由政治文化背景看唐詩典範精神之成立」:太宗以納諫開唐世政治自律之風,君權所受限制實較他代為多。納諫化為客觀制度,一方面提高士人之言權,且亦養成唐人重法守法之精神。此一尚法精神由政治影響及於文化各層面,舉凡書畫、史學無不尚法,律令之學亦登峰造極。尚法重律之風內化為文學中之客觀精神,乃成唐代文學之重要特質。而唐人以混一宇內,光被四夷,其立國精神積極奮發,已非六朝所及。唐初君臣頗致力於立典訂律,雖不免矜張造做、粉飾太平,然以立國所需,故其建立典章垂型萬世之志實深具理想性與建設性,視南朝消極拘忌之意乃遠為積極矣。唐代雖承繼六朝以來聲病之考究而成律體,而以立國精神不同,故唐詩之律法實已轉消極為積極,自有其正面建立典範之志意存焉。是以大唐新體詩未可全視為南朝詩之延續,而自有其獨特之精神意趣,及劃時代之歷史意義。
    第六章「唐詩凡俗化之特質」:唐代因經濟繁榮、教育普及,與乎進士科之發達,在在助長詩風之全面發展。隨社會流動之暢旺,唐詩於初盛唐間實已臻「普遍參與」之境,人無分男女、士庶、僧俗、華夷皆能為詩,其事有若現代之「大眾傳播」者然,浸然形成所謂「全民文化」。由於全民參與創作,而詩歌之真生命以出,遂不復受制於科場,而漸成獨立之發展。不惟創作獨立,而詩文評亦漸獨立,士子收名定價,往往須視其普及之程度為轉移。士子出身民間,為民喉舌,更有意改良民歌與俗同化,為溝通雅俗,使上下相聞,無形間乃使詩歌趨向口語化發展。唐代社會富裕,士庶之分漸泯,中唐以降詩歌尤好俗調,以描寫城巿庶民生活、歌詠物質文明。生活重享受,詩歌亦由生活藝術之摩寫而本身亦成為生活之藝術。為生活而生活,為藝術而藝術之作遂以成風。故文學之凡俗化反有助於文學之唯美化,大眾文學與唯美文學間之辯證性關係,頗與近代歐洲文學發展相類,特歐洲文學發展至此已是十九世紀間事,去晚唐蓋已千年矣。
    第七章「唐詩客觀化特質」:唐代制度優美深具客觀精神,政權之分化獨立足見為近代之表徵。唐人富於實踐理性,能將理性客觀化為法令制度,亦能將其感性客觀化為詩文制作。政治透過科舉內化為士人之習性,其詩文制作自亦表現出客觀精神,故政事與文學實為一體之兩面,同為唐人客觀精神之具體實踐。唐人尚法,乃由方法論之研索而為新典範之建立,近體之作因以產生,而杜詩乃成此新典範之代表,律體更為客觀精神之最高表現。唐人方法意識強烈,書畫、史學、律學無不如此,詩學亦不例外,「詩格」之發達允稱一代之盛,詩學方法論亦終脫離科場而呈獨立自律之發展。至於詩歌本身,則格律之外,又崇尚意象之客觀呈現,求不落於主觀之言詮。王維、杜甫、韓門詩人,以至李賀、李商隱等皆嘗致力於此「意象主義」之開拓,遂使唐詩步步趨向額觀發展之極致。可注意者,客觀主義、意象主義正為西方現代詩之先導,而唐詩領先約千年以上。詩文評之意象化西方至十九世紀乃成,視唐代亦屬後進。唐人以意象詩論詩之風,西方遲至本世紀初乃見,凡此皆可證明唐詩近代化之早熟。再者,唐代有大量社會詩,尤具客觀性與實存性,與西方近代社會主義文學之精神亦若合符節。社會詩中變絕對精神(國際主義)為客觀精神(國粹主義),尤為近代文化之一大特徵。至於由唐詩「文學中之理性」演變為宋詩「理性中之文學」,則尤屬文學史中至堪玩味之課題也。
    第八章「唐詩實感性之特質」:重視實感(感官經驗)為近代文明之特質,而唐詩於感官經驗實有充實光輝之表現。大抵盛唐以前詩重視聽二境,為「觀想詩」,中晚唐以降則漸重香、味、觸等實感之境,為一種「實感詩」。實感由附庸蔚為大國,唐詩感官性之豐富亦歷代之冠。不惟感性發達,中唐以還,其詩且能「六根互用」、「官知交融」達成感官經驗之整合,此事西方至十七世紀「玄學詩人」始發其端,降及二十世紀乃蔚為風尚,群趨以赴,以感官之整合為現代詩之最高祈響,而唐詩乃成之於千餘年前,不謂之現代詩之先驅者可乎?唐詩實感性之發達,除詩歌本身發展之內在脈絡外,實與唐人生活有莫大關係。蓋唐人頗耽聲色之娛,林園之精麗尤見其生活藝術之考究。而唐世以道教為國教,唐世道教頗重感官經驗,士大夫服鍊之風烈於江左,女冠服用之精、俗情之深亦頗助長道教之實感態度。宗教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流風所被,乃使大唐文化成為一種「實感文化」,其事正與近四百年西方文明之發展合轍,蓋實感也者正為近代文明之特質,而異於中古,下啟乎現代。文學反映文化,是以不僅唐詩為現代詩之先驅,而大唐文化尤為近代文明之先進,可謂信而有徵,有不容忽略、抹殺者存焉。
    結語:當代西方學者咸以文藝復興時代為近代之伊始,上變中古之風,下開現代世界。然歸納其說,則吾唐早已具備近代特徵且有以過之——客觀化、理性化、凡俗化、實感化,皆視西方為先進。今史學家往往斷宋為中國近代之始,由政治詩文以觀,則唐代之近代化程度大有過於後代者,本文特為拈出,表明有唐為吾國乃至世界近代化之大關鍵。近代化不必等於西化,古今亦不須互相為敵,知中國自有其內在發展之動力,則商量舊學、培養新知,或可為中國化之現代化提供一平和中正之線索,斯述者望外之幸焉。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1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6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