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66438      Online Users : 11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47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478


    Title: 瞿秋白與中國馬克思主義
    Authors: 簡金生
    Contributors: 孫善豪
    簡金生
    Keywords: 瞿秋白
    馬克思主義
    中共黨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6-04-18 16:31:01 (UTC+8)
    Abstract: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創黨初期中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取向
    第一節 五四前後知識界的氛圍
    第二節 初期的理論:李大釗與陳獨秀
    (一)李大釗與唯物史觀
    (二)陳獨秀與階級鬥爭
    第二章 瞿秋白對唯物辯證法的提出
    第一節 生平小傳
    第二節 勞動的概念
    勞動
    下層建築
    上層建築
    第三節 辯證法的闡釋
    第三章 革命的理論與革命的實踐
    第一節 批評與論戰
    第二節 對中國社會的分析
    階級的概念
    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
    半殖民地社會
    第三節 中國革命的策略
    結論
    馬克思的辯證法
    毛澤東的〈實踐論〉與〈矛盾論〉
    瞿秋白的黨史地位
    附錄
    徵引書目
    Reference: 一、 史料、文集:
    1. 北京圖書館 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哲學心理學卷、社會科學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2. 黃美真、石源華、張云 編,《上海大學史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3. 中共中央馬克思等著作編譯局研究室 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3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79
    4. 周永祥,《瞿秋白年譜新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5. 丁景唐、文操 合編,《瞿秋白著譯系年目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第2版
    6. 《瞿秋白文集》(文學編),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1988,第1版
    7.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98,第1版
    8. 瞿勃、杜魏華 整理,瞿秋白 著,《瞿秋白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第1版
    9. 鄭惠、瞿勃 編,《瞿秋白譯文集》,2冊,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第1版
    10. 丁景唐、丁言模 編,《瞿秋白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11. 張君勱 等著,《科學與人生觀》,2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3
    12. 《李大釗文集》,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版
    13. 《獨秀文存》,3卷,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第92冊,上海書店影印本,根據1939年亞東圖書館出版的版本影印
    14. 任建樹、張統模、吳信忠 編,《陳獨秀著作選》,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發行,1993,第1版
    15. 《李達文集》,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版
    16. 《艾思奇文集》,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1版
    17. 《毛澤東選集》,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977,第1版
    18. 竹內實 監修,毛澤東文獻資料研究會 編集,《毛澤東集》,10卷,東京:蒼蒼社,1983,第2版
    19. 竹內實 監修,毛澤東文獻資料研究會 編集,《毛澤東集補卷》,9卷,東京:蒼蒼社,1983-1984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毛澤東哲學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21. 《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2. 張東蓀 編,《唯物辯證法論戰》,台北:帕米爾書店,1980版
    23. 伊海宇 譯,馬克思 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
    2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資本論》,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第2版
    2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列寧選集》,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第3版
    2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編譯局馬恩室 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8.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 編,《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社,1949版
    二、 中文專著
    1. 丁守和,《瞿秋白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丁守和、殷敘 著,《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北京:三聯出版社,1979
    3. 丁景唐、陳鐵健、王關興、王鐵仙 著,《瞿秋白研究文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
    4. 丁曉強、李立志 著,《李達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5. 王士菁,《瞿秋白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 王蔭庭,《普列漢諾夫哲學新論》,北京:北京出版公司,1988
    7. 王鐵仙,《瞿秋白文學評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8. 王鐵仙,《瞿秋白論稿》,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1984
    9. 王觀泉,《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瞿秋白傳》,天津:天津人民,1989,第1版
    10. 司馬璐,《瞿秋白傳》,香港九龍:自聯,1962
    11. 史洪,《革命先驅瞿秋白》,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0
    12. 吉勇夫,《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87
    13. 朱鈞侃、劉福勤、錢璱之、趙庚林 編,《總想為大家闢一條光明的路-瞿秋白大事記述》,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4. 利興民 主編,《馬克斯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5. 吳雁南、馮祖貽、蘇中立、郭漢民 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4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8
    16.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17. 李其駒、王炯華、張耀先 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1
    18. 李維武,《20世紀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5
    19.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
    20.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21.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22. 汪澍白,《毛澤東思想的中國基因》,台北:日知堂,1991
    23. 周陽山、楊肅獻 編,張灝 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24. 林代昭、潘國華 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的傳入到傳播》,北京:清華大學,1983
    25. 姜新立,《瞿秋白的悲劇》,台北:幼獅,1986,第3版
    26. 姜義華 編,《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29. 孫淑,《瞿秋白與他的同時代人》,南京大學出版版,1999
    27. 馬健行,《帝國主義理論形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28. 莊福齡 主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8
    29. 許全興、陳戰難、宋一秀 著,《中國現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0. 許全興、魏世峰 主編,《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哲學思想》,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0. 許京生,《瞿秋白與魯迅》,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31.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32.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33. 陳雲志,《瞿秋白》,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34. 陳鐵健 等編,《瞿秋白研究文集》,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35. 陳鐵健,《從書生到領袖-瞿秋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1版
    36. 單演義,《魯迅與瞿秋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37. 曾樂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及其歷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
    38. 程偉禮、張生泉、吳小龍 著,《先知的足跡: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心路歷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9. 黃開沅、劉宋斌、房列曙 編,《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介紹與傳播》,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0.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41. 楊奎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2. 楊奎松、董士偉 著,《海市蜃樓與大漠綠洲-中國近代社會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3. 葉楠,《瞿秋白評傳》,南京:河海大學,1991
    44. 劉福勤,《心憂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45. 劉福勤,《從天香樓到羅漢嶺:瞿秋白綜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6. 蔣俊、李興芝,《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47. 蔡國裕,《一九二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4
    48. 蔡國裕,《瞿秋白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84(原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49. 鄧中好,《瞿秋白哲學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1992
    50. 魯云濤,《瞿秋白評傳》,成都市:四川文藝社,1991
    51. 薛漢偉、辛仲勤、潘國華 著,《革命與不斷革命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52. 韓世榮,《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歷程─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53. 顧昕,《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五四反思與當代中國的意識型態之爭》,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三、 外文譯著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國外研究毛澤東思想資料選輯編輯室,韋克曼(Frederic E. Wakeman),《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歷史與意志》(History and Will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f Mao Tse-tung`s Thought),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第三室 編譯處,《西方學者論毛澤東思想》,北京:中央黨史資料出版社,1993
    3. 王福明 譯,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著,《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3
    4. 布哈林,《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通俗教材》,北京:東方,1988(附註:根據莫斯科國家出版社1922年第2版譯出)
    5. 朱章才 譯,奧斯特哈梅爾(Jurgen Osterhammel) 著,《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Die chinesisshe Revolution: Shanghai,30. mai 1925),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
    6. 李國英 等譯,舒衡哲(Vera Schwarcz) 著,《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The Chinese Enlightment :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
    7. 周子平 等譯,周策縱 著,《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The May Fourth Movement :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12
    8. 周武彪 譯,蕭邦奇(R.Keith Schoppa) 著,《血路--革命中國中的沈定一(玄廬)傳奇》(Blood Road - The Mystery of Shen Dingyi in Revolution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9
    9. 馬元德 譯,科拉柯夫斯基(Leszek Ko?akowski) 著,《馬克思主義的主流》(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 Its Rise, Growth, and Dissolution),卷1,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
    10. 張玉法 等譯,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 編,《劍橋中國史》,第十一冊[晚清篇1800-1911(下)](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 vol.11,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2),台北:南天書局,1987
    11. 葉鳳美 譯,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 著,《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 Yen Fu and the West),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4
    12. 雷頤 譯,郭穎頤(D.W.Y Kwok) 著,《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13. 鄭明萱 譯,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極端的年代:1914-1991》,上、下冊,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
    14. 穆善培 譯、林毓生 著,《中國意識的危機》(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15. 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 譯,孔復禮(Philip A. Kuhn) 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1
    16. 簡惠美 譯,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著,《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Weber),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7
    17. 譚一青、季國平 譯,皮科威茲(Paul Pickowicz) 著,《書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的一生》(Marxist literary thought in China : the influence of Chu Chiu-pai),北京:中國卓越出版公司出版發行,1990
    18. 譚汝謙、林啟彥 譯,實藤惠秀 著,《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四、 論文、期刊
    1. 丁言模,〈存疑與思考-關於瞿秋白、鄧中夏等人早期革命領導權思想的評述〉,《瞿秋白研究》,第7輯,1995
    2.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中國哲學年鑑》,1983年,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1992年起由哲學研究雜志社出版發行)
    3. 王青 譯、韓一德 校,后藤延子 著,〈李大釗與日本文化-河上肇與大正時期的雜誌〉,《李大釗研究》,第4輯,1991:10
    4. 田松年、李可玉,〈瞿秋白的〈多餘的話〉寫作動因新探〉,《中共黨史研究》,1999:2
    5. 沈松橋,〈地方菁英與國家權力-民國時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 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6
    6. 林毓生,〈五四式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的危機〉,收入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7
    7. 林毓生,〈五四時代的激烈反傳統思想與中國自由主義的前途〉,收入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7
    8. 林毓生,〈民初科學主義的興起與涵義-對民國十二年「科學與玄學」論爭的省察〉,收入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9. 林毓生,〈近代中西文化接觸之史的涵義-以「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為例-為紀念張君勱先生百齡冥誕而作〉,收入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10. 金觀濤,〈〈實踐論〉與馬列主義儒家化〉,《二十一世紀》,總期20,1993:12
    11.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總期2,1990:12
    12. 金觀濤,〈唯物史觀與近代中國傳統〉,《二十一世紀》,總期33,1996:2
    13. 孫善豪,〈「存有的前提」與「認識的前提」-對於三種邏輯上可能的並且哲學史上實際的關係的探討〉,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論文演討會宣讀論文,2000:6:1
    14. 孫善豪,〈馬克思主義的三位一體〉,《哲學雜誌》,14,1995:11
    15. 孫善豪,〈馬克思論意識型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1998:9
    16. 孫善豪,〈資本的創世紀-讀《資本論》的起頭〉,《哲學雜誌》,18,1996:11
    17. 孫善豪,〈論伯恩斯坦對馬克思主義之理解與修正〉,《台灣哲學研究》,2,1999:3
    18. 孫隆基,〈兩個革命的對話:1789&1911〉,(上)、(下),《二十一世紀》,總期22,1994:4、23,1994:6
    19. 孫隆基,〈歷史學家的經線:編織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些問題〉,《二十一世紀》,總期2,1990:12
    20. 徐相文,〈從蘇俄的亞洲戰略看中共「一大」以前的建黨活動〉,《國史館館刊》,23,1997:12
    21. 翁文利,〈瞿秋白與中共〉,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5
    22. 張慶海,〈論對「半封建」「半殖民地」兩個概念的理論界定〉,《近代史研究》,1998:6
    23. 陳永發,〈內戰、毛澤東和土地革命-錯誤判斷還是政治謀略?〉,上、中、下,《大陸雜誌》,92:1-3
    24. 陳金龍,〈「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過程考析〉,《近代史研究》,1996:4
    25. 塞奇(Tony Saich),〈正確的黨史從哪□來?〉,《二十一世紀》,總期12,1992:8
    26. 楊奎松,〈毛澤東為什麼放棄新民主主義-關於俄國模式的影響問題〉,《近代史研究》,1997:4
    27. 楊國榮,〈二十世紀初科學觀念的多重維度及其展開〉,《二十一世紀》,總期49,1998:10
    28. 葉其忠,〈1923年「科玄論戰」:評價之評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 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6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6
    29. 劉青峰,〈二十世紀中國科學主義的兩次興起〉,《二十一世紀》,總期4,1991:4
    30. 劉振嵐,〈近代中國社會性質討論述評〉,《近代史研究》,1994:2
    31. 劉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中國啟蒙運動與極權主義的辯證法(1919-1949)〉,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32. 劉興華,〈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一八九九-一九二三)〉,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33. 德利克(Arif Dirlik),〈重讀《共產黨宣言》〉,《二十一世紀》,總期49,1998:10
    34. 鄭學稼,〈二十年代初瞿秋白的理論〉,《東亞季刊》,4:3,台北,1973
    35. 鄭學稼,〈瞿秋白的一生〉,《東亞季刊》,4:4,台北,1973
    36. 魯亦冬,〈新民主主義中的領導權問題〉,《二十一世紀》,總期2,1990:12
    37. 羅志田,〈從科學與人生觀之爭看後五四時期對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歷史研究》,1999: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五、 外文專著
    1. Arif Dirlik, 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2. Arif Dirlik,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Oxford :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1989
    3. Benjamin Schwartz,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67
    4. Hsia, Tsi-an, The Gate of Darkness :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 Seattle and Lond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8
    1. Leszek Ko?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 Its Rise, Growth, and Dissolution, v.2、v.3, Oxford :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1978
    6. Maurice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 University of Harvard Press, 1989
    7. Stuart R. Schram :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Tse-tung, Cambridge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89
    8. Sun, Shanhao, Kritik und Dialektik: Zur Marxschen Methode, Dissertation, FU-Berlin : 199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851530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6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5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