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9 (78%)
Visitors : 47673819      Online Users : 99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532


    Title: 台灣環保政治的結構與策略分析-拜耳案與核四案的比較
    The Structural and Strategical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aiwan--The Case of Nuclear 4th Plant and Bayer Project
    Authors: 陳潁峰
    Chen, Ying-Feng
    Contributors: 郭承天
    Kuo, Cheng-Tien
    陳潁峰
    Chen, Ying-Feng
    Keywords: 環保
    核四
    拜耳
    環保運動
    結構
    策略
    Environmental Politics
    Nuclear 4th Plant
    Bayer Project
    Environmental Momovement
    Structure
    Strategy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6-04-18 16:33:07 (UTC+8)
    Abstract: 近年來我國環保抗爭頻傳,許多大型開發案往往在地方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抗議下,因而面對進退兩難的侷促局面,而其中牽涉範圍最廣、爭議也最大的環保抗爭事件,就屬核四案與拜耳案這兩件大型開發案了。這兩個案件都為國民黨政府所大力推動,而為民進黨地方政府所反對,但這兩個案子卻在國民黨同樣強力護航的情形下,在該黨執政期間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本文在方法上綜合了以往相關文獻的研究觀點,以「政治-社會」與「結構-策略」兩個面向作為分析的途徑,本文的原始假設是:統治菁英的態度與地方動員的組織力將是影響開發案成敗的關鍵因素。在隨後的比較過程中,本文在結構面具體討論了法律制度、菁英態度、開發案正當性、開發地產業活動和開發者特質等數個因素;而在策略面則比較了贊成與反對興建雙方的各種策略運用。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這兩個案件中,政治結構對這兩個案件的影響最大,其中在制度方面,拜耳案的審查權大多落於必須民選的地方政府之首;而在政治菁英的態度上,宋省長與連內閣的心結也導致了拜耳案遲遲未能過關。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有一個新發現:開發者本身的特質亦影響了這類大型開發案的進展,而原先所預估的地方動員能力則並非其中的關鍵。
    而在政治結構固化的情形下,這兩個案件中的社會行為者,對於政策的影響力就變得非常微弱,這也是強勢結構下的必然現象;由於在本文寫作完畢之時,民進黨已經掌握執政權,並做出廢除核四的主張,但卻其未在國會中獲得半數席次,引發了政治風暴,而促成了各個在野黨的合縱連橫。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統治結構逐漸弱化的情形下,各相關當事人由於在體制內有策略協商的空間,未來的環保抗爭事件應該會慢慢走向體制化與法律化。
    Reference: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90),《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臺北:東大,初版。
    王振寰(1993),〈反對運動與台灣的政治轉型〉,收錄於《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頁21-60。
    王塗發(1991),〈核四廠非建不可?〉,收錄在台灣環保聯盟所編之《核電夢魘》一書中,台北:台灣環保聯盟,初版,頁146-153。
    (1993),〈論核四之經濟效益〉,收錄在鄭先祐所編之《核四決策與輻射傷害》,臺北:前衛,初版,頁129-140。
    王榮德(1994),〈核四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問題初探〉,收錄在鄭先祐所編之《核四決策與輻射傷害》,臺北:前衛,初版,頁77-86。
    丘昌泰(1995),《剖析我國公害糾紛》,台北,淑馨出版社。
    (1996),《建構利害關係人取向的環境風險政策》,台北:時英出版社。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1997),〈愛台灣,就不要傷害她〉,《台灣環境》,106期,1月號,頁15-18。
    朱岑樓、胡薇麗譯(1976),《成長的極限》,台北:巨流圖書,四版。
    行政院研考會(1998),《加強國營事業環境保護及污染防治工作計畫之評估》,行政院研考會編印,初版。
    何沙崙譯,Ophuls著(1981),《生態學與匱乏政治學》,台北:華泰。
    余國維(1995),〈台灣為何提出研究核武器?〉,星島日報,1995年8月1日,7版。
    吳文成(1997),《風險社會學初探 : 以核四建廠一案為例》,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仕吉(1999),《拜耳案與石化政策:政策網絡觀點》,臺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振源(1996),《台灣環保問題的政經分析》,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煥偉(1998),《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與策略互動分析(1949~1997),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吳鏈(1992),《五輕建廠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鹽雪(1999),《海闊天空:宋楚瑜新傳》,基隆:月冠文化,第1版。
    呂欣怡(1992),《後勁反五輕運動的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士陽(1991),《演進觀點的政策執行研究:五輕建廠個案分析》,臺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1988),《核能電廠與民眾意識 一個社會生態的研究》,清大。
    李念祖(1998),〈公投的權力邏輯〉,聯合晚報,1998年3月10日,2版。
    李界木(1995),《反核有理》,臺北:前衛,初版。
    李惠宗(1998),〈談中央與地方對土地利用之權限分配─從「拜耳案」談地方政府對工業土地之規畫利用權限〉,《月旦法學雜誌》,42期,頁52~63。
    李碧涵(1996),〈台灣的公營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之問題〉,收錄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一書,台北:東大,初版,頁39-70。
    杜震華(1995),《亞太營運中心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華泰,修訂版。
    周芬姿(1990),《台灣反污染自力救濟行動與地方派系》,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3月。
    林正杰譯(1989),范恩貝克 (Fernbach, Hans)原著,《綠色烏托邦:西德綠黨黨綱》,台北:前進,二版。
    林玉華(1991),《民意與公共政策互動之研究–五輕個案之分析》,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君彥譯(1995),麥卡耐 (McCartney, Laton)原著,《政商巨獸:台灣核電藏鏡人-貝泰公司》,臺北汐止:新新聞,初版。
    林忠正(1993),〈對公營事業預算運作的看法〉,收錄在《解析經濟壟斷》,台北:前衛,初版,頁57-60。
    林怡君(1996),《台灣地區「反高爾夫球運動」之歷史結構分析:民間社會力觀點》,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義(1989),《反核是為了反獨裁》,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1991),〈無能卻要核能!〉,收錄在台灣環保聯盟所編之《核電夢魘》一書中,台北:台灣環保聯盟,初版,頁113-119。
    林瑜芬(1993),《核四爭議中台電公司與環保聯盟衝突互動之研究:以博奕理論(Game Theory)為分析架構》,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家駒(1997),《凍省的政經效應:從拜耳暫停投資說起》,刊載於經濟日報,1997年12月22日,2版。
    施信民(1998),民眾日報,民國87年3月10日,3版。
    柯乾元(1997),《台灣石化工業公害糾紛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中心的研究途徑》,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考會(1992),《民國70年代台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研考會編印,民國81年6月。
    胡湘玲(1994),《科技專家與社會溝通:台灣核四爭議13年的科學文化簡史》,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學史組碩士論文。
    倪安順(1999),《台灣地區國際商港港埠長期發展趨勢與策略之研究》,臺北:交通部運研所。
    唐玉禮(1996),〈「公民投票」的理論與實際-以我國核四論戰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4卷:3期=10,民國85年6月,頁47-80。
    孫清山(1988),《從資源動員觀點論社會運動》,社會福利,第九期,頁9-16。
    徐世榮(1995),試論科技在地方環保抗爭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後勁反五輕抗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期,1995年2月,頁125-152。
    翁興利(1996),〈政策論證與政策制定:以核四興建為例〉,《公共政策學報》,17期,民國85年4月,頁193-216。
    郝伯村(1998),《教戰記》,臺北:軍事迷文化發行,初版。
    高永光(1998),〈公投嚇走拜耳?〉,《法律與你》,1998年5月號,頁103~109。
    高承恕(1988),《台灣社會新興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台灣社會新興運動研討會論文,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張正修(1994),〈公民與政府的參與〉,收錄在鄭先祐所編之《核四決策與輻射傷害》,臺北:前衛,初版,頁87-127。
    張俊宏(1989),《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三版。
    張茂桂(1989),《知識份子與社會運動》,台北:國家政策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
    (1991),《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三版。
    (1994)〈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1994年秋季,頁33-66。
    張清溪(1993a),〈公營事業與黨營事業的獨佔〉,收錄在《解析經濟壟斷》,台北:前衛,初版,頁65-72。
    (1993b),〈台灣經濟的困境與重生〉,收錄在《解析經濟壟斷》,台北:前衛,初版,頁141-150。
    曹定人(1997),〈永續發展:範疇的探討〉,收錄於《台灣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出版,頁127~141。
    曹俊漢(1995),〈仁武抗爭顯示民眾對政府沒信心〉,聯合報,民國84年9月15日,11版。
    梁國樹(1998),《經濟發展政策建言(Taiw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臺北:遠流,初版。
    符芝瑛(1986),〈破碎的信心,覺醒的民意〉,《自力救濟》,台北:敦理出版社,一版。
    陳正隆(1995),《核四建廠爭議問題之研究 : 政策網絡分析》,台北市,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威逅(1995),《公共政策變遷與發展:以核能四廠興建為例》,台北市: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師孟等著(1992),《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三版。
    陳晴美譯(1986),卡庫 (Kaku,Michio) 原著,《核能兩面觀》,臺北:遠流,初版。
    陳菁雯等譯(1998),Marsh和Stoker原著,《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初版。
    陳櫻琴(1998),〈論地方立法權與執行中央政策之爭議〉,《月旦法學雜誌》,42期,頁63~74。
    單美雲(1996),〈核四議題生命歷程及臺電議題管理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8期,民國85年10月,頁223-262。
    曾更瑩、楊皓清(1992),〈程序保障與強化參與-以核四案分析地方自治團體之決策地位〉,《法律學刊》,23期,民國81年7月,頁67-94。
    湯京平(1999),〈鄰避性環境衝突管理的制度與策略:以理性選擇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六輕建廠及拜耳投資案〉,《政治科學論叢》,第十期,民國88年6月,頁355-382。
    黃錦堂(1993),〈臺灣地區環境法之檢討〉,《政大法學評論》,49期,民國82年12月,頁205-240。
    (1994),《台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月旦出版社。
    (1998),〈從「拜耳案」論地方自治團體之參與權〉,《月旦法學雜誌》,42期,頁74~87。
    黃懿慧(1994),《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 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臺北:五南。
    楊祖珺,蔡式淵譯(1986),《綠色的抗議》,台北:前進,初版。
    楊韶彧(1993),《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憲宏(1991),《打破核電的黑盒子》,刊載於1991年5月5日-6日的自立晚報,19版。
    葉俊榮(1992a),〈我國公害糾紛的事件的性質與結構分析:民國七十七年至七十九年〉,《經社法制論叢》,9期,民國81年1月,頁67-97。
    (1992b),〈出賣環境權」:從五輕設廠的十五億「回饋基金」談起〉,《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2卷:1期,民國81年1月,頁17-34。
    (1993),《環境政策與法律》,臺北:月旦,一版。
    葉陽明(1980),《西德政黨論》,台北市:黎明,初版。
    詹長權(1998),〈拜耳案的過去與未來〉,自立晚報,3月11日~3月14日,23版。
    趙永清(1998),《台電預算所呈現的核電迷思》,刊載於自由時報,1998年1月10日,15版。
    趙耀東(1991),〈公營事業〉,收錄在《台灣經驗四十年:一九四九-一九八九(The Taiwan experience 1949-1989)》,台北:天下,初版,頁303-335。
    劉淑惠(1996),〈由核四案看我國覆議制度的運作〉,《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152期,民國85年11月26日,頁14-15。
    蔡同榮(1995),《公民投票是阻擋核四興建的最後一道防線》,台灣時報,1996年7月15日。
    鄭玉瑞(1985),〈推動十四項基本建設計畫〉,《今日財經》,279期,頁4-6。
    鄭政秉(1991),〈由核四爭議看公共政策之效率〉,《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4卷:8期=164,民國80年8月,頁84-87。
    鄭淑麗(1995),《社會運動與地方社區變遷:以貢寮鄉反核四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曉時譯,Milbrath著(1997),《不再寂靜的春天》,台北:天下出版社,一版。
    蕭代基(1992),〈無過失責任制與庇古稅制對環境污染防治效率之影響〉,《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2卷:1期,民國81年1月,頁35-44。
    (1996),〈汙染性設施之設置與民眾信心之建立〉,《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27卷:1期,民國85年7月,頁39-52。
    (1998),〈從拜耳投資案檢視鄰避設施設置制度〉,《中華民國經濟年鑑》,台北:經濟日報社,民國87年版,頁26~31。
    蕭新煌(1993),《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台北:圓神出版社,三版。
    (1999),〈當前環評制度面臨的信任差距問題--從地方環保抗爭事件談起〉,《勞工之友》,580期,民國88年4月,頁6-12。
    賴樹明(1992),《吳大猷傳》,臺北:希代,初版。
    顧嘉琳(1994),《台中港區貨物集散的地理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lmond and Verba, (1963),The Civic Culture :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hl, Robert Alan(1975), Polyarchy :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onald (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essop, Bob (1990), State Theory : 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 Cambridge : Polity.
    Kuhn, Thoma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nd edition.
    Moore, Barrington, (1967),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Boston: Beacon Paper.
    Pearson, Charles (1987)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nvironment, and the Third World, Durham, 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Poulantzas, Nicos (1969), The Problem of the Capital State, New Left Review, No.58: pp67~78.
    Sachs, Arron (1995) Eco-justice: Linking Human Rights and the Environment, Worldwatch Paper 127, Worldwatch Institut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725201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7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5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