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24380      Online Users : 11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96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65


    Title: 歐陽竟無佛學研究
    Authors: 羅永樺
    Contributors: 王志楣
    羅永樺
    Keywords: 歐陽竟無
    近代佛學
    支那內學院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2 11:20:14 (UTC+8)
    Abstract:  清末民初是佛學的復興時代,不僅面臨外在世界與時局的急速變遷,內在也醞釀著革新、求變的氣息。歐陽竟無處於這樣一個各種學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其一生對佛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了承繼其師楊仁山居士的刻經事業外,他所創辦的支那內學院更是開佛學教育以專業化、學術化之先河,並以此為後世「居士道場」奠定基礎,大大提升了居士於佛學界之地位。
      除此之外,歐陽竟無在佛學理論上的創發,更是治近代佛學史的學者尤須注意的,蓋歐陽竟無一生佛學的最大成就,即在於此。而其佛學理論之大要,一言以蔽之,則為「探求全體佛法的徹上徹下融於一貫」。他一生的學術可以說完全是圍繞在這個主題上而開展。而在這些理論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發現歐陽竟無在佛學改革中激進的性格與「回歸原典」的思想傾向。為了能夠較完整的展示歐陽竟無的佛學思想,本題在各章內容的安排與處理上:
      第一章緒論,乃在說明歐陽竟無佛學思想之研究價值,以及研究現況、研究方法等,並略述全文綱領,且為本文之範圍與限制作一劃分。
      第二章敘述歐陽竟無之生平及其佛學事業。透過這兩方面的闡述,則可對歐陽竟無的個人背景、當代佛學發展狀況,以及歐陽竟無的佛學思想淵源有初步的瞭解。
      第三章論述歐陽竟無佛教之省思與批判。包含了推動以居士取代僧眾於佛教中之領導地位、辨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辨法相唯識非一等理論的提出。本章將針對這些理論,考察其理論的客觀性,以及這些理論對當時佛教所產生的時代意義與影響。
      第四章論述歐陽竟無對般若、瑜伽義理的融通。此章包含了歐陽竟無對這一融通理論建立的三個取向:中國化佛教的批評、對龍樹學與無著學之融會以及二諦與三性的融會等。而本文將透過這些取向以展示歐陽竟無的融通理論。
      第五章論述歐陽竟無對印度佛學的整體融通。本章之內容承繼上一章,闡述歐陽竟無融通理論的完成。其融通成果包含了實踐歸宿--唯一宗趣無餘涅槃、修行過程--法門無邊三智三漸次以及攝瑜伽、中觀於涅槃一境等部分。這些理論的提出可視為是歐陽竟無對整體佛學理論會通的最後結論。
      第六章論述歐陽竟無對儒佛的會通。本章闡述歐陽竟無晚年將其融通興趣延伸到儒佛的會通上。除了探討歐陽竟無產生融通儒佛思想的淵源外,還將從時代的背景加以考察,以見其說之歷史意義。
      第七章結論部分,除總結前面各章之論述外,並通盤檢討歐陽竟無的融通理論是否真能圓融無礙,因此本章將客觀地從歐陽竟無所欲融通的各種學說之根本精神的差異性來討論,並以此來討論歐陽竟無佛學思想在民初佛學史中的定位與價值。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7
    第三節 本文的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歐陽竟無之生平及其佛教事業
    第一節 歐陽竟無生平概述------------------------------- 13
    一、 家世背景------------------------------------------- 13
    二、 棲心佛學之前的歷程(40歲以前)------------------13
    三、 致力於佛學研究之後的歷程(41歲-73歲)----------17
    第二節 歐陽竟無的佛學事業-----------------------------22
    一、 整理、刻印佛經方面--------------------------------22
    二、 佛教教育方面-------------------------------------- 25
    三、 佛法研究方面-------------------------------------- 30
    第三章 歐陽竟無對佛教之省思與批判
    第一節 推動以居士佛教代替沙門----------------------- 35
    一、 僧眾素質的低落與居士地位的提升------------------35
    二、 對僧眾的批評與引發的爭議-------------------------37
    三、 「不論僧俗,弘法能者為上」的改革主張------------41
    第二節 辨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44
    一、 辨明佛法非宗教------------------------------------ 45
    二、 辨明佛法非哲學------------------------------------ 52
    第三節 論法相、唯識必分為二---------------------------59
    一、 歐陽竟無對法相、唯識分宗理論的提出--------------60
    二、 歐陽竟無主張分宗之意義與太虛、印順對分宗之批評-
    ---------------------------------------------------- 71
    第四章 歐陽竟無對般若、瑜伽義理的融通
    第一節 對中國化佛教之批評-----------------------------82
    一、 中國化佛教的形成----------------------------------82
    二、 對《大乘起信論》的批評----------------------------84
    三、 對天臺、華嚴、禪宗之批評--------------------------90
    第二節 提出「龍樹法相學」之說-------------------------96
    一、 〈龍樹法相學〉的融通理論--------------------------97
    二、 其他融通理論的建立------------------------------ 100
    第三節 二諦與三性的融會------------------------------ 106
    第五章 歐陽竟無對佛學的整體融通
    第一節 實踐歸宿--唯一宗趣無餘涅槃-------------- 115
    第二節 修行過程--法門無邊三智三漸次------------ 124
    第三節 攝瑜伽、中觀於涅槃一境-----------------------132
    第六章 歐陽竟無對儒佛的會通
    第一節 歐陽竟無會通儒佛的思想淵源----------------- 141
    第二節 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45
    一、 區別「真孔」與「偽孔」----------------------------146
    二、 對宋儒「中庸」義詮釋的批評-----------------------148
    第三節 以佛釋儒--對傳統儒學的新解釋------------ 153
    第七章 結論---------------------------------------------- 165
    參考書目---------------------------------------------------- 173
    Reference: 一、專書部分
    于凌波著:《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年11月初版
    于凌波著:《唯識三論今詮》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初版
    于凌波著:《唯識學綱要》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初版
    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 上海:東方文化出版中心 1996年1月初版
    太虛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太虛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初版
    太虛著:《太虛大師全書》 台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 民國五十九年再版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佛教與中國文化》 北京:新華書局 1995年4月3版
    方立天著:《佛教哲學》 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1994年7月初版
    世親造,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史向前編著:《佛學文物館--居士篇》 台北:長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初版
    印順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印順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初版
    印順著:《空之探究》 台北:正聞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四版
    印順講,演培記:《妙雲集--中觀論頌講記》 台北:正聞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修訂一版
    印順講,續明記:《妙雲集--中觀今論》 台北:正聞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四月修訂一版
    江燦騰著:《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 台北:南天書局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初版
    吳汝均編:《佛教思想大辭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吳汝鈞著:《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初版
    吳汝鈞著:《印度中觀哲學》 台北:圓明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吳汝鈞著:《佛教的概念與方法》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初版
    吳汝鈞著:《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 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增訂版
    吳汝鈞著:《唯識哲學--關於轉識成智理論問題之研究》 高雄:佛光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三版
    吳汝鈞著:《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二版
    呂澂著,洪啟嵩,黃啟霖主編:《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呂澂文集》 台北:文殊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初版
    呂澂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呂澂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初版
    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台北: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四年一月初版
    呂澂著:《呂澂佛學名著》 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初版
    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 台北:學海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初版
    李霞編著:《佛學文物館--宗派篇》 台北:長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沈清松著:《現代哲學論衡》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出版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 大正藏第一卷
    林安梧著:《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初版
    法舫法師著:《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台北:天華出版社 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四刷
    唐大圓講述:《唯識新裁擷彙》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初版
    唐•惠立本,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大正藏第五十卷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 大正藏第五十四卷
    徐清祥,王國炎著:《歐陽竟無評傳》 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一次印行
    悟慈法師譯述:《俱舍學》 民國八十一年
    馬鳴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 大正藏第三十二卷
    高振農著:《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年11月初版
    浘山雄一著,吳汝鈞譯:《佛教中觀哲學》 高雄:佛光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七月三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佛教的問題研究》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觀思想論集》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般若思想研究》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唯識思想論集(一)》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唯識思想論集(二)》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七十年七月二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唯識問題研究》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唯識學的論師與論典》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唯識學概論》 台北:大乘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初版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四年二月
    郭朋,廖自力,張新鷹著:《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 四川:巴蜀書社 1992年3月第二次印行
    郭朋著:《太虛思想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8月初版
    陳榮捷著,廖世德譯:《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 台北:文殊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出版
    章太炎,楊度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章太炎 楊度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初版
    麻天祥著:《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上、下卷)》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初版
    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初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七版
    曾錦坤著:《儒佛異同與儒佛交涉》 台北:谷風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初版
    湯用彤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湯用彤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初版
    馮契主編:《中國近代哲學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7月
    楊仁山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楊仁山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初版
    楊白衣著:《俱舍要義》 台北:普門文庫 民國七十年十一月初版
    楊白衣著:《唯識要義》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版
    楊白衣著:《唯識讀本》 佛學教科書編輯委員會主編 民國五十四年
    楊惠南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初版
    楊惠南著:《佛教思想新論》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初版
    楊惠南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年九月初版
    楊惠南著:《龍樹與中觀哲學》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再版
    熊琬著:《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五月二版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楊文會 歐陽漸 呂澂卷》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第一次印行
    歐陽竟無等著:《內學年刊》 台北:國史研究室編印 民國六十二年四月
    歐陽竟無著,洪啟嵩,黃啟霖主編:《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歐陽竟無文集》 台北:文殊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初版
    歐陽竟無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歐陽竟無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初版
    歐陽竟無著:《孔學雜著》 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7年3月第一次印行
    歐陽竟無著:《唯識抉擇談、聲明略》 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歐陽竟無著:《竟無內學》 台北:問學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初版
    歐陽竟無著:《歐陽大師遺集》四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初版
    歐陽竟無著:《歐陽竟無文集》 台北:文殊豐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初版
    蔣義斌著:《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 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77年
    鄧子美著:《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12月
    霍韜晦著:《絕對與圓融》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再版
    彌勒造,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 大正藏第三十卷
    韓廷傑著:《唯識學概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關世謙譯:《佛學研究指南》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初版
    釋青松編:《現代佛教文選論叢》 台北:現代佛教文選編委會 民國四十七年二月出版
    護法等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
    二、學位論文
    周志煌著:〈民初佛學唯識與如來藏之交涉--以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之法義論諍為核心的開展〉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
    鍾瓊寧著:〈行在家道:民初的上海居士佛教(1912-1937)〉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
    羅永吉著:〈《四書藕益解》研究〉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
    三、期刊論文
    江燦騰:〈論今人批評天臺教學思想的得失(1)--歐陽竟無批評天臺學說之檢討〉 《菩提樹》 42卷 6期 總號498 民83.05 頁12-15
    周志煌:〈近代中國佛教改革思想中「回溯原典」之意涵及其實踐進路--以太虛、印順、歐陽竟無之論點為核心的開展〉 《中華佛學研究》 1期 民86.03 頁157-193
    林安梧:〈當代儒佛論爭的幾個核心問題--以熊十力與印順為核心的展開〉 《諦觀》 67期 民80.10 頁145-190
    林政華:〈歐陽竟無大師釋悲訓差量篇、起悲篇疏解〉 《海潮音》 58:7-8 民66.07-08 頁26-27
    高永霄:〈歐陽竟無年譜初稿〉 《內明》 38期 民64.05 頁17
    高永霄:〈歐陽竟無年譜初稿 -續-〉 《內明》 39期 民64.06 頁31-33
    張廷榮:〈唯識的宗師、教育的人師--歐陽竟無大師的學養與教育〉 《佛光學報》 1期 民65.03 頁74-107
    張廷榮:〈歐陽漸師唯識法相學錄述(上)〉 《中國佛教》 14卷 3期 民58.11 頁4-7
    張廷榮:〈歐陽漸師唯識法相學錄述(下)〉 《中國佛教》 14卷 4期 民58.12 頁4-7
    張聖嚴:〈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四位思想家--藕益智旭、太虛唯心、歐陽竟無、印順盛正〉 《華學月刊》 65期 民66.5 頁1-7
    梁漱溟:〈儒佛異同論〉《文星》 115期 民77.01 頁70-77
    盛成:〈歐陽竟無大師漸傳〉 《中國學人》 3期 民60.06 頁186-188
    莊進宗:〈評《龍樹法相學》(歐陽竟無)〉 《中國佛教》 26卷 12期 民71.12 頁40-41
    程恭讓:〈歐陽竟無的內學研究與其孔學再詮釋〉 《中國哲學史》 4期 1997年第4期 頁69-75
    路新生:〈從援佛入儒和儒釋之辨看理學的興衰與乾嘉考據學風的形成〉 《哲學與文化》 21卷 5期 總號240 民83.05 頁443-460
    劉湘王:〈熊十力由佛轉儒的思想變遷〉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21卷 12期 總號249 民77.12 頁43-48
    蔣覺民:〈歐陽漸傳〉 《國史館館刊》 5期 民77.12 頁175-177
    霍韜晦:〈起千載沈璧的大師--歐陽竟無之生涯與學問〉 《獅子吼》 15卷 民65.2 頁6-11
    藍吉富:〈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趨勢〉 《當代》 84期 民82.4
    蘇友仁:〈佛儒思想之異同〉 《文藝復興》 111期 民69.04 頁40-46
    釋昭慧:〈評林安梧著「當代儒佛論爭的幾個核心問題」〉 《諦觀》 68期 民81.01 頁243-255
    續明:〈居士與佛教〉《海潮音》 四十二卷二期期 頁11-1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5151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1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