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0182/141115 (78%)
造访人次 : 46727668      在线人数 : 7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711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7118


    题名: 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
    作者: 李文健
    贡献者: 許玉秀
    李文健
    关键词: 罪責概念
    非難
    日期: 1996
    上传时间: 2016-04-28 09:57:44 (UTC+8)
    摘要: "要目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中文文獻現狀檢討-----11
    第三章 罪責概念的演進-----47
    第四章 他行為的能力-----67
    第五章 對規範的反應力-----107
    第六章 法非難的意念-----127
    第七章 預防的需求-----151
    第八章 性格的擔保-----235
    第九章 總結-----251

    參考文獻-----25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所在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用語釐清-----3
    第三節 研究步驟-----10

    第二章 中文文獻現狀檢討-----11
    第一節 責任的定義-----11
    一、洪福增的見解-----13
    二、通說見解-----15
    三、不同見解-----17
    第二節 各種責任理論-----19
    一、分類標準-----19
    二、學說內容介紹-----22
    (一)道義、社會、新社會防衛論-----23
    1.道義責任論-----23
    2.社會責任論-----24
    3.新社會防衛論-----26
    (二)行為、性格、人格責任論-----28
    1.行為責任論與意思責任論-----28
    2.性格責任論-----28
    3.人格責任論-----29
    (三)心理、規範責任論-----32
    1.心理責任論-----32
    2.規範責任論-----32
    三、各理論彼此的關係-----33
    (一)關於道義責任論-----34
    (二)關於社會責任論-----34
    (三)關於規範責任論-----35
    第三節 分析與檢討-----37
    一、關於”責任”-----37
    二、關於各種”責任”理論-----41
    第四節 結語-----45

    第三章 罪責概念的演進-----47
    第一節 罪責原則-----48
    第二節 體系定位概況-----49
    第三節 心理罪責概念-----50
    一、內容-----50
    二、對心理罪責概念的批判-----51
    (一)無法解釋漸被承認的阻卻罪責的緊急避難-----52
    (二)責任能力是罪責要件而非罪責前提-----52
    (三)無法解釋無認識過失的罪責-----53
    第四節 規範罪責概念-----54
    一、Frank-規範的罪責概念-----54
    (一)非難可能性-----54
    (二)罪責的要素-----55
    二、Goldschmidtl-罪責是違反義務規範-----56
    三、Freudenthal-超法規阻卻罪責事由-----57
    四、其他學者的評論-----57
    第五節 目的行為論的影響-----58
    一、內容-----59
    (一)Welzel的見解-----59
    (二)對罪責概念的影響-----60
    二、反對見解-----60
    (一)Lenckner的見解-----61 
    (二)Baumann/Weber的見解-----62 
    (三)Stratenwerth的見解-----63 
    (四)Maurach/Zipf的見解-----63 
    (五)Roxin的見解-----64 
    第六節 實質的罪責概念-----64 

    第四章 他行為的能力-----67 
    第一節 內容-----68 
    一、避免可能性與他行為能力-----68 
    二、非難的基礎是他行為能力-----69 
    三、各種相關的解釋-----69 
    (一)罪責階層的負面檢驗法要以他行為能力為基礎-----70 
    (二)確定行為人可能做合法決定時,對之加以制裁才是有意義的-----71 
    (三)他行為能力就是決定能力,它包含著認識不法的能力與依認識而行為的能力-----71
    (四)非難的重點是能為而不為及社會損害性-----73
    第二節 反對見解-----74
    一、意志自由前提的不可驗證-----74
    二、個別行為自由不可知,罪疑無罪-----75
    三、由平均人能力來判斷-----76
    (一)以平均人能力做為非難的標準-----77
    (二)社會對照的觀察法-----78
    (三)罪責的個別性被限制-----79
    (四)刑法的罪貴有類推性-----80
    四、對平均人能力判斷法的批評-----81
    (一)平均人有能力,行為人無能力怎麼辦﹖-----81
    (二)應依行為人自己的能力判斷-----82
    第三節 意志自由-----82
    一、刑法學者的理論-----83
    (一)不可懷疑的真實-Jescheck等人的見解-----83
    (二)人感覺自己是自由的,法就要當人是自由的-Hirsch的見解-----85
    (三)自由應該是無法否定的-Arthur Kaufmann的見解-----86
    (四)規範的假設-Roxin的見解-----88
    (五)自由是我們所經驗的現實-Dreher的見解-----88
    (六)自由是我們經歷的現實-Griffel的見解-----89
    (七)由語言可證明意志自由的存在-Schunemann的見解-----91
    (八)自律的自由-Jakobs的見解-----92
    二、自然科學的發展-----93
    (一)測不準原理-----93
    (二)混沌理論-----95
    第四節 分析與檢討-----96
    一、關於自由的證明-----96
    二、非難和他為能力間的基本關聯-----101
    第五節 小結-----105

    第五章 對規範的反應能力-----107
    第一節 內容-----108
    一、意志自由是規範的假設-----108
    二、理解規範、依照規範來行為的能力-----109
    三、經驗上可驗證-----110
    四、刑法旨在影響人的行為-----111
    五、保護的功能-----113
    第二節 反對見解-----114
    一、肯定意志自由-Dreher的批評-----114
    二、有對規範的反應能力,其實就是有自由-Griffel的批評-----117
    三、只是想迴避意志自由的證明困難,沒有提其它標準-Schunemann的批評-----119
    四、只是用語不同-Lenckner的批評-----120
    五、Roxin的反駁-----121
    六、一樣是不真實-Kargl的批評-----121
    第三節 分析與檢討-----122
    第四節 小結-----125

    第六章 法非難的意念-----127
    第一節 學說上對法非難意念的闡釋-----128
    一、贊成的見解-----128
    (一)Gallas的見解-----128
    (二)Jescheck的見解-----129
    (三)Wessels的見解-----131
    (四)Lenckner的見解-----132
    (五)Rudophi的見解-----133
    二、反對見解-----134
    (一)Roxin的批評-----134
    (二)Otto的批評-----137
    第二節 Schmidhauser的特殊見解-----137
    一、重點見解-----137
    (一)精神上的侵害法益行為-----138
    (二)破壞價值的精神行為-----138
    (三)罪責非難的理由-----139
    (四)不法的個別行為意念-----139
    (五)與價值有精神上的聯繫能力-----140
    (六)聯繫不以具體意識為必要-----140
    (七)理解的基礎-----141
    (八)欠缺理解基礎的例子-----141
    (九)傳統見解的詮釋-----142
    二、反對見解-----142
    (一)仍難解釋無認識的過失-----143
    (二)仍難解釋阻卻罪責事由-----143
    第三節 分析與檢討-----144
    一、有無意念與有無罪責的關係-----145
    二、判斷意念的價值標準-----147
    第四節 小結-----150

    第七章 預防的需求-----151
    第一節 Jakobs的功能罪責概念-----151
    一、為何要問罪責的目的﹖-----153
    二、何謂弱規範﹖-----154
    (一)文明化的意義-----155
    (二)絕對規範-----156
    (三)弱規範-----157
    (四)區分意欲錯誤和認識錯誤-----159
    (五)意欲錯誤、認識錯誤與文明化及弱規範的關係-----160
    1.認識錯誤的效果-----161
    2.意欲錯誤的效果-----171
    三、何謂穩定﹖-----176
    (一)規範的破壞而非法益的侵害-----177
    (二)規範的「穩定」-----178
    四、為何使弱規範穩定是罪責的目的﹖-----179
    (一)刑罰的意義-對規範破壞者的反駁-----180
    (二)刑罰的目的-訓練人民的法忠誠-----180
    第二節 Roxin的負責性概念-----182
    一、負責性=罪責+預防必要-----182
    二、罪責和預防必要的關係-----183
    三、負責性的特點-----185
    四、Schunemann的類似見解-----186
    (一)刑法歸責要有刑法之外的正當性-----187
    (二)刑法透過預防來保護法益-----187
    (三)要預防就要重視心理關係-----188
    (四)有避免可能,才有預防可能-----188
    (五)德國現行法兩階判斷-----189
    (六)避免可能性的分析-----190
    第三節 反對見解-----193
    一、對罪責與預防相結合觀點的批評-----193
    (一)Schmidhauser的批評-----194
    (二)Rudolphi的批評-----194
    (三)Otto的批評-----194
    (四)Wessels的批評-----195
    (五)Hirsch的批評-----195
    (六)黃常仁的批評-----197
    二、針對Jakobs的批評-----197
    (一)Hirsch的批評-----197
    (二)Roxin的批評-----199
    (三)Schunemann的批評-----200
    三、針對Roxin的批評-----205
    (一)Hirsch的批評-----205
    (二)Lenckner的批評-----206
    (三)Jescheck的批評-----207
    第四節 分析與檢討-----207
    一、針對Jakobs的分析與檢討-----207
    (一)關於「文明化」-----208
    (二)關於「弱規範」-----209
    (三)關於「規範的破壞」-----211
    (四)關於「溝通上」概念-----212
    (五)就意欲錯誤和認識錯誤的區分-在「溝通的」及「文明化」下的意義-----214
    (六)「避免可能性」與「溝通上的重要性」之關係-----220
    (七)關於規範被破壞後的處理-----223
    二、針對Roxin的分析與檢討-----225
    (一)關於負責性概念-----225
    (二)關於骨子裡是由預防來決定的批評-----229
    第五節 小結-----232

    第八章 性格的擔保-----235
    第一節 內容-----235
    一、人格的成果-Grafzu Dohna的見解-----236
    二、性格的擔保-Engisch的見解-----236
    (一)罪責是源於性格的缺陷-----236
    (二)刑罰的作用在於影響行為人的人格-----237
    (三)無責任能力的行為人非人格的表現,或這種人格不適於以刑罰來影響-----238
    (四)如果有益亦可用刑罰-----238
    三、性格的擔保-Figueiredo Dias的見解-----239
    (一)基本的選擇-----239
    (二)自由是社會倫理之存在的當為-----239
    (三)罪責是對人格的擔保-----240
    (四)法的人格,非道德的人格-----240
    (五)人格的可變動性-----240
    (六)無責任能力是指欠缺個人之間的溝通-----241
    第二節 反對見解-----242
    一、性格無罪-----242
    二、仍要以自由的承認為基礎-----242
    三、罪責非取決於人格,而是取決於刑罰的目的性-對Engisch的批評-----243
    四、人格聯繫的不妥-對Figueiredo Dias的批評-----244
    第三節 分析與檢討-----246
    第四節 小結-----248

    第九章 總結-----251

    參考文獻-----25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8265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230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1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