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17013      Online Users : 61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556


    Title: 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譯註
    To Translate and Annotate on Tsong Kha Pa "To Annotate the Lities of Manas and Alayavijnana"
    Authors: 鍾國賢
    Chung, Kuo-Shyan
    Contributors: 蕭金松
    Hsiao, Jin-Song
    鍾國賢
    Chung, Kuo-Shyan
    Keywords: 唯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Mind only
    Klistamanas
    Alayavijnana
    Date: 1994
    Issue Date: 2016-04-29 16:06:51 (UTC+8)
    Abstract: 西藏的神秘在於其特殊的宗教文化,然而這不僅是因為西藏佛教特殊的修持方式,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理,更是因為西藏的語言文字及地理環境,使得人們認為,藏傳佛教遠比漢傳佛教還要接近印度佛教的傳統。宗喀巴大師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以深邃的佛學理論,破斥當時佛教界邪見充斥的現象,重新整治戒律、修持及教理體系,造就西藏佛教今日繁榮興盛的面貌。宗喀巴大師自幼廣學經論,對唯識及中觀思想均有深入的研究,從法尊法師所翻譯幾本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可知大師學問的淵博縝密。而借著研讀大師的著作,更有助於學者對佛法的了解。本論文是筆者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嘗試以翻譯的方式,學習大師在本論中對唯識學的運思結構,輔以思想史的角度來了解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心識說。此外介紹西藏各教派及宗喀巴大師的佛學思想,並與漢地阿賴耶識思想來做比較。
    Reference: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大正第一卷。
    廣義法門經《一卷》,梁真諦譯,大正第一卷。
    解深密經《五卷》,唐玄奘譯,大正第十六卷。
    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第二卷。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第十六卷。
    入楞伽經《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第十六卷。
    十地經論《十二卷》,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大正第二十六卷。
    舍利弗阿毘曇論《三十卷》,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帽多等譯,
    大正第二十八卷。
    中論《四卷》,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三十卷。
    決定藏論《三卷》,梁真諦譯,大正第三十卷。
    瑜伽師地論《百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卷。
    成唯識論《十卷》,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唯識三十論頌《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唯識二十論《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二卷》,後魏佛陀扇多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三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本《三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世親菩薩釋,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菩薩造,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攝大乘論釋《十卷》,無性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中邊分別論《三卷》,陳真話,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辯中邊論《三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唐玄奘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三無性論《二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三十一卷。
    釋摩訶衍論《十卷》,龍樹菩薩造,姚秦筱提摩多譯,大正第三十二卷。
    異部宗輸論《一卷》,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第四十九卷。
    婆藪槃豆法師傳《一卷》,陳真諦譯,大正第五十卷。
    續高僧傳《三十卷》,唐道宣撰,大正第五十卷。
    解深密經疏《十卷》,唐圓測疏,續藏經第三十四卷。
    秘義分別攝疏Pek.N.5553.
    緣起經釋Pek.N.5496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著劉立千譯註
    1984 《士觀宗源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
    小谷信千代ソルラミ・ムケサン
    1986 《ツオンカパの唯識理解一「善說大海」江基でいて》
    《チベットの佛教と社會》東京:春秋社
    小谷信千代ソルラミ・ムケサン共譯
    1985 《アーラヤ識とマナ識の研究》京都:文榮堂
    方東美
    1986 《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王森
    1987 《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堯
    1989 《吐蕃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堯、褚俊傑著
    1992 《宗喀巴評傳》台北:東初出版社
    中村元等編
    1986 《アジア 佛教史》,インド 編‧Ⅲ、大乘佛教佼成出版社
    井上玄真著、自湖先旡言譯
    1994 《唯識三十論講話》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山下幸一
    1976 《 ヨーガ學派に於するSamskaraについて》《印度佛教學研究》25:1 頁152-153。
    氏家昭夫
    1969 《唯識說におけるakaraの問題》《印度佛教學研究》17:2 頁234-238。
    玉城康四郎主編 李世傑譯
    1987 《佛教思想(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多羅那它著,張建木譯
    1988 《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布頓大師著郭和卿譯
    1986 《佛教史大寶藏論》北京:民族出版社
    伊藤瑞叡
    1970 《十地經こおけるbhumiの概念》究》18:2 頁442-448
    舟橋尚哉
    1975 《 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國書刊行會
    舟橋一哉著,余萬居譯
    1988 《 業的研究》台北:法爾出版社
    李琳華編著
    199。 《如來藏識》台北:常春樹書坊
    李增新高壽仙撰
    1991 《 五百羅漢》北京:燕山出版社
    金東柱
    1986 《 圓測唯識學觀之探討-以「佛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贊」為中心-》台大哲學研究所
    吳法鈞
    1982 《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崇安
    1994 《西藏大手印的思想》《政大民族學報》第21期 頁53-6。。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 頁25-46。
    《阿合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 頁1-28。
    林壽福
    1995 《犢子部的補特伽羅》《諦觀》第8期 頁24 - 51。
    印順法師
    1970 《唯識學探源} 《妙雲集》中編之三
    1989 《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以佛法研究佛法》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呂瀓
    1984 《呂徵佛學名著》《印度佛教史略》台北:老古出版社
    法舫法師
    199。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社
    法王周加蒼著 郭和卿譯
    1988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青海:人民出版社
    法尊法師
    1992 《西藏與西藏佛教》台北:天華出版社
    法尊法師譯
    1995 《宗喀巴大師傳》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
    《阿底峽尊者傳》台北:佛教出版社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
    1977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台北:佛教出版社
    1979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17。 頁159-276。
    1991《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台北:法爾出版社
    1992《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華藏教理學院
    宗喀巴大師造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郭和卿譯
    1994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聖道三要、緣起贊等合刊》台北:褔智之聲 頁181-235。
    長尾雅人
    1954《西藏に殘れる唯唯識學》《印度佛教學研究》2:1 頁75-84。
    長尾雅人著 翠嵐譯
    1979 《西藏佛教思想述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7》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7-34。
    1982 《攝大乘論》東京:講談杜
    東智才讓
    1985 《夏瓊寺歷史概要》《西藏研究》第1期 頁1-1。6。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
    1988 《法尊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
    洛珠加措、俄東瓦拉翻譯
    199。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青海:人民出版社
    馬定波
    1974 《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宮本正尊
    1978 《原始佛教興根本佛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頁243-253。
    家藤純章
    1973 《有漏﹒無漏の規定》《印度佛教學研究》21:2 頁128-132。
    陳一標
    1992 《真諦唯識思想之研究一以《轉識論》為中心》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曹志成
    1994 《空有之諍的研究一以清辨對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為解釋線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1994 《經量部種子思想的探討》《諦觀》第79期 頁78-97
    張怡孫
    1993 《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
    勝又俊教
    1974 《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的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持谷憲昭
    1978 《Mahayanasamgrahaにおける心意識說》《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76 冊 頁197-3。7。
    1978 《"アーラヤ識存在の八論證に關する諸文獻》
    《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第36 號 頁1-26。
    1979 《Viniscayasamgrhaniにおけるアーラヤ識の規定》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79 冊 頁1 ~ 79。
    1982 《チペットにおける唯識思想研究的問題》《東
    洋學術研究》第21 卷第2 號 頁143-16。
    黃俊威
    1993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一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台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阿月
    1970 《vijnana(識)與vijnapti《表識》的研究-以唯識思想為中心》《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9期 頁57-117。
    1974 《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比較諸經論的心性清淨說》
    《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3期 頁117-183。
    1976 《唯識思想的客塵煩惱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5期 頁的-112 口
    1981 《唯識思想的十二緣起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1981 《唯識思想的十二緣起說一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一》
    《台大哲學論評》第4期 頁61-75。
    楊白衣
    1991 《唯識要義》台北:文津出版社
    楊惠南
    1978 《唯識的思想》《中國佛教月刊》22:1。頁4-11。
    慈航法師
    1991 《相宗十講》台北:天華出版社
    演培法師
    1990 《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人間佛陀》台北:天華出版社
    廓諾‧迅魯伯著 郭和卿譯
    1985 《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稻葉正就
    《解深密經疏の散逸部分の漢文譯》《大谷大學研究年報》第24期 頁1-132。
    霍韜晦
    1980 《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戴密微著 耿昇譯
    1994 《吐蕃僧詩記》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韓廷傑
    1993 《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釋惠敏
    199。 《中觀與瑜伽》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覺媚桑度
    1994 《密乘寧瑪派教法在西藏之起源及發展》台北:蒙藏委員會
    JOSHI, K. S.
    1965 On the meaning of Yoga,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PEW), 15:1 January pp.53-64。
    Sparham, Gareth
    1993《OCEAN OF ELOQUENCE》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812590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345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6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