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72 (78%)
Visitors : 47560433      Online Users : 9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971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710


    Title: 漢帝國與西域文化交流之研究
    Authors: 王美雪
    Contributors: 簡宗梧
    王美雪
    Date: 1990
    1989
    Issue Date: 2016-05-02 17:05:26 (UTC+8)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義界與範圍..........................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漢通西域的目的及背景..........................23
    第一節 西漢鑿通西域的原始動機..........................24
    壹、西漢鑿通西域的原始動機..........................24
    一、漢初的處境-胡人犯關的強力威脅及欺凌之辱..........................24
    二、西域的重要性-或進而攻、或退而守的戰略地位..........................25
    貳、西漢鑿通西域的目的..........................26
    一、首次西征的目的-聯絡月氏夾擊匈奴..........................27
    二、二次西征的目的-聯絡烏孫對抗匈奴..........................29
    第二節 西漢鑿通西域的背景..........................34
    壹、社會背景..........................34
    一、黃老之治的「無為」、「與民休息」,造就了漢初的安定局面。..........................34
    二、法治精神與漢初的安定局面。..........................36
    三、和親政策避免雙方產生更大衝突,維護了漢初的安定局面。..........................37
    貳、政治背景..........................39
    一、中央-天子、丞相、御史大夫相互制衡,行有效之治;而博士弟子員及郡國長官察舉制,問廉能之政風。..........................39
    二、地方-行郡縣二級之制,組織完整,功能健全。..........................40
    三、軍政-三軍禦四夷之侵陵,保國家之安全。..........................41
    四、馬攻之成功,為漢之富國,強兵及外交,提供了助力。..........................41
    ?、經濟背景..........................42
    一、經濟放任促進產業繁榮,卻造成社會貧富不均;重農抑商政策恰可補救其缺。..........................44
    二、移氏實邊、兵農合一的屯田制度,提供它長期遠征的補給基礎。..........................47
    第三節 東漢再通西域的目的..........................50
    壹、東漢再通西域的原始動機-東漢初年的處境及其與西域的關係-對匈奴採妥協退讓之策;對西域則因「自顧不暇」,以致未能重修舊好。..........................50
    貳、東漢再通西域的目的..........................................51
    一、首次西征的目的-斷匈奴右臂..........................51
    二、二通西域的目的-支援班超、對抗龜茲..........................52
    三、三通西域的目的-防北匈奴的入侵..........................53
    第四節 東漢再通西域的背景..........................55
    壹、社會背景-除了仍以「休養生息」為原則外,由於表彰氣節,形成社會一片祥和之氣..........................55
    貳、政治背景-偃武修文,崇尚儒術及清廉政風,為漢的再通西域,奠立基礎。..........................55
    ?、經濟背景..........................56
    一、重農措施,使東漢農業生產蓬勃發展..........................56
    二、開發邊疆的屯田制度,提供東漢再通西域的補給基礎。..........................59
    第三章 漢帝國與西域物質文化之交流..........................73
    第一節 影響西域的漢帝國物質文化..........................74
    壹、穿井技術的西傳及影響..........................74
    貳、冶鐵技術的西傳及影響..........................78
    ?、造紙術的西傳及影響..........................80
    肆、絲網的西傳及影響..........................82
    一、絲綢的西傳..........................83
    二、絲綢的西傳的影響..........................87
    第二節 影響漢帝國的西域物質文化..........................90
    壹、西域植物的輸入及影響..........................90
    一、西域植物的輸入..........................90
    (一)、葡萄..........................91
    (二)、苜蓿..........................98
    (三)、石榴..........................99
    (四)、胡桃、胡麻等物產..........................100
    (五)、香料..........................101
    (六)、棉花..........................103
    二、西域植物輸入的影響..........................104
    貳、西域動物的輸入及影響..........................104
    一、烏孫馬及汗血馬的輸入及影響..........................105
    二、大象的輸入及影響..........................107
    ?、西域毛織品的輸入及影響..........................109
    第四章 漢帝國與西域精神文化之交流..........................123
    第一節 影響漢帝國的西域精神文化..........................124
    壹、佛教的輸入及影響..........................124
    一、佛教輸入中國的途徑..........................125
    二、西域佛教的影響..........................129
    貳、西域雜技的輸入及影響..........................133
    一、西域雜技的輸入..........................133
    (一)、幻術..........................134
    (二)、魚龍曼衍..........................139
    (三)、跳丸..........................140
    (四)、走索..........................143
    (五)、上竿戲..........................143
    (六)、安息五案..........................147
    (七)、舞象及行象中之象舞百戲..........................148
    (八)、水人弄蛇..........................150
    二、西域雜技輸入對漢帝國之影響..........................152
    ?、西域樂器、樂曲、樂舞的輸入及影響..........................152
    一、西域樂器的輸入及影響..........................152
    (一)、琵琶..........................153
    (二)、箜侯..........................158
    二、西域樂曲的輸入及影響..........................161
    三、西域樂舞的輸入及影響..........................166
    肆、西域對漢帝國繪畫、石雕藝術的影響..........................168
    第二節 影響西域的漢帝國精神文化..........................171
    壹、漢帝國禮儀政教的輸入及影響..........................171
    貳、漢帝國樂器的輸入及影響..........................176
    第五章 結論..........................201
    重要參考書目..........................207
    Reference: 
    三國志六十五卷 陳壽撰 新陸書局影本 五三年一版
    太平廣記 李昉等 藝文印書館影本 五九年一版
    太平御覽 李昉等 新興書局影本 四八年一版
    文選 簫統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胡克家仿宋本 四四年一版
    毛詩二十卷 毛亨傳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本 六八年台一版
    史記 司馬遷 鼎文書局 六八年一版
    史記會注考証 瀧川龜次郎 樂天出版社 六一年一版
    弘明集 僧祐 新文豐影本 六三年一版
    古今圖書集成 陳萬雷(編) 鼎文書局 六五年一版
    古今注 崔豹 新文豐影本 七四年一版
    本草綱目 本時珍 新文豐影本 七六年一版
    西京雜記 劉歆 台灣商務印書館 六八年一版
    酉陽雜狙 段成式 新文豐影本 七四年一版
    呂氏春秋 呂不韋撰 藝文印書館印本 四七年一版
    法言 揚雄 新文豐影本 七四年一版
    東觀漢記 班固等撰 新文豐影本 七四年一版
    後漢書 范曄 鼎立書局 六七年一版
    後漢紀 袁宏 台灣商務印書館 六八年臺一版
    風俗通義 應劭 世界書局,讀書劄記叢刊 第二集
    高僧傳 釋慧皎 大正新編大藏經本
    晉書 房玄齡等撰 鼎文書局 六八年二版
    莊子 莊周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本 四八年一版
    清異錄 陶穀 新文豐影本 七四年一版
    博物誌 張華 世界書局影本 七六年一版
    萬姓統譜 凌?知撰 新興書局影本 六○年一版
    資治通鑑 司馬光 弘道文化公司影本 五九年一版
    管子 管仲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本 六八年台一版
    漢書 班固 鼎文書局 六八年一版
    漢儀-漢官六種 後漢王隆撰 台灣中華書局 五六年台一版
    潛夫論 王符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本 六八年一版
    樂府詩集 郭茂倩輯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本 六八年台一版
    樂府雜錄 段安節 新文豐影印本 七四年一版
    歷代三寶記 費長房 成文出版社 六七年一版
    舊唐書 劉昀等修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本 四六年一版
    釋名 劉熙 新文豐影本 七四年一版
    鹽鐵論 桓寬 台灣商務印書館 六八年台一版


    中外關係史譯叢第三輯 中外關係史學會編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一版
    中西交通史 方豪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四二年一版
    中西文化的新出路 趙雅博 台灣商務印書館 六四年初版
    中國上古史綱 張蔭麟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會員 四四年再版
    中國文明的起源 夏鼎 滄浪出版社 七四年一版
    中國文化演進史觀 陳安仁 華世出版社 六四年一版
    中國古今民間百戲 黃華節 台灣商務印書館 六八年四版
    中國史綱-秦漢之部 翦伯贊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七二年一版
    中國社會政治史 蔣孟武 三民書局 五五年一版
    中國佛教史 任繼愈 谷風出版社 六六年一版
    中國佛教史論集(一) 張景濤主編 大乘文化出版社 六六年一版
    中國音樂史 楊隱 學藝出版社 六九年四版
    中國音樂史.樂器篇 薛宗明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七二年初版
    中國科技史、演講文稿選輯(三) 吳嘉麗、葉鴻灑主編 茂文圖書有限公司 七五年一版
    中國琵琶史稿 韓淑德、張之年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七六年九月一版
    中國舞蹈史 彭松 文化藝術出版社 七三年六月一版
    中國舞蹈史 常任俠 蘭亭書店 七四年初版
    中國舞蹈發展史 余國芳 大聖書局
    中國歷代戰爭史 三軍大學編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六五年修訂版
    中國邊疆民族史 劉義棠 台灣中華書局 五八年一版
    中華文化五千年史 張其昀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七一年十一月
    古代北西中國 姚大中 三民書局 七十年一版
    史漢關係 吳福助 文史哲出版社 七六年二月新一版
    民族樂器概論 高厚永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七五年一版
    四川漢代畫像磚與漢代社會 劉志遠等 文化出版社 一九八三初版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簡報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 一九七二年一版
    兩漢和西域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陳竺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五七年六月一版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 九鼎出版社 七一年十二月初版
    秦漢史 錢穆 東大書局 七四年一月四版
    秦漢史論稿 邢義田 東大書局 七五年一版
    秦漢社會文明 林劍鳴、余華青、周天游、黃留珠 谷風出版社 七六年十二月
    秦漢問題研究 張傳璽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七四年一版
    國史史料學 崧高書社編 嵩高出版社 七四年一版
    國史大綱 錢穆 國立編輯館 四四年一版
    絲網之路的音樂文化 周青葆 新疆人民出版社 七六年一版
    絲網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 常任俠 上海文藝 七○年一版
    漢代河西四郡的拓展 邵台新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七七年十一月初版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 任繼愈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七三年一版
    漢畫與漢代社會生活 何浩天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五八年一版
    邊疆歷史 李符桐 台北縣泰山鄉蒙藏委員會 五一年一版


    西漢與匈奴在西域爭戰之研究 郭光鋏 政大邊研 民國六六年碩士論文
    唐代蕃胡生活及其對文化之影響 謝師海平 政大中研 六四年博士論文


    文物、文化與文化財 范培松 文博 一九八七年,二期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竺可楨
    中國鐵器和冶鐵技術的西傳 戴裔? 中山大學學報 一九七九年,三期
    加強和推廣對物質文化史的研究 胡道靜
    吐魯番新發現的古代絲綢 竺敏 考古 六十一年,二期
    先秦時期的絲網之路-《穆天子傳》的研究-《穆天子傳》的研究
     錢伯泉 新疆社會科學 七十一年,三期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趙朴初 文史知識 十期
    佛教傳入中國論考 韓長耕 湘潭大學學報 一九八一年,一期
    佛教入中國後之變遷及其特質 姚寶賢
    我國古代大象的??考 徐天符 福建師大學報 一九八三年,四期
    兩漢經營西域之政策,宋龍泉
    兩漢屯田和統一新疆的關係 陳慧生
    怎樣研究中外關係史 朱杰勤 文史知識 一九八四年,五期
    新疆民豐縣北大沙漠中古遺址墓葬區東漢合葬墓清理簡報 文物 一九六○年,六期
    秦漢時期的中國文化 勞幹 大陸雜誌、史學叢書 第一輯第四冊
    陝西省壩橋發現西漢的紙 (田野) 文物參考資料 一九五七年,七期
    黃老的法律思想與文景之治 難存福、栗勁 一九八五年,四期
    從中國開始用鐵的時代問題評胡適派的史學方法 一九五五年,二期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錢穆 思想與時代 二七期
    從考古遣存看佛教傳入西域的時間 吳焯 敦煌學輯刊 一九八五年,二期
    張衡〈西京賦〉水人解 李福順 社會科學戰線 一九八○年,三期
    棉花是怎樣在中國傳播開的 袁庭棟 文史知識 一九八四年二期
    研究秦漢史從何處入手 林甘泉 文史知識 一九八三年,二期
    跳丸 莊申 大陸雜誌 第七卷第十期
    葡萄引種內地時間考 胡澍 新疆社會科學 一九八六年,五期
    葡萄何時引進我國 張宗子 農業考古 一九八四年,二期
    新疆坎兒井的來源及其發展 黃盛璋 中國社會科學 一九八一年,五期
    試論中國冶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楊寬 文史哲 一九五五年,二期
    漢匈戰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傅樂治 簡牘學報 第五期
    漢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檢討 邢義田
    漢畫所見游戲考 趙邦彥
    漢代的角抵百戲 孫景琛 文史知識 一九八五年,五期
    漢晉之際輸入中國的香料 陳連慶 史學集刊 一九八六年,五期第三卷第八期
    漢西域諸國之分布 黃文弼 邊政公論
    論東漢三通西域 朱葆珊 內蒙古大學學報 一九八一年,增刊
    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蔡元培六十紀念論文集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戰國秦漢的重農抑商政策及其歷史檢討 余天熾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八四年,一期
    遼寧植棉史 王淳泓 農史研究 第七輯

    五、譯著
    中國佛教史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新文豐出版公司 七一年、十月,一版
    中國植物學(Botanicon Sinicum) (J. N. C. 1881 Branch of R.A.S) Bretschneider
    世界史綱 英.韋爾斯 大林書局(H.G.WELLS) 民國七三年再版
    自然史(National History) (羅)(Pliny,the Elder)老普林尼
    西域之佛教、世界屋脊-西藏 羽溪了諦著、賀昌群譯 彌勒出版社
    阿拉伯文學簡史 漢密爾頓.阿基布
    張騫西征考 桑原騭藏著、楊鍊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斯坦因著,向逵譯 台灣中華書局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14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8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