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史料與專書(按姓名筆畫順序)
1.王充,《論衡》,漢魏叢書本,台北,大化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景印初版。
2.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八三年五月,三版。
3.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
4.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初版。
5.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六月,二版。
6.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三刷。
7.《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七九年,初版。
8.王任光,《文藝復興時代》,台北,成文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初版。
9.司馬遷,《史記》,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七年十月,三版。
10.朱希祖,《朱希祖先生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四月,台初版。
11.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七六年九月,初版。
12.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九八二年一月,初版。
13.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0年八月,初版。
14.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七七年九月,台一版。
15.余英時,《中國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16.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四年四月,初版。
17.阮元編,《十三經注疏》,台北,大化書局,一九七七年十月,景印初版。
18.呂思勉,《史通釋評》,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新版一刷。
19.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台北,台大文史叢刊,一九八五年。
20.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四年八月,初版。
21.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初版。
22.吳宓,《雨僧詩文集》,台北,地平線出版社,一九七一年一月,台初版。
23.吳宓主編,《學衡》雜誌,一 ── 七十九期,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一年七月,景印初版。
24.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二月,初版。
25.屈萬里,《屈萬里先生全集》,第一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初版。
26.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八月,初版。
27.林同濟、雷海宗,《文化形態史觀》,台北,地平線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七月,台三版。
28.胡適,《胡適作品集》,第一 ── 州七冊,台北,遠流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四月,遠流一版。
29.胡適,《胡適選集》,七冊,台北,文星書店,一九八六年,初版。
30.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二年八月,台五版。
31.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32.胡適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論戰1、2集,台北,大漢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台二版。
33.《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台初版。
34.候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生活書店,未注出版年代。
35.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未載出版項。
36.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七年十月,初版。
37.高誘注,《淮南鴻烈集解》,漢魏叢書本,台北,大化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景印初版。
38.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七年二月,台二版。
39.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附補編)》,台北,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台十二版。
40.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七0年六月,初版。
41.姚從吾,《歷史方法論》,收入《姚從吾先生全集》,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七一年四月,台初版。
42.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台北,傳記文學社,一九八0年,初版。
43.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0年五月,初版。
44.徐炳昶(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地平線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五月,台初版。
45.崔述,《崔東壁遺書》,第一-八冊,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三年六月,初版。
46.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上),香港,中文大學,一九八六年,初版。
47.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中文大學,一九八三年,初版。
48.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公司、一九八三年五月,台初版。
49.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台北,九思出版公司,一九七七年十二月。
50.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一九八三年九月,三版。
5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附補編》,台北,翻印本,未標注出版年月。
52.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八0年九月,初版。收錄《文史通義》內篇六卷,外篇三卷,《方志略例》三卷,《校讎通義》內篇三卷,外篇一卷,附錄五篇。
53.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六月,初版。
54.康有為、《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台北,宏業書局,一九七六年九月,台初版。
55.張蔭麟,《張蔭麟先生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一九七七年九月,初版。
56.張心徵,《偽書通考》,香港友聯出版社,未注出版年月。
57.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版。
58.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一、二、六、八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0年十二月,初版。
59.張崇山等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三冊,香港,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初版。
60.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一-八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八0年四月,初版。
61.逯耀東,《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初版。
62.葉適,《習學記言》,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63.董作賓,《殷曆譜》,四川,南溪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石印本,一九四五年。
64.聞一多,《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六年,台初版。
65.楊牧編,《周作人文選》ΙⅡ,台北,洪範書店,一九八三年七月,初版。
66.蔣天樞編,《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台北,弘文館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月,台初版。
67.蔡尚思等編,《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十月,台一版。
68.翦伯贊,《史料與史學》,台北,宗青圖書公司,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台初版。
69.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一年一月,台初版。
70.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台北,文學出版社,未標注出版年月;本書據民國廿五年增訂四版翻印。
71.錢鍾書,《談藝錄》,香港,龍門書店,一九六五年,景印出版。
72.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考辨》,台北,三民書局,一九八一年,台再版。
73.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七一年八月,台初版。
74.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六年十月,台六版。
75.鍾敬文主編,《民間文藝》,第十二期後改名《民俗周刊》,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台北,東方書局,一九七0年,景印初版。
76.蘇輿輯著、《翼教叢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一九七0年十二月出版。
77.羅炳綿,《清代學術論集》,台北,食貨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四月,初版。
78.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香港龍門書店,未注出版年月。
79.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台初版。
80.顧頡剛、劉萬章,《蘇粵的婚喪》,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一九二八年。台北,東方書局,一九七0年,景印初版。
81.顧頡剛等編,《古史辨》,七冊,台北,明倫出版社,一九七0年,重印本。
82.顧頡剛口述,何啟君記錄,《中國史學入門》,台北,木鐸出版社翻印。
83.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五年八月,台一版。
84.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台北,翻印本,無出版項。
85.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四月,初版。
二、論文
1.余英時「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史學評論》第五期,台北,一九八三年一月,頁十九-九八。
2.杜正勝,「導論--中國上古史研究的一些關鍵性問題」,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頁十五-八二。
3.周予同,「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收入杜維運、陳錦忠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第三冊、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八0年三月,初版,頁二七一-四二八。
4.孫作雲,「中國古代鳥氏族諸酋長考」,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冊,頁四0七-四七七。
5.徐中舒,「從古書中推測之殷周民族」,《國學論叢》,第一卷一號。
6.徐炳昶、蘇秉琦,「試論傳說材料的整理與傳說時代的研究」,收入《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冊,頁九五-一二四。
7.張其昀,「劉知幾與章實齋之史學」,收入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第二冊,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九月,頁七三八-七八四。
8.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三期,台北,一九三一年三月,頁七九-一一六。
9.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二十期。
10.陳夢家,「高禖即社說」,《清華學報》第十二卷三期。
11.婁子匡,「中國民俗學的昨夜和今晨」,《民間月刊》,二卷五期,一九三二年。
12.孫德謙「申章實齋六經皆史說」,《學衡》第廿四期,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出版。
13.黃克武,「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二期,頁一九七-二二三。
14.黃進興,「梁啟超的終極關懷」,《史學評論》第二期,台北,一九八0年七月,頁八五-一00。
15.蒙文通,「赤狄白狄東侵考」,《禹貢半月刊》,第七卷,一、二、三期合刊。
16.逯耀東,「裴松之與三國志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台北,一九七四年三月。
17.逯耀東,「史通疑古惑經篇形成的背景」,《當代》第十期,台北,一九八七年二月,頁六二-六九。
18.童書業,「古史辨派的階級本質」,《文史書》,一九五二年第六期。
19.傳振倫,「章實齋之史學」,收入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第二冊,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九月,初版,頁七八五-八一三。
20.葉維廉,「與作品對話—傳釋學初探」,《聯合文學》第二卷第十期,台北,一九八六年八月,頁一八四-一九九。
21.楊向奎,「古史辨的學術思想批判」,《文史哲》,一九五二年第六期。
22.楊向奎,「論古史辨派」,收入《中華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十一-三五。
23.閻沁恆,「劉知幾的疑古惑經說與歷史的求真」,《中央研究院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一九八一年十月,頁六五三-六六0。
24.顧頡剛,「我們對國故應取的態度」,《小說月報》,一四一期,一九二三年一月。
25.顧頡剛,「四記楊惠之塑像」,《中大周刊》,十卷二七期,一九三0年二月。
三、外文書目
1. Berlin, Isaiah;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An Essay on Tolstoy`s View of History, Essandess paperback edition.
2. Bury, J. B., “The Science of History” Ingural Lecture of January, 1903.
3.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Havard University, 1960.
4. Grieder, Jerome B.;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vard College, 1970.
5. Hsiao, Kung-Chun; A Modern China and a New World: Kang Yu-Wei, Reformer and Utopian, 1858-1927,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and London, 1975.
6. Kwork, Daniel;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 New Haven 1965.
7.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台北,全國出版社,翻印本。
8. Schneider, Laurence, A.; Ku Chieh-Kang and China`s New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9. Schwartz, Benjamin I.;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1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