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72333      Online Users : 3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031


    Title: 擺盪在政治與專業之間:報紙政治記者對新聞實務與專業角色的認知
    Authors: 李祖舜
    Lee, Tsu-Shun
    Contributors: 蘇蘅
    李祖舜
    Lee, Tsu-Shun
    Keywords: 政治記者
    政治新聞
    新聞角色
    報紙
    新聞實務
    認知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6-05-06 14:38:3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的研究主題是報紙政治記者對新聞實務與專業角色的認知。從政治新聞的轉變出發,探討報紙政治記者對於所處的外在環境與媒介組織的認知,並了解政治記者對於專業角色的認知。此外,本研究也探索內、外在環境對政治記者實務工作與新聞專業表現的影響,進而剖析政治記者面對各種外在影響因素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是採取深度訪談法,選擇以國內八家主要綜合性日、晚報的20位現任資深政治記者與主管為訪談對象,針對「政治新聞編實務與內容呈現變化」、「外在環境對政治記者的影響」、「組織對政治記者的影響」、「編輯室內控機制與記者角色認知」、「變動環境下政治記者的工作滿意與工作困境」以及「政治記者對政治新聞與記者地位及發展前景的認知」等面向進行訪談分析。

    本研究分析所得研究發現包括:
    一、 政治新聞的認知
    (一)治新聞的光環逐漸褪色:政治新聞無論在版面位置、篇幅都有弱化的趨勢,多數報紙在編排政治新聞時已揚棄「基地版」概念。而報紙政治聞的前景則是讓人悲觀的預期多於樂觀。

    (二)報紙政治新聞的新聞價格比新聞價值更重要:政治新聞逐步向商業傾斜,以讀者市場為依歸,政治新聞產生重大質變,「衝突化」、「戲劇化」、「簡單化」、「私領域化」取代「顯著化」、「複雜化」、「公領域化」成為政治新聞的重要元素,而「政治廣告新聞化」則是近來部份報紙所慣用爭取廣告營收的新興招式。

    (三)新政媒關係形成:部份媒體與政治間的互動關係逐漸從「共生」轉變成「寄生」,國家掌權者以新聞資訊做為操控媒體的工具,進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政媒關係。這種動態的政媒關係建立了嶄新的新聞供需遊戲規則,並且決定了政治新聞報導的強度與好惡,從新聞議題取材、採訪提問方向、寫作評論方式到版面呈現效果,都無法完全避開政治力的干擾。

    二、 政治記者專業角色的認知
    (一)新聞專業不敵政治正確:政治記者除了本身的專業與努力之外,在政治立場明確的報紙,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報社所設定的政治立場來採寫政治新聞,否則可能會因為違背報社的政治立場而影響工作表現。

    (二)新聞價值觀多元分岐:報紙政治記者的新聞價值觀呈現分歧現象,部份堅持專業自主,拒絕來自組織內外的影響與壓力;部份則是主張階級權力掛帥、不問新聞專業、只問利害關係。

    (三)採訪框架改變:政治記者與採訪對象的互動關係,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分析,可以歸納為「同化」、「積極合作」、「保持距離」與「對立批判」等互動模式。而在新政媒關係的宰制下,「政媒同色」有時也會成為政治記者的壓力與包袱;而「政媒異色」對記者的工作更加不利。

    三、 政治記者與媒介組織的互動
    (一)政治記者的工作滿意度普遍不高:報紙政治記者的工作滿意度受到「人力配置」、「組織規模」、「新聞路線」、「組織互動」以及「言論立場」和「新聞價值觀」等檢驗指標的影響,多數記者工作滿意度不高。

    (二)政治記者經常面臨工作困境:政治記者最常面對的工作困境包括「工作表現與報社回饋不符自我期待」、「與報社理念不合或與管理階層溝通不良」以及「與採訪對象互動關係惡化」。而面對工作困境,政治記者的因應策略包括「自我心理建設調適」、「消極不作為、以不變應萬變」、「堅持新聞專業、固守政治立場」與「調整職場生涯規畫」。

    四、 報紙政治記者的未來
    (一)治記者不再是保證的媒體金童:因主客觀環境逐漸惡化,報紙政治記者的前景不再樂觀,即使在媒介組織內的地位與待遇可望維持穩定,但報紙政治記者對外在環境的影響力逐步式微,重要性不若以往。

    (二)政治記者深陷職場泥淖難以抽身:多數資深政治記者受限於專業技能不足、欠缺轉換職場能,即使有意退出新聞職場轉業,也難以尋找適合而滿意的新職,顯示多數報紙政治記者看似掌握政治脈動主導力量,但實際上卻是缺乏應變力、職場心態相當被動的族群。









    關鍵字: 政治新聞、政治記者、專業角色
    Reference: 中文部份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
    王文杉(2003年4月19日)。〈戀曲2013─想像台灣報業的下一個十 年〉,「政大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社會趨勢講座」。台北:政大。
    王洪鈞(1996)。《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書局。
    方怡文、周慶祥(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書局。
    石麗東(1991)。《當代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呂傑華(1998)。〈報業發展與經濟變遷─論報禁解除十周年台灣報業生態與發展趨勢〉,《民意研究季刊》,204:87。
    李金銓(198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林文益(1997)。《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林全(2002)。《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林信昌(1998)。《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現象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笑峰(1993)。《新聞編採實務》。台北:文雲出版社。
    林淳華(1993)。《新聞記者自主權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2000」,林麗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頁89-148。
    何乃蕙(1989)。《報社採訪記者工作相關因素與離職意願關聯性試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琦瑜(2003年4 月)。〈台灣報業大戰開打〉,《天下雜誌》,273:149。
    皇甫河旺等主編(1991)。《報禁開放以來新聞事業的省思與發展研討會實錄》。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胡幼慧編(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袁乃娟(1985)。《新聞人員專業態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祖琪,臧國仁(2002)。〈再論風格與新聞風格─以《綜合月刊》為例〉,《新聞學研究》,第77期,頁1-38。。
    陶芳芳(1999)。《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頁 22。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華英惠(1992)。《台灣地區新聞從業人員工作滿意程度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丕鶴(1990)。《我國主要報紙有關民進黨報導的比較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西玲(1996)。〈報業環境變遷,報社工作人員對壓力來源的認知及因應對策之研究〉,《政大新聞教育六十周年慶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黃葳威(1993)。〈新聞與大眾文化〉,《新聞鏡》,第212期,頁40-46。台北:新聞評議委員會。
    黃葳威(1995)。〈自主權與選擇消息來源之偏向〉,《新聞學與術的對話三─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33-5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黃惠英(1999)。〈新聞與信息〉,《傳播與社會》,頁213-216。世新大學新聞系編著。台北:揚智出版社。
    黃振家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卷4期:頁3~9,台北。
    馮建三、彭家發、蘇蘅、金溥聰(1997)。《新聞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世敏等人(1988)。《制定新聞記者法可行性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究所。
    陳芸芸等譯(2000)。《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McQuail, D.[200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陳韜文(1997)。《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香港:鑪鋒學會。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其昌(1987)。《報紙對社會衝突報導之研究─以杜邦事件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所碩士論文。
    彭明輝(2001)。《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頁99-114。台北:稻鄉出版社。
    張宏源(2001)。《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閱聽人》。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張碧華(1992)。《影響我國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及其對新聞產業工會態度》。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柏祥(1996)。《台灣未來熱門行業─大眾傳播業》。台北:永汀文化。
    趙俊邁(1981)。《媒介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歐陽醇(1982)。《採訪寫作》。台北:三民書局。
    劉玉惠(1991)。《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5)。〈婚姻暴力的性別政治〉,《女學學誌》(原「婦女與兩性期刊」)15期:195-254。
    臧國仁(1997)。《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台北:三民書局。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三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聯合報社(1999)。《聯合報編採手冊》。台北:聯合報社。
    臧國仁(1995)。《新聞學與術的對話三─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34-3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錢玉芬(1997)。《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1989)。《環保記者專業意理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5)。《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熊誦桂(1995)。《組織溝通氣候與電視新聞記者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玓、劉昌德譯(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台北:國立編譯館。(原書Curran, J. and Seaton, J. [1997].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5th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聞學研究》,50:90-123。
    蘇蘅(2001)。〈台灣報紙新聞的轉變:1988-1998〉,「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華傳播學會。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出版社。
    蘇鑰機(1997)。〈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陳韜文等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台北,鑪鋒學會。
    鄭貞銘、林東泰、鍾蔚文(1987)。《新聞與傳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台北:三民書局。
    鄭貞銘(1995)。《新聞原理》。台北:五南書局。
    鄭瑞城、羅文輝(1988)。《電視新聞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呈現方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英文部份

    Baddi, J. and Ward, W. J. (1980). The nature of news in four dimensions. Journalism Quarterly, 57,243-248.
    Baker, C.E.(1994). Advertising and a democratic pres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ll, A.(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UK:Blackwell.
    Brooks, B. S. Kennedy, G., Daryl R., Moen, D.R., and Ranly, D. (1980).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Curran, J. and Seaton, J.(1997).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The press and braodcasting in Britain. 5th edition.London: Routledge.
    Foote, J. S. & Steele, M. (1986). Degree of conformity in lead stories in early evening network TV newscasts. Journalism Quarterly, 63:19-23.
    Graber Doris, McQuail, Denis & Norris, Pippa (1998). The Politics of News, The News of Politics. Washington,D.C:CQ Press.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 Thomas Burger, Trans. ).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2).
    Hagen, L. M. (1993). Opportune witnesses:An analysis of balance in the selection of sources and arguments in the leading german newspapers’ coverage of the censes issue. Europe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8),317-343.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elley & Sons.


    Hirsh, P. M. (197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 media research: toward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in Paul M. Hirsch, Peter V. Miller, and F. Gerald Kline (Eds.),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everly Hills: Sage.
    Johnstone, J.W.L., Slawski, E.J. and Bowman, W.W. (1976). The news people. Urbana, IL: Un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Lambeth, E. B.(1992). Committed Journalism: An ethic for the profession.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uttbeg, N. R. (1988). News Consensus:Do U. S. Newspaper Mirrior Society’s Happenings. Journalism Quarterly, 60,:484-8, 578.
    McLeod, J. M. & Hawley Jr., S. E.(1964). Professionalization among newsman. Journalism Quarterly. 46, 583-590.
    McManus, John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Thousand Oaks, CA: Sage.
    Mueller, Claus (1975). The politics of communication: A study in the political sociology of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NY: Longman.
    Shoemaker, P. J. & S. D.(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2n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Sigal, L. V. (1973). Reporters and officials : The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of newsmaking. Lexington, MA:D.C. Heath and Company.
    Sigelman, L. (1973). Reporting the new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132-151.

    So, Y. K. & Chen, Joseph Man (1999). Press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case studies from 1967 to 1997: Dialectic of journalistic orientation. HK: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Voltmer, K.(2000). Constructing political reality in Russia: Izvestiya-between old and new journalistic practice. Europen Journal of Communition, 15(4),469-500.
    Weaver, D. and Wilhoit, G. C. (1986). The American journalist. Bloomington, IN: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7). Mass media research: A introduction (5nd ed.) Belmont, CA:WadsWorth.
    Windahl, S., Signitzer, B. and Olson, J.(1992). Using commuication theory. London and Newbury Park, CA:Sa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0941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41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