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829/141756 (78%)
Visitors : 47409972      Online Users : 5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033


    Title: 國際媒體駐華記者與新聞採訪工作探析
    Authors: 張虹梅
    Chang, Hung-mei
    Contributors: 蘇蘅
    Su,Herng
    張虹梅
    Chang,Hung-mei
    Keywords: 國際新聞
    駐外記者
    採訪工作特性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6-05-06 14:38:43 (UTC+8)
    Abstract: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國際新聞對地球村的每一個人來說都不再是可以漠視、忽略的一塊新聞領域,傳播媒體每日耗費難以計算的人力、財力,快速、詳實地將國際新聞傳送到閱聽眾手上,幕後卻有一群默默布線、採訪、報導的駐外記者,不過,他們的努力與付出卻不是外人可以看到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這群駐外記者的甘草人生,研究對象鎖定國際媒體派駐在台灣採訪的「駐華記者」。
    本研究目標包括以下幾項,分別是:
    一、描繪駐華記者的個人特質、專業背景。
    二、探究駐華記者融入台灣社會的方法,進而展開新聞佈線、蒐集資訊、採訪報導。
    三、探析駐華記者在台灣的工作模式、採訪特質。
    四、了解駐華記者對台灣新聞的思考與取捨。
     透過質化研究的深度訪問方法,本研究發現,來自四面八方的駐華記者不是只負責採訪、報導之工作,他們經常思索著在遠端的閱聽眾需要什麼新聞,進而將台灣的訊息篩選、轉化為閱聽眾想看的新聞,正因如此,他們需要有良好的專業精神,保持「做中學」的工作熱忱,不但經常邊做邊學,還不忘時時進行在職訓練。在語言能力方面,雖然不是決定駐華記者勝任與否的關鍵,但駐華記者普遍都有不錯的語言能力,會說英文、中文,有些駐華記者甚至有三種以上的語言能力。
     研究結果也發現,因為人力有限,十分依賴台灣本地媒體的新聞報導,在「追新聞、跑新聞」的工作模式中,因為都是單兵作業,報導新聞的得失責任完全一人扛,所以他們更強調查證工作的進行,正因為重視查證工作,駐華記者平時必須勤於新聞布線,廣為建立官方與私人的人脈關係。
     另外,駐華記者雖然人在台灣,不過他們關切的新聞重點卻是兩岸關係,原因是兩岸關係牽扯到區域和平、經濟合作與成長,其次才是台灣重大突發事件、政治或經濟議題,顯見台灣新聞在國際新聞的場域中並不十分獲得重視,卻是兩岸的微妙互動引發國際媒體的關切,派人常駐台灣採訪。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方怡文、周慶祥(2002)。《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
    王永志編(2003)。《世界年鑑.2004》,台北,中央通訊社。
    王忠孝(1987)。《從國際資訊流通問題探討我國電視之國際新聞處理─以台視晚間新聞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昭正、朱瑞淵等人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Jorgensen, D. C.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y.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
    王洪鈞(1989)。《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
    冉亮(1990)。《十年經貿煙雲》,台北:時報文化。
    甘惜分主編(1993)。《新聞學大辭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江靜玲(2003.12.28)。〈百年FPA,全球最早的國際記者俱樂部,脫胎換骨〉,《中國時報》,A11版。
    冷若水(1993)。《華府十八年》,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李少南(1994)。《國際傳播》,台北:黎明。
    李利國、黃淑敏譯(1995)。《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周知;Brooks, B. S.(1992).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4th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李佩味(2002)。《國際新聞呈現:現場採訪與外電編譯的落差》,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銓(199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美惠(1986)。《我國報紙的國際新聞分析1980-1986》,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俶如(2001)。《美國媒體對「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報導之內容分析與立場傾向研究─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為例》,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玫、張廣怡、鄭佳瑜、鄭芳芳等人譯(2001)。《跨世紀新聞學》,台北:韋伯文化;Lanson, J.(1999). News in A New Century: Reporting in An Age of Converging Media.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姜雪影譯(1994)。《製作新聞》,台北:遠流;Roshco, B.(1975). Newsmak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施祖琪、臧國仁(2003)。〈再論風格與新聞風格─以《綜合月刊》為例〉,《新聞學研究》,77:143-185。
    洪伯昌(2003.12.18)。〈今冬首例,國際媒體搶先,消息傳出半小時,登上全球各大媒體網站〉,《聯合報》,A4版。
    胡元輝(2003)。《堅持》,台北:未來書城。
    郁嬿如(1997)。《國際媒體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國際前鋒論壇報」與「泰晤士報」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寶玉等編(1994)。《世界新聞出版大典》,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明貴、林文益譯(1998)。《世界新聞學─變遷中的國際傳播媒介》,台北:風雲論壇;Hachten, William A. (1996). The World News Prism (4th ed.). Ames,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張秋康(2003)。《分析美國菁英媒體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慧(1999)。〈國際新聞採訪的任務與挑戰─駐外記者的國際視野與本土連繫〉,《中華民國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得獎人研習考察報告》,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陳旭華、林照真(2004.1.2)。〈對外國媒體宣傳,台灣得加把勁〉,《中國時報》,A3版。
    陳怡佩(1999)。《報社新聞工作者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以政治記者與政治版編輯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CA: Sage.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CA: Sage.
    陳家翔(2003)。〈訊息太多,深度不足,西班牙國際通訊社白方濟的台灣媒體印象〉,《目擊者》,32: 40-41。
    陳淑娟(1993)。《我國報紙對波斯灣戰爭的報導: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晚報為例》,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1993)。《台灣報社編輯的守門行為─一個參與觀察法的個案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斌華(2001)。《駐點台灣:大陸首批駐台記者手記》,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陳運璞(1986)。《我國電視新聞守門人研究─以台視晚間新聞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慕君(2003)。《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公益彩券消費者的彩券消費與新聞解讀》,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開(1995)。《新聞編輯的專家與生手解題表現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馥綺(1992)。《我國電視國際新聞報導之分析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韜文、李金銓、潘忠黨、蘇鑰機(2002)。〈國際新聞的「馴化」:香港回歸報導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73:1-27。
    陳韜文、羅文輝、潘忠黨(2003)。《新聞傳播教育對新聞人員的影響:大陸、台灣和香港的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陶允正(1994)。《記者個人屬性、專業義理與如何選擇接近消息來源之相關性探討─以台北市議會記者為主》,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倩萍(1994)。《新聞記者的認知策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1998)。《國際傳播新焦點─媒介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台北:風雲論壇。
    黃振家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Wimmer, R. D., Do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Co. .
    黃惠雯、董琬芬、梁文蓁與林兆衛等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Crabtree, B. F.(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 Landon: Sage.。
    新聞局(2002.10.30)。〈外國媒體駐台記者名單〉。
    楊怡珊(2002)。《新聞記者之社會智能與消息來源互動策略之人際關係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港民(1980)。《我國報紙處理國際新聞之分析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及大華晚報為研究對象》,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劉玉玫(2001)。《聯合報新聞採訪記者於新聞網站上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琪祿(1992)。《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有關台灣事務報導之內容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珊(2001)。〈萬能新聞助理〉,《目擊者》,24: 55-57。
    蔡明珊(2002)。〈認同自己,持續追尋真知灼見,專訪IDG News Service駐台北特派員林志通〉,《目擊者》,26: 39-40。
    蔡明珊(2002)。〈難台灣跑新聞,總是被當外人,專訪《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丁傑生〉,《目擊者》,26: 40-41。
    鄭貞銘(2001)。《百年報人4:全方位的記者》,台北:遠流。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緝》,台北:三民。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媒介近用權〉,《新聞學研究》,45: 39-56。
    盧怡玫(1994)。《家庭電視的社會使用》,新竹: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德允(2004.1.7)。〈內田勝久再傳達關切公投〉,《聯合報》,A2版。
    賴至巧(2002)。《我國國際新聞中的伊斯蘭:從九一一事件事阿富汗戰爭的中文報紙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紀宇譯(2002)。《遮蔽的伊斯蘭》,台北:立緒;Said, E. W. (1981). Covering Islam: 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龐文真譯(1996)。《國際傳播》,台北:五南;Fortner, R. S.(1993).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istory Conflict and Control of the Global Metropolis.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Co.).
    羅文輝、陳韜文、潘忠黨(2001)。《大陸、香港、台灣新聞人員對媒介角色的認知》,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羅文輝、陳韜文、潘忠黨(2001)。〈大陸、香港與台灣新聞人員對新聞倫理的態度與認知〉,《新聞學研究》,68:53-89。
    蘇正倫(1987)。《開發中國家的資訊流通問題研究─以我國報紙媒介報導的國際新聞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秀琴(2001)。〈外國媒體人的台灣觀點,專訪《台北時報》執行主編勞倫斯.艾頓〉,《目擊者》,24:52-54。



    二、英文部分

    Bernt, J. P., Fee, Gifford, F. J. & Stempel G. H. III(2000).How well can editors predict reader interest in new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1: 2-10.
    Breed, Warren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s,33: 323-325.
    Buckalew, J. K. (1969). A Q-analysis of television news editors’ decisions. Journalism Quarterly, 46:35-137.
    Chang, T. K., Shoemaker, P., & Brendlinger, N. (1987).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in the U.S.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 396-414.
    Cohen, A. A., Levy M. R., Roeh I. & Gurevitch M. (Eds.)(1996). Global Newsrooms, Local Audience: A Study of Eurovision News Exchange. London: J. Libbey.
    Galtung, J. & Ruge, M.(1965).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1: 64-90.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Y.: Vintage Book.
    Ghorpade, Shailendra (1984a).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over Washington for world, Journalism Quarterly, 61: 667-671.
    Ghorpade, Shailendra (1984b). Foreign correspondents and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 Gazette, 33: 203-208.
    Ghorpade, Shailendra (1984c). Sources and access: How foreign correspondents Rate Washington, D.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4(4, Autumn): 32-40.
    Hess, S. (1996). International News & Foreign Correspondent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Hun, Shik Kim (2002). Gatekeeping international news: An attitudinal profile of U.S. television journalist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3,September):431-452.
    Lambert, D. A. (1956).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overing the Unite Stat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3: 32-40.
    Lippma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Y.: MacMillan.
    Lipski, S. (1974). Washington as seen by foreigners. Atlas World Press Review, August:56-58.
    Malek, A., & Kavoori, A. P. (2000). The Global Dynamics of News: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and News Agendas. Stamford, Conn.: Ablex Pub.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8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 Sourcebook of New Method.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Inc..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Mowlana, Hamid (1975a). Typewriter ambassadors: Explaining America to the world. Intellect. Sept.-Oct..
    Mowlana, Hamid (1975b). Who covers American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5: 85-91.
    Ostagarrd, E. (1965).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low of news. Journal of Pace Research, 2(1): 39-63.
    Schwartz, H. & Jacobs, J. (1979). Qualitative Sociology: A Method to the Madne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hoemaker, 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2thed.).USA. : Longman Publishers.
    Sigal, L. V. (1973). Reporters and Officials: The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of Newsmaking. Lexington, MA: D.C. Heath.
    Splichal, S. & Sparks C. (1994). Journalists for the 21st Century. Norwood, NJ: Ablex.
    Strentz, H. (1989). News Reporters and News Source(2nd ed.).. Ames: 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Suh, John C. W. (1972). 126 foreign correspondents talk about work in America. Editor & Publisher, 15: 27-30.
    Tsang, K. J. (1987). A theory of social propinquity: A general systems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news research.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Tx.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Y.: Free Press.
    Weaver D. H. (1998). The Global Journalist: New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Westerstahl, J. & Johansson, F. (1994). Foreign news: values and ideologie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1): 71-89.
    Willnat, Lars & Weaver, David (2003). Through their eyes: The work of foreign correspon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ism, 4: 403-422.
    Wu, H.D. (2000). Systemic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A comparison of 38 countr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0(2): 110-13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094101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41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