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34/141854 (78%)
造訪人次 : 47822117      線上人數 : 6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215


    題名: 群聚觀點下的產業空間分布之研究--以電子產業為例
    作者: 陳玟君
    貢獻者: 邊泰明
    陳玟君
    關鍵詞: 產業群聚
    空間分布
    投入產出
    電子產業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2016-05-06 15:11:24 (UTC+8)
    摘要: 關於聚集現象的討論,在1980年代以後,有了不同於早期區域經濟中對聚集的陳述。產業群聚即為此波對於中小企業空間聚集現象的解讀中,被廣泛討論的概念之一,相較於經濟地理學界的「工業地域」理論以特殊地域的經驗研究為導向的研究方式,九0年代以後,產業群聚在強調區域或國家層級的政策操作可行性上,逐漸發展出更能一般化的研究概念,即特定地域上產業群聚的辨識與培育。為了更全面性地了解產業在地理空間的集散分布,是否受到廠商之間生產關係強弱的影響,本研究選擇產業群聚理論作為分析依據,以電子產業為分析對象,採用Ellison與Glaeser兩位教授於1994年發表的新指標,衡量個別及上下游產業間的地理集中程度,並利用產業關聯表的投入產出流量作為產業間生產關係強弱的依據以進行研究。茲將研究發現整理如下:
    (一)不同類別電子產業的地理集中程度不同,以資訊類元件最為集中,在分佈區位上,此兩類電子產業都集中分佈於北部區域的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市,或高雄縣的楠梓區。
    (二)不同類別電子產業與上下游廠商地理集中程度亦不相同,僅有部分資訊類元件及部分資訊類成品可以達到高度集中門檻。
    (三)在「地理鄰近性」與「強烈的購買/銷售關係」之前提條件下,本研究界定出兩組電子產業群聚:半導體產業群聚與資訊電子產業群聚,並展現出前者以新竹市(新竹科學園區)為核心、以及後者以桃園縣龜山鄉、蘆竹鄉、中壢市、平鎮市為核心,分別延伸出之地理空間輪廓。
    (四)上下游產業的連結關係強弱不能完全解釋產業間彼此靠近及形成群聚的必要性。
    (五)「與國外生產網絡的聯結」以及「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將是「強烈的購買銷售聯繫關係」之外,促成群聚成形的其他原因。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1. Amin, A., 2000,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Sheppard, E. and Barnes, T. J. (eds)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Blackwell.
    2. Anderson, G., 1994,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pp.26-34.
    3. Armstrong H. and Taylor J. 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 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 Hertfordshire:Philip Allan.
    4. Asheim, B. T., 2000,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Contribution of Marshall and Beyond, in :Clark, G. L. Feldman, M. P. and Gertler, M. S.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Austrian, Z., 2000,Cluster Case Studies:The Marriage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for A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Vol.14, pp.97-110.
    6. Bhattacgarya, M. and Bloch, H., 2000,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in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8, pp.1181-1199
    7. Dumais, G., Ellison, G. and Glaeser, E. L., 1997,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s a Dynamic Process, Working Paper no. 6270. Cambridge, Mass.:NBER.
    8. Ellison, G. and Glaeser, E. L., 1994,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 Working Paper no. 4840. Cambridge, Mass.:NBER.
    9. Ellison, G. and Glaeser, E. L., 1997,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pp.889-927
    10. Ellison, G. and Glaeser, E. L., 1999,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 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pp.311-316.
    11. Feser, E. J. & Bergman, E. M., 2000, 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A Framework for Ap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 Regional Studies, Vol. 34, Issue 1, p p 1-19.
    12. Maurel, F. and Sedillot, B., A Measure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Frenc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9 (1999), pp.575-604.
    13. Gordon I. R. & McCann P., 2000,Industrial Clusters: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Urban Studies,pp513-532.
    14. Granovetter, M., 199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Institution, in:Etzoni A. and Lawrence (eds) Socio-economics:Towards a New Synthesis, New York: Armonk.
    15. Harrison, B., 1992, Industrial Districts:Old Wine in New Bottles, Regional Studies, vol 26.5, pp.469-483.
    16. Hill E. W & Brennan J. F., 2000,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Vol.14, pp.65-96.
    17. Karlsson, C., 1999, Spatial industry Dynamics., Growth and Change, Growth and Change, pp.184-212.
    18. Krugman, P., 1991,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9, no.3, pp.183-499.
    19. Markusen, A., 1996,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conomic Geography, 72, pp.293-313.
    20. McDonald J.E., Fundamentals of Urban Economic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Porter, M. E., 2000,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Vol.14, No.1, pp.15-34.
    21. Rosenthal, S. S. and Strange, W. C., 2001,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pp.191-229.
    22. Schmalensee, R., 1977, Using the H-index of Concentration with Published Data,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9, pp.186-193.
    23. Staber, U., 2001, The Structure of Network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25.3, pp.537-552.
    24. Armstrong H. W. & Taylor J., 1985, 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 Philip Allan.

    中文文獻
    1. 王緝慈,2001,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 王瓊足,2000,中小企業產業再結構對地方之衝擊—以和美地區紡織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3. 行政院主計處,1996,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4. 行政院主計處,1999,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5. 吳連賞,1991,台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6. 李敏慧,1984,台灣北區電子工業之空間分布及其區位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李穗玲,1989,台灣地區工業空間發展變遷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阮呂琪,2001,生產網絡與社會紋理之關係—以台北地區金屬模具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周諺鴻,1999,以投入產出分析論臺南科學園區設置對於區域經濟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所碩士論文。
    10. 林士群,2000,產業網絡之發展與空間替代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半導體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11. 邱程瑋,2002,以產業群聚觀點探討台南科學園區與地方產業關聯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徐進鈺,1999,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5期,p.75-p118。
    13. 徐進鈺、鄭陸霖,2001,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與計畫,第二十八卷,第四期,pp.391-411。
    14. 高士欽,1999,生產網絡與學習型區域 ─台中工具機產業轉型分析,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5. 張郁旎,2001,都會區產業空間分布及區位選擇因素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16.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灣研究叢刊,台北:聯經。
    17. 陳木榮,2000,從技術因素與交易成本觀點探討產業分工型態之決定—國際化下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之實證,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18. 陳東升,積體電路產業組織的形式及其形成的制度基礎,張維安編,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台北:聯經。
    19. 馮正民、林禎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台北: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楊勝評,1997,製造業廠商區位調整行為模式之研究—台灣資訊電子業區位行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21. 經濟部統計局,2001,台閩地區工廠名錄電子書。
    22. 趙蕙鈴,1993,台灣中小型工廠協力生產網絡之關係內容分析—彰化縣和美地區紡織工業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劉仁傑,1999,分工網路—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的奧秘,台北:聯經。
    24. 劉寶齡,2000,欲走還留?-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的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鄭恩仁,1996,高科技產業群聚現象與共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蕭和鳴,創新的外溢效果:台灣產業關聯表之實證分析,世新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27. 謝國雄,1990a,外包制度—比較歷史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29-66。
    28. 謝國雄,1990b,網絡式生產組織:台灣外銷工業中的外包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1:161-182。
    29. 鍾懿萍,1984,台灣地區工業空間集散分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簡文正,1989,區域經濟發展與製造業集散分布變遷的研究,私立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薩克瑟尼安(AnnaLee Saxenian),1999,彭蕙仙、常雲鳳譯,區域優勢,(Regional Advantage),台北:天下文化。
    32. 蘇月香,1992,臺灣中區製造業結構與空間分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33. 李東杰,1989,台北地區與台中地區製造業結構的分析與比較研究,私立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王正芬,1999,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版圖,台北:財訊出版社。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88257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257007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