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44/141864 (78%)
造訪人次 : 47868303      線上人數 : 9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4459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459


    題名: 徐潤第氣本論研究
    作者: 張雅茹
    貢獻者: 劉又銘
    張雅茹
    關鍵詞: 徐潤第
    氣本論
    清代哲學
    敦艮齋遺書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6-05-06 16:39:15 (UTC+8)
    摘要: 本論文之研究乃是以清代思想家徐潤第所提出的理論為主要的考察對象,將其觀點與宋明清氣學的基本命題作出對照,使徐潤第本身所持的立場,得以呈現出脈絡分明的結構,從而亦使得我們對於氣學在清代的發展樣貌,有更多理解與詮釋的可能。
    徐潤第《敦艮齋遺書》的存在,促使我們對「氣本論」在清代的發展情形作出更多的思考:一方面,儘管神聖氣本論或者自然氣本論在理論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對於「氣」的重視,似乎已相當明顯的表現出來,因此我們認為「氣」的討論在當時是具有時代性的;另外一方面,由於徐潤第本身較著重於「氣」、「心」的關懷,因此我們或許也可以從他的論述當中,重新尋找氣本論與心本論得以接軌的端倪。
    參考文獻: 一、古籍原典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張 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1997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李 顒:《二曲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陳獻章:《陳白沙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傅 山:《霜紅龕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徐潤第:《敦艮齋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光緒間刻本」,1990年。另見:四庫未收書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四輯,第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二、專書著作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志林:《氣論的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
    1993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年。
    馮達文:《中國哲學的本源──本體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台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4年。
    張善文:《易經初階》,台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4年。
    汪學芹:《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徐芹庭:《易圖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張其成:《易圖探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理學思想之發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
    潘富恩、徐洪興主編:《中國理學》(全四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葛榮晉:《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實學研究會主編:《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周桂鈿編:《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年。
    陳 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榮捷著,朱榮貴編:《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傅小凡:《宋明道學新論──本體論建構與主體性轉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立驤:《宋明儒學新論》,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5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1年。
    燕國材主編:《中國心理學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英〕吉爾伯特‧萊爾(Gilbert Ryle)著,劉建榮譯:《心的概念》,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任文利:《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
    熊十力:《體用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陳 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姜允明:《陳白沙其人其學》,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3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
    五南出版社,2000年。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臺大哲學系主編:《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史明:《西洋哲學序說》,台北:記憶工程出版社,2003年。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2年。
    潘德榮、賴賢宗主編:《東西哲學與本體詮釋:成中英先生七十壽誕論文集》,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成中英編:《本體與詮釋》,北京:三聯書局,2000年。
    成中英:《創造和諧》,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
    杜保瑞:《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
    杜保瑞:《基本哲學問題》,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法〕艾迦‧莫翰(Edgar Morin)著,施植明譯:《複合思想導論》,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2000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劉榮賢:〈中國思想史上的兩種本體論思維〉,《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
    2003年。
    郭齊勇:〈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11期,1999年。
    陳 來:〈元明理學「去實體化」轉向及其理論後果——重回「哲學史」詮釋的一個例子〉,《中國文化研究》, 2003年第2期。
    衷爾鉅:〈理學和心學考辨——兼論確認「氣學」〉,《甘肅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傅佩榮:〈儒家人性論如何超越唯心與唯物的兩極詮釋〉,《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8期,1993年8月。
    衷爾鉅:〈試探二程對明代氣一元論的影響〉,《中州學刊》1988年,第6期。
    衷爾鉅:〈吳廷翰及其哲學思想——對一位久被湮沒的哲學家的初探〉,《哲學研究》,1983年,第3期。
    康中乾:〈論張載「氣」範疇的邏輯矛盾-兼論關學衰落的理論根源〉,《人文雜誌》,1992年2月。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郝敬的立場──其氣學之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年。
    郭曉東:〈「生之謂性」與「天命之謂性」──程明道「性」論研究〉,《復旦學報》,2004年第1期。
    蔣國保:〈王廷相「氣本」論的內在理路〉,《江淮論壇》,1996年第2期。
    王俊彥:〈呂緝熙「氣生於氣」之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
    劉見成:〈鬼神、魂魄與不朽:氣論的觀點〉,《宗教哲學》,1996年7月。
    許珠武:〈本體與功夫——對王陽明本體功夫觀的思考〉,《浙江學刊》,第6期,1997年。
    吳 震:〈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3期,2002年。
    虞聖強:〈氣本論與心學的格物之爭——記羅欽順與王陽明的兩封通信〉,《孔子研究》,第4期,1996年。
    黃偉倫:〈論孟子「養氣」與「存心」的工夫觀〉,《孔孟月刊》,第36卷,第11期。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的轉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1994年6月。
    張懷承:〈戴震氣化流行的學說及其對傳統氣論的繼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月刊》,1992年2月。

    (二)學位論文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學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賴賢宗:《康德倫理學「自律」問題研究:兼與朱熹「心統性情」比較》,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袁長瑞:《以基本結構分析法研讀中庸——對中國哲學方法論的一個嘗試》,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陳一峰:《宋明理學中氣觀念之反省與釐清——一項以張載、朱熹與王守仁為典型的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劉哲浩:《劉蕺山理學思想研究:以性善、主靜、慎獨說為主》,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吳幸姬:《劉蕺山的氣論思想——從本體宇宙論之進路談起》,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立驤:《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方文彬:《呂坤「氣即是理」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柯正誠:《劉蕺山「盈天地間一氣」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四、網頁資料
    □侯東成:〈社會科學方法論有幾條路?〉http://www.cec.ncnu.edu.tw/hdcheng/method/ways.doc
    □任復興:「任復興文集」
    http://www.zmwblog.cn/user1/70/index.html

    □「山西省城鄉資源信息數據庫」

    http://db.sxpublic.gov.cn/smartgovdb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115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019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37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