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9 (78%)
Visitors : 47675781      Online Users : 115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592


    Title: 中共網際網路管制之研究
    Authors: 李銘智
    Contributors: 趙國材
    李銘智
    Keywords: 網際網路
    網路管制
    網路封鎖
    網路審查
    網路警察
    即時通訊
    博客
    Date: 2007
    Issue Date: 2016-05-06 17:05:58 (UTC+8)
    Abstract: 網際網路給中國大陸社會帶來言論自由的空間,因為網路自主與跨國界的特性,使中共政權無法有效在內容上管制不斷漫延的言論。倘採取更嚴格管制措施,如域名劫持、封鎖網址等方法,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應。若對網際網路的言論持續不斷的管制、規範,只會激起網民更強烈的反彈。
    網路傳播由於其所展現的全球觀是具有無國界、去中心化、匿名、隱私、便利等特性,因此更加對共黨集權統治下的中國大陸社會體制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新的挑戰接踵而來,像網路犯罪問題防處;因為網路人口增多,各種新型態的「博客」、「播客」興起,網民民主參與程度增加;再者網路文化競合問題,也是對中共政權的挑戰,同時對中共國家安全也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問題都是中共進行網路管制的難題。
    面對種種發展網際網路後產生的難題,由於擔心喪失網路輿論的這個重要陣地,中共領導當局始終未放任網際網路自由發展,更將網路空間當成宣傳國家政策的另一項工具與手段,藉以延伸其政治力量控制的版圖。
    中共為了處理面臨的難題,加強了網路管制,建立了世界上最嚴密的「網路長城」。設置了數量龐大的網路警察,並希望在下一代的網路建設中,成為與美國並駕的科技大國。
    本論文在探討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時,對於網路規範及言論管制作法;也從各種新興網路軟體及運用方式變化來觀察所產生問題及對大陸民主化影響,並以此作為我網際網路發展與管制上之參考。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小東,《信息時代的世界地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何清漣,《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市:黎明文化,2006年。
    李 忠,《因特網與言論自由的保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所。2003年。
    李 明,《中國大陸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現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術發展委員會,1995年。
    李 明,《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2001年。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李英明,《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台灣書店,2001年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1年。
    李曉東,《信息化與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年。
    沈偉光,《第三次世界大戰---全面信息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資訊革命與國家安全》,200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網路威脅與資訊安全》,200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共軍的未來》,2000年。
    周榮庭等,《信息國防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林震岩編著,《中國大陸WWW指南》。台北:松崗,1999年。
    唐士其,《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喬 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2000年。
    張嘉銘,《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宏智文化事業,2002年。
    (二)、譯著:
    Derrick, Herbert S. 汪琪 合著,《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1995。
    Lawrence Lessing 著,劉靜怡譯,《網路自由與法律》。台北:商周,2002年。
    Schussing, Michael 著,何穎怡譯,探索新聞(Discovering the news)。台北:遠流,
    2001年。
    Schramm, Wilbur著,游梓翔、吳韻儀譯,人類傳播史。台北:遠流,1996年。
    Water , Malcolm著,徐偉傑譯,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2000年。
    Webster, Frank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遠流,1999年。
    (三)、期刊
    李政安,〈台灣網站前進大陸生存守則〉,《管理雜誌》,第318期(2000年12月),頁 84-85。
    寇健文,〈中共對網路信息傳播的政治控制〉,《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2 期(2001年3月),頁33-53。
    魏澤民,〈中國大陸網路社會圖像:發展與侷限〉,《遠景基金會季刋》,第4卷第4期 (2003年10月),頁155-185。
    黃存義,〈掌握下一世代網際網路的新契機〉,《網際先鋒》,第80期(2001年1月),頁42-47。 
    國安民,〈中國大陸網路普及化對和平演變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
    2期(2002年2月),頁86-94。
    華仁川,〈互聯網對中共官方宣傳的挑戰〉,《中共研究》,第35卷2期(2001年2
    月) ,頁118-125。
    莊庭瑞,〈網際網路的差異現象:問題與挑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
    第63期(2001年2月),頁43-49。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39卷5期(2002
    年2月),頁52-68。
    張佩珍,〈中共嚴控網際網路政策之分析-兼論對「中」美關係之影響〉,《經濟
    前瞻》,第68期(2000年3月),頁76-82。
    楊 素,〈中共對網路的管制作為〉,《交流》,第55期(2001年2月),頁
    55-58。
    楊家誠,〈「網際網路」對中共統治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10期(2001
    年10月),頁85-92。
    楊開煌,〈大陸政體下的媒體角色變遷-解釋典範之探討〉,《東亞季刊》,第
    23卷第2期(1991年10月),頁20-38。
    楊開煌,〈社會主義「新聞自由」之評析〉,《臺大新聞論壇》,第1卷第2 期(1994年),頁1-28。
    歐陽新宜,〈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1998年8月),頁42-57。
    (四)、博碩士論文
    王占璽,《九○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王雅慧,《中共管制網際網路之研究-以政治向度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琳文,《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與中共發展道路---關於國家與社會的辯證關係》,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吳竹君,《資訊時代與外交》,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宗翰,《中國大陸在網際網路發展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從公共領域概念觀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徐詠絮,《從文化帝國主義到媒介國際化的再思考》,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張振興,《中共網際網路管制現況分析》,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靜苓,《中共國家能力與網際網路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4年。
    陳英凱,《網際網路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影響---以法輪功現象為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曾東亮,《中國大陸網際網路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1999年。
    (四)、網站: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chinese
    人民報網站http://www.unipeak.com/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人與人權網站http://www.renyurenquan.org/
    大紀元網站, http://www.epochtimes.com/b5/
    大參考http://www.geocities.com/xinhuanews/dck/9709-ini.txt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人權http://gb.hrichina.org/gate/gb/big5.hrichina.org/public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中國民主黨網站http://www.cdpweb.org
    中國政府上網工程網,http://www.govonline.cn。
    中國新聞周刊網站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
    中國新聞研究中心httpJ/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952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新聞學傳播評論http://www.cjr.com.cn/
    中華傳媒網http://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66949
    中華網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50426/109
    中廣新聞網http://www.bcc.com.tw/
    公安部網絡違法案件舉報網站,http://www.cyberpolice.cn
    公法評論網http://www.gongfa.com/
    行政院大陸委會員http://www.mac.gov.tw
    亞洲時報在線http://www.atchinese.com
    明慧網http://big5.minghui.org
    法輪大法網站http://www.falundafa.org/
    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
    美國之音網站http://voanews.com/chinese/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網站http://www.alliance.org.hk/
    香港中文大學21世紀網站http://www.cuhk.edu.hk/ics/21c/
    海納百川論壇http://www.hjclub.com/
    鬥牛士網站http://linyoung.donews.net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方念萱教學網站http://www3.nccu.edu.tw
    博訊新聞網http://www.boxun.com/
    開放雜誌http://forum.onecenter.com/
    新浪網http://big5.minghui.org
    新華網http:// www.xinhuanet.com/
    楊建利網站http://www.yangjianli.com/index_gb.htm
    隧道網http://www.geocities.com/SiliconValley/Bay/5598/
    聯合國公共行政與財政網路http://unpan1.un.org/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二、英文部分:
    Axford, Barrie, and Richard Huggins, The New Media and Politics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2001).
    Beck, Ulrich,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2000).
    Gummier, Antj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Internet (New York: Philosophy & Social Criticism, 2000).
    Holmes, David, Virtual Politics: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Cyberspace (Calf: Sage, 1997).
    Lyon, Davi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sues & Illusions (London: Polity Press, 1998).
    Lull, James,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Newman, Ott, and Richard Zoysa,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1999).
    Rosecrance, R., The Rise of the Virtual State: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Coming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Slack, Jennifer Daryl, and Fred Fejes, The Ideology of The Information Age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1987).
    Shields, Rob, Cultures of Internet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9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492202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2202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0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