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33000      Online Users : 148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979


    Title: 《史記》中的復仇書寫
    Authors: 林慧君
    Lin, Hui Chun
    Contributors: 王文顏
    林慧君
    Lin, Hui Chun
    Keywords: 史記
    司馬遷
    復仇
    書寫
    敘事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6-05-09 13:32:22 (UTC+8)
    Abstract: 本篇論文題目為「《史記》中的復仇書寫」,共分有六章,約二十萬餘字左右。首章為緒論,略述前人研究成果與研究動機。第二章討論司馬遷與復仇書寫的關係,由司馬遷的李陵一案為起點,爬梳對司馬遷受刑後的心理,包含心理上的羞恥感、受刑之後的壓抑與苦悶的心理、背負極大的倫理壓力等,這些都使司馬遷難以承受,勢必尋求療傷止痛的途徑。司馬遷有復仇慾望是無可避免的,因此司馬遷提出「發憤著書」說,藉由書寫作為其文化復仇的方式,將復仇慾望昇華為學術生產的內在動力。第三章以迄第五章,對於《史記》中的復仇故事加以整理歸納,得出三大類型:即為己復仇、為親人復仇、為主復仇。並且就復仇事例的歷程,包含復仇者與復仇對象產生衝突,復仇者與復仇對象持續對立,復仇者透過復仇行動的實踐以取得平衡等加以分析。
    其中,第三章針對為己復仇來討論,藉由為己復仇書寫之重要事例的梳理,從而分析《史記》中的為己復仇者進行復仇行動的歷程。無論復仇者與復仇對象衝突的導火線為何,復仇者都矢言復仇。復仇者多藉個人力量與第三者力量展開與復仇對象的抗衡,過當的復仇行動成為常態,復仇對象也有擴大化的傾向,復仇者與復仇對象偶有互換的情況,使得復仇行動有循環開展的現象。復仇者身分的多元,展現了復仇現象的普遍,同時復仇行動的完成兼有為己洗刷恥辱的意味。
    第四章聚焦於為親人復仇之類型,司馬遷筆下為親人復仇當中,以為父母復仇者最多,尤其為父親復仇遠超過為母親。即使復仇對象與復仇者之間勢力懸殊,但復仇者的決心未曾動搖,有「匹夫報萬乘」的現象。親人遇害是否事出有因,都不影響復仇者為之復仇的行動,甚至復仇對象已死,復仇者仍將復仇利刃揮向復仇對象的子嗣,「父債子償」的現象,與古代禮書中主張的復仇不除害是相牴觸的。和為己復仇相同,為親人復仇也有明顯的過當復仇、循環復仇的現象。
    第五章針對為主復仇書寫加以討論。「主」的範圍包含了國君、主君、與恩主。為主復仇者,往往犧牲個人性命,然而卻多能受到輿論的讚美與認同,例如豫讓為智伯復仇,復仇對象趙襄子許為義人。甚至連復仇者之主,都被稱許為能得人,譬如聶政為嚴仲子復仇,聶政之姐以身殉弟,天下人不惟讚美聶政姊弟,還稱頌嚴仲子能得士。加上為君主復仇與否,成為檢視忠臣的標準,在這種復仇氛圍的推波助瀾下,復仇行動也就更加活躍。復仇者之主一旦與復仇者建立恩遇的關係,復仇者即以為主復仇作為回報,也就是司馬遷所提出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復仇者在復仇行動中,同時完成了個人生命價值之圓滿達成。
    第六章為總結論。從《史記》中的復仇書寫的類型與事例的剖析,歸納出司馬遷採取的敍事策略與修辭效果。司馬遷對於復仇者有意刻劃其正面形象,並呈現復仇對象的負面形象,使復仇行動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得到提升。加上對於復仇事例取材異於其他典籍,流露出濃厚的復仇意識。再者處理復仇書寫時,司馬遷刻意操控敍事時間,對於傳主的復仇行動,刻意描摹,而聚焦於復仇人物的復仇行動。又注意到復仇行動影響極大,牽動國際局勢,將復仇書寫與歷史發展主軸予以連結。並且藉由復仇書寫,建立其「士為知己者死」的論述。

    關鍵詞:史記 司馬遷 復仇 書寫 敘事
    Reference: 一 、與《史記》相關專書
    (一)《史記》原典及其校注、評點
    1.漢․司馬遷《史記》(清․武英殿本),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58年。
    2.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
    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3.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4.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
    司,1990年。
    5.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
    6.韓兆琦編注《史記選注匯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7.韓兆琦《史記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8.韓兆琦《史記選注集評》,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9.明˙凌稚隆輯校、李光縉增補《史記評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年。
    10.韓兆琦編著《史記題評》,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張大可《史記新注》,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12.漢․司馬遷《史記》(百衲本二十四史宋景祐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2001年1月臺一版。
    13.清˙姚祖恩編著《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
    14.韓兆琦譯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15.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第21次印刷。

    (二)研究史記或司馬遷的專書
    1.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0年臺三版。
    2.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3.白壽彝《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年
    4.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5.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6.賴明德《司馬遷的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7.歷史研究編輯部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
    年。
    8.施丁、陳可青編著《司馬遷研究新論》,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
    9.楊定浩《司馬遷研究》,臺北:生韻出版社,1984年。
    10.徐朔方《史漢論稿》,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11.王國維等《司馬遷--其人及其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12.程金造《史記管窺》,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
    14.郭雙成《史記人物傳記論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清․梁玉繩著,賀次君點校《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2006
    年重印)。
    16.清․崔適《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7.蕭黎《司馬遷評傳》,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86年。
    18.吳汝煜《史記論稿》,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
    19.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年。
    20.李少雍《司馬遷傳記文學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
    21.聶石樵《司馬遷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22.朱東潤《史記考索》,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7年。
    23.劉乃和主編《司馬遷和史記》,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24.韓兆琦《史記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25.可永雪編著《史記文學成就論稿》,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
    26.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臺北:師大書苑,1991年。
    27.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28.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29.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30.鄭樑生編譯《司馬遷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31.何清穀主編、張文立、張新科副主編《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
    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32.朴宰雨《史記漢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33.趙生群《太史公書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34.蔡信發《話說史記》,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
    35.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36.徐興海《司馬遷的創造思維》,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37.張新科《史記與中國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38.吳福助《史記解題》,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39.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40.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41.陳桐生《史記名篇述論稿》,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42.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43.張大可《司馬遷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44.鄭之洪《史記文獻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
    45.張大可《司馬遷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46.賴漢屏《史記評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47.陳雪良《司馬遷人格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8.陳桐生《史記與詩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49.陝西司馬遷研究會編,徐衛民、呂培成、張新科主編《司馬遷與史記論文
    集》(第四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0.趙生群《史記文獻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51.楊旭升《史記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52.陳桐生《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年。
    53.徐衛民、呂培成、張新科主編《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五輯),西
    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55.王初慶等著《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2002年。
    56.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57.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58.張桂萍《史記與中國史學傳統》,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59.楊樹增《史記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60.呂培成、徐衛民、程世和主編《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六輯),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61.張強《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62.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史記研究集成》第十四卷,北京:華文出
    版社,2005年
    63.袁傳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64.陳桐生《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
    65.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
    公司,2007年。
    66.陳曦《史記與周漢文化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二、其他專著
    (一)古籍(依作者所處年代排序)
    1.秦˙呂不韋,宋˙陸游評,明凌稚隆批《呂氏春秋》,臺北:中國子學名著
    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2.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3.漢˙班固《漢書》(百衲本二十四史宋景祐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臺一版。
    4.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百衲本二十四史宋景祐刊本),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68年。
    5.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
    北:宏業書局十三經注疏本,1961年。
    6.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北:藝文
    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7.唐․孔穎達《毛詩正義》(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北:藝
    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8.唐․賈公彥《周禮注疏》(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北:藝
    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9.唐․孔穎達《禮記正義》(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北:藝
    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10.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11.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年。
    12.唐․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13.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書店,1998年。
    14.宋․邢昺《論語注疏》(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北:藝文
    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年
    15.宋․邢昺《孝經注疏》(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北:藝文
    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16.宋․孫奭《孟子注疏》(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臺北:藝文
    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年。
    17.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18.宋˙秦觀《淮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9.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20.宋˙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臺三版。
    21.明˙丘濬《大學衍義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出
    版年月不詳。
    22.清˙焦詢《孟子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臺四版。
    23.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4.清˙李景星《四史評議》,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25.清˙沈香本,《歷代刑法考》第一冊,中華書局1985年。
    26.清˙劉熙載,王氣中箋注《藝概箋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年。
    27.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上下兩冊,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28.清˙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

    (二)今人著作
    1.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2.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3.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栗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
    5.翦伯贊《史料與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85年。
    6.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7.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8.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9.周天游《古代復仇面面觀》,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10.李美枝《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大洋出版社,1993年再
    版。
    11.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12.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
    1995年。
    13.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14.高振鐸主編《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1997年。
    15.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6.王立《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17.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
    19.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版。
    20.于迎春《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21.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22.李珺平《春秋戰國門客文化與秦漢致用文藝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1年。
    23.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第3次印
    刷。
    24.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25.錢穆《秦漢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26.汪鳳炎、鄭紅著《中國文化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27.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28.黃光國等著《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
    29.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2005年,北京:中華書局。
    30.汪涌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
    31.汪涌豪《中國游俠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
    32.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初版四刷。
    33.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社,2005年。
    34.霍存福,《復仇 報復刑 報應說——中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長
    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36.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年。

    三、外國翻譯著作
    1.英˙培根著,水天同譯《培根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
    2.德˙H.R.姚斯等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
    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3.日˙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4.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B. Tylor)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
    化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年。
    5.英˙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趙淑妙譯:《自私的基因──我們都
    是基因的俘虜?》(The Selfish Gene ) 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1995 年。
    6.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7.奧˙弗洛依德著,楊韶剛等譯《弗洛伊德心理哲學․性愛與文明》,北京:
    九州出版社,2003年。
    8.韓˙具聖姬《漢代人的死亡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9.奧˙阿德勒著(Adler,A.),陳剛、陳旭譯《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2版。
    10.奧˙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2004年10
    月重印版五刷。
    11.奧˙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譯《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年。
    12.英˙J.G.弗雷澤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北京:新世界
    出版社,2006年。

    四、學位論文、期刊論文與報紙
    (一) 學位論文
    1.范文芳《史記齊太公世家疏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71年。
    2.金苑《史記列傳義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9年。
    3.梁文璿《史記義例探微》,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4.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臺中:中
    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5.葉三銘《元雜劇中復仇之情節與人物》,臺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年。
    6.黃瑞芳《「史記」類傳人物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年。
    7.蔡雅惠《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1年。
    8.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3年。
    9.李素珍《史記列傳人物人格特質之探討》,彰化: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學校
    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10.王 越 《「史記‧刺客列傳」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研所碩士
    論文,2004 年
    11.許高祥《荊軻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研所碩士論文,2004
    年。
    12.萇瑞松《兩漢復仇觀探賾》,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二) 期刊論文
    1.張瑞楠〈復讎與中國固有法〉,《法學叢刊》,第67期,1972年7月,頁
    94~102。
    2.王文顏〈司馬遷筆下的高祖形象〉,《孔孟月刊》,1989年8月,頁
    27~35。
    3.吳惠珍,〈《史記》〈刺客列傳〉探析〉,《臺中商專學報》,第24期,
    1992年6月,頁307~333。
    4.劉厚琴〈論儒學與兩漢復仇之風〉,《齊魯學刊》第2期,1994年,頁
    62~66。
    5.張新科〈毅力勝挫折心血鑄長城--從挫折心理學角度看司馬遷的創造意
    識〉,《陝西師大學報》,第23卷第l期,1994年3月,頁65~71。
    6.李永采〈論血族復仇〉,《齊魯學刊》,第1期,1995年,頁74~81。
    7.李建中〈自卑情結與悲劇意識--司馬遷悲劇心理探幽〉,《唐都學刊》,
    第11卷第4期(總第44期),1995年,頁26~31。
    8.田博元〈史記的思想性及其藝術特色〉,《人文學報》第19期,1995年10
    月,頁59~79。
    9.王立〈孔子與先秦儒家復仇觀初探〉,《孔子研究》,第3期,1995年,頁
    20~24。
    10.王立〈忠奸鬥爭與古代復仇文學主題二論〉,《東北師大學報》第5期,
    1996年,頁74~80。
    11.楊義〈中國敘事時間的還原研究〉,《河北師院學報》,第3期,1996
    年,頁13~26。
    12.臧知非〈春秋公羊學與漢代復仇風氣發微〉,《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1996年,頁23~28。
    13.譚潤生〈讀「史記」趙氏孤兒〉,《中國語文》,第549期,1997年5月,
    頁48~52。
    14.譚潤生〈讀「史記」刺客的俠骨深情〉,《中國語文》,第547期,1997
    年5月,頁40~43。
    15.劉正浩〈從趙氏孤兒揣太史公的悲情〉,《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
    月,頁1~18。
    16.魏聰祺〈李陵案對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影響〉,《進修學訊年刊》卷3,
    1997年6月,頁50~57。
    17.田衛平〈「孟姬之讒」與「趙氏孤兒」〉,《河北學刊》,1998年1月,
    頁92。
    18.何梅琴〈《史記》人物心理描寫藝術探微〉,《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3
    卷第l期,1998年2月,頁13~18。
    19.邢義田〈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
    續〉,《新史學》,第6卷第2期,1998年6月,頁1~42。
    20.謝明勳〈豫讓刺殺趙襄子「衣盡出血」之謎〉,《歷史月刊》,第127
    期,1998年8月,頁101~105。
    21.陳恩林〈論《公羊傳》復仇思想的特點及經今、古文復仇說問題〉,《社
    會科學戰線》,第2期,1998年,頁137~145。
    22.戴家華〈試論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總
    第51期),1998年,頁45~50。
    23.冷冬〈試論宦官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東北師大學報》,第5期,1988
    年,頁46~50。
    24.王立〈神秘世界中的公平交易原則──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
    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0卷第1期,1999年1月,頁41~46。
    25.劉國民〈司馬遷的復仇情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
    1999年6月,頁21~24。
    26.康清蓮,〈尋找生命的尊嚴──論司馬遷悲壯濃烈的人生構建〉,《四川師
    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0年1月,頁50~54。
    27.羅敬之〈「史記」刺客的形象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5
    期,2000年3月,頁1~13。
    28.孫海洋〈司馬遷心態流程探幽〉,《河南大學學報》,第40卷第3期,
    2000年5月,頁72~75。
    29.楊甯寧〈是反抗強暴,還是統治者的殺手--對司馬遷《刺客列傳》的再
    認識〉,《內蒙古社會科學》,第4期(總第122期),2000年7月,頁
    74~79。
    30.楊甯寧〈論司馬遷的復仇表現與超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
    第6期,2000年11月,頁110~113。
    31.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
    26期,2000年12月,頁151~205。
    32.張濤〈經學與漢代的喪葬、祭祀活動及復仇之風〉,《山東大學學報》,
    第4期,2001年,頁60~67。
    33.楊甯寧〈論司馬遷復仇情結的產生〉,《社會科學家》,第16卷第3期
    (總第89期),2001年5月,頁98~101。
    34.王立〈血族復仇與鬼靈崇拜──中國古代血族復仇與鬼靈復仇關係略論〉,
    《古代文學研究》,第24卷第4期,2001年8月,頁11~15。
    35.譚潤生〈讀「史記」刺客列傳〉,《中國語文》,第530期,2001年8月,
    頁19~22。
    36.王立〈夢幻伸冤及懼復仇之心理恐慌症〉,《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4
    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66~68。
    37.路雲亭〈荊軻熱文化探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頁
    46~53。
    38.杜松柏〈《史記》中的復仇故事芻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
    2002年1月,頁41~46。
    39.劉黎明〈漢代的血族復仇與《春秋》決獄〉,《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總23
    卷第3期,2002年3月,頁72~74。
    40.尚顯成、趙黎明〈絕望者的反抗神話--《史記》復仇形象的原型分
    析〉,《襄樊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2年5月,頁58~62。
    41.何梅琴〈論司馬遷的復仇觀〉,《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7卷第3期,
    2002年6月,頁18~21。
    42.岳淑珍〈「伍子胥列傳」的復仇意識及其內涵〉,《河南大學學報》,第
    42卷第6期(總195),2002年11月,頁30~33。
    43.楊義〈中國敘事學的文化闡釋〉,《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
    2003年,頁27~35。
    44.王立〈報恩知遇與唐代俠文化精神〉,重慶大學學報,第9卷第5期,2003
    年,頁82~87。
    45.常昭、常青〈「士可殺不可辱」辨〉,《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
    4期,2003年7月,頁6~8。
    46.陳國生〈《史記》創作的心理學分析〉,《理論與創作》,2004年1月,
    頁94~98。
    47.高雲萍〈伍子胥故事的歷史演變〉,《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
    第1期,2004年2月,頁73~76。
    48.謝模楷〈豫讓形象分析──兼論《史記》悲劇色彩〉,《安康師專學報》,
    第16卷,2004年4月,頁46~48。
    49.舒大清〈伍子胥和楚國的復仇模式〉,《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2004
    年,頁74~82。
    50.李隆獻〈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以《春秋》三傳為重心〉,《臺大中文學
    報》,第22期,2005年6月,頁99~150。
    51.康清蓮〈淮南王劉安謀反案之再分析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
    6月,頁115~117。
    52.簡怡人、詹美娟、呂旭亞〈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
    導》,239期,2005年11月,頁22~25。
    53.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
    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59~94。
    54.劉志毅,〈論《史記》「快意恩仇」的基本類型〉,《文教資料》,第31
    期,2005年,頁124~127。
    55.白國紅,〈「下宮之難」探析〉,《史學集刊》,第2期,2006年3月,頁
    11~16。
    56.白國紅,〈「趙氏孤兒」史實辨析〉,《北方論叢》,第1期(總195),
    2006年,頁90~92。
    57.林素娟〈春秋戰國時期為君父復讎所涉之忠孝議題及相關經義探究〉,
    《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47~48。
    58.曹繼華〈刺客成因初探──以《史記․刺客列傳》中的刺客為例〉,《廣西民
    族大學學報》,2006年12月,頁179~181。
    59.黃瑩、裴宏江〈試析《刺客列傳》中刺客行為的心理動機〉,《渭南師範
    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5~17。
    60.肖楠,〈「伍子胥列傳」伍子胥形象之司馬遷自我精神的體現〉,《樂山
    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頁44~46。

    (三)報紙
    1.馮克芸編譯/紐約時報專題報導,〈科學家說復仇反映天生正義〉,《聯合
    報》2004年8月1日,A14版。
    2.朱邦賢編譯/美聯社紐約十九日電,〈男人愛復仇 大腦洩的密〉,《聯合
    報》2006年1月20日,A14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1912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1201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3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