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29516      Online Users : 7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23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38


    Title: 中央林業實驗所與1940年代的中國林業建設
    The 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bureau and China’s forestry construction in the 1940s
    Authors: 林志晟
    Lin, Chih-Cheng
    Contributors: 張力
    Chang, Li
    林志晟
    Lin, Chih-Cheng
    Keywords: 農林部
    林業
    中央林業實驗所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6-05-09 15:24:12 (UTC+8)
    Abstract: 中日戰爭期間,軍用物資需求孔急,國內經濟發展亦漸趨困難,能夠提供大量軍需原料與經濟效益的林業資源,遂被視為支撐戰時經濟建設關鍵。中樞為求妥善供給軍需物資,並密切配合戰爭發展之進度,方始創設「中央林業實驗所」(以下簡稱中林所)。冀由中林所的設立,深入掌握全國林業發展之脈動,並可加強對林材資源的利用,以期安然渡過兵燹戰亂。因此,這一機構的設立,不僅具有相當強烈的軍需特色,更是民國史上的創舉。
    但在歷史長河的浪潮中,中林所的發展與貢獻卻被後世所淡忘,不僅抗戰史相關研究對中林所的討論付之闕如,即連林業史的範疇中也未見專書加以記載。是以,探究中林所在抗戰時期之舉措,深有其歷史意涵!本論文即是著眼於此,冀求藉由掌握一手史料,深入討論國民政府如何規劃抗戰時期的中國林業藍圖,扭轉中國過去飽受破壞的林相;並能開發前人學者所未觸及之處,俾補中國林業史的空白,創造中國林業史的新面向。
    Reference: 徵引書目
    壹、中文資料
    一、檔案
    (1)陳誠副總統文物檔案(國史館藏)
    1. 00801020200069001,〈統一接收委員會專員趙曼璘、東北農林建設協會理事長康兆庚及天津社會局袁有為來函呈核表,東北農林建設協會理事長暨農林部專門委員康兆庚呈參謀總長兼東北行轅主任陳誠建議東北森林管理機構應早設置附呈東北林業施政綱要請鑑核〉。

    (2)農林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1. 20-2-161,《總務司》,〈圖書分類目錄、農業試驗報告〉。
    2. 20-8-19,《參事處》,〈調整各部會工作〉。
    3. 20-8-111,《參事處》,〈附屬機關農業史料〉。
    4. 20-11-56,《設計考核委員會》,〈林業司司長李順卿視察報告〉。
    5. 20-11-58,《設計考核委員會》,〈視察報告〉。
    6. 20-11-114,《設計考核委員會》,〈各附屬機關農林業務概況〉。
    7. 20-16-202,《農業復興委員會》,〈華南區組織〉。
    8. 20-16-212,《農業復興委員會》,〈華南區接收〉。
    9. 20-16-213,《農業復興委員會》,〈華南區接收〉。
    10. 20-16-215,《農業復興委員會》,〈華南區業務報告〉。
    11. 20-16-244,《農業復興委員會》,〈華北區接收敵偽農林機構〉。
    12. 20-16-246,《農業復興委員會》,〈華北區業務、計畫、報告〉。
    13. 20-16-247,《農業復興委員會》,〈華北區業務、計畫、報告〉。
    14. 20-23-6,《林業司》,〈林業資料〉。
    15. 20-23-10,《林業司》,〈東北及其他地區森林資料〉。
    16. 20-23-23,《林業司》,〈林區調查〉。
    17. 20-56-1,《中央林業實驗所》,〈組織章程〉。
    18. 20-56-2,《中央林業實驗所》,〈成立、移交〉。
    19. 20-56-6,《中央林業實驗所》,〈人事任用〉。
    20. 20-56-9,《中央林業實驗所》,〈人事任用〉。
    21. 20-56-10,《中央林業實驗所》,〈人事任用〉。
    22. 20-56-17,《中央林業實驗所》,〈人事動態〉。
    23. 20-56-18,《中央林業實驗所》,〈經費〉。
    24. 20-56-29,《中央林業實驗所》,〈業務〉。
    25. 20-56-30,《中央林業實驗所》,〈業務〉。
    26. 20-56-31,《中央林業實驗所》,〈業務〉。
    27. 20-56-32,《中央林業實驗所》,〈業務〉。
    28. 20-56-33,《中央林業實驗所》,〈工作報告〉。
    29. 20-56-36,《中央林業實驗所》,〈工作報告〉。
    30. 20-56-45,《中央林業實驗所》,〈華南林業試驗場組織、成立、移交、總務〉。
    31. 20-56-50,《中央林業實驗所》,〈華南林業試驗場業務、工作報告〉。
    32. 20-56-51,《中央林業實驗所》,〈華南林業試驗場業務、工作報告〉。
    33. 20-56-83,《中央林業實驗所》,〈東北林業試驗場〉。
    34. 20-87h-1,《四川金佛山墾殖實驗區管理處》,〈組織沿革〉。
    35. 20-97-1,《海南島農林試驗場》,〈組織沿革〉。

    (3)國民政府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1. 2-3-3312,〈水利農林等機關勝利還都接收人員名單及公物數量表〉。縮微膠捲號:16J-2034。

    二、史料匯編、回憶錄、年譜、時人著述

    1. 左舜生,《近卅年見聞雜記》,台北:中國青年黨中央黨部,1984。
    2. 李毓樹主編,《中日關係史料-郵電航漁鹽林交涉民國元年至五年(1912-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3. 胡先驌編纂,《中國森林樹木圖誌》第2冊。出版地不詳:靜生生物調查所、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1948。
    4. 首都造林運動臨時委員會編,《首都造林運動紀念特刊》,南京:首都造林運動臨時委員會,1942。
    5. 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革命文獻第102輯-抗戰建國史料-農林建設(一)》,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6. 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革命文獻第103輯-抗戰建國史料-農林建設(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7. 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革命文獻第80輯-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
    8. 張帆編,《海南島面面觀》,彰州:華聲通訊社,1947。
    9. 莫德惠,《雙城莫德惠自訂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10. 陳植,《造林要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11. 陳嶸,《歷代森林史略及民國林政史料》,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林業推廣部,1934。
    12. 陳濟棠,《陳濟棠自傳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13. 麥仲華編,《皇朝經世文新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14. 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15. 雲實誠,《瓊崖紀行》,廣州,前鋒報社,1946。
    16. 農林部編,《一年來農林部生產事業簡報》,出版地不詳:農林部,1948。
    17. 農林部編,《中國之林業》,出版地不詳:農林部,1947。
    18. 熊式輝,《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1907-1949)》,香港:明鏡出版社,2008。
    19. 廣東農村合作委員會編,《瓊崖農林漁牧調查報告》,廣州,廣東農村合作委員會,1937
    20. 瞿韶華主編,洪喜美編纂,《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民國二十八年(1939)七至十二月》,新店:國史館,1992。

    三、公報、報紙

    1. 《大公報》,1945。天津:大公報社。
    2.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1929至1946。
    3. 《中華日報》,1941。上海:中華日報社。
    4. 《申報》,1946。上海:上海書店。
    5. 《建設委員會公報》,1930。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78。
    6. 《政府公報》,1913至1927。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1。
    7. 《國民政府公報》,1928至1947。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2。
    8. 《新華日報》,1940。漢口:新華日報館。
    9. 《農林公報》,1941。重慶:農林部。
    10. 《總統府公報》,1949。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81。
    11. 《聯合晚報》,2008。台北:聯合晚報社。

    四、專書

    1. 丁建民、徐廷弼,《我國的森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 小葉田淳著、張迅齊譯,《海南島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湖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州文史第4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4. 中國林學會主編,《中國林學會成立70週年紀念專集》,北京:新華書店,1987。
    5. 中國林學會主編,馬忠良、宋朝樞、張清華編,《中國森林的變遷》,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6.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林業卷》,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7. 王長富,《中國林業經濟史》,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0。
    8. 王長富編,《東北近代林業科技史料研究》,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0。
    9.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10. 布萊恩‧費根(Faqan Brian)著、黃中憲譯,《歷史上的大暖化》,台北: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8。
    11. 衣保中,《東北農業近代化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2. 吳金贊,《中華民國林業法制史》,台北:正中書局,1991。
    13. 李振泉、石慶武主編,《東北經濟區經濟地理總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14. 李順卿,《林政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60。
    15.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9。
    16. 李霆主編,《當代中國的林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17. 阮履泰,《加拿大林業建設》,台北:台北山林管理所,1954。
    18. 周以良等編,《中國東北植被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19. 周楨,《世界林業》,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
    20. 花圖新報館編,《花圖新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21. 金毓黻,《東北通史》,重慶:五十年代出版社,1943。
    22. 胡宗剛,《靜生生物調查所史稿》,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3. 孫進己、馮永謙總纂,《東北歷史地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24. 海南省統計局編,《海南50年:1949-199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25. 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26. 郝景盛,《林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27. 張鈞成,《中國古代林業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
    2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
    29. 陳植編著、陳獻榮著《海南島新志(外一種)》,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30. 陳嶸,《中國森林史料》,北京:新華書店,1983。
    31. 陶炎,《東北林業發展史》,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87。
    32.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著、邱羽先等譯,《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33. 焦國模,《中國林業史》,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34. 焦國模,《林業政策與林業行政》,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
    35. 馮玉祥,《我的生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36. 馮玉祥,《馮玉祥自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
    37. 楊紹章、辛業江編,《中國林業教育史》,北京:新華書店,1988。
    38. 熊大桐等編,《中國近代林業史》,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
    39. 蔣中正,《中國之命運》,台北:正中書局,1976。
    40. 蔣廷黻,《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台北:中央日報社,1953。
    41. 鮑振東主編,《2006:中國東北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2. 戴季陶著、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文存(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9。
    43. 韓麟風主編,遼寧省林學會、吉林省林學會、黑龍江省林學會編著,《東北的林業》,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2。
    五、期刊論文

    1. 〈七年來之中央林業實驗所〉,《林業通訊》,10(南京,1948.7),頁1-3。
    2. 〈本所合作研究事業〉,《林業通訊》,2(南京,1947.11),頁4。
    3. 〈本所消息〉,《林業通訊》,4(南京,1948.1),頁5。
    4. 〈本所創設森林植物標本園〉,《林訊》,2:3(重慶,1945.5),頁31。
    5. 〈本所新所址經營概況〉,《林業通訊》,3(南京,1947.12),頁7。
    6. 〈發刊辭〉,《林訊》,1:1(重慶,1944.7),頁2。
    7. 中林所造林研究組,〈四川峨眉白蠟業考察紀要(二)〉,《林訊》,1:3(重慶,1944.11),頁13-14。
    8. 中林所造林研究組,〈四川峨眉白蠟業考察紀要〉,《林訊》,1:2(重慶,1944.9),頁13-16。
    9. 中林所調查推廣組,〈川湘黔邊區經濟林業調查報告摘要〉,《林訊》,1:2(重慶,1944.9),頁6-12。
    10. 中林所調查推廣組,〈北碚縉雲山寺廟林調查摘要〉,《林訊》,1:1(重慶,1944.7),頁12-15。
    11. 中林所調查推廣組,〈湖北房縣神農架天然林調查撮要〉,《林訊》,1:1(重慶,1944.7),頁5-7。
    12. 中華林學會刊行,〈中華林學會會章〉,《林學》,10(重慶,1941.10),頁117-120。
    13. 王正、錢一群,〈林學一傑-凌道揚〉,《江蘇綠化》,1999: 6(南京,1999.12),頁31-32。
    14. 王正、錢一群,〈凌道揚的教育興林思想及其貢獻〉,《中國林業教育》,2000: 2(北京,2000.1),頁51-52。
    15. 王淑芬,〈清代治山防洪環保策略之探討:以長江流域為中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 1(台北,2006.3),頁51-78。
    16. 王業鍵,〈近代中國農業的成長及危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台北,1978.6),頁355-370。
    17. 王裕秋,〈歷史上日本人與海南島的關係〉,《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4(海口,2001.3),頁54-58。
    18. 史念海,〈歷史時期森林變遷的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 1(西安,1988.05),頁1-17。
    19. 余孚,〈中國近代林業學術團體發展史略〉,《農業考古》,1999: 1(江西,1999.1),252-254。
    20. 吳志曾,〈我國木材增產問題〉,《新經濟》,11: 10(重慶,1945.6),頁242-244。
    21. 吳翎君,〈美國對北京政府的承認問題,1917-1927〉,《花蓮師院學報》7(花蓮,1997.6),頁289-313。
    22. 李寅恭,〈林業前途之一無基礎觀〉,《中華農學會報》,87(南京,1931.4),頁43-46。
    23. 李寅恭,〈初期林政設施之建議〉,《中華農學會報》,103(南京,1932.8),頁1-3。
    24. 李順卿,〈一年來之林業〉,《農業推廣通訊》,6:1(重慶,1944.1),頁13-14。
    25. 李順卿,〈三年來之林業改進設施〉,《農業推廣通訊》,5:7(重慶,1943.7),頁13-14。
    26. 李順卿,〈林訊之使命〉,《林訊》,1:1(重慶,1944.7),頁4。
    27. 沈鴻烈,〈一年來之農林工作〉,《農業推廣通訊》,6:1(重慶,1944.1),頁7-9。
    28. 沈鴻烈,〈全國之農業建設〉,《農業推廣通訊》,5:7(重慶,1943.7),頁3-13。
    29. 沈鴻烈,〈建設中國林業應有的認識〉,《林訊》,1:1(重慶,1944.7),頁3。
    30. 沈鴻烈,〈特載-農林建設計劃要綱〉,《林訊》,1:3(重慶,1944.11),頁21-28。
    31. 林志晟,〈中央林業實驗所的設置與發展(1941-1949)〉,《政大史粹》,14(台北,2008.6),頁83-115。
    32. 姚振鴻,〈本所人事小統計〉,《林訊通訊》,10(南京,1948.7),頁12。
    33. 姚傳法,〈森林法之重要性〉,《林學》,3: 1(重慶,1944.3),頁1-3。
    34. 胡學愚,〈重栽中國森林論-譯美國評論之評論〉,《東方雜誌》,14: 1(上海,1917.1),頁3-8。
    35. 凌道揚,〈森林與國家之關係〉,《東方雜誌》,13: 11(上海,1916.11),頁19-20。
    36. 凌道揚,〈論近日各省水災之劇烈缺乏森林實為一大原因〉,《東方雜誌》,14: 11(上海,1917.11),頁183-186。
    37. 島田錦藏著,游明松譯,〈我的林業觀〉,《中華林學季刊》13: 2(台北,1980.6),頁42-45。
    38. 郝景盛,〈森林建國引論〉,《新經濟》,11: 10(重慶,1945.6.1),頁237-241。
    39. 屠鴻遠,〈林材與工業〉,《新經濟》,11: 10(重慶,1945.6.1),頁245-247。
    40. 康兆庚,〈序〉,《東北農林》,1(瀋陽,1947.4),頁1。
    41. 康兆庚,〈東北森林管理機構健全建立之重要性〉,《東北農林》,1(瀋陽,1947.4),頁2。
    42. 莫德惠,〈提詞〉,《東北農林》,1(瀋陽,1947.4)。
    43. 許正直,〈陳濟棠‧沈鴻烈‧盛世才〉,《中外雜誌》,35: 2(台北,1984.2),頁108-109。
    44. 許峰源,〈南京自來水與市民生活(1928-1937),《政大史粹》,13(台北,2007.12),頁73-104。
    45. 陳夏法,〈新中國第一任林墾部長-梁希院士〉,《科學24小時》,2003: Z1(杭州,2003.7、8)。
    46. 陳嶸,〈中華農學會成立十五週年〉,《中華農學會報》,101、102(南京,1932.7),頁1-15。
    47. 陳蘊茜,〈植樹節與孫中山崇拜〉,《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43: 5(南京,2006.10),頁76-90。
    48. 傅煥光,〈提倡造林以弭蘇省水災〉,《森林》,1: 4(南京,1921.12),頁17-22。
    49. 焦國模,〈中國歷代森林之破壞(二)〉,《台灣林業》,17: 8(台北,1991.8),頁30-39。
    50. 焦國模,〈從歷史上檢討我國林業科學不振之原因〉,《台灣林業》30: 2(台北,2004.4),頁66-70。
    51. 程躋雲,〈本所造林研究工作概述〉,《林業通訊》,13(南京,1948.10),頁1-4。
    52. 程躋雲、吳志曾,〈印度桉類育苗法及其生長之研究〉,《林訊》,2:1(重慶,1945.1)。頁12-21
    53. 程躋雲、吳志曾,〈美國洋槐引種試驗初報〉,《林訊》,2:3(重慶,1945.5),頁20-25。
    54. 程躋雲、吳志曾,〈重慶歌樂山森林氣象之研究〉,《林訊》,2:2(重慶,1945.3),頁8-12。
    55. 葛曉東,〈綠化首都市郊〉,《林業通訊》,4(南京,1948.1),頁1。
    56. 董新堂,〈保林與造林〉,《農業推廣通訊》,6:3(重慶,1944.3),頁13-14。
    57. 鄒國輝、董源,〈日本古代森林資源的破壞與利用〉,《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1(北京,2004.3),頁29-33。
    58. 劉式喬,〈本所常山種植實驗場成立三週年來工作概況〉,《林業通訊》,13(南京,1948.10)頁4-6。
    59. 韓安,〈本所四年來之回顧〉,《林訊》,2:4(重慶,1945.7),頁2-5。
    60. 韓安,〈林業之重要性〉,《林業通訊》,1(南京,1947.10),頁2。
    61. 韓安,〈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概況〉,《林訊》,1:3(重慶,1944.11),頁7-8。
    62. 藍卓支(George W. Nunn)著、鄭止善譯,〈中國林業實錄〉《林業通訊》,3(南京,1947.12),頁3-5。
    63. 關志昌,〈梁希(1883-1958)〉,《傳記文學》,56: 3(台北,1990.5),頁143-145。
    64. 饒建雄,〈本所歷年來大事記〉,《林業通訊》,10(南京,1948.7),頁10-11。

    六、學位論文
    1. 李力庸,〈中央農業實驗所對中國農業科學化的推動(1931-195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2. 侯坤宏,〈抗戰時期糧食供求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3. 高純淑,〈戰後中國政府接收東北之經緯〉。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4. 楊明哲,〈民國20年(1931)長江大水災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七、工具書

    1.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台北:學海出版社,1972。
    2. 國民政府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彙編》,南京:中國文化事業公司,1948。
    3. 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八、網路資料:

    1. http://www.ctasc.org.tw/06database/leader_05.doc,擷取日期2008/10/24。
    2. http://www.forest.gov.tw/ct.asp?xItem=25792&ctNode=1787&mp=1,擷取日期2008/10/24。
    3. http://lifetree.forest.gov.tw/mp.asp,擷取日期2008/10/24。
    4. http://www.forest.gov.tw/fp.asp?xItem=1596&ctNode=130&mp=1,擷取日期2009/3/26。

    貳、外文資料
    一、日文
    1. イワシユケエウヰツチ,《滿洲の森林》,大連: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庶務部調查課,1924。
    2. 易顯石,《日本の大陸政策と中国東北》,東京:六興株式會社,1989。
    3. 荻野敏雄,《朝鮮‧滿洲‧台灣林業發達史論》,東京:大空社,2005。
    4. 宮下正次,《消える森甦る森》,東京:東洋書店,2001。
    5. 山林暹,《改訂林業》,東京:森北出版株式會社,1974。
    6.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海南島》,日本:台灣總督府內南洋協會台灣支部,1939。
    7. 味岡徹,《中国国民黨訓政下の政治改革》,東京:汲古書院,2008。
    8. 鹽谷勉,《林政學》,東京:地球社,197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5153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3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4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