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53420      Online Users : 12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404


    Title: 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
    Authors: 劉中薇
    Contributors: 方念萱
    劉中薇
    Keywords: 城市形象
    城市書寫
    台北
    市民文學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11:00 (UTC+8)
    Abstract: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1998):《台灣社會的溫度計》,台北:中華徵信所。
    中研院社研所
     (1997):《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王志弘
     (1994):〈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3月號,p41~45。
     (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
     (1999):《減速慢行》,台北:田園城市。
     (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
     (2000):〈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都市經驗〉,「科技、美 學、權力:跨世紀文化轉折 2000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新竹。
     (2001):〈影像城市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台北畫刊》分析〉,「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新莊。
    王 旭
     (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珍珊
     (1996):《說園解植:從人與植物的關係看都市人的生活──以台北經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
     (1968~2002):《台北畫刊》,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公務局
     (1985):《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台北市工務局。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1998):《記憶的指紋──第一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元尊。
     (1999):《文學復活紀──第二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元尊。
    台北市立圖書館
     (2000):《創作屬於台北的文學傳統──第三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1):《文學台北‧街道書寫──第四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白先勇
     (1987):《台北人》,台北:爾雅。
    石計生
     (2001):〈都市與現代生活〉,《當代》,168期,8月號,p40~53。
    丘彥明
     (1981):《電視與報紙記者形象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碩士論文。
    朱文一
     (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 = Space Symbol City:a theory of urban design》,台北:淑馨。
    朱振藩
     (1999):《捷運美食日記:木柵線》,台北:商智。
    朱振藩
     (1999):《捷運美食日記:中和線》,台北:商智。
    自由時報
     (2001年9月8日),〈你的城‧我的城──台北街道書寫座談會紀實〉,第39版。
    宋晞
     (1990):《方志學研究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邢玉玫
     (1996):《社區記憶的建構對社區營造之影響分析──以台北市福林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熾
     (1984),〈從江戶到東京──一個都市空間的結構轉換〉,《聯合文學》,第2卷第9期,7月號,p15~23。
    李永熾
     (1988):《從江戶到東京》,台北:當代叢書。
    李光真
     (2000):〈叫第一名太沈重?──鶴立雞群台北城〉,《光華雜誌》,11月號,p6~19。
    李清志
     (1995):《鳥國狂──世紀末台北空間文化現象》,台北:創興。
     (1997):《都市偵探學》,台北:創興。
     (1998):《台北電影院──城市電影空間深度報導》,台北:元尊文化。
     (2000):《台北方舟計畫》,台北:城邦。
     (2001):《台北LOST&FOUND》,台北:田園城市。
    李建民
     (2000):《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光庭
     (1993):《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
    吳世欽
     (2000):〈假如城市是一個品牌〉,《廣告雜誌》,9月號,p96~98。
    周宇廷
     (1999):《台北捷運玩樂通》,台北:大輿。
    周宇廷
     (2000):《台北捷運自遊式》,台北:大輿。
    周 迅
     (1994):《中國的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以青
     (1993):《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轉化之探討──以五0至七0年代的台北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蔭庭
     (1994):〈生死浮沈──台北〉,《遠見雜誌》,4月號,P28~34。
    林芳怡主編
     (1996):《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
     (1995):《空間啄木鳥──都市另類空間文化解讀》,台北:創興。
    林崇傑、陳宇進、陳惠婷、盧維屏著
     (1996):《市民的城市──程式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興。
    來新夏
     (1995):《中國地方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邱炳進
     (1988):《公共宣導與形象塑造之研究──警察學校專五期、甲種班一一九期招生宣導效果案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1998):《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2000):《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吳蕙芬
     (1999):《候選人形象研究:以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一葦
     (1974):《文學論集》,台北:書評書目。
    洪伯溫
     (1993):《台北地誌新探》,台北:龍文。
    洪鎌德
     (1998):《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
    洪月卿
     (2000):《台灣電影中的都市呈現──以李行和萬仁的電影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晴舫
     (2001年5月17日):〈城市〉,《自由時報》,第38版。
    洪懿妍
     (2001):〈台北,均衡的市民城市〉,《天下雜誌》,8月號,p158~166。
    孫可立
     (1987):〈台北:中國最後一個按風水建造的城市〉,《當代》,第14期,6月號,p44~51。
    孫大川審譯
     (1989):《城市社會學》,台北:結構群。
    孫治本
     (2001):〈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當代》,第168期,8月號,p26~39。
    夏鑄九
     (1991):〈穿過鄉愁的迷宮:夏鑄九談城鄉關及其感覺結構〉,《聯合文學》,第7卷第3期,1月號,p46~51。
     (1991):〈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之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第5期,p1~20。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夏春祥
     (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p141~166。
     (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9月號,p57~96。
    莊永明
     (1991):《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
    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
     (1998):《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台北:大塊文化。
    徐伯瑞
     (1995):《新光雙城記──都市象徵之建構與解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
     (1996):《物情物語》,台北:張老師文化。
     (2000):〈自然環境與心理健康〉,《人與環境關係研究學會通訊》,第4期,p5~10。
     (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
     (1993):《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
    陳惠婷
     (1996):〈我們的都會廣場〉,《台北畫刊》,12月號。
    陳正祥
     (1997):《台北市誌》,台北:南天。
    陳東升
     (1999):《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大為
     (2001):《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
    許永耀
     (1984):《中央日報、「人民日報」在中美斷交前後所塑造的美國形象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土主編
     (1992):《台北古今圖說集》,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長美
     (1994),《城市閱讀》,台北:藝術圖書。
    黃富三編著
     (1995),《台北建城百年史》,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
    黃錦山
     (1996):《傅柯規訓概念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 秀
     (1999):《政治人物在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形象研究──以台視、中視、民視及無線衛星電視台對陳水扁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黃安竹
     (1999):《捷運美食日記:淡水線》,台北:小知堂。
    崔炯斤
     (1988):《外國人對中華民國形象之研究──以參加一九八七年台北國際獅子會年會的外國獅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幸福
     (1999):《都市整體形象及行銷通路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1991):《你我的都市空間──一本記錄都市規畫概念的書》,台北:時報文化。
    傅仰止
     (1997):〈都市中的個人〉,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p160~189。
    張翠蘋
     (1994):《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報紙競選廣告與宣傳品之文宣策略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漢良
     (1988):〈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2月號,p38~52。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
     (1999):《躍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
    張靜茹
     (2000):〈從流放荒地到現代都會──台北神話〉,《光華雜誌》,11月號,p20~25。
    張 讓
     (2001):《空間流》,台北:大田。
    游常山
     (1998):〈曙光在台北初露〉,《天下雜誌》,7月號,p90~100。
    曾旭正
     (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型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龍彥
     (1999):《紅樓尋星夢──西門町的故事》,台北:博揚。
    葛晶瑩
     (2000):《搭捷運吃喝玩樂:淡水線&新中線》,台北:台視文化。
    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
     (1994):《從使用者出發檢討公車系統──朝向市民參與的公車性別規劃:以萬芳社區為例》,台北:財團法人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
    詹宏志
     (1989):《城市觀察:新語言‧新接觸‧新文化》,台北:遠流。
     (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
    漢寶德
     (1983):《都市的幻影》,台北:天下叢書。
    鄒克萬
     (1999):《都市整體形象及行銷通路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素真
     (1994):《城鄉移民的困境與解脫──以台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子葆
     (1998):《可移動的文化饗宴──72座城市的捷運風景》,台北:元尊。
     (2002):《捷運公共藝術拼圖》,台北:馬可孛羅。
     (2002):《迷戀捷運》,台北:田園城市。
    遠見雜誌編輯部
     (1994):〈印象VS.景象──台灣人的台北〉,4月號,p48~51。
    趙滋藩
     (1983):〈形象與意象〉,《文訊月刊》,第4卷,8月號。
    趙莒玲
     (1993):《台北城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廖炳惠
     (1989):〈紐約,紐約:從惠特曼到伍迪艾倫〉,《當代》,38期,6月號,p24~29。
    廖繼仲
     (2000):《城市風格形塑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正宏
     (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鄭明娳
     (1990):〈八0年代台灣散文現象〉,《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鄭明娳主編
     (1995):《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劉景輝
     (1986):〈城市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聯合文學》,第2卷第9期,7月號,p24~29。
    劉 協
     (1992):《文心雕龍》,台北:錦繡。
    劉維公
     (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當代》,第168期,8月號,p10~25。
    鄧宗德、陳潔
     (1994):〈台北大都會傳奇〉,《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p63~71。
    鄧宗德
     (1991):《八0年代台北市支配性都市地景形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景衡
     (1992):〈地方塑造的地理現象學向度〉,《造園》:30,p9~13。
    潘榮傑
     (1999):《都市意象之研究──以台北西門町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蔡勇美、郭文雄
     (1978):《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
     (1984):《都市社會學》,台北:巨流。
    蔡宏進
     (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源煌
     (1992):《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台北:雅典。
    蔡佳甫
     (1998):《從文本到《文字書寫學》──德希達對書寫的解構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冠海
     (1985):《都市社會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三民書局。
    韓王榮
     (1998):《非常城市人》,台北:業強。
    顏忠賢
     (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
    羅時瑋
     (1986):〈台灣地名與街名的比較〉,《建築師》,第12卷134期,p44~49。
    蘇瑞仁
     (1988):《電視新聞播報人專業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Allen Pred
     (198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許坤榮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書局。原文見Structuration and Place: 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Behavior, Vol,13,No.1,March,p45~68.
    Aldo Rossi著,施植明譯
     (1992):《城市建築》,台北:博遠。
    Boring, E.G.著,傅統先譯
     (1967):《心理學》,台北:商務圖書館。
    Charles Tilly
     (1974)An urban world. Boston:Little Brown.
    Cliff Moughtin著,王淑宜譯
     (1999):《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台北:創興。
    Foucault, M.
     (1997)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rancis,M.&Hester,R.T(eds.)
     (1990)The Meaning of Gardens.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
    Graham, J. H., Shipley, D. & Nathalie,K.
     (1988)A method for model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country of orig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Vol.5, p67~75.
    Henry Miller著,陳蒼多譯
     (1997):《我生命中的書》,台北:新雨。
    Italo Calvino 著,王志弘譯
     (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
    Jame Donald
     (1992)Metropolis: the city as text. In Robert Bocock & Kenneth Thomposon(Ed.).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of modernity. The Open University.
    Kenneth Ewart Boulding
     (1956)The image :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
     (1986):《都市意象》,台北:台隆書區。
    Nimmo,D.& Savage, R.L.
     (1976)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
     (1995):《社會學》,台北:桂冠。
    Oswald Spengler著,陳曉林譯
     (2000):《西方的落沒》,台北:華新。
    Pike Burton
     (1981)The image of the city in modern literature.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rk,Robert E.
     (1928)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3(6)p881~893.
    Roland Barthes
     (1980)FromWork to Text.In Josv’e V. Harari(Ed.). Textual Strategies: 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London:Methuen.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
     (1996):《零度的書寫》,台北:桂冠圖書。
    Simmel ,Georg
     (1908):The strange. In Donald N. Levine(Ed.).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ty,p143~149.
    Stern, E. & Krakover, S.
     (1993)The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urban image. Geographical Analysis, Vol.25, No.2, p130~146.
    Tuan Yi-Fu
     (1977)Visibility: the Creation of Place. 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uan Yi-Fu,潘桂成譯
     (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Walter Lippman
     (1961)Public Opin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Company.
    Wachtel, N.
     (1986)Memory and history:introduction.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12(2):207~224.
    William A. Scott
     (1965)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International Images. In Herbert C. Kelman(Ed.).International Behavior.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p71~103.
    Wolf, M.
     (1988)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xtual analysis :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convergence.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135~149.

    網站部分
    九十年台北公車暨捷運詩文徵選活動網頁
     http://www.cabot.tcg.gov.tw/90poetry/index.htm
    台北市政府網站
     www.taipei.gov.tw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網站
     http://www.dorts.gov.tw
    永康社區網站
     http://community.taipei-elife.net/cgibin/CommHomePage?comm=irenelin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8845301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6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6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