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04/143671 (78%)
Visitors : 49751558      Online Users : 11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58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588


    Title: 子平學之理論研究
    Authors: 張新智
    Contributors: 董金裕
    張新智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37:42 (UTC+8)
    Abstract: 
    Reference: 命學典籍善本書目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1983年。
    子部.術數類.命書
    (唐)李虛中  註,《李虛中命書》。
    (宋)岳珂 註,《三命指迷賦》。
    (宋)徐子平  撰,《珞琭子三命消息賦註》。
    (宋)釋曇瑩  撰,《珞琭子賦註》(三家註)。
    (明)萬民英 撰,《三命通會》。
    四庫未收之善本書目
    --臺北:國家圖書館微捲資料。
    (宋)王廷光等 註,《新編四家注解經進珞琭子消息賦》,元刊本。
    (明)李欽 撰,《刻京臺增補淵海子平大全》,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閩書林劉龍田喬山堂刊本。
    (明)萬明英 撰,《三命通會》,明萬曆六年(1578)刊本。
    (明)張楠 撰,《重鐫神峰通考命理正宗》,清道光十年(1830)楊氏四知館書坊刊本。
    (明)劉基 撰,《新鍥誠意伯秘授玄徹通旨滴天髓》,明末長庚館刊本。
    其他古代命學典籍
    (宋)廖中 著,《五行精紀》,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明)徐升 著,《淵海子平評註》,臺北:未知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明)徐升 編,《評註淵海子平》,臺南:大孚書局,1993年3月。
    (明)張楠 著,《神峰通考.命理正宗》,臺北:集文書局,1996年10月再版。
    (明)張楠 著,《標點命理正宗》,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月。
    (清)不著撰人 《算命講義大全》,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
    (清)任鐵樵 註,徐樂吾 編註,《滴天髓徵義》,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6月2版。
    (清)任鐵樵 增註,袁樹珊 撰輯,《滴天髓闡微》,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1月2版。
    (清)余春臺 刊行,不著撰人,徐樂吾 註,《窮通寶鑑》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8月。
    (清)沈孝瞻 著,徐樂吾 評註,《子平真詮評註》,臺北:集文書局,1982年1月。
    (清)陳素庵 著,韋千里 編著,《精選命理約言》,臺中:瑞成書局,1990年8月。
    近人命學研究著作
    了無居士 著,《八字的世界》,高雄:河畔出版社,1992年5月。
    了無居士 著,《現代人的八字》,高雄:河畔出版社,1992年5月。
    古永利 著,《八字算命推論與實際生活經驗之比較分析》,高雄:高雄醫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白水青松 著,《命理索隱》,臺中:創譯出版社,1983年2月。
    何丙郁 著,《從理氣數觀點看子平推命法》,香港:香港大學,1944年。
    何建忠 著,《八字心理推命學》,臺北:龍吟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吳俊民 著,《命理新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10月15版。
    林惠祥 著,<算命的研究和批判>,收入《人類學研究》,北京:中山社會科學,1984年。
    洪丕謨、姜玉珍 著,《中國古代算命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元月,4版。
    韋千里 著,《八字提要》,臺中:瑞成書局,2000年11月。
    韋千里 著,《命運談屑》,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4月。
    韋千里 著,《初級命學講義》,臺北:臺灣文鴻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7月再版。
    凌坤楨 著,《算命行歷程分析-以一個紫微斗數算命的觀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徐樂吾 著,《子平粹言》,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12月再版。
    徐樂吾 著,《命理入門.子平一得》,臺北:集文書局,1983年7月。
    徐樂吾 著,《命理尋源.雜格一覽》,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3月。
    徐樂吾 著,《滴天髓札記》,臺中:創譯出版社,1984年8月。
    徐樂吾 評註,《滴天髓補註》,臺北:育林出版社,1995年5月再版。
    徐樂吾 補註,《滴天髓輯要.滴天髓補註》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再版。
    徐樂吾、水繞花堤館主人 著,《命理一得.命學新義》,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8月。
    袁樹珊 著,《命理探原》,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元月。
    袁樹珊 編著,《述卜筮星相學》,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1月。
    張明喜 著,《神祕的命運密碼》,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11月。
    張哲嘉 著,<鐵口直斷:中國星命學成立的質疑與證據>,《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8月,頁255~284。
    張哲嘉 著,<明清星命書中的女命>,宣讀於「近代中國的婦女、國家與社會(1600~1950)」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近史所主辦,2001年8月23~25日)。作者提供,論文集近史所出版中。
    張榮明 著,《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5月。
    梁湘潤 編著,《子平母法總則》,臺北:行卯出版社,1999年8月4版。
    梁湘潤 編著,《子平祕要.女命詳解》,臺北:行卯出版社,1997年12月。
    梁湘潤 編著,《星相書簡法卷》,臺北:行卯出版社,2001年6月,3版。
    梁湘潤 編著,《流年法典》,臺北:行卯出版社,2000年3月。
    梁湘潤 編著,《星盤法流星訣》,臺北:行卯出版社,1999年5月。
    梁湘潤 編著,《神煞探原》,臺北:行卯出版社,1998年6月。
    梁湘潤 編著,《細說子平六十年》,臺北:行卯出版社,1998年6月。
    梁湘潤、陳毅青 合著,《大流年批導法》,臺北:自行出版,1978年10月。
    陳柏諭 著,《專論女姓八字學》,臺北:益群書店,2000年4月。
    陳柏諭 著,《四柱八字闡微與實務》,臺北:益群書店,1999年9月4版。
    楊維傑 著,《系統八字學》,臺北:樂群出版社,1986年4月。
    鄒文耀 著,《子平命學考證》,臺中:瑞成書局,1966年。
    鄒文耀 著,《命學真源考證》附<徐大昇命學考證>,臺北:人生性命學研究社,1968年。
    鄒文耀 著,《命學尋真》,臺北:集文書局,1983年。
    鄒文耀 著,《命學尋真》,臺北:集文書局,1982年9月。
    潘東光 編著,《三命通會特殊格局註解》,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霍紅棉 著,《滴天髓白話淺釋》,臺中:創譯出版社,1984年7月。
    鍾進添 著,《子平八字命運隨筆》,臺中:創譯出版社,1998年10月。
    鍾義明 著,《古今名人命運鑑賞》,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鍾義明 著,《命理用神精華評註》,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
    鍾義明 著,《命理準繩評註》,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8月。
    鍾義明 著,《命理腦筋急轉彎》,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6月。
    鍾義明 著,《現代破譯<滴天髓>》,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
    鐵筆子 著,《四柱推命學》,臺中:創譯出版社,1999年12月再版。
    古代典籍
    (秦) 呂不韋等著,《呂氏春秋》,《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 不著撰人,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漢) 不著撰人,楊維傑編譯,《黃帝內經素問譯解》,臺北:樂群文化公司,1991年8月,12版。
    (漢) 不著撰人,楊維傑編譯,《黃帝內經靈樞譯解》,臺北:樂群文化公司,1991年8月,12版。
    (漢) 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漢) 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 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漢) 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9月。
    (漢) 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漢) 班固著、(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
    (漢) 劉安等著、(漢)高誘注,《淮南子》,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漢) 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漢) 董仲舒著,《春秋繁露》,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 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漢) 劉熙著、(清)畢沅疏證,《釋名》,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漢) 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 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 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 京房、(吳)陸績注,《京氏易傳》,《四部叢刊初編》第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魏) 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魏) 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魏) 王弼注、(唐)陸德明釋,《老子道德經》,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晉) 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十一版(影印清嘉慶重刻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晉) 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3月。
    (晉) 陳壽、(南朝)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5月。
    (晉) 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南朝)陶弘景著,《新譯養性延命錄》,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8月。
    (隋) 蕭吉著,《五行大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 李延壽著,《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唐) 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年4版。
    (唐) 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後晉)劉昫著,《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 文天祥著,《文山先生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 日本永觀二年(984年)丹波康賴著,《醫心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6月。
    (宋) 朱熹著,《四書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52年。
    (宋) 朱熹著,《周易本義》,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10月。
    (宋) 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 沈括著,《夢溪筆談》,湖南:岳麓出版社,2000年5月。
    (宋) 邵雍著,《皇極經世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 張君房纂輯,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宋) 陸佃解,《鶡冠子》,《百部叢書集成》第十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 歐陽修、宋祁等著,《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 鄭樵著,《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元) 脫脫等著,《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 朱國楨著,《湧幢小品》,《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第六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 朱國禎著,《湧幢小品》,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第七冊,臺北:新興,1978年。
    (明) 江慎修著,《河洛精蘊》,臺北:宏業書局,1991年4月再版。
    (明) 徐善繼、徐善述合著,《地理人子須知》,臺北:武陵出版公司,2000年。
    (明) 張介賓著,《張氏類經,張氏類經圖翼》,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明) 陳其庸著,《庸閒齋筆記》,《筆記小說大觀》第二編第一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 談遷著,《棗林雜俎》,《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第六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清) 《命卜相全集》,據《古今圖書集成》影印,臺北:希代出版公司,1983年7月。
    (清) 《醫宗金鑑》,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4年再版。
    (清) 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臺北:《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八編第六、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清) 王先謙集,《莊子集解》,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清) 四庫全書大字抄本,《欽定協記辨方書》,臺北:集文書局,1985年2月。
    (清) 永瑢等著,《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 俞樾著,《春在堂全書》,臺北:環球書局,1968年。
    (清) 馬國翰著,《玉函山房輯佚書》,《續修四庫全書》1194~120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 張廷玉著,《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8月。
    (清) 焦循、焦琥著,《孟子正義》,楊家駱編《新編諸子集成》,新四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4月。
    (清) 董潮著,《東皋雜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近人專著
    中文著作
    不著撰人 《中國曆史紀年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1月。
    文四郎 編著,《最新實用萬年曆》,臺北:益群書店,1992年4月。
    文崇一、蕭新煌 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王步貴 著,《神祕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1月。
    王振鐸 著,《科技考古論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王溢然 著,《形象.抽象.直覺》,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王溢然 著,《猜想與假設》,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王溢然 著,《模型》,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王溢然、張耀人 著,《類比》,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王溢嘉 著,《命運的奧義》,臺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3月。
    王夢鷗 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安平秋、章培恒 主編,《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3月。
    朱伯崑 著,《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江曉原 著,《天學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江曉原 著,《天學真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
    江曉原 著,《歷史上的星占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艾蘭、汪濤、范毓周 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何萍、李維武 著,《中國傳統科學方法論的嬗變》,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2月。
    余英時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余英時 著,《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臺北:時報出版社,1992年。
    余嘉錫 《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吳大樑、過伯祥 著,《邏輯與演繹》,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吳守賢 著,《司馬遷與中國天學》,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呂鍚琛 著,《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
    李亦園 著,《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李亦園 著,《文化的圖像》,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李志才 主編,《方法論全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李志超 著,《天人古義—中國科學史論綱》,河南:大象出版社,1998年8月。
    李約瑟 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4版。
    李零 著,《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4月。
    李零 著,《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李維武 著,《王充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李震 著,《宇宙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2版。
    周一謀、蕭佐桃 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臺北:樂群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岳燕寧 著,《分析與綜合》,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岳燕寧 著,《歸納與演繹》,新竹:凡異出版社,2001年1月。
    俞曉群 著,《數術探秘》,臺北:三聯書局,1992年。
    胡文輝 著,《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胡劍北 編著,《中醫時間醫學》,臺北:華聯出版社,1986年3月。
    胡適 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韋政通 著,《董仲舒》,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7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唐湘清 編著,《難經今釋》,臺北:國立編譯館,1983年9月。
    袁樹珊 編著,《中國歷代卜人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11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 編著,《馬王堆漢墓帛書》(四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
    馬繼興 著,《中醫文獻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高鶴亭 主編,《中醫全息診療術》,臺北:志遠書局,1992年11月。
    張立文 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景年 著,《數學與哲學》,臺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3月。
    曹謨 編著,《中華天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
    莊吉發 著,《清史拾遺》,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郭志城、李郅高、劉英杰 編著,《中國術數概觀》,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年3月。
    郭沫若 著,《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5月。
    陳久金、楊怡 著,《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陳美東、杜石然金秋鵬、范楚玉 著,《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1月。
    陳遵媯 著,《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11月再版。
    陳霞 著,《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
    陸思賢、李迪 著,《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1月。
    勞思光 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11月,4版。
    馮時 著,《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黃正建 著,《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5月。
    楊國樞 編,《文化、心病及療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楊國樞 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楊儒賓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熊秉真 編,《讓證據說話》,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8月。
    鄢良 著,《人身小天地—中國象數醫學源流.時間醫學卷》,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10月。
    鄢良 著,《三才大觀》,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6月。
    劉君燦 著,《科技史與文化》,臺北:華世出版社,1983年2月。
    劉君燦 編著,《中國天文學史新探》,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7月。
    劉坦 著,《中國古代之星歲紀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12月。
    劉長林 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劉長林 著,《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年。
    劉長林 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4月。
    劉昭民 編著,《中華氣象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9月。
    劉國忠 著,《五行大義研究》,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韶軍 著,《神祕的星象》,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劉樂賢 著,《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蔡俊李文坤 主編,《性科學與中國傳統性修煉》,北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1998年1月。
    鄭文光 著,《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3月。
    鄭杰文、陳朝暉 著,《方術迷信與科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謝松齡 著,《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
    鍾肇鵬 著,《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鄺芷人 著,《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
    饒宗頤、曾憲通 著,《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顧頡剛等 著,《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影印。
    外文著作
    Ian Stewart 著,葉李華譯,《大自然的數學遊戲》,臺北:天下文化,1996年4月。
    James Gleick 著,林和譯,《混沌》,,臺北:天下文化,1998年12月2版。
    John Briggs& F.Daved Peat 合著,姜靜繪譯,《亂中求序》,臺北:先覺出版公司,2000年6月。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 編著,李慶 譯,《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 輯,《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期刊與單篇論文
    于豪亮 <秦簡《日書》記時記月諸問題>,《雲夢秦簡研究》,1981年,頁351~357。
    王邦雄 <先天的命,後天的運>,《張老師月刊》第119期,1987年,頁75~78。
    江燦騰 <姚廣孝與《三悟真詮》>,《歷史月刊》第68期,1993年9月,頁56~60。
    何丙郁 <「紫微斗數」與星占學的淵源>,《歷史月刊》第68期,頁50~56。
    何丙郁 <中國古代術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95年6月。
    何丙郁 <太乙術數與《南齊書.高帝本紀上》史臣曰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2分,1996年6月。
    何丙郁 <試探太乙術數在史學上所扮演角色:以《南齊書,高帝本紀上》史臣曰章為例>。<太乙術數及其對傳統科學之影響>。<九宮圖在科技史上所扮演角色:太乙和遁甲在宋代軍事上的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95年6月(微片資料)。
    余德慧 <總結命與運>,《張老師月刊》第120期,頁50~51。
    李亦園 <運可改,命不可改>,《張老師月刊》第119期,1987年,頁72~74。
    李家浩 <睡虎地秦簡《日書》「楚除」的性質及其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4分,1999年12月,頁883~903。
    林惠祥 <算命術的批判和研究>,收錄於《人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頁330~386。
    殷善培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圖書著錄評議>,《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7年,頁221~239。
    浦慕州 <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4分,1993年4月,頁623~675。
    張永堂 <中國古代術數的流傳與運用>,《歷史月刊》第68期,頁50~56。
    張永堂 <文天祥與術數>,《第十四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中華易經學會編印,1998年11月,頁437~457。
    張永雋 <命理與義理>,《哲學雜誌》第3期,1993年1月,頁10~27。
    張新智 <王船山占學—理說初探>,《中華學苑》第49期,1997年1月。
    張新智 <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圖書著錄之評議>《弘光醫專學報》,第29期,1997年4月。
    張新智 <試論「易傳」對邵雍形上思維的影響>,《中華易學》第14卷第4期,1993年6月。
    張新智 <試論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得失——以其對納甲及先天圖之評述所作的試探>,《孔孟月刊》36卷第2期,1997年10月。
    勞思光 <關於術數的反省>《哲學雜誌》第3期,1993年1月,頁2~8。
    喬建 <改命改運,自求多運>,《張老師月刊》第119期,1987年,頁83~84。
    黃一農 <中國史曆表朔閏訂正舉隅—以唐《麟德曆》行用時期為例>,《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279~306。
    黃一農 <康熙朝涉及「曆獄」的天主教中文著述考>,《書目季刊》第25卷第1期,頁12~27。
    黃一農 <康熙朝漢人士大夫對「曆獄」的態度及其所衍生的傳說>,《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137~161。
    黃一農 <從尹灣漢墓簡牘看中國社會的擇日傳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1999年9月,頁589~625。
    黃一農 <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頁159~187。
    黃一農 <敦煌本具注曆日新探>,《新文學》,3卷4期,1992年12月。
    黃一農 <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21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247~280。
    黃一農 湯若望〔新曆曉惑〕與〔民曆鋪註解惑〕二書略記>,《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5卷第1期,1992年6月,頁151~157。
    黃一農、張志誠 <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新23卷第2期,1993年6月,頁125~147。
    黃一農、張嘉鳳 <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代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新20卷第2期,1990年12月,頁361~378。
    楊國樞 <變遷下的命與運>,《張老師月刊》第119期,1987年,頁85~87。
    雷風恆 <天機不可洩漏?臺灣算命文化(二)>,《張老師月刊》第207期,頁59~65。
    雷風恆 <天機不可洩漏?臺灣算命文化(完)>,《張老師月刊》第208期,頁67~73。
    瞿海源 <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臺灣社會學刊》第二十二期,1999年10月,頁1~45。
    瞿海源 <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第3卷第2期,1993年7月,頁125~143。
    羅正心 <算命的心理輔導>,《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期,1993年12月,頁316~337。
    饒宗頤 <秦簡中的五行說學納音說>,《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1986,頁261~280。
    學位論文
    王國良 《先秦、兩漢星辰信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古永利 《八字算命推論與實際生活經驗之比較分析》,高雄:高雄醫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沈建東 《在天道與治道之間-論宋代天文機構及其陰陽職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林建勳 《臺灣人對不確定因素評估能力之研究:決策風格、命理、不確定觀點與機率評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林政言 《先秦兩漢星辰信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洪如峰 《傳統中國人身體投射風水環境的知識體系之文獻探討》,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1月。
    凌坤楨 《算命行歷程分析-以一個紫微斗數算命的觀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張寅成 《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1月。
    張淑女 《中國傳統醫書中的選擇術—以人神、妊娠禁忌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張新智 《邵康節先天易學之歷史哲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陳美蘭 《「科學理性論」或「功能論」?大眾媒體的算命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裘正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劉佳鑫 《陽宅形法中的幾個主要觀念》,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鄭智仁 《理氣 陽宅設計操作方法試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賴妙珍 《社會生活的時間與空間—中國人吉與凶的社會邏輯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1月。
    黃淑珍 《個人及環境因素對高雄區子學生家長算命態度的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5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