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16229      Online Users : 6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559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597


    Title: 晚明中篇小說合集現象研究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Novella Collection in Late Ming
    Authors: 陳明緻
    Contributors: 高桂惠
    陳明緻
    Keywords: 中篇小說
    晚明中篇小說合集
    選集精神
    插圖
    敘事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6-05-09 16:38:00 (UTC+8)
    Abstract:   晚明出現一批以收錄中篇小說為主的小說合集,包含《國色天香》、《繡谷春容》、三種《燕居筆記》、《萬錦情林》、《花陣綺言》和《風流十傳》等,藉由收錄的過程,這批合集為新興的中篇小說做出搜集與整理,並且創新了版面編排方式,開啟一種新的小說合集現象。
      因此,本論文第二章從晚明中篇小說合集的版本及版式入手,並認為合集中的圖片對於書籍版面的整齊性、藝術性有所提升。第三章則分析晚明中篇小說合集的選集精神,認為編者在收錄的過程中,在實用性與娛樂性兼具的文化性格下,有著「話本」與「傳奇」的混用、文類互滲的情形。第四章則提出晚明中篇小說合集在文化特質上,同時兼具通俗與雅化,內容上則追求情欲的自由,編者亦不忘於編輯過程中射利揚名,藉由小說合集顯揚自己的名聲。
      第五章則進入中篇小說內部的分析,中篇小說同時包含言情與述志兩大部分,在模式化的敘述傾向下,隨著時代文化對於情欲/道德的拉扯,中篇小說在男女主角身上,也有了不同的情欲姿態。
      最後將晚明中篇小說的合集現象,置入明清小說發展史之中,本論文試圖將此一合集與出版史、版畫史、小說史做一連結,並將中篇小說中的摶化性格作一梳理,並以中篇小說對後世的影響作結。
    Reference:   參考文獻書目,專書類以主題在論文中之重要性分別,排列順序依照作者姓名筆劃。單篇論文亦依主題區分。
    一、 專書
    (一) 小說
    ※主要參考版本
    羊洛敕里起北赤心子彙集、建業大中世德堂主人校鍥:《繡谷春容》,《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何大掄編:《燕居筆記》(全名《重刻增補燕居筆記》),《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余象斗編:《萬錦情林》,《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佚名:《花陣綺言》,《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吳敬所編:《國色天香》(全名《新鍥幽閑玩味奪趣羣芳》),《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林近陽編:《燕居筆記》(全名《新刻增補燕居筆記》),《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馮夢龍編:《燕居筆記》(全名《增補批點圖像燕居筆記》),《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陳眉公批點《風流十傳》,日本東京大學雙紅堂藏書。

    ※其他輔助古籍
    俞為民校點:《中國話本大系》(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余象斗編:《萬錦情林》,收錄於《中國古代孤本小說》第四部(春風文藝出版社,1996年1月二刷)。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1977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月)。
    [明]郎瑛:《七修類稿》,收錄於《明清筆記叢刊》(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明]鄭元勛:〈文娛自序〉,《媚幽閣文娛》(上海:上海雜志公司,1936年)。
    [明]顧起元:《建業風俗記》,《客座贅語》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余懷:《板橋雜記》(台北:第一文化社,1956年)。
    《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孟稱舜:〈節義鴛鴦塚嬌紅記題詞〉,收錄於《全明傳奇》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天一出版社)。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高儒:《百川書志‧古今書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曹雪芹:《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梁‧蕭子顯:《南齊書》(洪氏出版社,63年7月)。
    陳洪綬:〈節義鴛鴦塚嬌紅記序〉,收錄於《全明傳奇》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天一出版社)。
    鄭樵:《通志‧圖譜略‧索象篇》,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卷8971,《通志》卷72,頁214-746。
    顧千里:《思適齋集》卷十,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第57冊(新文豐出版公司)。

    (二) 小說研究
    丁峰山:《明清性愛小說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6月)。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2月)。
    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朱一玄、寗稼雨、陳桂聲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7月)。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豔情小說文化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5年6月)。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4月)。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
    邱江寧,《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5年7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台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茅盾等著:《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
    秦川:《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9月)。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2月)。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台北:里仁書局,2001)。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香港:學峰文化,1997年)。
    陳益源:《小說與豔情》(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8月)。
    陳國軍:《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喬光輝:《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程毅中:《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市:齊魯書社,1996年12月)。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齊裕焜、王子寬:《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蕭相愷主編:《中國文言小說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薛亮:《明清稀見小說滙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羅書華:《中國小說學主流》(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12月)。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蘇建新:《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4月)。
    顧俊:《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6年7月)。
    寗宗一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寗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

    (三) 其他相關論著
    ※出版類
    大木康:《明末江南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
    王澄:《揚州刻書考》(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編纂:《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4月)。
    李瑞良:《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杜信孚:《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揚州:線裝書局,2001年)。
    周心慧主編:《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周心慧主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慧主編:《明代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周心慧主編:《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慧著:《中國古版畫通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芜:《中國版畫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0月)。
    林應麟:《福建書業史──建本發展軌跡考》(鷺江出版社,2004年5月)。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徐學林:《徽州刻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看圖說書》(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12月)。
    戚福康:《中國古代書坊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7月)。
    葉樹聲:《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2002年)。
    劉尚桓:《徽州:刻書與藏書》(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第十四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文學理論
    [美]J.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譯:《解讀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美]韋勒克、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英]愛‧摩‧福斯特著,蘇炳文譯:《小說面面觀》(花城出版社,1984年)。
    John Fiske著,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2月)。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出版社,2006年5月)。
    詹姆遜:《詹姆遜文集第二卷 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申丹:《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麥田,2003年12月三刷)。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羅綱:《敘述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其他
    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6月)。
    [加]卜正民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丹尼斯‧渥德著,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合譯:《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11月)。
    毛文方:《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夏咸淳:《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台北:桂冠,1995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陳慶浩:〈思無邪匯寶‧叢書總序〉,《思無邪匯寶》(台北: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5月)。
    趙維平:《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上海:上海三聯,2007年4月)。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台北:仲信出版社,1980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

    二、 單篇論文
    大木康:〈從出版文化的進路談明清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總67期,2007年9月),頁175-178。
    大塚秀高:《明代後期文言小說刊行情況》(載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文化》,1981年第3期)。
    王冉冉:〈「詩文小說」溯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5期,2003年5月),頁75-83。
    王璦玲,〈論湯顯祖劇作與劇論中的情、理、勢〉,《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27~28日。
    王璦玲:〈導言:有關「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研究之開展──從近年敘事學研究之新趨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總67期,2007年9月),頁113-126。
    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137期,1999年1月),頁16-29。
    白嵐玲,〈小說評點與晚明出版業〉,收錄於《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頁392-407。
    何長江,〈論元明長篇傳奇小說的發展歷程〉(《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2期),頁134-144。
    何長江:〈《國色天香》成書年限〉(《明清小說研究》28期,1993年第2期),頁250-251。
    何長江:〈《燕居筆記》編者余公仁小考〉(《明清小說研究》29期,1993年第3期),頁105-108。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民97年9月),頁1-59。
    李志宏:〈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範式的原型及其書寫──以作者論立場為討論基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94年9月,頁25-62。
    李忠明:〈明末通俗小說刊刻中心的遷移與小說風格的轉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年7月),頁132-138。
    李舜華:〈明代書賈與通俗小說的繁興〉(《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1期),頁25-28。
    周美華:〈明代刻書而書亡乎?〉(《中國語文》92卷第3期,2003年3月),頁83-86。
    前野直彬著,吳璧雍譯:〈論明清兩種對立的小說理論──金聖嘆與紀昀〉(《中外文學》第40卷第3期),頁71-97。
    段戰戈:〈書商余象斗和明代通俗小說〉(《現代語文》2007年第2期),頁9-12。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卷13,2002年9月,頁210-276、279。
    崔勝洪,〈論中國古代小說的性觀念〉,《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頁139-140。
    張祝平,〈明代豔情小說的發展和朱熹的淫詩說〉,《書目季刊》第30卷第2期(1996年9月),頁55-70。
    張發穎、刁云展:〈《花陣綺言》對戲曲、小說的影響〉(《社會科學輯刊》23期,1982年第6期),頁153。
    張傳峯:〈明代刻書廣告述略〉,(《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2月),頁74-80。
    郭英德,〈論「文選」類總集文體排序的規則與體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189期,2005年第3期,頁62-72。
    陳大康:〈論元明中篇傳奇小說〉(《文學遺產》1998年第3期),頁49-64。
    陳大康:〈論明初文言小說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頁31-39。
    陳燕:〈書錄中的明代小說觀新變與定位〉,《涪陵師專學報》15卷第4期,1999年10月,頁59-63。
    程毅中:〈《嬌紅記》在小說藝術發展中的歷史價值〉,《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頁15-20。
    萬晴川:〈明清小說序跋的廣告藝術〉(《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5月第29卷第2期),頁62-68。
    葉德均:〈讀明代傳奇文七種〉,《戲曲小說叢考》(臺北市:文史哲,民78)。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關於圖像文獻研究的方法〉(《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74-83。
    蕭東發:〈建陽余氏刻書考略(下)〉(《文獻》1985年第1期),頁237-238。
    韓石:〈中國古典家庭小說中的日常生活及其時間形式〉,《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3期,頁11-18。
    譚帆:〈「小說學」論綱──兼談20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理論批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4期),頁147-149。

    三、 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田雪梅:《明代晚期市井文化與書籍裝禎藝術風格的發展》(蘇州大學設計藝術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何秀娟:《晚明文人對小說性質的認識》(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吳瀟:《晚明「雜誌類」消閑文藝讀物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吳蕙芳:《明清民間日用類書及其反映之生活內涵──以《萬寶全書》為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林玉麟:《晚明春宮版畫圖像與社會意識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馬孟晶:《晚明金陵《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研究》(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張璉:《明代中央政府刻書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莊逸云:《明代中篇文言小說研究》(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年6月)。
    陳濤:《中晚明娛樂文論研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4月)。
    陳邦祥:《金陵書局刻書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俊宏:《呂天成《繡榻野史》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96年2月)。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884年7月)。
    陳海麗:《晚明風情傳奇情欲觀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4月)。
    陳福智:《明代歷史章回小說序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錦萍:《明清小說序跋研究──以六大小說為主》(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
    陳玉萍:《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中的詩文關係與抒情性──以愛情為主題的討論》(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麥杰安:《明代蘇常地區出版事業之研究》(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碩士論文,1996年5月)。
    黃晴文:《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刻書探研》(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黃震宇:《中國古代書籍版式形式與成因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5月)。
    雷振華:《明代的中篇傳奇小說創作》(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簡良如,《從「言志/言情」論《詩經》詩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顏采容:《明清時期出版與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中心》(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3151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7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