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73824      Online Users : 8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698


    Title: 屏東縣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的文化詮釋
    Authors: 陳隆智
    Contributors: 陳茂泰
    陳隆智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51:28 (UTC+8)
    Abstract:   原住民文化園區的經營有別於民間的商業取向,其設立的目的在於保存、維護原住民固有文化,提供學術研究及交流,發展社會教育暨配合觀光事業之發展。然而,原住民文化園區是如何透過園內的組織架構、展演設施去詮釋原住民的文化,而呈現出的又是什麼樣的面貌。藉由研究的過程,去檢視其內容說明,有無不合宜之處,或與原住民自身的想法有所出入的地方,以便做為文化園區日後改進的參考依據,以及其它文化園區在規劃上的借鏡,是本論文研究的目的。
      在原住民文化園區的成立這一章當中,分別從園區的建制與沿革、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以及管理制度與組織等三個部分去探討,藉此去瞭解園區成立的歷史背景,園區與當地所具有的關係,以及在管理制度與架構上對於園區的經營所產生的影響。
      原住民文化園區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場域?該如何去看待它?是博物館還是遊樂區?如果是博物館,那又與其它的博物館有何差異?第二章當中將園區與「博物館」在定義上做一比較與釐清,並將園區內的空間配置與利用加以說明,此外並與國內現有具代表性的原住民博物館類型加以對照分析,以期能對原住民文化園區的定位和屬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
      第三、四章所探討的是原住民文化園區在靜態與動態方面的文化詮釋。靜態方面以各個展示館舍、區域為單元,動態方面則從解說導覽、歌舞展演,以及特別的規劃活動等三方面去分析。本論文試著從園區的最初始規劃,到目前的展示現況,去檢視其中的差異性所在。這中間的轉變,或多或少的偏離了原來的規劃理念,並在對原住民文化進行詮釋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面貌,傳達了不一樣的想法,而這樣的改變當中有些是正面的,也有些是負面的。
      藉由前面各個章節中的陳述,第五章將原住民文化園區在文化詮釋上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做一統整性的分析與探討,並與James Clifford在“Four Northwest Coast Museums: Travel Reflections”一文當中所提及的四座博物館進行相關問題的比較。
      在結論的部分,則針對對研究中所發現的幾處較為嚴重的問題,提出六點改進上的建議:一、設立典藏研究組;二、傳統建築的修建由該族族人來進行;三、編定統一的內部解說版本,多栽培解說人才;四、減少一些排灣魯凱味,增添一些其它族群的風格;五、加強對於當代原住民的生活現況之介紹;六、回歸原住民自己的想法,不要迎合觀眾去編舞碼。
    Reference: (一) 專書
    【中文】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1《台灣山地文化園區規劃報告》第一冊。未出版。1982《台灣山地文化園區規劃報告》第二冊。未出版。
    王嵩山 1991《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2《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偉昶 (編) 2000《山林的智慧─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導覽手冊》(三版)。屏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 (編)1994《台灣原住民文化之旅》。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1996《生命與傳統─峨格雕塑展》。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1997《原住民傳統歌舞節目冊》。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編)2001《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業務簡報》。90年8月24日。
    李亦園 等1980《世界各國戶外博物館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呂理政 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稻鄉出版社。
    呂理政 (編) 1988《人類學家的博物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忠宏 譯 2000《21世紀的解說趨勢:解說自然與文化的15項指導原則》(譯自Interpretation for 21st Century: Fiftee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Nature and Culture. Larry Beck and Ted Cable, 1998.)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出版社編輯委員 1998《東方國語辭典(革新版)》。台北:臺灣東方出版社。
    屏東縣政府 (編)2000《屏東縣統計要覽》第50期。屏東:屏東縣政府。
    姚德雄 1986《九族文化村》。南投:日月潭九族文化村觀光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功明 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書局。
    陳奇祿 1981《民族與文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國寧 1991《博物館巡禮:臺閩地區公私立博物館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茂泰 1993《東海岸“阿美族文化園區”規劃》。觀光局東管處。1994《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規劃》。台北:台北縣政府。
    張譽騰 等譯 1999《博物館這一行》(譯自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3rd ed.). G. Ellis Burcaw, 1997.)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許雅惠、蔡世蓉 2000《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9年誌》。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漢寶德 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
    【日文】
    千千岩助太郎
    1949《台灣高砂族の住家》。台北:南天書局。
    【英文】
    Alexander, Edward P.1979 Museums in Motion.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Ambrose, Timothy and Crispin Paine 1993 Museum Basics. New York: ICOM in conjunction with Routledge.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Clifford, James 1988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tch, Elvin 1983 Culture and Morality: the Relativity of Values in Anthrop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1990 ICOM Statutes. Hague: ICOM.
    Oehser, Paul H.1983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nd ed.).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二)論文
    王梅 1999《原住民文化園區規劃準則之研擬一以屏東縣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習民 1994《博物館展示中的文化詮釋:以排灣族群的織品服飾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綺 1998《我國公立藝術博物館組織結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資所碩士論文。
    陳宗韓 1994《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國家與社會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期刊、文章
    【中文】
    王長華 1990 〈隘寮溪畔一片錦繡田園─台灣山地文化園區略記〉《文訊雜誌》53:19-21。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1997《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通訊》創刊號。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
    江韶瑩 1994a 〈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保存銓釋的省思(上)〉《博物館學季刊》8(2):9-17。 1994b 〈傳統的承載與釋放:對原住民木雕藝術的一些想法─順益「台灣原住民木雕創作獎」評審感言〉《山海文化雙月刊》4:98-104。
    任海 1994 〈博物館及其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製造〉《山海文化雙月刊》創刊號:29-35。
    芮逸夫 1953 〈本系標本搜藏簡史〉《考古人類學刊》1:16-23。
    李亦園 1991 〈人類學召集人序〉收於:芮克里夫布朗 著、夏建中 譯《社會人類學方法》頁vii-xii。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理政 1991 〈博物館藏品及其文化脈絡─以人類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5(2):61-66。
    林開世 1992 〈文化人類學之父─鮑亞士〉《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黃應貴主編,頁2-51。台北:正中書局。
    明立國 1994 〈台灣原住民歌舞的傳統與現代〉《山海文化雙月刊》3:70-73。
    胡台麗 1990 〈「台灣山地文化園區」角色定位問題〉《中國民族學通訊》27: 58-60。
    胡家瑜 1994 〈民族學收藏與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問題〉《博物館學季刊》8(3):11-17。
    姚德雄 1990 〈建築景觀為經,生活禮俗為緯 「九族文化村」的起源與特色〉《文訊》53:16-18。
    高惠琳 1990 〈原住民文物器具之收藏〉《文訊》53:29-33。
    莊英章 1992 〈第一章 導言〉《文化人類學》上冊,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頁1-25。台北:空中大學。
    黃旭 1994 〈博物館中全景模型(diorama)的文化表現〉《博物館學季刊》8(3):29-35。
    許功明 1998b 〈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12(4):3-10。
    陳茂泰 1990 〈透視人類學文化實體的認識論〉《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7:12-18。
    陳家成 1998 〈尋找主角─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的展演活動〉《博物館學季刊》12(4):67-71。
    陳音音 譯 1996 〈生態博物館在法國─矛盾與曲解〉《博物館學季刊》10(1):19-23。(譯自Ecomuseums in France: Contradictions and Distortions. Museum148:186-190, François Hubert, 1985.)
    張譽騰 1991 〈自然史博物館與大學─台灣自然研究史上的一些觀察和省思〉《博物館學季刊》5(4):63-68。 1996 〈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1):7-18。
    張譽騰 譯 1994 〈博物館的法律定義〉《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張譽騰編譯,頁53-70。(譯自Museum: A Legal Definition, Curator 26(2): 137-153,Angust R. S., 1983.) 台北:稻香出版社。
    崔伊蘭 1992 〈台大人類學系民族學標本研究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4;121-124。
    單希瑛 譯 1992 〈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正在瑞典紮根〉《博物館學季刊》6(3):39-45。(譯自The Ecomuseum Concept Is Taking Root in Sweden. Museum 37(4):206-210, Kjell Engström, 1985.)
    劉淑玫 等 1994 〈專訪「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總幹事游浩乙先生〉《山海文化雙月刊》4:84-92。
    潘英海 1992 〈文化的詮釋者─葛茲〉《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黃應貴主編,頁2-51。台北:正中書局。
    鄭秀嫻 譯 1996 〈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博物館學季刊》10(1):3-6。(譯自The Ecomuseum Concept.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pp.328-333, Georges Henri Rivière and Nancy J. Fuller, 1992.)
    【外文】
    Clifford, James 1991 Four Northwest Coast Museums: Travel Reflections. In Exhibition Cultures. Ivan Karp and Steven D. Lavine, eds., pp.212-254. Washington D. 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Crew, Spencer R. and James E. Sims Locating Authenticity: Fragments of a Dialogue. In Exhibition Cultures.Ivan Karp and Steven D. Lavine, eds., pp.159-175. Washington D. 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Jacknis, Ira 1985 Franz Boas and Exhibits─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useum Method of Anthropology. In Objects and Others─Essays on Museums and Material Culture. Jr. George W. Stocking eds., pp.75-111.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alcolm, Davis Jane 1990 Keeping It Alive. In Museums Journal (March): 25-2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88259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4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3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