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1321/142230 (78%)
Visitors : 48402858      Online Users : 8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06


    Title: 台灣殯葬業現代化的研究-台北地區的例子
    Authors: 羅珮瑜
    Contributors: 黃維憲
    羅珮瑜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52:02 (UTC+8)
    Abstract:   本文主要由業者經營的層面、殯葬禮儀的實踐與變化,以及政府政策歷年來的轉變來探討殯葬業在台灣整體現代化過程中的發展。現代化的過程可以說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興起,對經濟生產、人群結合、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的全面影響。現代化的影響貫穿社會的各層面,不只是業者的經營模式,即使是學界的研究、政府的政策,同樣受到影響。
      近年來殯葬業成為台灣社會中為人詬病但又不可或缺的一環。部分業者開始針對殯葬問題提出各種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可以分為二方面,一是同業結盟,二是異業結盟。同業結盟的具體措施包括了:殯葬合一、市場化、集團化、專業化、現代科技的運用,以及加強與學術界的互動。所謂的異業結盟,指的是「生前契約」的興起,主要是與保險業、老人安養、臨終關懷等相關領域相結合。
      台灣目前在殯葬儀式的實踐,有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可以分為四種程度不同的變化:取消、簡化、轉化,與創新。進一步從儀式的深層功能來探討儀式變化的程度,可以得知傳統殯葬禮儀中除了宗教、情緒的功能之外,更有維持社會穩定、以父系體制結合成一個整體社會的深層隱性功能。由儀式瓦解的程度,可以看得出社會解組的程度,下層基本功能的崩壞,自然會危害上層社會穩定的程度。以目前殯葬儀式的簡化、標準化等變遷來看,並沒有到達影響父系社會穩定的程度。
      政府在殯葬方面的政策可以1990年為分水嶺,在1990年之前幾乎就等於是墓地管理政策。直到最近幾年殯葬管理業務,才逐漸把注意力放到對禮俗及業者的部分。目前政府的殯葬改革措施,可以分為三個層面:殯葬設施、殯葬儀式,及殯葬業者的管理。此外,還有專業教育體系的建立。
    Reference: 一、書籍
    Aiken, Lewis R. 1985 “Dying, Death, and Bereav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Hallam, Elizabeth, Jenny hockey and Glenny Howarth. 1999 Beyond the Body: Death and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eldge.
    Kearl, Michael C. 1989 End: A sociology of Death and Dyi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illor, Garrison 1995 Perspetives on Death and Dying.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Pine, Vanderlyn R. 1975 Caretaker of the Dead: the American funeral director. New York: Irvington Publishers.
    Stephenson, John S. 1985 “Ceremonies of death: The Funeral.”In Death, Grief and Mourining: 198-238. New: The Free Press.
    Wolcott Harry F.著,顧瑜君譯 1998 《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Alan Swingewood著,彭懷恩等譯 1995 《社會學思想史》,台北:風雲論壇。
    Anthony Giddens著,簡惠美譯 1994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斯、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 1998 《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時英。
    George Ritzer著,馬康莊、陳信木譯 1998 《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Joan Freeante著,李茂興、徐偉傑譯 1998 《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台北:洪智。
    Josehp A. Maxwell著,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 2001 《質化研究設計: 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Benjamin F. Crabtree and William L. Miller著,黃惠雯等譯 2002 《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Pine Vanderlyn R 1975 “Caretaker of the dead: the American funeral director”. New York: Irvington Publishers.
    Tsai, Wen-tsen 1978 《台灣民俗宗教「生」「死」禁忌現象之研究》,碩士論文:South East Asia Graduate School。
    Roland Robertson著,梁光嚴譯 2000 《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Maxwell Josehp A.著,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等譯 2001 《質化研究設計 : 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心理。
    王士峰 1999 〈國內殯葬業趨勢與未來展望〉,《台灣殯葬二十一世紀生命禮儀研討會》,頁:69-77,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 1993 《台北縣八十二年度改善民俗實踐會議習資料》,台北:台北縣改善民俗實踐會。
    石磊 1984〈喪葬儀式與社會結構〉,《生命禮俗研討會議文集》,頁:119-130,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江慶林編 1983《禮的反思》,高雄:復文圖書出版公司。
    李雲光 1992 《禮的反思》,高雄:復文圖書出版公司。
    李緒鑒 1990 《民間禁忌與惰性心理》,台北:博遠。
    李慧仁 1999 《殯葬業應用ISO9000品質保證制度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周何 1992〈喪服制度--家族凝聚團結的關鍵〉,《古禮今談》,頁:129-134,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彼得‧伯格 1997〈世俗化過程的社會起源〉,《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頁303-316,台北:立緒。
    林美容等 1998《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倫倫 1997《中國言語禁忌和避諱》,香港:中華書局。
    林素英1997《古代生活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
    邱麗芬2002《當前美國殯葬教育課程設初探論國內殯葬相關教育的實施現況》,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紀棟欽 1999 〈從北海福座寶塔的案例,看台灣殯葬業的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殯葬文化與設施用地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9-66頁,台北:土地經濟學會。
    胡幼慧 1995 〈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頁7-26,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 1995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頁141-157,台北:巨流。
    席汝楫 1984《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頁:131-156,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會唄。
    徐福全 1992 〈殯葬儀節之傳統、現況與檢討〉,《台灣省推行國民生活禮儀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頁126-154。
    徐福全 1994a 〈喪禮與喪服之基本意義〉,《禮儀民俗論述專輯(四)》,台北:內政部,頁67-83。
    徐福全 1994b 〈論台灣民間喪葬禮俗中之禁忌及日常生活中因喪葬禮俗所引起之禁忌〉,《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41-166,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徐福全 1999〈台北喪禮儀式的文化意義〉,《殯葬文化與設施用地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48,台北:土地經濟學會。
    徐福全 2001 〈台灣殯葬禮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第96期,頁99-108
    翁仕堯 1996 《從民眾葬儀觀念與方式探討台灣公墓發展方向之研究-台中市市民態度分析》,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計畫研究所。
    張汝誠 1985《家禮會通》,台北:大立。
    畢恆達 1995《質性研究》,頁27-45, 台北:巨流。
    陶在樸 1999 〈計畫死亡與殯葬業發展〉,《殯葬文化與設施用地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6,台北:土地經濟學會。
    傅偉勳 1993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 : 正中。
    曾煥棠著,林綺雲編 2000 〈死亡教育〉,《生死學》,台北:洪葉。
    黃文傅 1992《台灣冥魂傳奇》,台北:臺原。
    黃有志、鄧文龍 2002《往生契約概論》,作者自印。
    黃維憲 1992〈問卷調查結果的檢定分析〉,《台北省推行國民生活禮儀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頁19-71。
    黃維憲 1993《基隆市八十二年度婚喪禮儀(從業人員)座談會資料》,基隆:基隆市政府。
    劉仲冬 1995〈量與質社會研究的正義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質性研究》,頁127-139,台北:巨流。
    劉俊麟 1999《台灣生死書:婚喪習俗及法律知識》,台北:聯經。
    蔡文輝1997 《社會學》,台北:三民。
    鄭志明 1999〈台灣喪葬儀的人文意義與發方向〉,《殯葬文化與設施用地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46,台北:土地經濟學會。
    二、期刊
    Pratt, Lois 1981“Business Temporal Norms and bereavement Behavior.”American Sociology Revies 46: 17-333.
    王順民 2001 〈殯葬生死服務的另類思考〉,《社區發展》,第96期,頁30-45。
    余光弘,1985〈A. van Gennep生命儀禮理論的重新評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期:頁229-257。
    余智能 1996 〈臺北市喪葬業務問題之對策與興革探討〉,《福利社會》 ,54,pp.36-49。
    李賢中 2001〈從墨家觀點看生死問題〉,《社會發展》,第96期,頁3-9。
    李豐楙 1994 〈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 8期,頁32-53。
    林瑤棋 1999〈工商社會擊下台灣喪葬習俗的改變〉,《歷史用刊》,第139期,頁85-90。
    孫鎮寰 2001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殯葬管理所殯葬業務革新與業務現況〉,《社區發展》,第96期,頁86-93。
    徐福全 2001 〈台灣殯葬禮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第96期,頁99-108。
    殷章甫 1991 〈我國墓地管理制度之探討及其課題〉,《社會福利》,第93期,頁18-21。
    高繼昌 2001 〈殯葬改革應從擬定「現代化殯葬禮儀範例」做起〉,《社區發展》,第96期,頁142-145。
    張珣 1986 〈台灣地區宗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聯合月刊》,第64期,頁104-105。
    張樹倫 1995 〈禮俗與禮儀的意義和功能〉,《中等教育》,46:6,頁86-95 。
    畢恆達 1995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頁27-45,台北:巨流。
    許殷宏 1998 〈高夫曼「偏差行為社會學」的教育蘊義〉,《教育研究資訊》,第6卷第4期,頁82-99。
    許榮宗 1991 〈台灣省喪葬設施之規劃與改善〉,《社會福利》,第93期,頁7-9。
    郭文般 1987 〈台灣民間信仰的天空〉,《中國論壇》,第182期,頁26-33 。
    陳志信 1997 〈尊尊與親親--試論「禮記」所反映的文化模式〉,《鵝湖》,23:2=266,頁8-20。
    陳欣蘭編 1999 《殯葬文化與設施用地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土地經濟學會。
    陳皎眉、林世崇 2001 〈台北市殯葬服務改革面面觀〉,《社區發展》,第96期,頁78-85。
    曾煥棠 2001 〈殯葬從業人員對生死關懷應有的認識與作為〉,《社區發展》,第96期,頁134-138。
    游美惠 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頁5-38。
    鈕則誠 2001 〈生前契約:臨終關懷的殯葬服務〉,《社區發展》,第96期,頁146-148。
    黃有志、鄧文龍 2002 《往生契約概論》,作者自印。
    黃維憲 1992 〈問卷調查結果的檢定分析〉,《台灣省推行國民生活禮儀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頁19-71。
    黃維憲 1993 《基隆市八十二年度婚喪禮儀(從業人員)座談會資料》,基隆:基隆市政府。
    楊國樞 1991 〈台灣地區墓政管理組織及其運作之探討〉,《社會福利》,第93期,頁10-14。
    溫振華 1987 〈日本殖民統治下台北社會文化的變遷〉,《台灣風物》,37卷,第4期,頁1-52。
    廖文生 1987 〈社會變遷下的台灣宗教發展〉,《中國論壇》,第182期,頁17-21。
    劉文仕 2001 〈打造優質的天堂之路〉,《社區發展》,第96期,頁70-77。
    劉仲冬 1995 〈量與質社會研究的正義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質性研究》,頁127-139,台北:巨流。
    劉俊麟 1999 《台灣生死書:婚喪習俗及法律知識》,台北:聯經。
    潘志鵬 2001 〈對台灣殯葬文化的探討與展望〉,《社區發展》,第96期,頁119-127。
    蔡文婷 2001a 〈幽幽身後誰堪問-殯葬改革風起雲湧〉,《光華畫報雜誌社》,第26卷第6期,頁62-67。
    蔡文婷 2001b 〈賺「死」了-台灣殯葬業前景看好〉,《光華畫報雜誌社》,第26卷第6期,頁68-75。
    蔡文婷 2001c 〈以墓園為禮堂-新新土公仔李慧仁〉,《光華畫報雜誌社》,第26卷第6期,頁76。
    蔡文輝 1997 《社會學》,台北:三民。
    龍吟報導 第63期,桃園:龍巖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謝孟雄、黃秀香 2001 〈善終關懷與往生服務〉,《社區發展》,第96期,頁64-69。
    職業訓練局 1992 〈職業證照制度推行的現況與展望〉,《工業職業教育》,第11卷第1期,頁9-12。
    職業訓練局 1999 〈當前專門職業證照政策之檢討〉,《勞工行政》,第130期,頁35-44。
    譚維信 2001 〈殯葬專業服務〉,《社區發展》,第96期,頁131-133。
    嚴祥鸞 1995 〈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頁195-221,台北:巨流。
    三、網路
    生前契約,納骨塔 http://home.pchome.com.tw/internet/k19999/
    松成號 http://www.sungcheng.com.tw/
    國寶仁孝企業 http://www.bestcity.com.tw/04/23203888/index.htm
    椰林風情站 喪葬事務討論版 bbs://bbs.ntu.edu.tw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http://www.bosa.tcg.gov.tw/w-result.htm
    內政部民政司 http://www.moi.gov.tw/W3/computerclass/homepage/g008/p12.htm
    中華生死學會 http://www.csld.org.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8254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6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1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