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506039      Online Users : 12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004


    Title: 以交易成本理論探討第三者物流的經營策略-以日用百貨產業為例
    Authors: 吳錦宗
    Contributors: 邱志聖
    吳錦宗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10 16:18:00 (UTC+8)
    Abstract: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自由化的發展,國際分工愈趨細密,產品的生命週期更為縮短,企業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且多元化;跨國際企業的擴展經營,要求更快精準的交貨速度,使得全球企業產銷及配送體系面臨顛覆性的變革;企業為尋求經營效率的提昇,於是將物流作業外包,吸引許多企業投入第三者物流產業。
      2002年元旦兩岸同時加入WTO後,台灣的市場對外資更加開放;物流市場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國際物流大廠很容易的、可以直接在台灣投資設立分支机構,直接進入本地市場。第三者物流在台灣是近年隨著經濟發展,才興起的新興服務業;本地的第三者物流業者的專業知識與管理能力,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相比,仍尚有一段距離。
      2002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據行政院經濟委員會的預估,大約祇有2.7%,加速了許多企業外移,島內整体物流量隨之減少;本地的第三者物流業者,在僧多粥少的環境中,除了要跟國內的同業競爭之外,也必須面對國外的國際物流大廠的挑戰,物流市場的競爭愈來愈劇烈。
      依照學者寇特勒(Philip Kotler)及貝構吉(Richard P. Bagozzi)的說法,將行銷定義為解決交換的問題,而根據學者邱志聖定義的買者的最終總成本含有二大類,一是外顯單位效益成本及內隱交換成本;其中內隱交換成本含有資訊搜集成本,道德危機成本,專屬陷入成本等三項,這四個交換成本因素有別於一般財務上的成本考量,是考慮到消費者所主觀知覺的交換成本,因此很難用具體可見的數字做為衡量的工具,而是以各種行銷現象做為分析的依据。
      本研究即是以交易成本的外顯單位效益成本,及三個內隱交換成本的架構,做為分析方法,探討第三者物流業者與物流服務委託者之間的交換關係,歸納出業者的競爭優勢,並據以提出建議。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發現:
      (一)第三者物流業者,服務的對象是製造商、批發商或者是零售商的業者,交換的問題是廠商與廠商之間的問題,在採用服務前很難有具體的型態來展示服務品質的優劣,只能用簡報、參訪等描述,或者大廠的推薦來強化服務內涵的優質性,而物流服務委託者如果買錯了服務,影響的可能是業績,甚至是商譽等,機會成本非常高。第三者物流業者及物流委託業者之間存在的交換問題,絕對不單祇是與物流價格相關聯的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而己,而是隱含有很高的道德危機成本、資訊搜尋成本及專屬陷入成本。
      (二)本研究選取的5個市場上知名個案業者,在同一區隔市場內的競爭條件,以交易成本架構分析的外顯單位效益成本、內隱交換成本的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及專屬陷入成本的分析結果極為相似,並沒有任何一家有比較特出的做法。例如在大宗配送及常溫的區隔市場內,甲物流所具備的競爭條件,其他4個業者也几乎都有。同時新的的競爭者陸續不斷的加入,加上這一兩年台灣的大環境,經濟成長率比較低,產業外移,物流服務委託量減少的大環境變化。同一區隔內的第三者物流業者為了要爭取業務,不惜殺價競爭,物流價格必然成了唯一的競爭點,競爭激烈是必然的結果。
      物流價格愈低,通常愈有競爭力。但物流價格也是最容易被模仿,及被引用為比較的項目,因為隨著物流技術的進步,物流作業更有效率,作業成本不斷下降。在長期上的觀點上,任何一家第三者物流業者的物流價格都不太可能一直保有絕對的競爭優勢。
      因此第三者物流業者在擬定經營策略上,絕不能只是聚焦在物流價格這一競爭點,而是應廣泛考量如何在外顯單位效益成本、內隱交換成本的道德危機成本、資訊搜尋成本及專屬陷入成本等這4個交易成本上取得優勢。
      (三)本研究分析市場區隔的2個區隔變數為配送管理的配送型態及倉儲管理的溫層,其中配送型態分為大宗配送及零星配送,提供零星配送的第三者物流業者具備的核心能力,也可提供大宗配送,但只提供大宗配送的業者則不具備提供零星配送的能力。而倉儲管理的溫層也以18度C為分界點,分為冷凍,冷藏及常溫;現代的物流配送技術己經可克服跨溫層的共配,而將冷凍,冷藏及常溫商品,使用同一配送車輛配送,更進一步達到跨溫層的共配規模經濟效果。
      如果將溫層及配送型態的區隔打破,視整体的日用百貨產業為一個大的市場,則可以明顯的顯現,個案中5個第三者物流業者彼此之間的差異化。例如丁貨運是為全溫層、全配送的物流服務提供者,服務範圍最廣範。乙物流是全溫層的物流服務提供者,丙貨運是常溫全配送的物流服務提供者,其他第三者物流業者則祇是常溫大宗配送的物流服務提供者,服務範圍比較小。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道,第三者物流業者的服務差異化,顯現在跨溫層及配送區隔,對整体日用百貨產產業的市場,這種服務的差異化的建構,需要有相當的業務規模、高金額的資本投入及足夠的專業知說,是一個可以建立優勢的競爭點。
      (四)專屬資產的建立,雖然有時也可能是個昂貴的成本,卻是物流服務委託業者在採用物流服務後,雙方建立長期良性關係的重要策略。例如專屬資訊系統,可以使訂單、庫存等物流資訊交換更便捷、有效率、或量身打造的專屬作業流程,可以使服務更貼近需求。這些使用的習慣建立後,物流服務委託業者將對第三者物流業者更加依賴,物流服務委託業者會因這種專屬系統或流程而不會任意更換第三者物流業者。
      (五)物流技術的進步,雖使物流作業更有效率,卻相對帶來了更加專業,不容易了解作業系統,以及市場上不斷有新的第三者物流業者加入,這些因素使得潛在物流服務委託者,需花更多時間搜尋資訊及做資訊分折比較各家業者的差異,這種因物流技術進步所衍生的另一個層面的資訊搜尋問題,業者應再深思。
      (六)在台灣市場,人際關係的影嚮,往往不會被放在檯面上討論。但是,當在同一區隔內的第三者物流業競爭業者,除人際關係之外的競爭條件差異不大時,具備有特有人際關係的第三者物流業者,將可能有比較大的勝出机會。因為特有的人際關係是陷入、建立專屬資產非常強的無形力量。
    誌謝-----I
    摘要-----II
    目錄-----VII
    表次-----IX
    圖次-----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物流作業探討-----5
      第二節 物流產業探討-----10
      第三節 第三者物流-----17
      第四節 交易成本理論-----21
    第三章 觀念架構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45
      第二節 觀念架構-----46
      第三節 變數說明-----55
      第四節 研究方法-----56
    第四章 個案討論與彙總
      第一節 台灣第三者物流產業-----58
      第二節 研究個案簡介-----79
      第三節 綜合個案分析-----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2
      第二節 實務建議-----105
      第三節 研究限制-----110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111
    參考文獻-----113
    附錄-----117

    表次
    表2-1 狹義與廣義物流產業定義-----7
    表2-2 第三者專業物流服務供應者的形態-----17
    表2-3 國內物流業背景與代表廠商-----18
    表2-4 第三者專業物流服務之活動-----19
    表3-1 本研究之觀念架構-----47
    表3-2 降低成外顯單位效益本的方法-----49
    表3-3 降低資訊搜尋成本的方法-----51
    表3-4 降低道德危機成本的方法-----54
    表3-5:建立專屬資產的方法-----55
    表4-1 經濟機構預測我國九十年及九十一年經濟成長率一覽表-----58
    表4-2 第三者物流業與潛在競爭者的交易成本比較(不重視使用效益的市場區隔)-----74
    表4-3 第三者物流業與潛在競爭者的交易成本比較(重視使用效益的市場區隔)-----74
    表4-4 第三者物流業者與競爭者的交易成本比較-----77
    表4-5 個案業者的4P彙整表---通路-----88
    表4-6 個案業者的4P彙整表---產品、推廣-----90
    表4-7 個案業者的4P彙整表---其他服務-----91
    表4-8 五家第三者物流業者降低成外顯單位效益本的比較表-----97
    表4-9 五家第三者物流業者降低資訊搜尋成本的比較表-----98
    表4-10 五家第三者物流業者降低道德危機成本的比較-----100
    表4-11 五家第三者物流業者建立專屬資產的的比較表-----101

    圖次
    圖2.1 物流管理之發展-----6
    圖2-2 物流領域圖-----8
    圖2-3 第三者物流服務的延伸範圍-----19
    圖2-4 專業物流供應者的轉型種類區分-----20
    圖2-5 組織與市場失靈之架構-----26
    圖3.1 研究流程圖-----45
    圖4-1 台灣流物流業者物流成本約佔GDP的比率-----60
    圖4-2:三個不同時期的主要交換問題中心-----72
    圖4-3 第三者物流產業五力分析-----78
    圖4-4 個案業者的市場區隔-----94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吳思華,交易成本理論在企業經營策啥與組織管理上之涵義,管理新思潮,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民79年,p109-139.。
    *周政雄,民83年,從通路分析物流公司策略定位,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麥田出版社,民85年。
    *李勇志、黃漢邦,民86年,歐洲後勤系統-現在與未來,台大機械研究所。
    *林君維、楊能舒,民87年,國內物流業經營現況與競爭策略分析,物流產業經營現況與競爭策略分析研討會。
    *經濟部商業司編印,物流經營管理實務,1996年4月。
    *陳立偉,民85年,企業物流外包因素與選擇準則之研究,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Heskett著,王克傑、李慧菊譯,1998,服務業的經營策啥,天下文化。
    *物流產業經營現況與競爭策略分析研討會會議記錄,民87年,中華民國物流協會。
    *謝旼穎,民88年,策略成本管理-以提供全球運籌服務之新創事業為例,台灣大學會研所。
    *1998許勝源 流通業成本分析及服務訂價研究,第二屆中小企業研究碩博士論文獎
    *1999經濟部商業司快速回應輔導案例。
    *經濟部商業司商業自動化委員會QR/ECR物流配送工作小組八十八年三月十九日食品日用品業棧板使用現況調查研究報。
    *經濟日報,1999.04.17,物流中心有待進一步整合,溫秀英。
    *1999年輔仁大學企管系三十三屆,企業政策報告)荊治浩等。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八十九年年報,陸委會對兩岸貿易金額之估算。
    *蔡明峰,民89年,我國軟体廠商的通路型態選擇 — 交易成本及其他因素探討,中央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邱志聖博士,策略行銷分折-架構與實務並用,智勝出阪社,2000年8月。
    *2001年12月18日創造兩岸三地物流服務業新契機 研討會 --- 永泰科技中華區總經理谷平昭講稿``兩岸三地的物流需求``。
    *2001年12月18日創造兩岸三地物流服務業新契機 研討會 -- 東源儲運董事長蘇德隆講稿``物流業現況及展望``。
    *註1:資料來源,(A)訪談、(B) 甲物流網站 (C)甲物流公司簡報資料。
    *註2:資料來源,(A)訪談、(B) 乙物流網站。
    *註3:資料來源,(A)訪談、(B) 丙貨運網站。
    *註4:資料來源,(A) 丁貨運網站/及訪談 、(B)2001年10月24日資策會電子商業推廣中心(ECRC)商業e化日-效率、以TEAM取勝QR/ECR國際研討會。
    *註5:資料來源,(A) 戊洋行網站及訪談 、(B) 物流業案例 -小組報告 12 -1998 -- 案例分析。
    *2001.07.06工商時報邱慧雯--企業物流費用調查出爐"。
    *2001.07.19 工商時報 邱慧雯"。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網站 http://www.talm.org.tw/default.asp, 2001年全國物流研討會,物流業者分類查詢系統。
    二、英文部份
    *Byrne, P.M.,(1992),” Improve the Customer Service Cycle 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Global Logistics,:33(6) P66-67.
    *Barney, Jay, B. and Ouchi, William G (1986).,Organizational Economics,”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P424-445.
    *Coyle,J.J.、Bardi,E.J.、Langley,C.J.,(1996),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tics, Sixth Edition.
    *Christopher, M.(1937),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itman publishing,1992.
    *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nomica,4, P80-89.
    *Cooper M. C., Lambert, D. M., Pagh, J.D.,(1997)”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P2.
    *Cooke, J.a. (1998),”Third Party: Full Speed Ahead,” Logistics management& Distribution report,37(7) P34-35.
    *Cooper, DonaldR.Emory,C,William,(1995),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Richard D, Irwin, Inc.
    *Chiou,J.S.,The“Organization and Efficiency of Marketing Flow and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Macromarketing Conference, Sanford L. Grossbart and Dana-Nicoleta Lascu, eds, Richmond, Virginia University of Richmond,1995,pp50-57.
    *Coyle, J.J. Bardi, E.J. and Langley,C.J.,(1996),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tics,6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ay, Geore S. and Klein, Saul,(1987) “Cooperative Behavior in Vertical Markets: 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Review of Marketing, Michael J. Houston, ed.,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IOL.,P39-66.
    *Ellram, L. M.,(1991)”A Managerial Guid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of Purchaseing Partnerships, “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Purchase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summer, P26.
    *Forrester, J.W.(1961) “Industrial Dynamics” MIT Press.
    *Goffman, Erving,(1969) StrategicInterac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eries in Conduct and Communication, Monograph1.
    *Kent,.L., and Flient,D.J.(1997)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Logistics Though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p Vol.18,No,P15-29.
    *Lambert, D. M., Cooper, M. C., Pagh, J. D.,(1998,)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9, No. 2
    *La Lode B. J.(1994),”Evolution of The Integrated Logistics Concept,” The Logistics Handbook, The Gree press,P312.
    *Mentzer J.T.,(1993)”Managing Channel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14 Nol,P2-42.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The free Press. (1985)
    *Min, Hokey,(1994),”International Supplier Selection ; A Multi attribute Utility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24 No.5, P24-33.
    *Miller, T. (1991),”The International Model Decision (Part 1 )”, Distribution 90(11):P80-92.
    *Prahalad,C.K. & Hamel,G.,(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0 ( May — June)
    *Page.M.(1989), “How to Sweeten Your Supplier Chain,”. Proceeding Annual conferernce.
    *Stevens,B.,(1989), :Integration the Supplier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Vol,19 P 38.
    *Scherer, F.M.,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2nd ed, New York, Rand McNally,(1970).
    *Sink,H.L., Longley,C.J.Jr,(1997),”A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The Aacquisition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18,No,2.
    *Simon,Herbert Alexander, Model of Man Social and Rational Mathematical Essays on Rational Human Behavior in a Social Setting Garland Pub. New York, (1957 ),P199
    *Trunick, P.A. (1992), “Cargo Reservation System Move Ahead.,” 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33(6):P28-32.
    *Trunick, P.A.(1992) “Carving a Niche in Global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33(2):P57-58.
    *Williamson, Oliver E, Marketing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1975).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 Relational Contracting, The Free Press, New York,(1985)
    *Williamson, Oliver E,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icience Oarterly,36, (1991a),P269-296.
    *Williamson, Oliver E,(1991b)” Strategizing, Economizing,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P75-79.
    *Willersdorf, R. G., (1991), “Adding Value Through Logistic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1(4),P6-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7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