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116/141062 (78%)
Visitors : 46453394      Online Users : 10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095


    Title: 能力基礎途徑應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個人、工作及環境之整合
    Authors: 陳玉山
    Contributors: 施能傑
    陳玉山
    Date: 1997
    Issue Date: 2016-05-10 16:26:09 (UTC+8)
    Abstract:   能力基礎途徑為一全新的管理典範,以協助組織完成「定義卓越與複製卓越」的管理意圖。此一途徑在於替代逐漸失去發展依據的工作分析途徑,和抽象難以評量的特質分析途徑,而是從組織現場,察覺出區別一般能力的卓越能力成分,以作為發展人力資源的依據。簡言之,此一卓越能力模型,即是個人學習的標竿和組織變遷的樞紐。
      能力概念為社會科學新增的專有名詞,它涵蓋了全人觀點、系絡限制、結果導向及行為組合等四項特質,強調必須在組織現場系絡中,做出工作成果,才算是具備能力。不同於傳統獨尊知識和技巧測驗成績的迷思,而是致力於撮合「個人、工作及環境」的制度性思考途徑,亦即同時強調知識的擁有和應用。
      能力基礎途徑在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上的應用,可分從策略、技術及應用三個層面,來加以說明。
      一、從策略言
      為能支持和累積組織的核心能力,作者建構了一個「個人能力-核心能力-競爭優勢」的策略路徑,以同時發展個人能力和組織競爭優勢。
      二、從技術言
      作者結合Hay/McBer公司所發展的工作能力評鑑方法,以及多元評估回饋(或稱360度回饋)等二項技術,以嚴謹地發現卓越能力成分,和評鑑個人能力圖像。如此一來,即可幫助組織成員察覺自我能力的差距,及最適發展的路徑。
      三、從實務應用言
      當策略、卓越能力模型、個人能力差距被明確地描述後,此些資訊即可作為人才招募、績效管理、薪資制度及升遷繼承等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的基礎,以取代漸不符策略變遷需求的工作評價式人力資源管理。
      綜言之,能力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更精緻地描述卓越工作績效的要素,並將其作為策略和人力資源管理的依據,從而能垂直建構以「人力」為基礎的競爭優勢,及水平整合以「能力」為導向的各項人力資源活動。而從員工的觀點言,此一管理途徑即是為其建構一個生涯夢想和路徑,並且幫助他們圓夢。
    謝辭
    論文摘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4
    第二章 能力基礎的新管理途徑-----9
      第一節 能力基礎概念-----9
      第二節 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22
      第三節 能力基礎概念的應用-----26
      第四節 人力資源管理的新途徑-----32
    第三章 人力資源基礎的策略觀-----41
      第一節 資源基礎理論-----41
      第二節 資源競爭優勢的要件與建構-----51
      第三節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之發展-----57
      第四節 人力資源為基礎的競爭優勢-----64
    第四章 能力模型的發現與評鑑-----73
      第一節 能力模式的發現途徑-----73
      第二節 全方位的個人能力評鑑-----84
      第三節 能力模型的應用-----98
      第四節 能力基礎途徑的啓示-----109
    第五章 能力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109
      第一節 人才甄選-----110
      第二節 績效管理-----115
      第三節 薪資待遇-----124
      第四節 訓練發展-----136
      第五節 任用與繼承-----14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49
      第一節 研究結果-----150
      第二節 能力基礎途徑的適用性-----156
      第三節 對公共人事管理的啟示-----159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163
    參考書目-----165

    圖目錄
    圖1-1 本文研究流程-----7
    圖2-1 影響工作績效的三要素-----17
    圖2-2 能力與工作績效的關係-----18
    圖2-3 能力概念的轉變-----18
    圖2-4 基本的行為特性-----18
    圖2-5 能力的演化-----22
    圖2-6 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的關係-----23
    圖2-7 策略與績效的連結-----23
    圖2-8 個人能力圖像範例-----24
    圖2-9 能力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概念-----26
    圖2-10 能力本位的學習活動流程-----27
    圖2-11 NVQs驗證流程-----31
    圖2-12 NVQ之評估模式-----32
    圖2-13 人事管理部門之能力矩陣-----36
    圖2-14 能力發展需求的評估-----38
    圖2-15 能力基礎的人力資源功能整合-----39
    圖3-1 產業結構因素分析-----43
    圖3-2 傳統SWOT分析、資源基礎模式與產業吸引力模式間之關係-----45
    圖3-3 組織資源與競爭優勢的相關性-----47
    圖3-4 資源為利潤的基礎-----47
    圖3-5 競爭優勢的基石-----52
    圖3-6 策略性資產的特質-----52
    圖3-7 資源基礎取向的策略分析架構-----55
    圖3-8 動態核心能力的發展與產出-----56
    圖3-9 人力資源與策略管理的整合-----61
    圖3-10 Marriott公司成功的關鍵因素-----67
    圖3-11 經營策略與人力資源策略的互依觀點-----67
    圖3-12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典範變遷-----68
    圖3-13 人力資源基礎的競爭優勢-----71
    圖4-1 工作能力評鑑的過程-----76
    圖4-2 專家會議模式-----83
    圖4-3 360度回饋:資料來源和評估面向-----88
    圖4-4 個人能力清單範例-----93
    圖4-5 360度回饋的類型-----95
    圖4-6 360度回饋對員工行為的影響-----96
    圖4-7 高績效卓越能力模型-----99
    圖4-8 人力資源公關主管之能力模型-----103
    圖4-9 能力基礎系統的過程-----104
    圖5-1 能力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循環-----109
    圖5-2 能力基礎選才漏斗-----112
    圖5-3 個人-工作配合清單-----114
    圖5-4 能力基礎的績效管理循環-----119
    圖5-5 工作、能力、績效薪的組合-----134
    圖5-6 策略性系統模型-能力基礎的訓練流程-----137
    圖5-7 NCR生涯發展流程-----142
    圖6-1 能力基礎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階段-----151

    表目錄
    表1-1 本研究之理論基礎-----5
    表2-1 顧客滿意能力-----13
    表2-2 能力定義彙總表-----15
    表2-3 傳統教育方案與能力本位教育的比較-----29
    表2-4 能力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個案-----34
    表2-5 人力資源管理的新途徑-----35
    表3-1 兩種策略分析途徑的比較-----46
    表3-2 不同的「組織能力」用詞-----48
    表3-3 策略性資源的內涵-----49
    表3-4 成為具競爭資源的要件-----53
    表3-5 人力資源功能的變革-----58
    表3-6 人力資源發展的階段-----59
    表3-7 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比較-----60
    表3-8 低成本與差異化策略之人力資源管理-----63
    表3-9 Eastman Kodak的人力資源規劃-----64
    表3-10 人力資源系統與組織能力間的關係-----66
    表3-11 能力管理的傳統與替代觀點-----70
    表4-1 各種能力模型的建構方法-----74
    表4-2 工作能力評鑑的步驟-----75
    表4-3 JCAM與工作分析技術、專家小組的差異點-----80
    表4-4 專家會議法下各種資料收集方法的優缺點-----82
    表4-5 獲取能力的六個階段-----85
    表4-6 兩種考評制度的比較-----87
    表4-7 部屬評估選用的評估面向-----89
    表4-8 360度回饋評估過程:一個實務模式-----91
    表4-9 能力評估表範例-----92
    表4-10 自我、監督者和同僚評估結果的後設分析-----94
    表4-11 Jaguar能力檢視問卷-----100
    表4-12 階段基礎的能力模型範例-----101
    表4-13 360度回饋的能力分析-----102
    表5-1 各種人才甄選方法的效度-----111
    表5-2 權重絕對值的個人-工作配合分析-----114
    表5-3 績效評估與績效管理的比較-----118
    表5-4 績效管理系統模式-----119
    表5-5 能力基礎績效管理的特色-----122
    表5-6 績效薪計畫的意見調查-----125
    表5-7 兩種薪資策略的比較-----126
    表5-8 三種薪資設計特色與限制-----129
    表5-9 技巧薪與能力薪的爭論-----130
    表5-10 能力調新矩陣-----133
    表5-11 四種學習變遷理論-----136
    表5-12 四種一般能力模型範例-----139
    表5-13 能力訓練的建議方法-----140
    表5-14 從繼承計畫到繼承管理-----145
    表5-15 繼承管理的發展步驟-----145
    表5-16 未來組織能力的需求-----146
    表6-1 業務經理能力模型範例-----151
    表6-2 從行政定義看行政人才培養教育的內涵和方向-----15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8425602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7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5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