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87129      Online Users : 6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888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881


    Title: 六朝時期的長安――以信仰、族群、地景為主的探討
    Changan of the Six Dynasties ―― A Discussion about Faith,Ethnic Group,and Landscape
    Authors: 路恒
    Lu, Heng
    Contributors: 許東海
    路恒
    Lu, Heng
    Keywords: 長安
    信仰
    族群
    地景
    觀望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7-11 17:29:56 (UTC+8)
    Abstract:   在中國古都之中,長安可說是最重要的城市,其被重視的原因不外乎曾為漢、唐等朝代的帝京,有其獨特的象徵與文化意義,然而在漢、唐二代的盛世中間,仍有一個六朝(或稱魏晉南北朝)橫亙於其中,雖然六朝時期的長安飽受戰火摧殘、民不聊生,以致向來比較缺乏關注,但此時期的長安不僅只是斷垣殘壁,而是仍有許多不同的族群在此真實地生活著,而這些不同的族群,其實也曾建構出多元豐富的城市文化,若重訪這段由崩解到重建的都城歷史,或許能稍微加深對長安的整體理解。故本論文主要選擇從信仰、族群、地景三個方面著手,以建構出六朝時期的長安風貌。
      首先在第二章信仰的部分,由於信仰是六朝時期相當重要的議題,且佛、道二教恰好在此時期崛起,透過探討佛、道二教在長安的傳播與接受,可看出長安在此時期的城市特色,而佛、道二教在發展過程中與政權之間的微妙互動,也會是考察長安信仰的重要關鍵。
      第三章族群的部分,也會扣合著六朝時期的喪亂背景,著重在不同族群間的征伐行為,無論是實際戰爭或言論上的攻防。由於長安位處中原西北的邊陲地帶,不少族群如匈奴、氐、羌等各族群都在此密集活動,且六朝時長安地區多為非漢族群建立的政權所佔領,故此時關於長安的夷夏之爭,則成為了重要的問題。且不只是北方當地,南方的漢人政權為了爭奪正統的地位,其實也與北方的外族政權有不少的對抗,而這些衝突背後亦涉及複雜的認同問題,除了挑戰著對於族群劃分的疆界,也衝擊著我們對於長安作為華夏王都的既有認識。
      第四章地景的部分,則以漢代到初唐期間,長安的地景書寫為主。主要會從漢初的建都之論開始講起,接著再從漢、晉辭賦中對長安的書寫,去看文人穿梭在歷史與文學之間,究竟塑造出什麼樣的地景。至於此地景也並非僅是實際到過長安的人所獨有,如南朝士人在江南佳麗地以詩歌所構築的長安街景,亦呈現出不輸漢代的京都風華。只是六朝原本多姿的長安地景,隨著隋代大興城的建立,在迎向隋唐盛世的來臨後,卻也漸漸失去了其殊異的樣貌。最後在第五章結論的部分,則是會針對前面章節進行回顧,並試圖綜合歸納出六朝時期長安所帶出的特殊意義。
    Reference: 一、 古典文獻(按著作歷史年代排列)

    春秋.左丘明著,日.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台北:天工書局,1993年)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新校本》(台北:天工書局,1993年)
    漢.劉歆撰,晉.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注:《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漢.趙岐等撰,清.張澍輯,陳曉捷注:《三輔決錄.三輔故事.三輔舊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王嘉著,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台北:木鐸,1982年)
    東晉.沙門釋法顯撰,章巽校注:《法顯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龍樹菩薩著,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0年)
    東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朝梁.僧祐撰:《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
    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令狐德棻等著:《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徐堅撰:《初學記》(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唐.歐陽詢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宋.宋敏求撰,清.畢沅校正,民國二十年鉛印本:《長安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陝西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點校:《陔餘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何清谷撰:《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二、 今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 專書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台北:允晨文化,2006年)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田曉菲:《神游: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安介生:《民族大遷徙》(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增訂本)》(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
    樊光春:《長安道教與道觀》(西安:西安出版社,2001年)
    蕭世昌:《鳩摩羅什的長安譯場》(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二) 外文著作以及譯作

    日.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征」記與「征」賦〉,《中國文學中所表現
    的自然與自然觀――以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頁213-226。
    英.本.哈莫(Ben Highmore)著,雷月梅譯:〈方法論:文化、城市和
    可讀性〉,收入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77-95。
    美.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第三章 紀念碑式城市――長安〉,《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184-245。
    美.巫鴻著,肖鐵譯,巫鴻校:〈第一章 廢墟的內化: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與審美〉,《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頁7-85。
    日.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收入劉俊文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頁56-115。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日.宮川尚志:〈第八章 六朝時代の都市〉,《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年),頁484-501。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美.凱文.林區(Kevin Lynch)著,胡家璇譯:《城市的意象》(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日.興膳宏著,戴燕選譯:〈潘岳年譜稿〉,《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38。
    日.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三) 單篇論文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7
    月),頁235-260。
    王文進:〈北魏文士對南朝文化的兩種態度-以《洛陽伽藍記》與《水經
    注》為中心的考察〉,《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頁355-365。
    卞孝萱:〈略談文史互證〉,《東南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2004年3
    月),頁92-94。
    王琳:〈簡論漢魏六朝的紀行賦〉,《文史哲》,1990年第5期,頁67-69。
    王鋒鈞:〈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佛教造像的表現藝術〉,《文博》,2012年
    第1期,頁66-71。
    毛曦:〈城市史研究的範圍與方法——試論歷史地理學、古都學及城市史
    學之關係〉,《史林》,2009年第4期,頁162-169。
    史念海、史先智:〈論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長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1期,頁1-13。
    左鵬:〈社會空間的文化意象――以樂府詩〈長安道〉為例〉,《中國歷史
    地理論叢》第18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45-51。
    朱士光:〈中國古都學的形成與當前研究的幾個重點問題〉,《三門峽職業
    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7年3月),頁20-27。
    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3
    年12月),頁91-130。
    朱曉海:〈自東漢中葉以降某些冷門詠物賦作論彼時審美觀的異動〉,《漢
    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41-476。
    邢義田:〈試釋漢代的關東、關西與山東、山西〉,《秦漢史論稿》(台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頁85-120。
    李小成:〈長安學榷議〉,收入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編:《長安學術.第一
    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28-35。
    貝克定:〈西漢城市與城郊的結合――王莽九廟與漢代道路〉,收入陳平原、王德威、陳學超編:《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39-55。
    李炳武:〈長安學總論〉,《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
    期(2010年3月),頁1-13。
    吳洪琳︰〈「五胡」新釋〉,《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8卷第4期(2009年7月),頁90-95。
    吳品萫:〈由空間移動的視點探討漢魏六朝〈長安有狹斜行〉之類詩歌〉,《中國文學研究》第27期(2008年1月),頁1-36。
    周伯戡:〈姚興與佛教天王〉,《臺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12月),頁207-242。
    姜芃:〈城市史是否是一門學科〉,《世界歷史》,2002年第4期,頁98-104。唐長孺︰〈魏晉雜胡考〉,《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369-435。
    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魏晉南北朝史論叢》,頁183。
    梅家玲:〈從長安到洛陽――漢賦中的京都論述及其轉化〉,收入陳平原、王德威、陳學超編:《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89-103。
    湯其領︰〈北朝道教論略〉,《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1年1月),頁25。
    湯其領:〈寇謙之與北朝道教〉,收入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頁326。傅剛:〈宮體詩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1期,頁14-19。
    黃留珠:〈長安學研究述評〉,《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14年3月),頁1-6。
    葛劍雄、華林甫:〈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頁145-165。
    鄭毓瑜:〈歸反的回音――地理論述與家國想像〉,《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頁75-143。
    蒲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第8卷第2期(1990年12月),頁155-163。
    劉林魁、普慧著:〈北周通道觀的設置及其影響〉,《唐都學刊》第23卷第5期(2007年5月),頁66-70。
    劉振東:〈西安市十六國至北朝時期長安城宮城遺址的鉆探與試掘〉,《考古》,2008年第9期,頁25-35。

    (四) 學位論文

    李憲霞:《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城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周秋霞:《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長安政權》(太原: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林潔如:《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長安書寫》(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涂敏華:《歷代都邑賦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張方:《關中北朝造像碑圖像專題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秋麗:《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楊恆顯:《北朝長安城初步研究――以宮殿建築為核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五) 其他
    《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01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001.pdf2864KbAdobe PDF296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