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512902      Online Users : 11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958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585


    Title: 臺灣京崑戲曲小劇場研究(2004-2011)
    Chinese Opera Little Theatre in Taiwan:the study of Beijing Opera and Kunqu works (since 2004 to 2011)
    Authors: 呂佳蓉
    Contributors: 侯雲舒
    呂佳蓉
    Keywords: 戲曲小劇場
    戲曲
    小劇場
    實驗戲曲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6-08-02 17:40:13 (UTC+8)
    Abstract: 戲曲小劇場首見於中國大陸,是一種新興的表演型態,在以戲曲為創作主體的前提下,進行顛覆傳統、具實驗性質的小劇場製作。臺灣自2004年開始出現戲曲小劇場作品,至2011年已經累積了許多具代表性的劇目,戲曲界、劇場界人才亦多有投入,對於戲曲現代化後的跨界嘗試而言,這些創作軌跡十分珍貴,然而除了部分演出時的劇評與編導自述,關於臺灣戲曲小劇場的研究並不多,有些作品甚至演過後即湮沒不聞,殊為可惜。本論文試圖將臺灣戲曲小劇場的成因、相關人員的創作過程,以及作品所展現的藝術特質,整理出一條可供尋繹的脈絡,盡可能忠實呈現這個臺灣劇場的特殊風景。
    由於京劇、崑曲本身的程式牢固,在創作時能明確看出其對傳統的反叛,故本論文以京劇、崑曲小劇場為對象,採訪四個創作團隊,記錄它們的組織結構與工作歷程,並詳細分析14部作品的內容特色,歸納其在表演形式上的創發,以及對戲曲本質的破與立,期能為這些作品留下紀錄,為臺灣戲曲史添上新章。
    Reference: 古籍
    臺〔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1986)。
    〔明〕湯顯祖,《南柯記》,見〔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1958)。
    〔明〕湯顯祖,《邯鄲記》,見〔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1958)。
    〔明〕袁于令,《西樓記》,見〔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1958)。
    現代專書
    1/2Q工作小組,《一桌二椅不見了——記1/2Q實驗崑劇》(1/2Q劇場,民國97年4月)。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12月)。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下兩冊(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9月)。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月)。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臺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2月)。
    王安祈,《光照雅音》(臺北:相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12月)。
    田本相主編,《臺灣現代戲劇概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8月)。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白先勇,《遊園驚夢三十年》(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5月)。
    石光生,《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初版)。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余光中等人,《雲門舞話》(臺北:雲門舞集基金會,1993年)。
    吳靜吉,《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遠流出版社,1982年10月)。
    李小華,《劉鳳學訪談》(臺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
    李立亨,《我的看戲隨身書》(臺北:天下遠見,2000年)。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周傳家、薛曉金、杜劍鋒,《小劇場戲劇論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周寧,《西方戲劇理論史》(廈門:廈門大學,2008年)。
    孟濤,《電影美學百年回眸》(臺北:揚智出版社,2002年)。
    岳美緹口述,楊汗如編撰,《臨風度曲.岳美緹——崑劇巾生表演藝術》(臺北:石頭出版,2006年12月)。
    林克歡,《戲劇表現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空中大學,2003年1月)。
    林鶴宜、紀蔚然,《眾聲喧譁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林鶴宜,《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9月)。
    侯雲舒,《戲曲敘事論述集——附劇本二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3月)。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
    姚一葦,《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柳天依,《郭小莊雅音繚繞》(臺北:臺視文化,1998年2月)。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Airiti Press Inc.,2010年4月)。
    胡勝妙,《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
    宮寶榮,《法國戲劇百年(1880-1980)》(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2月)。
    徐桂峰主編,《藝術大辭海》(臺北:辭海出版社,1991年6月三版)。
    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臺南:臺南人劇團,2008年)。
    馬森,《馬森文集戲劇卷2.東方戲劇.西方戲劇》(臺南市 : 文化生活新知出版,1992年)
    馬森,《戲劇——造夢的藝術》(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年鑑2003》(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4年)。
    國家文化總會編著,《劃破時空 看見臺灣來時路》(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10月)。
    張庚,《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1987年)。
    曹小容,《實驗劇場》(臺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梁燕麗,《20世紀西方探索劇場理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5月)。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陳芳,《「莎戲劇」: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6月)。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7月再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楊孟瑜,《飆舞》(臺北:天下遠見,1998年10月)。
    廖炳惠,《關鍵字200》(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廖燦輝,《平(京)劇檢場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2年)。
    劉彥君,《從傳統到現代——戲曲本質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11月)。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臺北:文史哲岀版社,2001年)。
    劉慧芬,《原創與實驗:戲曲劇本創作新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3月)。
    劉慧芬,《戲曲劇本編撰三部曲——原創、改編、修編》(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3月)
    暮澤剛巳,《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1月8日初版二刷)。
    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1月)。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
    鄭明娳編,《當代臺灣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臺北:天下遠見,2006年)。
    蕭晴,《程硯秋唱腔選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6月)。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1999年)。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鴻鴻,《跳舞之後,天亮以前——臺灣劇場筆記1987-1996》(臺北:萬象圖書,1996年6月)。
    魏子雲,《法國椅子中國席》(臺北:時報文化,1985年5月10日)。
    顧乃春,《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柏室科技藝術,2005年)。
    欒冠樺,《戲曲舞臺美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Christopher Balme,《劍橋劇場研究入門》(臺北:書林,2010年9月)。
    Eddie Wolfram,《拼貼藝術之歷史》(臺北:遠流,1992年)。
    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辭典》(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2年10月)。
    Jean Genet、蔡怡怡譯,《女僕》(臺北:桂冠,1998年)。
    Keir Elam,《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出版,1998年)。
    Ralph Mayer,《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7月)。
    Robert L. Lee,《劇場概論與欣賞》(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
    學位論文
    于善祿,《變與不變:一九七0年代臺灣現代戲劇研究》(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何元佳,《臺灣京劇的劇場溯源——京劇表演程式與展演空間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2004年6月)。
    李皇良,《李曼瑰和臺灣戲劇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沈惠如,《現代戲曲編劇舉例探討》(東吳大學中文所博論,2005年6月)。
    林胤華,《臺灣新編京劇女性形象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2010年7月)。
    林淑薰,《臺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臺呈現之探討》(政大中文所博論,2010年)。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臺灣現代化過程探討》(文化大學藝研所碩論,1997年)。
    柯曉姍,《當代傳奇劇場舞臺演出本之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碩論,1999年)。
    紀家琳,《劇場現代化對臺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文化大學藝研所碩論,2003年6月)。
    倪雅慧,《臺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戲專國劇團」為例》(成大藝研所碩論,2000年)。
    陳昱伶,《臺灣戲曲小劇場「1/2Q劇場」的實驗之路(2004-2013)》(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2013年7月)。
    戴君芳,《臺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政大新聞所碩論,1996年7月)
    韓仁先,《臺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5月)。
    單篇論文
    尤麗雯,〈幽微的聲音——論王安祈四部新編女戲的藝術價值〉,《劇說戲言》第7期(2010年4月),頁63-79。
    王于菁,〈評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表演藝術》第169期(2007年1月),頁38。
    王友輝,〈休妻羞妻.休戚與共莫相欺——評國立國光劇團《王有道休妻》〉,《表演藝術》第137期(2004年5月),頁87。
    王友輝,〈戲曲現代化的嘗試—評戲點子工作坊《誰都有秘密》和西田社戲曲工作室《情書》〉,《表演藝術》第151期(2005年7月),頁51。
    王友輝,〈京劇元素在臺灣現代戲劇中的碰撞與融合〉,《傳藝》第104期(2013年2月),頁111。
    王安祈,〈姓不姓「崑」,不重要——談上海崑劇團的小劇場崑劇「傷逝」〉,《表演藝術》第133期(2004年1月),頁37。
    王安祈,〈減輕程式負擔,翻掘前衛因子——談北京京劇院《閻惜姣》〉,《PAR表演藝術》第133期(2004年1月),頁35-37。
    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第九期(2009年1月),頁103-124。
    王海燕,〈何妨常演常改——小劇場《馬前潑水》觀感〉,《中國京劇》2009年第3期,頁38-39。
    布南,〈古老戲曲煥發現代青春——記中國首例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上)(下),《南國紅豆》2002年第5期,頁33、39-40;2002年第6期,頁41-42。
    田國平,〈《三探東風》要抽煉京劇肢體的抽象質感-打造不一樣的東方風〉,《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47期(2005年3月),頁35-37。
    田國平,〈讓小劇場與傳統戲曲熱烈擁抱—2005新點子劇展〉,《表演藝術》第149期(2005年5月),頁66-68。
    成長,〈京劇如何小劇場〉,《中國文化報》第五版(2010年1月7日)。
    老楊,〈大有希望的小劇場戲曲〉,《大舞臺》2004年第1期,頁52。
    吳佩凌,〈試論實驗京劇《青塚前的對話》的女性意識〉,《臺藝戲劇學刊》第4期(2008年9月),頁109-128。
    李大朋,〈探索‧回歸——2000年小劇場戲劇展的啟示〉,《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13。
    李佩倫,〈新的突破,本體回歸——評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中國京劇》2000年第5期,頁12-13。
    李陽,〈從小劇場看當代戲曲的探索——從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和崑曲《陶然情》為例〉,《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150-153。
    汪詩珮,〈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第159期(2008年3月),頁205-247。
    沈惠如,〈從《喬影》到《小船幻想詩》——論清代劇作家吳藻的性別意識與當代詮釋〉,《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的多重透視(下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023-1056。
    沈惠如,〈複調/拼貼?解構/建構?——論臺灣實驗戲曲的策略與前瞻〉,《香港戲劇學刊》第7期(2007年10月),頁357-374。
    沈惠如,〈實驗崑劇文本中的抗拒論述-以1/2Q劇場的3、4、5號作品為例〉,《第七屆華文戲劇節「華文戲劇的跨文化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戲劇學會,2011年6月)。
    周永捷,〈從後設劇場看山宛然女兒嫁〉,《交大校友e-NEWS》第10期(2007年)。
    周傳家,〈喻世.警世.醒世——小劇場戲曲《偶人記》印象〉,《中國戲劇》2002年第3期,頁20-22。
    周慧玲,〈環境劇場加「跨文化」表演——《奧瑞斯提亞》初探〉,《表演藝術》第36期(1995年10月),頁22-28。
    林芳宜,〈意境無邊之淋漓戲味——國光劇團豫劇隊《試妻!弒妻!》〉,《民生報新藝見評論》A12版,2004年12月1日。
    林偉瑜,〈孵一齣未來新戲曲--談近年來中國小劇場戲曲表演的趨勢〉,《表演藝術》第133期(2004年1月),頁31-34。
    林鶴宜,〈被偷窺與偷窺的冒險驚艷──談國光「京劇小劇場」《王有道休妻》〉,《自由時報》49版「ART藝術文化」版「自由劇評」,2004年4月6日。
    林鶴宜,〈精緻堂會戲VS.聰明小劇場〉,《民生報新藝見評論》A12版,2005年6月1日。
    邱錦榮,〈莎劇中的後設策略〉,《英美文學評論》第五期(2001年12月),頁55-87。
    侯剛本,〈戲,該怎麼再唱下去:傳統文創產業組織現代化經營研究以國光劇團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第12卷第一期(2012年7月),頁3-46。
    侯雲舒〈眾聲喧嘩後的迷惑與寂寥——評《劉青提的地獄》〉,《劇場事》第8期(2010年2月),頁119-129。
    侯雲舒,〈別具隻眼——臺灣戲曲小劇場在敘事文本的新思維〉,《中國言語文化》第二輯(2012年12月),頁97-115。
    南璐,〈狐仙和女人——記小劇場京劇《青風與嬰寧》〉,《上海戲劇》2007年第7期,頁24。
    施如芳,〈戲曲人做主,小劇場有大用--從「王有道休妻」試探臺灣小劇場戲曲的走向〉,《表演藝術》第133期(2004年1月),頁38-41。
    施如芳〈凋零比死更艱難—二分之一Q劇場《半世英雄.李陵》〉,《傳藝》,第80期(2009年2月),頁85-87。
    洪業,〈讓京劇離我們再近些——第一出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演出手記〉,《中國戲劇》2000年第9期,頁37-38。
    紀慧玲,〈《弒妻!弒妻!》好似一場八月雪〉,《表演藝術》第145期(2005年1月),頁94。
    美成,〈舊貌換新顏,突破求發展——評小劇場京劇《紅拂》〉,《上海戲劇》2006年第9期,頁34-35。
    倪淑蘭,〈撲朔迷離—非舞非戲:論碧娜.鮑許舞蹈劇場之拼貼結構〉,《臺灣舞蹈研究》第二期(2005年6月),頁86-111。
    栗鵬,〈李六乙與巾幗英雄三部曲〉,《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10年11月),頁100-102。
    康韻梅,〈有道休妻,無路傳情:試析「王有道休妻」中男/女/人的困境〉,《婦研縱橫》第72期(2004年10月),頁25-30。
    張旭南,〈女人的欲望街車——現代侵入傳統的荒誕京劇《誰都有祕密》〉,《福建藝術》(2005年5月),頁52-53。
    張旭南,〈跨文化戲曲原型現象之研究——以創作《瑣事》、《女僕》兩劇探析〉(發表於2011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啟豐,〈在小劇場中,聞笛——實驗崑劇《傷逝》初看〉,《藝術評論》第14期(2004年4月),頁103-131。
    張燕鷹,〈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引發熱烈討論〉,《中國京劇》2000年第5期,頁8-11。
    張燕鷹,〈眾口評說《閻惜姣》〉,《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67-70。
    貫涌,〈小劇場戲曲的可貴探索——看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中國戲劇》2001年第5期,頁50。
    郭佳、崔峻,〈打造小劇場京劇 李六乙:《穆桂英》將是革命性的〉,《北京青年報》(2003年4月24日)。
    郭佳,〈革命性的小劇場京劇《穆桂英》〉,《四川京劇》2004年第4期,頁18-19。
    陳世雄,〈空間重構、文本新解和觀演互涉——論小劇場藝術的若干特徵〉,《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104期(2001年第6期),頁12-18。
    陳怡如,〈由實驗崑劇《傷逝》的視覺呈現試論崑劇「現代化」之可能〉,《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10期(2005年7月),頁79-93。
    陳芳英,〈深雪初融——論新世紀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戲劇學刊》第13期(2011年1月),頁35-64。
    陳玲玲,〈我們曾經一同走走看——記實驗劇展〉,《文訊》第31期(1987年8月10日),頁100-108。
    陳富容,〈越劇《祥林嫂》與崑劇《傷逝》—從魯迅小說的改編演出看兩個不同劇種的改革〉,《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2006年12月),頁131-148。
    陶慶梅,〈轉進小劇場,戲曲求生機?—評析中國近年來「小劇場戲曲」的演出現象〉,《表演藝術》第133期(2004年1月),頁26-30。
    傅裕惠,〈也是一種「百花齊放」:試探臺灣現代劇場創作中的性別議題展演〉,《婦研縱橫》第73期(2005年1月),頁14-22。
    傅裕惠,〈評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表演藝術》第169期(2007年1月),頁39。
    傅裕惠,〈好一個竇天章的女兒!〉,《表演藝術》第180期(2007年12月),頁46。
    傅裕惠,〈怎得換個「水乳交融」?!記戴君芳、楊汗如與施工忠昊劇場作品《柳.夢.梅》、《情書》、《小船幻想詩》等系列合作〉,收入林鶴宜、記蔚然主編,《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2008年),頁141-164。
    傅裕惠,〈幾種不適應「和解」的磨合症狀——記二分之一Q劇場的實驗崑曲作品,以《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為例〉,收入王秋桂主編,《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9年),頁481-502。
    傅裕惠,〈劇場裡,也有「鬼」打牆?!〉,《表演藝術》第194期(2009年2月),頁24。
    馮果,〈我看崑曲《傷逝》的演出〉,《藝海》2003年第3期,頁42-43。
    黃兆欣,〈探索實驗戲曲「今之視昔」的多重面相——以《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的創作元素為討論對象〉,《表演藝術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6月),頁64-80。
    黃海碧,〈出浴的《穆桂英》——一次打破歷史文化局限的表達〉,《中國戲劇》2003年第11期,頁20-21。
    楊乾武,〈推廣小劇場戲曲,突破市場化困境〉,《中國京劇》2009年第3期,頁79。
    廖俊逞採訪整理,〈她的劇場,她思考,她創作——臺灣女性劇場創作者掠影〉,《PAR表演藝術》第185期(2008年5月),頁55。
    廖俊逞、張華紋,〈《半世英雄.李陵》沈重與詼諧並陳〉,《PAR表演藝術》第192期(2008年12月),頁11。
    董健,〈試論臺灣與大陸小劇場運動之同與異〉,《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頁49-53。
    劉小軍,〈空間與交流——小劇場京劇《祝福》導演思索〉,《戲曲研究》2007年第3期,頁47-55。
    劉平,〈小劇場越劇《牡丹亭》的別樣風景〉,《上海戲劇》2004年第7期,頁16-17。
    劉慧芬,〈當古典遇見現代——《吶喊竇娥》觀劇迴響〉,《戲劇學刊》第7期(2008年1月),頁245-247。
    劉慧芬,〈「小劇場京劇」:一個新趨勢的觀察〉,《戲劇學刊》第9期(2009年1月),頁125-150。
    蔡明玲,〈從文姬歸漢看五部戲曲的情感與形式〉,《戲曲學報》第5期(2009年6月),頁105-130。
    蔡欣欣,〈進軍小劇場:傳統戲曲在臺灣的新策略〉,《福建藝術》(2004年5月),頁46-49。
    蔡欣欣,〈催化與自發:新世紀臺灣歌仔戲的新戲路〉,《民俗曲藝」》第55期(2007年3月),頁111-150。
    穆欣欣,〈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的啟示〉,《廣東藝術》2001年第1期,頁33-34。
    穆欣欣,〈色即是空——看小劇場京劇《閻惜姣》〉,《中國京劇》2003年第4期,頁26-27。
    戴君芳,〈經典新詮:二分之一Q劇場的改編策略〉(發表於2013年兩岸新銳戲曲編劇研討會)。
    謝東寧,〈「海闊天空」末世紀,實驗劇展新出發——「小劇場的新世紀」實驗劇展〉,《表演藝術》第106期(2001年10月),頁56-58。
    謝筱玫,〈2006華人歌仔戲創作藝術節【實驗小戲】〉,《表演藝術》第166期(2006年10月),頁36。
    鍾明德,〈抵拒性後現代主義或對後現代主義的抵拒:臺灣第二代小劇場的出現和後現代劇場的轉折〉,《中外文學》第23卷第5期,頁106-135。
    鴻鴻,〈小劇場定位與體制的齟齬〉,《文化視窗》第29期。
    羅禾、清和整理記錄,〈第一屆「實驗劇展」座談會〉,《幼獅文藝》第323期(1980年11月),頁149-150。
    網路資料
    王凌莉,〈演出《馬克白》折兵損將 舞臺架設、演員排練意外連連〉(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年8月9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ug/9/life/art-2.htm
    王凌莉,〈盛鑑復健一個月 《傀儡馬克白》小心上場〉(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年9月3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sep/3/life/art-3.htm
    戴君芳,〈中國古典VS.西方後現代~柳.夢.梅〉(「1/2Q劇場」官方部落格)http://halfqtheatre.blogspot.tw/2007/01/vs.html。
    戴君芳,〈當代實驗崑劇的雙重特質~情書〉http://halfqtheatre.blogspot.tw/2007/01/blog-post.html
    張至廷,〈小尼姑的平凡日子--編劇/張至廷〉(2011年4月28日)http://blog.xuite.net/jingexplore/sifansekong/44651933
    〈思凡色空.叩問傳統——為什麼要實驗?〉(2011年4月6日)http://blog.xuite.net/jingexplore/sifansekong/43852051
    國光劇團官方網站之劇團簡介http://www.kk.gov.tw/KK/Code/about_intro.aspx
    臺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戴君芳http://www.eti-tw.com/eti0/showpage.php?page=artist.phtml&artistID=57&PHPSESSID=59130d46e6337ad535ac5f736701d9de
    劉慧芬、于善祿記錄,〈「戲曲的跨界與跨文化現象」座談會〉http://com2.tw/chta-news/2007-12/chta-0712da4.htm
    《三顆頭》演員介紹http://www.benshi.org.tw/artist-HuangZhauXin.html
    節目單
    《情書》節目單2014年。
    《掘夢人》節目單2009年。
    《仲夏夜之夢》節目單2004年。
    《誰都有祕密》節目單2005年。
    《女僕》節目單2010年。
    《暗詭——疑心病患Club》節目單2007年。
    《墜落之前——罰子都》節目單2009年。
    《思凡色空》節目單2011年。
    訪談記錄
    「二分之一Q劇場」導演戴君芳訪談記錄,2012年6月10日。
    「戲點子工作坊」導演張旭南訪談記錄,2012年8月14日。
    「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訪談記錄,2012年8月16日。
    「國光劇團」編劇王安祈訪談記錄,2012年11月20日。
    「京探號劇場」導演侯雲舒訪談記錄,2013年3月10日。
    「京探號劇場」演員黃兆欣電子郵件訪問記錄,2013年3月10日。
    影音資料
    國立國光劇團,《王有道休妻》(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04年)。
    國立國光劇團,《青塚前的對話》(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06年)。
    1/2Q劇場,《柳.夢.梅》(2004年於皇冠小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情書》(2005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戀戀南柯》(2006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2006年於誠品書店藝文空間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半世英雄‧李陵》(2008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掘夢人》(2009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戲點子工作坊,《誰都有秘密》(2005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戲點子工作坊,《瑣事》(2008年於皇冠小劇場演出之錄影)。
    戲點子工作坊,《女僕》(2010年於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果酒禮堂演出之錄影)。
    京探號劇場,《暗詭——疑心病患CLUB》(2007年於皇冠小劇場演出之錄影)
    京探號劇場,《墜落之前—¬—罰子都》(2009年於彰化南北管戲曲館首演之錄影)。
    京探號劇場,《思凡色空》(2011年於363小劇場演出之錄影)。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7151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101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5101.pdf3061KbAdobe PDF2109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