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7578/148609 (79%)
Visitors : 70201929      Online Users : 67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826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260


    Title: 1980年代以降跨文化視閾下的華美移民小說研究
    Th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tion Novels from the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 Since the 1980s
    Authors: 陳昱蓉
    Chen, Yu-Jung
    Contributors: 張堂錡
    陳昱蓉
    Chen, Yu-Jung
    Keywords: 跨文化
    移民小說
    華美作家
    離散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
    Immigration Novel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Diaspora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8-04 12:47:02 (UTC+8)
    Abstract: 1980年代以降的華美移民小說在全球化時代下有多面向的表現,並賡續19世紀以來移工與性工作者、以及知識分子與留學生的書寫再現。移民作家在跨文化視閾的體察中,呈現移民如何運用華人資源,在他鄉建構夢想的歷程。移民小說的內容主要涉及家庭/族書寫、婚戀書寫、身體書寫、空間書寫以及認同書寫等。移民在自主/被迫離散的過程中,也在追尋、建構「家」的本體,並在跨文化情境中發展新的倫理價值。跨文化婚戀書寫常呈現不得善終的發展,並涉及女性在跨文化情境中所遭遇的雙重邊緣困境,她們藉由抗拒、出走而發展出自我主體性。移民的身體在跨文化流動過程中常被視作為工具性的存在,無論移民從事勞動性質或具專業技能與素養的活動,皆難以躋身社會主流,他們身體所承受的疾病與傷痛亦銘刻著跨文化歷程的艱辛。移民居處於家鄉與他鄉的第三空間中,往往有不得其所的離散失落之感,亦在過去的鄉土與未來的理想之地間建構歸屬。最後,移民的文化認同與語言表現、國族意識習習相關,移民亦透過物質文明的追求重建自我價值。在今日多重族裔與跨界網絡搭建而成的世界景觀中,移民已不再囿限於單一的認可機制,而是更具彈性、多變的認同傾向。
    After the 1980s,Chinese American immigration novels exhibit multifaceted expression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continuing the narratives of migrant workers, prostitut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at have existed since the 19th century. From the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 immigrant writers present the process of how immigrations use Chinese resources to build their dreams in a foreign land. Immigrations novels mainly involve family/ethnic writing, marriage and love writing, body writing, space writing, and identity writing. In the process of autonomous forced separation, immigrations are also pursu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identity of "home" and developing new ethical values in transcultural situations. Writings on the transcultural marriage and love often present developments that do not end well, and involve the double marginal dilemmas women encounter in transcultural situations. They develop their own subjectivity through resistance and running away. The bodies of immigrations are often regarded as instrumental ent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cultural mobility. Regardless of whether immigrations engage in labor or activities with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literacy,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join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The diseases and injuries their bodies endure are also engraved with the cross-cultural history. The hardships of cultural history. Immigrations live in the third space between their hometown and a foreign land, and often feel a sense of separation and loss. They also construct a sense of belonging between their past hometown and their ideal future place. Immigrants' cultural ident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y also rebuild their self-worth through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today's world landscape built by multiple ethnic groups and cross-border networks, immigrations are no longer limited to a single recognition mechanism, but are more flexible, changing identification tendencies
    Reference: 一、作家作品
    哈 金著,季思聰譯:《自由生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
    哈 金著、譯:《落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20年。
    哈 金:《湖台夜話》,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年。
    哈 金著,湯秋妍譯:《放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22年。
    查建英:《叢林下的冰河》,河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
    查建英:《留美故事》,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3年。
    陳若曦:《突圍》,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陳若曦:《遠見》,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
    陳若曦:《二胡》,高雄:敦理出版社,1985年
    陳若曦:《紙婚》,台北:自力晚報社,1990年。
    章 緣:《更衣室的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
    章 緣:《大水之夜》,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章 緣:《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
    章 緣:《越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 娟:《故鄉來的親人》,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黃 娟:《世紀的病人》,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黃 娟:《山腰的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黃 娟:《邂逅》,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嚴歌苓:《少女小漁》,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
    嚴歌苓:《海那邊》,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嚴歌苓:《扶桑》,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
    嚴歌苓:《波西米亞樓》,台北:三民出版社,1999年。
    嚴歌苓:《風箏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二、中文專著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亞麗:《邊緣書寫與文化認同——論北美華文文學的跨文化寫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王列耀等:《海外華文文學的跨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
    司馬雲杰:《文化價值論:關於文化建構價值意識的學說》,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出版社,2005年。
    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5年。
    史書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古遠清編:《世界華文文學新學科論文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2年。
    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呂正惠:《徘徊回歸線——陳若曦小說中的政治三角關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呂曉琳:《家在何處?美國華人小說中的雙重他者性與文化身分認同》,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20年。
    朱芳玲:《流動的鄉愁——從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朱立立:《台灣及海外華文文學散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8年。
    朱 旭:《中國文學傳統與北美新移民華文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
    何文敬:《我是誰?美國小說中的文化屬性》,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10年。
    吳奕錡、陳涵平:《尋找身份——全球視野中的新移民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辛金順:《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5年。
    李 燕:《跨文化視野下的嚴歌苓小說與影視作品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有成:《離散》,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3年。
    李有成:《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18年。
    李歐梵:《情迷現代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年。
    李 岡:《跨文化傳播引論——語言・符號・文化》,台北:崧燁文化出版社,2023年。
    邱珮萱:《邊緣之境——華文創作的凝視聲響到生命記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8年。
    林津如:《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後殖民女性主義》,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9年。
    金惠敏主編:《20世紀西方美學史——大眾篇》,台北:崧燁文化出版社,2024年。
    柯思仁、陳 樂:《文學批評關鍵詞——概念・理論・中文文本解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24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高行健:《自由與文學》,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郭宇菲:《跨學科視角下的語言與身份認同:兼談香港問題》,香港:三聯書店 2023年。
    許紀霖:《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2年。
    婁曉凱:《衝突與整合:論具有留學背景的中國現代作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3年。
    陳鼓應:《存在主義》,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曉明:《追尋文學的肯定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5年。
    陳映佳:《秩序與混沌:轉型中國的「社會奇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陳國賁:《漂流:華人移民的身份混成與文化整合》,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1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和實徵研究》,新北:心理出版社,2009年。
    張雪媃:《當代華文女作家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年。
    單德興主編:《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8年
    單德興主編:《他者與亞美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15年。
    程國君:《全球化與新移民敘事——《美華文學》與北美新移民文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
    葛紅兵:《身體政治:解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台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3年。
    葛 亮:《此心安處是吾鄉——嚴歌苓的移民小說文化版圖》,香港:三聯書店,2014年。
    葛 亮:《筆下:文學經典的六個專題》,香港:中華書局,2020年。
    楊匡漢、莊偉傑:《海外華文文學知識譜系的詩學考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趙麗宏、陳思和主編:《新銳十八:文學新人榜》,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年。
    劉 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劉 豔:《嚴歌苓論》,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年。
    劉紹銘:《渺渺唐山》,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劉紀雯:《離散為家:當代加拿大後殖民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劉紅英:《文化倫理視閾下新移民女作家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潘朝陽:《家園深情與空間離散:儒家的身心體證》,台北:台灣師大出版社,2013年。
    樂黛雲:《多元文化中的中國思想:21世紀跨文化流通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灣放逐文學初探》,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
    饒芃子:《比較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1966年。

    三、翻譯專著
    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著,林添貴譯:《躁動的帝國》,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3年。
    孔復禮(Philip Kuhn)著,李明歡譯:《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
    布萊恩・特納(Bryan S. Turner)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公司,2010年。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著,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我們從未現代過》,台北:群學出版社,2012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2016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阿君・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著,鄭義愷譯:《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群學出版社,2009年。
    周 蕾(Rey Chow)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周 敏(Min Zhou)著,郭南譯:《長為異鄉客?當代華人新移民》,台北:八方文化出版社,2021年。
    周 敏(Min Zhou)著,郭南譯:《唐人街:深具社會經濟潛力的都市族裔聚居區》,北京:商務印書館,2024年。
    彼得・基維斯托(Peter Kivisto)著,陳宗盈、連詠心譯:《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24年。
    查建英(Zha Jianying)著,李家真譯:《中國波普》,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
    查理斯・克拉夫特(Charles H. Kraft)著,鄭惟恩譯:《文化中的基督教:跨文化觀點下的聖經神學精神》,新北:橄欖出版社,2023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8年。
    張純如(Iris Chang)著,陳榮彬譯:《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18年。
    凱薩琳・伍德沃德(Kathryn Woodward)著,林文淇譯:《認同與差異》,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6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著,Kolas Yotaka譯:《路徑: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苗栗,桂冠圖書公司,2019年。
    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著,王宏仁、林徐達譯:《文化的困境》,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23年。
    瑪麗・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著,方傑、方宸譯:《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文化互化》,江蘇:譯林出版社,2017年。
    維琳德・卡拉(Virinder S. Karla)、拉明德・考爾(Raminder Kaur)、約翰・胡特尼克(John Hutnyk)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
    盧卡奇(Lukács György)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賽繆爾・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著,高德源、劉純佑、石吉雄譯:《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8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

    四、期刊論文
    王德威:〈愛在蚊疫蔓延時——評章緣的《疫》〉,《聯合文學》第222期,2003年4月。
    王德威:〈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海外中國現代文學譯叢》總序〉,《當代作家評論》第4期,2006年7月。
    王德威:〈文學地理與國族想像:台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
    尤作勇:〈陳若曦海外華人生活題材小說創作的空間敘述〉,《潮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6卷第11期,2024年11月。
    白永瑞(Baik,Youngseo):〈在實體與方法之間:評論葛兆光的中國(史)認識〉,《思想》第31期,2016年9月。
    石之瑜:〈論台灣政治的移民性質〉,《二十一世紀》第68期,2001年12月。
    江少川:〈「找到的就已不是你所要找的」——查建英訪談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86期,2004年1月。
    江少川:〈全球化語境中《離散》與家園寫作的當代思考〉,《華文文學》第150期,2019年1月。
    朱文斌、劉世琴:〈新移民文學研究現狀及學術空間考察〉,《學術月刊》第52卷,2020年10月。
    肖 薇:〈建構自己的文學家園——解讀哈金小說《自由生活》〉,《華文文學》第111期,2012年4月。
    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之哲學反思〉,《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6月。
    林宋瑜:〈永恆的定義——《遠見》、《二胡》、《紙婚》中的情愛主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第4期,2000年8月。
    林曼曼、艾煒:〈文化邊緣下的「失語者」——論《香港三部曲》、《扶桑》中的妓女形象與身體政治〉,《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6卷第4期,2016年8月。
    邱珮萱:〈凝視與差異:嚴歌苓短篇小說中的移民男身〉,《北市大語文學報》第15期,2016年6月。
    邱珮萱:〈縫隙中的聲響:嚴歌苓短篇小說中的移民女聲〉,《北市大語文學報》第17期,2017年12月。
    金惠俊:〈華語語系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華人華文文學——中國大陸學界對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主張的肯定與批判〉〉,《東華漢學》第29期,2019年6月。
    洪志綱:〈中國當代文學視域的新移民文學〉,《中國社會科學》第11期,2012年11月。
    唐書哲:〈必要性與奢侈性:新移民知識分子在美生存經驗的文學再現——以哈金的《自由生活》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2019年3月。
    夏 萌:〈新移民敘事文學的民族敘事和身份認同〉,《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2017年6月。
    陳廣興:〈自由的寫作?——華裔美國作家哈金的悖論〉,《中國比較文學》第76期,2009年9月。
    黃瑞祺:〈現代或後現代——紀登斯論現代性〉,《東吳社會學報》第6期,1997年3月。
    黃萬華:〈故土和本土之間的敘事空間——美華小說的歷史和現狀〉,《南方文壇》第4期,2000年7月。
    黃田心:〈北美新移民小說中的歷史漂泊意識〉,《名作欣賞:文學研究》第1期,2014年1月。
    黃儀冠:〈女體與國體之互文——論嚴歌苓小說與電影改編之性別與國族〉,《中國現代文學》第30期,2016年12月。
    馮品佳:〈嚴歌苓短篇小說中的華裔移民經驗:以〈栗色頭髮〉、〈大陸妹〉及〈少女小漁〉為例〉,《中外文學》第29卷11期,2001年4月。
    曾旭正:〈地點、場所或所在——論“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第58期,2010年4月。
    單德興:〈寂寞翻譯事:劉紹銘教授訪談錄〉,《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11卷第2期,2014年3月。
    張頤武:〈第三世界文化的生存困境——查建英的小說世界〉,《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1989年10月。
    張長青:〈論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本土書寫——以嚴歌苓、查建英為例〉,《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9年9月。
    彭小妍:〈近現代文學研究回顧〉,《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2019年9月。
    蔡孟哲:〈愛滋、同性戀與婚家想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33期,2013年12月。
    劉 俊:〈論美國華文文學中的留學生題材小說——以於梨華、查建英、嚴歌苓為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7卷第6期,2000年6月。
    謝欣芩:〈「台灣留美客:章緣《當張愛玲的鄰居》的跨界移動與城市書寫」〉,《文史台灣學報》第10期,2016年6月。
    叢 甦:〈沙灘的腳印:「留學生文學」與流放意識〉,《文訊》第172期,2000年2月。
    簡文志:〈「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在台灣的發展〉,《漢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7年12月。

    五、專書論文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吳慧娟:〈亞/美文學的他者:李昌來的《懸空》〉,單德興主編:《他者與亞美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15年。
    季 進:〈論世界文學語境下的海外漢學研究〉,王德威、季進主編:《世界主義的人文視景》,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年。
    徐榮崇:〈洛杉磯台灣移民的族群特徵與族裔地景〉,張瓊惠、梁一平編:《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陳重仁:〈美國給我的最好的東西:《落地》的離散記憶與創造性鄉愁〉,單德興主編:《他者與亞美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15年。
    單德興主編:《他者與亞美文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15年。
    莊偉傑:〈華文文學詩學研究幾組重要關鍵詞〉,古遠清主編:《世界華文文學新學科論文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2年。
    黃秀玲著,傅士珍譯:〈移民自傳:關於定義和方法的幾個問題〉,黃秀玲著,單德興編:《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上冊)》,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20年。
    黃秀玲:〈華美作家小說中的婚姻主題〉,黃秀玲著,單德興編:《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上冊)》,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20年。
    黃秀玲著,李根芳譯:〈性別族裔化:美國移民文學中性色作為符號之探究〉,黃秀玲著,單德興編:《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上冊)》,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20年。
    彭小妍:〈中元祭與法國紅酒——跨文化批判與流動的主體性〉,彭小妍主編:《跨文化情境:差異與動態融合——台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蓋建平:〈文學改寫歷史:早期美華文學研究的跨國議程〉,楊乃喬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輯刊——第一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4年。
    蔣亞妮:〈海外女作家的旅居與回歸〉,《第一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論文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
    劉名峰:〈全球化時代之移民研究新典範:從國家中心主義到人本主義的發展〉,張瓊惠、梁一萍主編:《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戴錦華:〈鏡像迴廊中的民族身分〉,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謝欣芩:〈台灣女生的大城小事:章緣、美國及越界〉,王鈺婷主編:《他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台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島航》,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年。

    六、學位論文
    何致和:《二十世紀華人非母語書寫文學研究》,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論文,2015年。
    吳婉筠:《差異的美學——女遊書寫、女書與女性譜系書寫策略研究》,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吳雨儂:《哈金小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吳雪俐:《困境與抉擇:論查建英的留學生文學書寫》,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榮譽學位畢業論文,2019年。
    林皇杏:《存在主義的側影——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林沛玟:《種族、階級、性別:《香港三部曲》和《扶桑》的華人移民與妓女形象書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施鐈湘:《嚴歌苓小說弱勢書寫研究》,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紀菁姿:《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徐文娟:《嚴歌苓小說主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徐韻煐:《黃娟小說中的離散經驗與身分認同——以《故鄉來的親人》及其相關短篇作品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論文,2011年。
    陳惠閔:《台灣旅美人士的中年困境書寫研究——以章緣《疫》為討論中心》,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5年。
    蔣亞妮:《蔣曉雲及章緣中的海外書寫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謝孟琚:《女性生命的離散——齊邦媛、聶華苓、陳若曦的自傳書寫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七、網路資料
    香港《文匯報》:〈從個體去書寫時代的複雜變遷:跨語境作家查建英〉,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8/07/YC1508070001.htm,2015年
    8月7日。
    國立台灣文學館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https://crosearch.nmtl.gov.tw/#/。
    「產業研究資料庫」,陳鼎貳:〈台裔美國作家新美國小說集驚豔書市〉,https://research.taicca.tw/article/b82abb7e-97a7-3a78-81fc-b4f00054978b。
    黃曦:〈一個人的成熟是由無數的幻滅所組成,幻滅一次就成熟一次——嚴歌苓談長篇小說《蜃樓》〉,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8134。
    蔣亞妮:〈章緣:寫作是一種有所激情的愛〉,https://www.unitas.me/archives/5827,2018年12月17日。
    《BBC NEWS中文》:〈美國唐人街兩面「中國」國旗之爭〉,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585512。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5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5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601.pdf2656KbAdobe PDF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