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7629/148660 (79%)
Visitors : 71922848      Online Users : 4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5826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8261


    Title: 六朝時期「文章流別」的知識與敘述
    The Knowledge and Narratives of “Wenzhang Liubie” (The Origin and Flow of Literature) in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Authors: 錢瑋東
    Chin, Wai Tong
    Contributors: 廖棟樑
    錢瑋東
    Chin, Wai Tong
    Keywords: 文章流別
    文學史書寫
    歷史敘述
    手抄本文化
    六朝文論
    “Wenzhang Liubie” (The origin and flow of literature)
    Literary history writing
    Historical narratives
    Manuscript culture
    Literary theory in the Six Dynasties
    Date: 2025
    Issue Date: 2025-08-04 12:47:15 (UTC+8)
    Abstract: 當「文學史」(history of literature)尚未存在之時,對文學歷史傳統的認識如何可能?或者說,在「文學史」這一產自西方的概念和書寫形態自近代傳入中國之前,古人是基於怎樣的觀念和話語框架,來形塑與表述「文/文章」的歷史傳統?由此入思,本文嘗試回到文學傳統的認識逐步摶成的六朝,關注當時開始湧現的各類涉及文章歷時源流派分關係的論述。有別於文學批評史或文學史學等既有視野,本文聚焦於六朝時期「文章流別」論述的構作書寫層面,著力解明其如何、何以於論者筆下生成,而左右此生成過程的客觀要素和各自的主觀意向又分別為何。對此,本文以文學「知識」來源與歷史「敘述」實踐為議題開展的兩大進路。就知識一端,藉由考察當時士人的文學閱讀情況,探求文章流別論述在六朝得以生成的現實條件,突出其作為個人與社群之交流共振、閱讀與知識之反饋建構等社會性、物質性面向。就敘述一端,透過繹析六朝論者們對歷代文學現象的敘述話語轉化,彰示其如何為文學的過去賦予某種可理解性;進而掘探此類言說行為在特定語境中所對治的現實境況,豁顯其當下時代性。經由對六朝文章流別的觀念形成因由、知識存立背景、敘述構作肌理、現實介入意向等作一全盤清理,本文冀能展示其對文學傳統的摶構意義,乃至其對中古士人思想文化的長遠影響,抉明此階段文學思想變遷中較乏注目的深層脈絡,終而實現六朝文論史的重省與重寫。
    When the concept of “history of literature” had yet to emerged, how was i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 of literary history? More specifically, before the modern introduction of this Western concept and its narrative form into China, what ideas and discursive frameworks did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employ to shape and articulate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Wen / Wenzhang” (literature or literary works)? With this question in mind, this dissertation returns to the Six Dynasties, a formative era in which conceptions of literary tradition began to take shape. It focuses on the various discourses that began to emerge concern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diachronic relationship of literature during this period. Departing from established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or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composition of discourses on “Wenzhang Liubie” (The origin and flow of literature) in the Six Dynasties. It aims to clarify how and why such discourses were formed in the writings of this period, and to examine both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the subjective intentions that shaped their form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two main approaches: the sources of literary “knowledge” and the practice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On the knowledge side, it examines the literary reading practices of people to explore the materi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at enabled the emergence of “Wenzhang Liubie” discourse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It highlights these discourses as the product of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as well as feedback loops between reading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On the narrative side, it analyzes how Six Dynasties writers transformed literary phenomena into coherent historical narratives, showing how they rendered the literary past intelligible. Furthermore, it investigates how such discursive acts responded to specific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revealing their relev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By systematically examining the conceptual formation, knowledge background,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real-world interventions of “Wenzhang Liubie” discourse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demonstrate its significance in shaping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It also reveals their enduring influence on th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medieval literati. In doing so, it seeks to uncover a deeper, less-studied layer of literary thought during this period, ultimately contributing to a critical re-examination and re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Six Dynasties.
    Reference: 一、古籍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揚雄撰,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揚雄撰,華學誠匯證:《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舊題[漢]劉歆撰,[晉]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注:《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蔡邕:《獨斷》,收入[清]盧文弨輯:《抱經堂叢書》,北京:直隸書局,1932年,影印乾隆庚戌年本。
    [漢]蔡邕著,鄧安生編:《蔡邕集編年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魏]徐幹撰,孫啟治解詁:《中論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魏]曹植著,[清]丁晏纂,葉菊生校訂:《曹集銓評》,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
    [魏]劉卲撰,李崇智校箋:《《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蜀漢]諸葛亮著,李伯勛箋論:《諸葛亮集箋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晉]傅玄著,趙光勇、王建域輯注:《《傅子》《傅玄集》輯注》,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4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晉]陸機著,楊明校箋:《陸機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晉]陸雲著,劉運好校注:《陸士龍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陶潛:《宋本陶淵明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
    [晉]陶潛著,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南朝宋]鮑照著,[清]錢振倫注,錢仲聯增補:《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南朝齊]謝赫、[陳]姚最撰,邵學海校注:《畫品 續畫品》,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沈約著,陳慶元校箋:《沈約集校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梁]江淹著,俞紹初、張亞新校注:《江淹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梁]江淹著,丁福林、楊勝朋校注:《江文通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梁]釋僧祐撰,蘇晉仁、蕭鍊子點校:《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梁]釋僧祐撰,李小榮校箋:《弘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梁]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梁]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梁]劉勰著,林其錟、陳鳳金集校:《敦煌遺書文心雕龍殘卷集校》,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梁]鍾嶸著,古直箋,曹旭整理集評:《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梁]鍾嶸撰,向長青著:《詩品注釋》,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梁]鍾嶸著,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梁]阮孝緒撰,任莉莉輯證:《七錄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統編,[唐]呂延濟等注,俞紹初等校點:《新校訂六家注文選》,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3-2015年。
    [梁]蕭統著,俞紹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梁]蕭綱著,肖占鵬、董志廣校注:《梁簡文帝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
    [梁]蕭繹撰,陳志平、熊清元疏證校注:《金樓子疏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陳]徐陵編:《明小宛堂本玉臺新詠》,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臺北:世界書局,2011年,影印日本尾張藩刻本。
    [唐]顏師古撰,嚴旭疏證:《匡謬正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釋道宣:《宋思溪藏本廣弘明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
    [唐]釋道宣撰,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釋靜泰:《眾經目錄》,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1994年,第55冊,No. 2148。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盧照鄰著,祝尚書箋注:《盧照鄰集箋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徐堅撰,司義祖點校:《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唐]陳子昂著,彭慶生校注:《陳子昂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李白著,郁賢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唐]張懷瓘撰,邵軍校注:《書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孟郊著,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唐]權德輿著,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馬總編,王天海、王韌校釋:《意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張彥遠纂輯,劉石校理:《法書要錄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唐]陸龜蒙著,何錫光校注:《陸龜蒙全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重印《四部叢刊》本。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王應麟撰,武秀成、趙庶洋校證:《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明]張宇初等編:《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本。
    [明]梅鼎祚編:《西晉文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毛晉、[清]王士禎:《汲古閣書跋 重輯漁洋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光緒五年彭懋謙信述堂刊本。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鳴盛撰,陳文和等校點:《十七史商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錢大昕撰,陳文和等校點:《廿二史考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章宗源撰,[清]王頌蔚批校,黃壽成點校:《隋經籍志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阮元著,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湯球:《九家舊晉書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清]姚振宗撰,劉克東等整理:《隋書經籍志考證》,收入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15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皮錫瑞撰,吳仰湘點校:《尚書大傳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二、專著


    丁福林:《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丁福林:《江淹年譜》,南京:凰鳳出版社,2007年。
    丁福林:《半室齋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丁福林:《半室齋史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刁克利:《作者》,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年。
    力之:《《楚辭》與中古文獻考說》,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力之:《《昭明文選》論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于景祥:《歷史變革時期的文體演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體流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
    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方元珍:《文心雕龍作家論研究──以建安時期為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 中國散文概論》,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
    毛遠明編著:《漢魏六朝碑刻校注》,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文仁:《啟蒙與迷魅:近現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新北:博揚文化,2011年。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立群:《現代《文選》學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
    王立群:《《文選》成書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年。
    王宇根:《萬卷:黃庭堅和北宋晚期詩學中的閱讀與寫作》,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
    王京州:《魏晉南北朝論說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昆吾:《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王長華:《詩論與賦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王思豪:《義尚光大:漢賦與詩經學互證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
    王家葵:《陶弘景叢考》,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王素編著:《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王琳:《魏晉子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王發國:《詩品考索》,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王運熙:《王運熙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運熙、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王達津:《古代文學理論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王齊洲:《中國文學觀念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臺北:黎明文化,1986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增訂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2年。
    田小軍:《漢魏六朝文體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田曉菲:《影子與水文:秋水堂自選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田曉菲著,張元昕譯:《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北京:三聯書店,2022年。
    任慧:《先唐時期文學史書寫研究──兼論中國傳統文學史書寫範式的確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任競澤:《宋代文體學研究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向宗魯著,陳曉莉點校:《校讎學(外二種)》,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三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朱希祖:《汲冢書考》,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朱希祖著,朱淵清編:《朱希祖史學史選集》,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朱季海:《南齊書校議》,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朱東潤著,陳尚君整理:《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校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朱迎平:《古典文學與文獻論集》,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鳳玉:《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牟世金:《雕龍後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3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何維剛:《六朝哀挽詩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5年。
    何維剛:《文體、文學史與政治文化變動下的六朝上表書寫》,臺北:政大出版社,2023年。
    何德章:《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余來明:《「文學」概念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 古書通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冷衛國:《漢魏六朝賦學批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吳光興:《蕭綱蕭繹年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吳承學:《中國早期文體觀念的發生》,香港:三聯書店,2019年。
    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吳福助:《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臺北:樂學書局,2006年。
    呂紅光:《唐前文體觀念的生成與發展》,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乃龍:《《文選》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飛:《《文心雕龍》舊注辨證》,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李清良:《中國文論思辨思維》,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
    李猛:《齊梁皇室的佛教信仰與撰述》,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李斯斌:《玄言詩批評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李楊:《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李瑞良:《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劍鋒:《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慶甲:《文心識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杜曉勤:《六朝聲律與唐詩體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汪桂海:《冊府零拾:古文獻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汪涌豪:《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及體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辛德勇:《讀書與藏書之間》,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邢義田:《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邢義田:《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佴榮本:《文學史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來新夏:《古典目錄學(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少川等著:《中國出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
    周生杰:《《太平御覽》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周侃:《唐代書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周勛初:《文史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周勛初主編:《唐鈔文選集注彙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勛初:《文心雕龍解析》,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周興陸輯著:《世說新語彙校彙注彙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周興陸:《文論求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季鎮淮:《來之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屈守元:《文選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林文月:《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臺北:有鹿文化,2016年。
    林家驪:《沈約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林曉光:《王融與永明時代:南朝貴族及貴族文學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武鋒:《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祁立峰:《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
    邵杰:《古典研習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侯旭東:《漢家的日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
    俞士玲:《西晉文學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姚愛斌:《中國文體論:原初生成與現代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姜亮夫:《張華年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姜維公:《漢代學制研究》,臺北:華品文創,2014年。
    姜劍雲:《太康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查屏球:《從遊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段文傑主編:《甘肅藏敦煌文獻(第六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文化,1998年。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胡大雷:《《文心雕龍》的批評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大雷:《《詩品》編纂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胡大雷:《口辯‧文事‧筆書:「口筆之辨」與中古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2年。
    胡大雷:《魏晉南北朝文體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
    胡旭:《先唐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胡阿祥:《東晉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
    胡德懷:《齊梁文壇與四蕭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胡寶國:《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范子燁編:《中古作家年譜匯考輯要(卷三)》,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
    唐明元:《魏晉南北朝目錄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唐長孺:《山居存稿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燮軍:《史家行跡與史書構造:以魏晉南北朝佚史為中心的考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唐翼明:《魏晉文學與玄學:唐翼明學術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孫少華:《《孔叢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孫明君:《南北朝貴族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孫康宜、[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編,劉倩、彭淮棟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孫康宜、[美]宇文所安主編,劉倩、王國軍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臺北:聯經出版,2017年。
    孫蓉蓉:《劉勰與《文心雕龍》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徐有富:《詩學問津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徐昌盛:《摯虞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
    徐昌盛:《摯虞及其《文章流別集》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20年。
    徐昌盛:《《文章流別集》與魏晉學術新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年。
    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徐俊:《鳴沙習學集:敦煌吐魯番文學文獻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徐傳武:《左思左棻研究》,臺中:明目文化,1998年。
    徐興無:《劉向評傳(附劉歆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柴德賡:《史籍舉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袁濟喜:《南朝學術與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馬楠:《唐宋官私目錄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
    馬鐵浩:《《史通》與先唐典籍》,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高明士:《中國中古禮律綜論──法文化的定型》,臺北:元照出版,2014年。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臺北縣:稻禾出版社,1995年。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張少康:《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少康等著:《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文勛:《劉勰的文學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亞軍:《南朝四史與南朝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固也:《古典目錄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宗品:《校書與修史:東觀與東漢帝制文化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張政烺:《文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張峰屹:《東漢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張涌泉:《敦煌寫本文獻學》,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1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張健:《借鏡西方與本來面目:從詩文評到文學批評》,臺北:政大出版社,2023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朝富:《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關於中國古代「文學自覺」的歷史闡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曹之:《中國古代圖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
    曹旭:《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旭選評:《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曹虹:《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曹道衡:《中古文史叢稿》,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曹道衡、傅剛:《蕭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梅家玲:《文學的海峽中線:從世變到文變》,臺北:時報出版,2023年。
    梅運生:《魏晉南北朝詩論史》,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莫礪鋒:《文學史沉思拾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許云和:《漢魏六朝文學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許文雨著,楊焄整理:《文論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許結:《漢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許結:《中國辭賦理論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許聖和:《王官與正統:《昭明文選》與蕭梁帝國圖像》,臺北:元華文創,2017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章裕:《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5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陳允鋒:《《文心雕龍》疑思錄》,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元勝:《詩品辨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平原:《假如沒有「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陳民鎮:《有「文體」之前:中國文體的生成與早期發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陳伯海:《文學史與文學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伯海主編,查清華等撰寫:《唐詩學史稿(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陳君:《潤色鴻業:《漢書》文本的形成與早期傳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陳岸峰:《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陳飛龍:《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陳國球:《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修訂版)》,臺北:政大出版社,2024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傳萬:《魏晉南北朝圖書業與文學》,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新:《西方歷史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道貴:《東晉詩歌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廣宏:《中國文學史之成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陳德弟:《秦漢至五代官私藏書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陳慶元:《中古文學論稿》,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陸胤:《國文的創生:清季文學教育與知識衍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傅剛:《漢魏六朝文學與文獻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傅剛:《《文選》版本研究》,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
    傅剛:《《玉臺新詠》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傅榮賢:《出土簡帛與中國早期藏書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
    傅璇琮、陳尚君、徐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年。
    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彭安湘:《中古賦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彭剛:《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
    曾棗莊:《中國古代文體學‧上卷‧中國古代文體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
    曾貽芬、崔文印:《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述要(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曾毅、張華林:《中國古典詩學中的「《詩》源觀」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年。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湯一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增訂版)》,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湯炳正:《屈賦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
    童慶炳:《《文心雕龍》三十說》,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童嶺:《南齊時代的文學與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童嶺:《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逯欽立:《逯欽立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黃威:《古籍書名考》,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黃偉倫:《六朝玄言詩史論》,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黃霖編著:《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黃霖主編,周興陸撰:《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總論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黃霖、蔣凡主編,楊明、羊列榮編著:《中國歷代文論選新編‧先秦至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楊明:《漢唐文學辨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楊明:《文心雕龍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明:《欣然齋筆記》,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楊明照:《學不已齋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楊明照主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
    楊東林:《漢魏六朝文體論與文體觀念的演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
    楊焄整理:《鍾嶸《詩品》講義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楊樹達:《詞詮》,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楊賽:《任昉與南朝士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葛兆光:《側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學術論著評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董乃斌:《文學史學原理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董乃斌、陳伯海、劉揚忠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虞萬里:《榆枋齋學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編著:《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詹秀惠:《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詹福瑞:《漢魏六朝文學論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詹鍈:《劉勰與《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賈奮然:《六朝文體批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雷家驥:《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1978年。
    廖蔚卿:《六朝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趙青山:《6-10世紀敦煌地區抄經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年。
    趙俊玲:《漢魏六朝實用文體互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趙建章:《魏晉南北朝文論範疇的現代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
    趙益:《中國古代文獻:歷史、社會與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趙燦鵬:《梁書諸夷傳異文比勘》,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趙燦鵬:《南朝梁元帝職貢圖題記釋文校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
    劉文忠:《正變‧通變‧新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年。
    劉光裕:《先秦兩漢出版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
    劉全波:《魏晉南北朝類書編纂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年。
    劉志偉:《「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修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劉明:《漢魏六朝別集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
    劉明今:《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方法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林魁:《《廣弘明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劉咸炘著,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文學講義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師培著,李妙根編:《劉師培辛亥前文選》,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劉浦江:《正統與華夷: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劉強:《世說學引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增訂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劉渼:《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劉躍進:《古典文學文獻學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劉躍進:《秦漢文學論叢》,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劉躍進著,徐華校:《文選舊註輯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樓勁:《魏晉南北朝隋唐立法與法律體系:敕例、法典與唐法系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樓勁:《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知識階層》,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
    歐陽艷華:《徵聖立言──《文心雕龍》體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潘吉星:《中國造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蔡丹君:《從鄉里到都城:歷史與空間變遷視野中的十六國北朝文學》,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蔡宗齊:《采石與攻玉:蔡宗齊自選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蔡宗憲:《中古前期的交聘與南北互動》,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8年。
    蔣祖怡:《文心雕龍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蔣寅:《視角與方法:中國文學史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鄧國光:《摯虞研究》,香港:學衡出版社,1990年。
    鄧國光:《《文心雕龍》文理研究:以孔子、屈原為樞紐軸心的要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鄧國光:《文章體統:中國文體學的正變與流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鄧駿捷:《劉向校書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三版)》,臺北:政大出版社,2024年。
    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穆克宏:《六朝文學研究──穆克宏自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15年。
    蕭合姿:《江淹及其作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賴欣陽:《「作者」觀念之探索與建構──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錢存訓:《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錢倉水:《文體分類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1981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駱鴻凱:《文選學》,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戴燕:《遠遊越山川:魏晉南北朝文學史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歸青、曹旭:《中國詩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蹤凡:《賦學文獻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2016。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新北:聯經出版,2020年。
    顏崑陽:《中國原生性文學史理論重構》,新北:聯經出版,2024年。
    魏明安、趙以武:《傅玄評傳(附楊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魏斌:《「山中」的六朝史》,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羅宗強:《讀文心雕龍手記》,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羅宗強:《因緣居別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羅時進:《文學社會學:明清詩文研究的問題與視角》,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I)》,北平:人文書店,1934年。
    羅根澤:《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羅國威:《六朝文學與六朝文獻》,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羅新:《王化與山險:中古邊裔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2003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顧易生、蔣凡:《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顧農:《文選論叢》,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龔鵬程:《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上)》,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日]川本芳昭著,黃楨、張雨怡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社會與國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
    [日]川合康三編:《中囯の文学史観》,東京:創文社,2002年。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日]井上進著,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廟堂與江湖──宋代詩學的空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日]戶川貴行:《東晉南朝における傳統の創造》,東京:汲古書院,2015年。
    [日]戶田浩曉:《中國文學論考》,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日]戶田浩曉著,曹旭譯:《文心雕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日]古川末喜:《初唐の文学思想と韻律論》,東京:知泉書館,2003年。
    [日]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吉川忠夫:《六朝隋唐文史哲論集Ⅰ──人‧家‧学術》,京都:法藏館,2020年。
    [日]守屋美都雄著,錢杭、楊曉芬譯:《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日]佐藤正幸著,郭海良譯:《歷史認識的時空》,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9年。
    [日]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譯:《西晉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日]佐藤達郎:《漢六朝時代の制度と文化・社会》,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21年。
    [日]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日]和久希:《六朝言語思想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7年。
    [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周漢文學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日]林田慎之助:《中國中世文學評論史》,東京:創文社,1979年。
    [日]牧角悅子:《経国と文章──漢魏六朝文学論》,東京:汲古書院,2018年。
    [日]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岩波定本)》,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
    [日]宮崎市定著,韓昇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日]栗山雅央:《西晉朝辭賦文學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8年。
    [日]高木正一訳注:《鍾嶸詩品》,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1978年。
    [日]清水凱夫著,韓基國譯:《六朝文學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
    [日]清水凱夫著,周文海編譯:《清水凱夫《詩品》、《文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日]笠原祥士郎:《王充思想研究》,京都:朋友書店,2020年。
    [日]斯波六郎:《六朝文学への思索》,東京:創文社,2004年。
    [日]森三樹三郎:《梁の武帝──仏教王朝の悲劇》,京都:平楽寺書店,1985年。
    [日]渡邉義浩:《「古典中國」における史學と儒教》,東京:汲古書院,2022年。
    [日]稀代麻也子:《『宋書』のなかの沈約──生きるということ》,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
    [日]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の人と社会》,東京:研文出版,1985年。
    [日]鈴木虎雄著,馬導源編譯:《沈約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日]福井佳夫:《六朝文体論》,東京:汲古書院,2014年。
    [日]福井佳夫:《梁の蕭兄弟──昭明太子‧簡文帝‧元帝》,東京:汲古書院,2024年。
    [日]網祐次:《中國中世文學硏究:南齊永明時代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新樹社,1960年。
    [日]興膳宏著,彭恩華譯:《六朝文學論稿》,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日]興膳宏著,蕭燕婉譯注:《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法]佛雷德里克‧巴比耶(Frédéric Barbier)著,劉陽等譯:《書籍的歷史》,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
    [法]朗松(Gustave Lanson)著,徐繼曾譯:《朗松文論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法]費夫賀(Lucien Febvre)、[法]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2005年。
    [法]羅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著,吳泓緲、張璐譯:《書籍的秩序──14至18世紀的書寫文化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美]扎卡里‧賽爾‧席夫曼(Zachary S. Schiffman)著,梅義征譯:《過去的誕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1年。
    [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
    [美]田菱(Wendy Swartz)著,郭鼎瑋譯:《何以成詩:六朝詩賦中的思想傳承與意義生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宇文所安著,胡秋蕾等譯:《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錢彥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美]宇文所安:《華宴: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美]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吳松江等編譯:《文學術語詞典(第7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著,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第一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美]韋勒克著,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第四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美]倪健(Christopher M. B. Nugent)著,馮乃希譯:《有詩自唐來:唐代詩歌及其有形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美]海登‧懷特著,陳新譯:《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
    [美]愛森斯坦(Elizabeth L. Eisenstein)著,何道寬譯:《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早期近代歐洲的傳播與文化變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蕭知緯譯:《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英]艾略特(T. S. Eliot)著,李賦寧譯注:《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
    [英]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著,王濤、孔新峰等譯:《政治的視野(第一卷):論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24年。
    [英]芬克爾斯坦(David Finkelstein)、[英]麥克利里(Alistair McCleery)著,何朝暉譯:《書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英]麥大維(David McMullen)著,張達志、蔡明瓊譯:《唐代中國的國家與學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英]詹姆斯‧雷文(James Raven)著,孫微言譯:《什麼是書籍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英]羅伯茨(C. H. Roberts)、[英]斯基特(T. C. Skeat)著,高峰楓譯:《冊子本起源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校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
    [荷]安克斯密特(F. R. Ankersmit)著,周建漳譯:《歷史表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荷]安克斯密特著,田平、原理譯:《敘述邏輯──歷史學家語言的語義分析》,鄭州:大象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年。
    [德]揚‧阿斯曼(Jan Assmann)著,金壽福、黃曉晨譯:《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韓]李徽教:《詩品彙註》,慶山:嶺南大學校出版部,1983年。
    [韓]金鍾美:《天、人和王充文學思想──以王充文學思想同天人關係思想的聯繫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韓]崔宇錫:《魏晉四言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Alexander Beecroft, Authorship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Early Greece and China: Patterns of Literary Circul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Andrew Bennett, The Author,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Antje Richter,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3.
    David R. Knechtges ed. and trans., Wen Xuan 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 Volume I: Rhapsodies on Metropolises and Capital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H. A. Tain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trans. Henri van Laun,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877.
    Ping Wang, The Age of Courtly Writing: Wen Xuan Compiler Xiao Tong (501-531) and His Circle,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2.
    Richard B. Mather, The Poet Shen Yueh (441-513): The Reticent Marqui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Robert Ashmore, The Transport of Reading: Tex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Tao Qian (365-427),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Roland Barthes, Image-Music-Text, trans. Stephen Heath,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1988.
    Seán Burke, Authorship: From Plato to the Postmodern: A Reade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5.
    Tőkei Ferenc, Genre Theory in China in the 3rd-6th Centuries, Budapest: Akadémiai Kiadó, 1971.
    Wolfram Eberhard, Conquerors and Rulers: Social Forces in Medieval China, Leiden: Brill, 1965.


    三、學位論文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高明士教授指導,1993年。
    吳政哲:《崇緯抑讖:東漢到唐初讖緯觀念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甘懷真教授指導,2007年。
    沈欣柏:《剖情析采:王夢鷗《文心雕龍》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廖棟樑教授指導,2021年。
    林郁迢:《北魏三書的南北文化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王文進教授指導,2008年。
    金溪:《北朝文化對南朝文化的接納與反饋》,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袁行霈教授指導,2012年。
    宮瑞龍:《六朝書籍形制與閱讀方式的交互研究──以陶淵明個案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瑜教授指導,2023年。
    張明:《劉孝標《世說新語注》引書研究──經、子、集三部》,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傅亞庶教授指導,2009年。
    劉漢初:《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夢鷗教授指導,1975年。
    盧景商:《六朝文學體裁觀念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岑溢成教授指導,1990年。
    賴欣陽:《魏晉六朝文體觀念考析》,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夢機教授指導,1995年。
    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錦鋐教授指導,1987年。
    錢瑋東:《六朝時期宋玉辭賦的經典化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廖棟樑教授指導,2018年。
    羅志仲:《《文選》詩收錄尺度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朱曉海教授指導,2008年。


    四、單篇論文


    力之:〈關於《文選》的選文範圍與標準問題〉,《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64-69。
    力之:〈關於《文選》所錄詩文之來源問題──兼論《文選》乃合首選與再選為一體之書〉,《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4期,2007年8月,頁7-12。
    力之:〈論《文章流別集》及其與《文章志》的關係〉,《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9卷第5期,2008年5月,頁1-6。
    力之:〈《文選》與《文章流別集》比較〉,《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8年7月,頁49-55。
    力之:〈略論《文選》與《翰林論》《集林》等之關係〉,收入王立群主編:《第十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力之、陽欣:〈《文選》收錄〈毛詩序〉探論──兼論《文選》「序」文的收錄標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1期,2024年1月,頁147-156。
    于溯:〈《古今詩苑英華》考〉,《古典文獻研究》第17輯上卷,2014年11月,頁193-204。
    于溯:〈行走的書簏:中古時期的文獻記憶與文獻傳播〉,《文史哲》2020年第1期,頁154-164。
    尤雅姿:〈從顏氏家訓探其與文心雕龍文學觀之異同〉,《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1月,頁233-251。
    方志紅:〈流別批評: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文學批評方法〉,《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0卷第1期,2021年1月,頁135-139。
    毛漢光:〈中國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任官標準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3分,1977年9月,頁333-373。
    王更生:〈摯虞的著述及其在文論上之成就〉,《出版與研究》第30期,1978年9月,頁19-21。
    王東洋:〈南北朝時期的封禪之議與大一統思想的神聖宣揚〉,《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45輯,2022年5月,頁92-110。
    王紫微:〈左思〈三都賦〉成篇歷程新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年第3期,頁26-31。
    王楚:〈《文選》「符命」類名詮解〉,《文學遺產》2019年第6期,頁42-51。
    王運熙、奚彤云:〈《文心雕龍》批評當時不良文風的矛頭指向〉,《文史哲》2011年第3期,頁93-96。
    王爾陽:〈謝朓論詩「感激頓挫過其文」的再探討──兼論鍾嶸《詩品》的材料組織形式與近世詩人批評方法〉,《現代語文》2014年第4期,頁9-12。
    王銘:〈「正統」與「政統」:拓跋魏「太祖」廟號改易及其歷史書寫〉,《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2期,頁293-325。
    王德華:〈左思〈三都賦〉鄴都的選擇與描寫──兼論「洛陽紙貴」的歷史與政治背景〉,《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4期,2013年7月,頁146-156。
    代國璽:〈蔡邕《獨斷》考論〉,《文獻》2015年第1期,頁154-166。
    甘懷真:〈從天下國家的觀點論中國中古的朝代〉,《中國中古史研究》第2卷,2011年9月,頁3-22。
    甘懷真:〈漢唐間的京城社會與士大夫文化〉,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13年。
    田可:〈「牛繼馬後」讖言與中古正統問題析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46輯,2022年11月,頁140-165。
    田曉菲:〈「遠想」:晉宋之際的回顧詩學及其前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1卷第2期,2021年6月,頁7-31。
    白建忠:〈聖人與一般的作家──論《文心雕龍》雙重創作主體理論體系的構建〉,收入戚良德主編:《儒學視野中的《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任雅芳、查屏球:〈紙抄時代文集編纂、流傳方式與文學的傳播──以李白諸小集到正集衍變過程考察為中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頁20-27。
    伏煦:〈「秦漢諸子即後世之文集」說平議──兼論西漢文章存錄方式的演變〉,《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頁66-75。
    安小蘭:〈《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序》賦源論新探〉,《中國詩歌研究》第10輯,2014年4月,頁79-93。
    安小蘭:〈「賦者,古《詩》之流也」正義〉,《中國詩歌研究》第13輯,2016年7月,頁56-67。
    曲柄睿:〈傭書成學:中古知識的結集、生產與傳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頁142-151。
    朱剛:〈「詩史」觀念與蘇軾的詩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頁159-168。
    朱曉海:〈陸雲〈與兄平原書〉臆次褊說〉,《燕京學報》新9期,2000年11月,頁193-235。
    朱曉海:〈〈文賦〉通釋〉,《清華學報》新33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313-340。
    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2月,頁95-130。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12月,頁1-44。
    朱曉海:〈讀《文選‧序》〉,《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1輯,2003年12月,頁110-122。
    朱曉海:〈漢晉時期「英雄」「豪傑」解〉,收入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朱曉海:〈讀《文選》之〈與朝歌令吳質書〉等三篇書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1期,2004年1月,頁70-75。
    朱曉海:〈六朝玄學對文學影響的另類觀察〉,《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12月,頁61-80。
    朱曉海:〈《文心雕龍》的風格論〉,收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等編:《中日學者六朝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日本六朝學會,2006年。
    朱曉海:〈《文心雕龍》的通變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1期,2007年7月,頁1-36。
    朱曉海:〈《文心雕龍》撰成時代補證〉,《新文學》第8輯,2007年12月,頁158-163。
    朱曉海:〈《文選》所收三篇經學傳注序探微〉,《淡江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6月,頁1-40。
    朱曉海:〈《隋書‧經籍志‧敘論》東漢至西晉節補正〉,《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6期,2010年12月,頁1-34。
    朱曉海:〈兩漢六朝詩文中的李陵現象〉,《古典文獻研究》第14輯,2011年6月,頁1-60。
    朱曉海:〈劉勰心目中的文學宗譜及文學世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3輯,2011年12月,頁104-134。
    朱曉海:〈江淹的兩個夢〉,《華學》第11輯,2014年6月,頁117-127。
    朱曉海:〈《文選》所收樂府辭外圍尺度管窺〉,收入程章燦、徐興無編:《《文選》與中國文學傳統:第九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朱曉海:〈書《南齊書‧文學列傳‧史臣論》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40輯,2015年6月,頁1-16。
    朱曉海:〈故籍中王融、謝朓、沈約的造型〉,《國學研究》第36卷,2015年12月,頁1-53。
    朱曉海:〈《文選》「兩收」簡論〉,《廈大中文學報》第4輯,2017年1月,頁49-75。
    朱曉海:〈《三國志》的正統觀〉,《古典文獻研究》第19輯下卷,2017年7月,頁135-156。
    朱曉海:〈釋六朝之「風流」〉,收入赫兆豐主編:《魏晉風流與中國文化:第二屆「世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年。
    朱曉海:〈《文選》三峰并峙的后妃哀誄文〉,《古典文獻研究》第26輯下,2023年12月,頁98-107。
    江山:〈論檀道鸞的文學「三元(源)」論〉,《東方論壇》2014年第6期,頁34-43。
    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之探討〉,《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1-36。
    何維剛:〈試論張融《門律》〈自序〉〉,《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7卷第3期,2011年12月,頁25-42。
    何維剛:〈楊守敬藏日本古鈔《文選》之類目、注記與異文──以「賦」類為討論重心〉,《書目季刊》第49卷第3期,2015年12月,頁57-76。
    何維剛:〈試論楊守敬舊藏《文選》室町鈔本的異文與來源問題〉,《漢學研究》第36卷第2期,2018年6月,頁33-66。
    何維剛:〈從子學質變論六朝子書的著錄空缺〉,收入余佳韻編:《承繼與創新:中國文學研究的再反思青年學者會議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何維剛:〈南北朝外交移書初探〉,《漢學研究》第41卷第3期,2023年9月,頁1-35。
    余震宇:〈魏晉南北朝雜文及觀點發展〉,收入張健、郭鵬編:《古代文論的現代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余曆雄:〈檀道鸞〈論文章〉「至江左李充尤盛」考辨〉,《江蘇文史研究》2006年第1期,頁3-6。
    佟艷光:〈西魏柳虯〈文質論〉的創作時間及思想內涵考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2010年7月,頁54-58。
    吳光興:〈論蕭綱的文學活動及其宮體文學理想〉,《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頁46-55。
    吳光興:〈中古五史「文學傳」的設置與中古文學觀念〉,《唐研究》第13卷,2007年12月,頁397-418。
    吳光興:〈荀勖《文章敘錄》、諸家「文章志」考〉,收入莫礪鋒編:《周勛初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吳光興:〈著述之風與兩漢時期文本位「文章」新概念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刊》2009年號,頁124-159。
    吳光興:〈「文」與「論」:文本位「文章」新概念的一次分化──著述「文章」向修辭「文章」觀念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刊》2011年號,頁150-179。
    吳光興:〈以「集」名書與漢晉時期文集體制之建構〉,《文學遺產》2016年第1期,頁43-52。
    吳承學:〈歷史的觀念──中國古代文學史觀初探〉,《文學評論》1992年第6期,頁76-86。
    吳曉豐:〈唐代的奏彈及其運作〉,《中華文史論叢》2020年第4期,頁175-218。
    呂春盛:〈「吳人」與「南人」:六朝時期地域意識轉變之考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66期,2021年12月,頁1-44。
    宋聞兵:〈沈約《宋書》定稿時間考辨〉,《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1卷第5期,2008年9月,頁30-32。
    岑溢成:〈劉勰的文學史觀〉,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大明:〈《隋志》「并目錄」考證〉,《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1998年10月,頁107-113。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收入蔣竹山主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新北:聯經出版,2019年。
    李成晴:〈中古「家集諱其名」考〉,《唐研究》第23卷,2017年12月,頁163-178。
    李成晴:〈文本義例視域下宋刻《杜工部集》詩題、題注之復原〉,《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20輯,2017年12月,頁30-44。
    李成晴:〈「集部之學」與中古別集體例研究的拓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頁165-174。
    李成晴:〈中古別集篇序、並載之體例及其副文本功能──以《文選》李善注引「文帝集序」釋證為中心〉,《文學遺產》2019年第3期,頁40-54。
    李成晴:〈中古時期文集「錄一卷」文本體例的演變〉,《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4期,頁105-124。
    李伯勛:〈陳壽編《諸葛亮集》二三考〉,《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3期,頁43-46。
    李金松:〈六朝啟體文的流變〉,《斯文》第4輯,2019年3月,頁44-55。
    李思清:〈詩文評乎?詩歌總集乎?──有關鍾嶸《詩品》原貌的幾種推測〉,《許昌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頁24-29。
    李春青:〈中國古代「作者」觀的生成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5期,頁87-94、102。
    李猛:〈《廣弘明集》所載六朝佛教詩文叢考──以卷一五、卷三〇為中心〉,《文學遺產》2023年第5期,頁61-75。
    李智星:〈反思《文心雕龍》文學地理學的「北質南文」視域〉,《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57輯,2023年12月,頁230-251。
    李裕政:〈文筆之辨研究述略〉,《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15年3月,頁43-46、54。
    李廣健:〈天監初南傳所謂《漢書》「真本」探討〉,《漢學研究》第33卷第3期,2015年9月,頁35-63。
    李曉紅:〈「文章緣起類」文獻發微──從宋人所見任昉《文章緣起》的校定入手〉,《中華文史論叢》2020年第2期,頁337-374。
    李錫鎮:〈試論鍾嶸《詩品》與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的對立關係〉,收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6年。
    李錫鎮:〈江淹的仕宦及其創作觀考辨──「才盡」說探義〉,《文與哲》第10期,2007年6月,頁173-226。
    李豐楙:〈感動、感應與感通、冥通:經、文創典與聖人、文人的譯寫〉,《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2008年10月,頁247-281。
    汪春泓:〈夢隨仲尼而南行──論劉勰的「北人意識」〉,《文心雕龍研究》第1輯,1995年7月,頁203-218。
    沈凡玉:〈從擬篇法論陸機對南朝詩人的影響〉,《臺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頁123-180。
    沈凡玉:〈齊梁宮廷賜物謝啟的新變意義與文化意涵〉,《清華中文學報》第20期,2018年12月,頁297-349。
    周文俊:〈「優文」考釋〉,《文學遺產》2019年第2期,頁182-185。
    周紹恒:〈〈滅惑論〉與劉勰依沙門僧祐的關係〉,《懷化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2年12月,頁51-55。
    周萌:〈《詩式》「西北有浮雲」條疏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20-124。
    林伯謙:〈由〈文選序〉辨析選學若干疑案〉,《東吳中文學報》第13期,2007年5月,頁75-107。
    林晉士:〈論「西魏蘇綽奏行大誥」之性質與影響〉,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六輯)》,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林曉光:〈明清所編總集造成的漢魏六朝文本變異──拼接插入的處理手法及其方法論反省〉,《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2016年3月,頁309-335。
    林曉光:〈對《文選集注》卷九一的復原性整理(下)〉,《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3輯,2016年5月,頁313-348。
    祁立峰:〈想像的系譜(1/3):對鍾嶸《詩品》「體源論」的重新商榷〉,《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頁41-63。
    祁立峰:〈「三派說」的重新商榷:從齊梁文論對「雕飾」的看法談起〉,《東華漢學》第15期,2012年6月,頁59-88。
    祁立峰:〈永明以後,宮體之前:論梁代前期詩人與其詩歌風尚〉,《淡江中文學報》第43期,2020年12月,頁29-63。
    祁立峰:〈從幾篇北朝賦及殘篇論其美學品味與文化寓意〉,《東華漢學》第36期2022年12月,頁1-38。
    邱建智:〈近百年來的墓誌起源與發展研究之回顧〉,《早期中國史研究》第3卷第2期,2011年12月,頁157-188。
    俞紹初:〈《文選》成書過程擬測〉,《文學遺產》1998年第1期,頁60-69。
    俞紹初:〈讀〈文選序〉三問〉,《中國文學研究》第4輯,2001年2月,頁67-77。
    姚道生:〈《文心雕龍‧諸子》探賾〉,《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2期,2011年1月,頁129-148。
    胡大雷:〈論先唐別集的編撰、編次及目錄書歸類的文學史意味〉,《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9卷第1期,2008年2月,頁14-20。
    胡政:〈李諤〈上書正文體〉的再認識〉,《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17年11月,頁33-39。
    胡勝源:〈帝紀微言:《魏書》北魏末諸帝的書寫與東魏北齊正統性的建構〉,《文史哲》2022年第1期,頁64-76。
    胡雲薇:〈千里宦遊成底事,每年風景是他鄉──試論唐代的宦遊與家庭〉,《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65-107。
    凌性傑:〈抱朴子的文學觀探索──以〈鈞世〉、〈尚博〉為主要分析場域〉,《孔孟月刊》第39卷第1期,2000年9月,頁39-44。
    凍國棟撰,池田雅典譯:〈葛洪の「文論」およびその「二陸」の評価に対する諸問題──『抱朴子』の欠名諸篇を例証として〉,收入渡邉義浩編:《魏晉南北朝における貴族制の形成と三教・文学──歴史学‧思想史‧文学の連携による》,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
    唐星:〈唐修《晉書》編撰考〉,《唐研究》第25卷,2020年5月,頁115-146。
    孫英剛:〈「文」、「學」與「文學」:6-8世紀中國士人的文化分野──兼反省包弼德的唐宋思想轉型模式〉,《中國中古史集刊》第2輯,2016年3月,頁432-446。
    孫桂平:〈「文章」概念的形成及其對「文集」形成的影響〉,《新世紀圖書館》2007年第3期,頁72-74、89。
    徐沖:〈「碑禁」與曹魏西晉的石碑文化〉,《文史》2022年第3期,頁61-84。
    徐昌盛:〈論傅玄、傅咸父子之於總集發展的貢獻〉,《中國文化研究》2020年秋之卷,頁108-117。
    徐樑:〈公眾場合與私人空間──「梁代文論三派說」成立嗎?〉,《理論界》2016年第2期,頁109-117。
    徐儷成:〈南朝士人群體「幼屬文」現象的流行與文論中「才主學輔」觀念的確立〉,《文藝理論研究》2019年第1期,頁146-153。
    柴非凡:〈鍾嶸詩品與沈約〉,《中外文學》第3卷第10期,1975年3月,頁58-65。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第2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81-215。
    馬怡:〈書帙叢考〉,《文史》2015年第4輯,頁183-220。
    馬鐵浩:〈隋代文學南北融合的觀念與歷史〉,《文學評論》2022年第5期,頁185-195。
    高宏洲:〈《文心雕龍‧辨騷》釋疑〉,《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46輯,2018年6月,頁118-132。
    高宏洲:〈《文心雕龍》書名、性質辨〉,《晉陽學刊》2019年第5期,頁58-63。
    高宏洲:〈〈史傳〉〈諸子〉非「亞樞紐」辨〉,《語文學刊》第41卷第6期,2021年12月,頁1-7。
    張永清:〈歷史進程中的作者(上)──西方作者理論的四種主導範式〉,《學術月刊》第47卷第11期,2015年11月,頁101-110。
    張伯偉:〈重審中國的「文學」概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頁1-16。
    張金梅:〈「述而不作」與漢儒話語重建〉,《中外文化與文論》2019年第3期,頁143-158。
    張秦銘:〈《文心雕龍》「漢來雜文」指稱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23年第1期,頁144-152。
    張健:〈《文心雕龍》的組合式文體理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3期,2017年5月,頁31-41。
    張健:〈重探漢代經學中的賦比興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頁38-60。
    張健:〈語音的美學:劉勰的聲律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1卷第1期,2024年1月,頁96-108。
    張蓓蓓:〈略談《文選》牽涉的幾個中國文學史問題〉,收入中國文選研究會編:《《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張學謙:〈東漢圖讖的結構與篇目──兼論讖緯的斷代標準〉,《中國古典學》第2卷,2022年11月,頁323-351。
    戚良德:〈《文心雕龍‧總術篇》新探〉,《文史哲》1987年第2期,頁57-59。
    梁承德:〈沈約與齊梁文人文學史觀之比較〉,《東方學》第40輯,2019年2月,頁137-153。
    梁臨川:〈鍾嶸《詩品》原貌考索〉,《文學遺產》2010年第4期,頁14-24。
    莊芸:〈西魏北周「大誥體」興廢考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9卷第2期,2022年3月,頁132-141。
    莊耀郎:〈論《人物志》的英雄理論及英雄人物〉,《國文學報》第25期,1996年6月,頁49-75。
    許云和:〈「芙蓉出水」與「錯彩鏤金」──關於湯惠休與顏延之的一段公案〉,《文學遺產》2016年第3期,頁132-141。
    許結:〈《文選》「賦篇」批評三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頁1-7。
    許逸民:〈從蕭統的目錄學思想看《文選》的選錄標準〉,收入中國文選研究會編:《《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郭西安:〈缺席之「作」與替補之「述」──孔子「述而不作」說的解構維度〉,《中國比較文學》2015年第2期,頁38-54。
    郭碩:〈五德曆運與十六國北魏華夷觀的變遷〉,《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頁20-28。
    郭碩:〈「島夷」稱號與北朝華夷觀的變遷〉,《文史哲》2020年第3期,頁26-35。
    陳中:〈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方法研究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0年第1期,頁107-112。
    陳成文:〈「七」體考辨〉,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九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大中文系,2014年。
    陳君:〈《文章流別集》與摯虞的文體觀念〉,《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5期,2015年10月,頁122-130。
    陳志信:〈束皙〈補亡詩〉與《文選》中的〈補亡詩〉──重探經學、文學學術性質的案例研究〉,收入程章燦、徐興無編:《《文選》與中國文學傳統:第九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陳恬儀:〈論南北朝的「謝啟」:以賜物謝啟為觀察中心〉,《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6輯,2013年7月,頁74-99。
    陳秋宏:〈鍾嶸《詩品》陸機「文劣於仲宣」析論〉,《成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1年6月,頁67-92。
    陳特、陳引馳:〈不平衡的文體與備眾體的文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47輯,2018年12月,頁19-52。
    陳爽:〈《太平御覽》所引《宋書》考〉,《文史》2015年第4輯,頁79-98。
    陳榮灼:〈作為類比推理的《墨辯》〉,收入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陳韻竹:〈「騷」與「騷人」義涵考辨──論魏晉南北朝辭、賦文體分類與文學發展概念〉,《中國楚辭學》第21輯,2015年11月,頁391-401。
    陶禮天:〈六朝「文筆」論與文學觀──《文心雕龍》「文筆之辨」探微〉,《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頁85-92。
    傅剛:〈論漢魏六朝文體辨析觀念的產生與發展〉,《文學遺產》1996年第6期,頁24-33。
    傅剛:〈漢魏六朝著書編集體例考論〉,《文學前沿》1999年第1期,頁172-181。
    傅剛:〈漢魏六朝文體辨析的學術淵源〉,《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頁145-153。
    傅剛:〈論建安文學批評的發生〉,《文學評論》2019年第1期,頁174-181。
    傅揚:〈斯文不喪──中古儒學傳統與隋代唐初的政治文化〉,《漢學研究》第33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177-211。
    曾守正:〈唐修正史史官地域性與文學思想〉,《淡江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12月,頁45-68。
    曾守正:〈唐修正史文學彙傳的文學史圖像與意識〉,《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7期,2001年5月,頁1-22。
    曾守正:〈唐初史館制度與史家文學思想〉,《淡江中文學報》第7期,2001年6月,頁63-90。
    曾守正:〈南朝正史中的文學思想〉,收入賴貴三等編:《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曾毅:〈檀道鸞的文學批評觀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頁133-136。
    程章燦:〈象闕與蕭梁政權始建期的正統焦慮──讀陸倕〈石闕銘〉〉,《文史》2013年第2輯,頁111-125。
    程章燦:〈重定時間標準與歷史位置──〈新刻漏銘〉新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頁29-37。
    程章燦:〈雜體、總集與文學史建構──以江淹〈雜體詩三十首〉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頁44-53。
    舒衷正:〈沈約劉勰鍾嶸三家詩論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期,1961年5月,頁299-313。
    馮承基:〈六朝文述論略〉,收入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馮源:〈20世紀「文筆」說研究述評〉,《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60-66。
    黃景進:〈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頁49-77。
    黃鴻秋:〈劉琨詩淵源辨證〉,《中國詩歌研究》第14輯,2017年5月,頁209-227。
    楊玉成:〈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收入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葉汝駿:〈20世紀以來《文心雕龍‧辨騷》研究綜述〉,《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16年6月,頁53-59。
    葉崗:〈文體意識與文學史體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217-236。
    葉毅均:〈從思想史到文化史的嘗試──包弼德《斯文》一書及相關討論述評〉,《新史學》第14卷第2期,2003年6月,頁215-240。
    詹杭倫:〈《文心雕龍》「文筆」說辨析──附論「集部」之分類沿革〉,《文藝研究》2009年第1期,頁48-56。
    賈奮然:〈摯虞《文章流別集》、《文章志》的文學史意義〉,《中國文化研究》2015年冬之卷,頁139-147。
    鄔國平:〈《詩品》研究不應輕視隋唐時代的文獻價值──以《梁書‧鍾嶸傳》所錄〈詩品序〉為中心〉,《許昌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36-40。
    鄔國平:〈梁武帝與鍾嶸《詩品》〉,《文藝研究》2006年第10期,頁76-81。
    鄔國平:〈鍾嶸《詩品》論郭璞與玄言詩風〉,《許昌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頁34-40。
    廖吉郎:〈貞觀撰敕正史考〉,《國文學報》第12期,1983年6月,頁83-100。
    廖棟樑:〈復古中的發展:談摯虞《文章流別論》〉,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六輯)》,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廖棟樑、錢瑋東:〈「文如其人」、「風格即人」與李長之的「傳記批評」〉,《人文中國學報》第29期,2020年1月,頁189-231。
    廖棟樑、錢瑋東:〈闡釋與建構──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收入耿立群主編:《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21年。
    熊承芬:〈六朝江南造紙業述考〉,《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頁63-66。
    翟新明:〈從詩賦到文集:先唐書目中的集部演變〉,《書目季刊》第52卷第3期,2018年12月,頁23-39。
    翟新明:〈宋前文獻所見文體類分排序考析〉,《古籍研究》2019年下卷,頁22-33。
    翟新明:〈《七錄》總集、雜文二分及其集部文體學價值〉,《古典文獻研究》第24輯下卷,2021年12月,頁240-259。
    臧清:〈唐初史臣的近代史觀析論〉,《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冬之卷,頁52-60。
    趙立新:〈《金樓子‧聚書篇》補注〉,《早期中國史研究》第1卷,2009年7月,頁29-43。
    趙立新:〈《金樓子‧聚書篇》所見南朝士人的聚書文化和社群活動〉,收入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趙立新:〈漢魏兩晉南朝官僚選用文書的演變及其意義──以狀、行狀、簿狀和簿閥為主的考察〉,《早期中國史研究》第10卷第2期,2018年12月,頁1-58。
    趙和平:〈武則天為已逝父母寫經發願文及相關敦煌寫卷綜合研究〉,《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3期,頁1-22。
    趙俊玲:〈《文選》「彈事」體芻議〉,《天中學刊》第30卷第5期,2015年10月,頁59-63。
    趙紅梅:〈《文心雕龍‧辨騷》研究史論〉,《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2020年7月,頁64-72。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收入俞紹初、許逸民主編:《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劉林魁:〈梁武帝〈會三教詩〉及其三教會通思想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12年9月,頁68-72。
    劉苑如:〈從鮮卑敘記看南朝志怪中異族想像與時代感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223-262。
    劉苑如:〈見與不見的戰爭──論記體與賦體及劉裕北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9期,2016年9月,頁1-40。
    劉苑如:〈嵩山受璧/長安開霸──劉裕英雄試煉與創業神話敘述〉,《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0期,2018年1月,頁87-123。
    劉苑如:〈締宋:宋孝武帝劉駿對劉裕形象的複製與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88期,2025年3月,頁1-34。
    劉晟:〈〈滅惑論〉撰年新考辨〉,《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頁61-67。
    劉翔飛:〈葛洪的文論〉,《中外文學》第11卷第8期,1983年1月,頁165-188。
    蔡長林:〈從「文學」到「文人」──漢代「文章」的經學底蘊〉,《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頁51-80。
    蔡彥峰:〈劉勰的學術淵源與《文心雕龍》「太極」考論〉,《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9年秋之卷,頁57-68。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3-44。
    蔡瑜:〈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清華學報》新4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35-72。
    蔡瑜:〈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2015年6月,頁227-260。
    鄧仕樑:〈蕭子顯的文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87年第18卷,頁193-213。
    鄧仕樑:〈「沿根討葉」與「望路爭驅」──從根與路的意象看劉勰論文學的傳統和發展〉,《人文中國學報》第1期,1995年4月,頁137-159。
    鄭雅如:〈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的社交網絡為中心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頁43-91。
    鄭毓瑜:〈齊梁文學論爭中的「典律」反思〉,《臺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8年5月,頁209-240。
    穆克宏:〈漢魏六朝文體論的發展〉,《文學遺產》1989年第1期,頁35-43。
    穆克宏:〈「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謝朓」眾說平議〉,《文學遺產》2014年第1期,頁31-37。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1分,1993年3月,頁1-37。
    錢志熙:〈《宋書‧謝靈運傳論》與永明文學革新──兼論沈約的文學發展道路〉,《求索》1993年第2期,頁82-88。
    錢志熙:〈中國古代的文學史構建及其特點〉,《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頁14-24。
    錢志熙:〈早期詩文集形成問題新探──兼論其與公讌集、清談集之關係〉,《齊魯學刊》2008年第1期,頁106-111。
    錢志熙:〈《文選》「次文之體」雜議──《文選》在文體學與文學史學上的貢獻與侷限〉,《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6期,頁84-89。
    錢志熙:〈論南朝至唐代「人文化成」文學觀的流行歷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9卷第5期,2022年9月,頁72-84。
    錢瑋東:〈魏晉間《詩經》典雅觀之形成及其與西晉雅化詩風之交涉〉,《中國文學研究》第44期,2017年7月,頁33-74。
    錢瑋東:〈漢晉之際「君臣一體」論發微〉,《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8期,2020年6月,頁161-211。
    錢瑋東:〈敦煌永隆本《文選》〈西京賦〉抄寫底本問題新證──兼論李善作注的底本問題〉,《漢學研究》第40卷第1期,2022年3月,頁39-76。
    錢瑋東:〈鏡喻:《文心雕龍》「知音」批評觀新探〉,《澳門科技大學學報》第17卷第1期,2023年3月,頁1-30。
    謝秀卉:〈「倉頡作書」及其相關傳說探析〉,《先秦兩漢學術》第11期,2009年3月,頁95-118。
    簡良如:〈〈時序〉與〈才略〉:劉勰對文章時代性之論述〉,《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81-85。
    簡漢乾:〈二陸入洛與南北文化交流〉,《人文中國學報》第20期,2014年9月,頁197-225。
    聶溦萌:〈從丙部到史部──漢唐之間目錄學史部的形成〉,《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3期,頁97-110。
    顏尚文:〈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東方宗教研究》新1期,1990年10月,頁41-89。
    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1-36。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顏瑞芳:〈諧讔非「文筆雜」辨〉,《文心雕龍研究》第2輯,1996年9月,頁202-211。
    魏斌:〈東晉士人的風土閱讀與故國認知〉,《歷史研究》2022年第5期,頁72-94。
    羅寧:〈中古文獻的抄撰與抄合──兼論合本、子注〉,收入查屏球主編:《抄本、印本與小集、大集:抄印轉換與文字演變工作坊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
    顧農:〈裴子野論〉,《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33-37。
    龔韻蘅:〈跨越徵聖與宗經的門檻──從《論衡》之歷史意識論王充的書寫概念〉,《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頁169-202。
    [日]土屋聡:〈北魏墓誌銘における南斉永明声律理論の反映について〉,《中国文学論集》第43号,2014年12月,頁41-50。
    [日]川合安:〈沈約『宋書』の史論(三)〉,《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43卷第1號,1994年10月,頁1-40。
    [日]中村圭爾:〈魏晉南北朝的城市與官人〉,收入楊振紅、[日]井上徹編:《中日學者論中國古代城市社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日]井上一之:〈賦と聲律化──沈約「郊居賦」を中心に〉,《中國詩文論叢》第18集,1999年10月,頁15-37。
    [日]戶川貴行:〈劉宋孝武帝禮制改革同建康天下中心觀之關係考論〉,《中國中古史研究》第4卷,2014年11月,頁70-85。
    [日]古川末喜撰,楊麗華譯:〈六朝文學評論史的文體分類論〉,收入劉柏青等主編:《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第五輯:古典文學專輯)》,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日]永田拓治撰,張雨怡譯:〈東晉時期的校書事業與晉史編纂〉,《中國中古史研究》第8卷,2020年12月,頁51-75。
    [日]永田知之撰,勾艷軍譯:〈上野本《文選》殘卷引發的思考──《文選》讀書史斷想〉,《國際中國文學研究叢刊》第11集,2022年2月,頁33-36。
    [日]甲斐勝二:〈六朝文體論的形成及其背景〉,《中國學研究》第4輯,2001年5月,頁17-25。
    [日]矢田博士:〈傅咸と摯虞──その交流關係を中心に〉,《中國詩文論叢》第21集,2002年12月,頁68-82。
    [日]矢田博士:〈摯虞の「四言正統説」について〉,《立命館文學》第598號,2007年2月,頁408-414。
    [日]矢野主稅撰,赫兆豐譯:〈南朝的南北人問題:南朝的建立〉,《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第10輯,2024年4月,頁85-102。
    [日]吉川忠夫撰,童嶺譯:〈北魏孝文帝借書考〉,收入劉躍進、徐興無主編:《大夏與北魏文化史論叢》,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年。
    [日]佐川英治撰,劉嘯譯:〈東魏北齊革命與《魏書》的編纂〉,收入陳鋒、張建民主編:《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論:黃惠賢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和田英信:〈「古と今」の文学史──中国の文学史的思考〉,《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9集,1997年10月,頁234-248;范建明譯:〈「古」與「今」的文學史──中國的文學史式的思考〉,收入蔣寅主編:《海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譯叢‧第一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年。
    [日]和田英信:〈中国の文学史的思考──『漢書』芸文志詩賦略、そして『宋書』謝霊運伝論〉,《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紀要》第52卷,1999年3月,頁33-47。
    [日]岡部毅史:〈梁簡文帝立太子前夜──關於南朝皇太子歷史位置的考察〉,《中國中古史研究》第2卷,2011年9月,頁73-101。
    [日]幸福香織:〈もうひとつの文筆說──「筆」をめぐる試論〉,《中國文學報》第49冊,1994年10月,頁1-27。
    [日]幸福香織撰,陳信儒譯:〈《詩品》的視角〉,收入劉苑如主編:《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臺北:新文豐出版,2014年。
    [日]林田慎之助撰,陳曦鍾譯:〈裴子野〈雕蟲論〉考證──關於〈雕蟲論〉的寫作年代及其復古文學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6輯,1982年9月,頁231-250。
    [日]林田慎之助撰,曹旭譯:〈《宋書‧謝靈運傳論》和文學史的自覺〉,《銅仁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1-18。
    [日]阿部順子:〈陳壽の『諸葛氏集』編纂について〉,《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8集,1996年10月,頁89-103。
    [日]柄谷行人撰,董之林譯:〈現代日本的話語空間〉,收入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日]船津富彥:〈李充の翰林論について〉,收入漢魏文化硏究会編:《內野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学論集》,東京:漢魏文化硏究会,1964年。
    [日]斯波六郎撰,彭恩華譯:〈《文心雕龍》札記〉,收入王元化編選:《日本研究《文心雕龍》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日]樋口泰裕:〈北朝詩格律化趨勢及其進程〉,《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6期,頁155-164。
    [日]横山弘:〈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試箋〉,《天理大学学報》第23卷第5號,1972年3月,頁106-141。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撰,林泰譯:〈作者之死〉,收入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撰,卞東波、許曉穎譯:〈唐代的手抄本遺產:以文學為例〉,《古典文獻研究》第15輯,2012年7月,頁236-266。
    [美]余寶琳(Pauline Yu)撰,何鯉譯:〈詩歌的定位──早期中國文學的選集與經典〉,收入樂黛雲、陳珏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陳威(Jack W. Chen)撰,羅珮瑄譯:〈中國中古時期的閱讀實作與表現〉,收入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英]柯林尼(Stepfan Collini)、[英]波考克(J. G. A. Pocock)、[英]斯金納(Quentin Skinner)等撰,任軍鋒譯:〈什麼是思想史?〉,收入丁耘主編:《什麼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撰,張升、戴曉燕譯:〈1900年以前中國和西方的圖書產量與圖書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4期,頁43-46。
    [荷]伊維德(Wilt L. Idema)撰,丁涵譯:〈關於中國文學史中物質性的思考〉,《中正漢學研究》第21期,2013年6月,頁1-14。
    [韓]朴現圭:〈《曹植集》的編纂與四種宋本之分析〉,《文獻》1995年第2期,頁35-51。
    Alexander Beecroft, “Authorship in The Canon of Songs (Shi Jing),” in Christian Schwermann and Raji C. Steineck eds., That Wonderful Composite Called Author: Authorship in East Asian Literatures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eiden: Brill, 2014.
    David R. Knechtges, “Sweet-peel Orange or Southern Gold? Regional Identity in Western Jin Literature,” in Paul W. Kroll and David R. Knechtges eds., Studies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Honor of Richard B. Mather & Donald Holzman, Provo, Utah: T’ang Studies Society, 2003.
    Du Heng, “The Author’s Two Bodies: The Death of Qu Yuan and the Birth of Chuci zhangju,” T’oung Pao Vol. 105, 2019, pp. 259-314.
    Nicholas Morrow Williams, “Literary Controversy at the Liang Court Revisited,” Early Medieval China No. 21, 2015, pp. 63-92.
    Wendy Swartz, “Classifying the Literary Tradition: Zhi Yu’s “Discourse on Literary Compositions Divided by Genre”,” in Wendy Swartz et al. eds., Early Medieval China: A Sourceboo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Wendy Swartz, “Intertextuality and Cultural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Jiang Yan’s Imitations of Nearly Lost and Lost Writers,” in Wendy Swartz and Robert Ford Campany eds., Memory in Medieval China: Text, Ritual, and Community,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8.
    Zeb Raft, “A New Approach to Bi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The Case of Zuo Si,”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5期,2019年9月,頁41-81。
    Zeb Raft, “Early Medieval Histories,” in Jack W. Chen, Anatoly Detwyler and etc. eds., Literary Information in China: A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1.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5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5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501.pdf14093KbAdobe PDF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